探求赏识教育在语文课中的实用性

探求赏识教育在语文课中的实用性

一、赏识教育不应过度赏识,不当期待

赏识教育是要增强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培养孩子的自以为是。很多语文教师在实施赏识的过程中忽视了赏识的“度”,希望学生能成为全能型的人才,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学生不切实际地赏识,这种不注意孩子自身特点的赏识实际上背离了赏识教育的内在规律。这种“赏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它会导致学生滋生依赖、自负的思想,破坏他们正常生长的轨迹。

二、赏识教育切忌急功近利

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好的成绩,急于赏识,结果让学生压力过大,也使得赏识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效果。一位语文教师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文,连忙习惯性地夸奖到:“你这文章写得真好!”学生却无奈地说“:很多地方写得不好,我正准备修改呢。老师怎么会认为写得好呢?”。

这样的“赏识”没有了激励性,甚至让学生对“赏识”产生误解。我们应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赏识。不可泛泛而赏,一定要对具体事情进行赏识,从肯定小成绩、小进步入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适当赏识。

三、赏识教育不等同于表扬和鼓励,其中也有批评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赏识教育就是不能批评的教育。要让学生健康成长,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应处理好赏识与批评二者之间的关系。毕竟学生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就掌握了必要的做人处事的方法,赏识的批评要给学生这样的感觉: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能发现;犯错不要紧,知错就改,你仍是个好孩子。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不能过度,对学生的批评也不能过分。

一位教师是这样批评一个不认真写周记的学生的:“像你这样阅历广、见识多的孩子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周记来呢,老师认为你能写得更好的,对不?”这样艺术的批评让学生羞愧难当,心存感激,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

四、赏识教育应平等赏识每个学生

赏识教育不是个别语文教师认为的只赏识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学生。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不能一好百好,成绩好了就什么都好了,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一无是处,完全没有这种说法,每个学生都有他的过人之处。老师应该细心发现,对每个学生进行赏识。记得初中时我们班上出去野炊的时候,那些会做饭、烧菜的,并不是那些平时老师眼中的优生,而是那些老师认为成绩一般甚至很差的学生,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抓住机会对这样的学生进行赏识。可以对他们说:“能烧得这样一手好菜,绝对心灵手巧,写好作文对你们来说也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以烧菜好为切入点,表扬学生心灵手巧,然后过渡到语文作文,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五、赏识的语言尽量巧引、巧导,幽默风趣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运用好这一奇妙的艺术去教育、赏识学生。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进步很大,对于这样的进步老师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他本人更是喜不自禁,然而教师此时一定要对学生适时赏识、加以指点。于是,考试一个星期后,笔者找到这位同学对他说:“祝贺你!我就说你是语文苗子,从这次考试中老师更是确信了!”他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起来了,分明喜悦嵌在脸上。“你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呢?”,“什么忙?”笔者故意停顿了一下,“就是……哎,你能办到吗?”,“您说什么事,只要我能力所及的!”“,一定是你能力所及的!”,“那我一定办到!”说完他还拍拍自己的胸脯。笔者看火候已到,就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下一次考试后,我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对你说:‘哈哈,你哪里是语文苗子,简直是语文天才!’”听到这里,他不禁一愣,继而又会心地笑了,而后用力点点头。从此他比以前起得更早,学得更加用心了!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人文性,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赏识教育,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师生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多读多写。赏识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不分时间、地点及时赏识。在其运用过程中要防止一些不当的做法。

作者:梁瀚月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