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文化课程的推行与探究

关于旅游文化课程的推行与探究

一、把“旅游文化”课程培育成学校的精品课程

我们先后开设了“旅游文化”、“旅游摄影”、“旅游游记”、“旅游创意”等课程,最近又设想把旅游这门课程扩大和综合为“旅游新概念”,使它含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更深远的历史含意,课程的内容也拓展到绘画文化、宗教文化、建筑科技文化、摄影艺术、文学写作等领域……还有上海特色的海派文化以及涉及海外具有文化内涵的景点等,将老年大学的旅游课程逐步培育为老年学员喜爱的精品课程。

1、名师任教——聘请教授专家编写教材,名师讲授

旅游课程所要求的许多历史和文化元素,不是一般导游所能够胜任的,我们专门聘请有关高校相关学科的教授以及旅游部门的资深行家担任教师。这些应聘的名师都把投入老年教育当作是自己的一种奉献,也把帮助老年人谋求幸福快乐看作是自己的一种价值再现。因此,他们不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而是精心备课,哪怕只是一副对联、一块石碑、一座古塔、一幢名人故居,经他们讲解,往往也会令学员惊叹不已。名师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来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黄祥康教授,几年来就编写出版了近50万字的《旅游文化赏析》上、下册,还另外编写了近20万字的《旅游宝典》,成为上海老年教育十大特色课程的专门教材,并被推荐到上海教育电视台,在上海远程老年教育节目中,向全市30多万老年学员播出。名师在课堂上运用教材,引经据典、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讲授,引发了众多学员的震撼,深感旅游之中大有学问,原来认为旅游与文化不搭界的,现在却感到旅游与文化是相关的。有位90岁高龄的学员,坚持从数十里外的七宝到上海老年大学听课。

2、教学的互动——实践“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堂讲授采用“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的方式,把“讲、看、议”结合起来,使“教”与“学”动起来、活起来。有一次,在讲到河北遵化清代东陵的旅游课程时,老师讲课刚告一段落,一位学员就根据自己曾到东陵旅游的见闻,对老师的讲述作了补充;另一位学员也就陵园的一块石头、一个石雕以及孙殿英偷盗东陵的细节作了叙说……课堂一下活跃起来,老师也受到很大启发。师生互动更完善了相关的旅游知识。

3、“读”、“行”的结合——引进品牌旅行社,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

旅游需要有文化知识去指引,文化知识也需要从旅游中去感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的优良传统,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且成为不少人生活的追求。因此,我们的“旅游文化”课程也要从课堂中走出来,搭建平台,开门办学,组织实践。使教师所讲的与学员阅读的“万卷书”中的“知”,融入到“万里路”的旅游之“行”中去细化、深化、内化,从而成为老年学员自身的智慧与能力。上海老年大学也引进例如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皇家加勒比海游轮公司等有知名度和有影响力的旅行社,每周三上午到学校来为学员进行咨询服务,从而由专业可靠的旅行社,根据学员的需求,进行安全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旅游教学实践活动。

二、老年旅游要选定目标和提高品位选好自然景观的目标

1、按照我国四季所呈现的不同自然景色,我们引导老年学员能选择与四季更替合拍的景点,达到使人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营造天人合一的境地。按四季规律而有所侧重的自然景色旅游可总结为:春赏花、夏消暑、秋重色、冬避寒。

春季,我们选定的目标为“花为媒”,寻求赏花之地。如“三月扬州看琼花”、“洛阳之城看牡丹”、“龙华三月看桃花”、“大明山上赏杜鹃”、“磐安、云南看茶花”……处处春光,花香袭人,老年人与其说在旅游,更像是在养生。

夏季,我们选定的目标以“凉为快”,寻求凉爽消暑之地。一是“上山”(因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可降0.6℃),到有名胜古迹的山上,边消暑、边欣赏千奇百怪的风光。二是“下海”,这也是消夏的好去处。三是“登岛”。四是去西部内地、去关外,那里的气候、瓜果,均具有吸引力。

秋季,我们选定的目标是“色为重”。当“叶变色、果成熟”时,大自然勾画出的一幅幅美丽的山野风情画,吸引着我们在秋天这美好的季节里,去体味精彩的晚年生活。

冬季,我们选定的目标是“避寒游”。在条件许可下作候鸟式的南迁游。当然也不排斥身体健康的“年轻”的准老人,可以体验寒冬的长白山天池、冰城哈尔滨、吉林雾凇。

2、选好人文景观的目标

老年学员有人生阅历丰富的优势,也有探究文化特色的能力,在老年大学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除了上述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观,可以寄情山水之外,我们还以中华文化作为突出重点,组织和引导老年学员重视人文景观目标的选定。“寻梦博物馆”。不必翻阅厚重的书籍,博物馆犹如一部形象立体的“百科全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参访者进行生动的文化熏陶,使人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民俗文化游”。中围广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迥异的文化习俗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让人们沉醉在迷人的民俗风情中。“诗意园林”。如果把建筑比喻成同体的音乐,那么中国最美的同体音乐应该是园林艺术,为世人营造了无比秀美婉约的诗意。“走进寺庙”。去感受那超凡脱俗的氛围,领略博大精深的寺庙文化。“石窟漫游”。被其惊心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另外,我们还注意引导老年学员在“行万里路”的旅游实践中,重视对“名人故居”、“十大名楼”以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寻访,并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大法定节庆为切入点,组织老年学员旅游赏析。

3、选定景点应与旅游需求的心理目标结合

首先,应选择有品位的旅游新鲜地。只有使人们感到新鲜,才能产生兴趣,迸发渴求和欲望,进而付诸行动。其次,要发掘藏在旅游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景”中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产生影响人们心情的能力,进而具有更大的生命力。不能停留在“上车闲聊,下车拍照,过后什么不知道了”的走马观花模式。再次,选定能体现自我完善的旅程。如对年龄还不是很大,身体健康,有一定抱负的,可组织他们到一些具有一定风险的景地,观看一些人生难得一见的景象。对希望结合旅游实践,奉献爱心的,则可以组织他们到一些地方去扶贫助学,将旅游与回归社会结合起来,回报社会。总之,我们感到要在安全有保障、事前有约定的条件下,尽量满足老年学员的心理需求。

上海老年大学开设的旅游文化课程,已有十个年头了,由一个班30多名学员发展至今已有8个班400多名学员。在这10年里,学员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课下又到大自然中去探求真知。这种“读”与“行”的结合,“行”与“读”的汇集,使他们感到活得快乐、活得潇洒,把老年大学当作自己的又一个归宿。学员们用“游记”的形式来叙述自己人生的满足,用“摄影”的图像来留下自己幸福的镜头,还用景点的“绘画”来诠释自己梦想的憧憬。大家说:文化老年游,“夕阳”显青春。上海老年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被上海市旅游局指定为“中国上海银发国际旅游示范基地”,我们也先后接待了近三十多个国家、几千人次的国际友人和港澳台同胞的来访,被友人们誉为是“一所神奇的大学”。

作者:江晨清 单位:上海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