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路径

【提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开拓进取的瑰宝,作为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熔炼在全体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生生不息的关键。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受社会形态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仍散发着魅力与光芒。

【关键词】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历史上能够称之为“古国”的国家只有四个,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上下传承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挖掘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新时代的广泛渠道把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加深人民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弘扬的前提是认识,认识传统文化,就需要当代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把握。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大家熟知的词汇,学术界有诸多的解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且观点大不相同。朱耀廷(2015)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我国古代人类因生存发展创造出来的文明。”①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层出不穷,经济、政治、艺术各领域竞相争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能泛泛而谈。中华传统文化,通常指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含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二字,通过字面意思也能够理解,广泛传播形成统一的口径,说明文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五千年的历程中,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历程,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多是在封建社会衍生出来的。新时代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能够对中华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帮助其更快发展,体现文化的时代印记。历史考验,连续传承,善于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之一。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传承着民族的创造性,激励着后人不断开拓进取,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民族事业,为民族解放奉献自我,无形中推动民族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是历代祖辈们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经过五千年的筛选、沉淀,而后经过相互之间的融合,变成一种文化得以传承下来,符合大众的生活习惯,被人们所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遍布生活的各个领域,满足人们生存、生活的需要。传统文化主要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精神文化主要作为满足生存条件之后用以丰富思想的文化,例如语言文字、文学典籍、科教、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物质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条件下,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作物生长条件等因素创造的吃、穿、住、行的生活生存条件。新时代的人们不再为了吃、穿、住、行而烦恼,但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仍旧在新时挥其应有的价值。“民族文化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并广为传播,受特定的经济基础的限制。”②马克思(2009)通过观察社会形态的演进,对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理解,认为:“民族文化对于国家层次的递升,意识形态的变迁,甚至是社会形态的演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充分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应认识到上层建筑对巩固和完善经济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层建筑门类丰富,文化作为其中之一,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总结,包含着人民创造财富、凝聚精神、物质生产等智慧的结晶,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而不断向前发展。

二、新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总书记(2017)曾经讲过:“在民族、国家进行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根本作用。”④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国家和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加快道德文明建设。道德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提升公民个人道德素质,是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人道德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强调个人的道德教育,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便是对个人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体现。当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传统美德对个人修养的培育,不仅仅停留在教化阶段,而是上升到对个人精神信念的树立,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道德优美的心灵建设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的完美衔接,有助于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对新时代道德文明有着重大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助力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一直从人民出发,处处体现人民群众的核心地位,这与古代儒家文化中强调的“民本”思想如出一辙,充分彰显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道家“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思想。“天人合一”作为我国古代哲学圣人们追求的道德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论,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和谐统一的美好追求。同样,现如今,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对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现阶段,中国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争取实现国富民强。“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强思想,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不谋而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矛盾与挑战,在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启示,与现代化建设理论相结合,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能量,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三、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广泛而实用的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方面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新时代条件下,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上,更不能将古代传统文化简单移植到当今社会。新时代,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发展应当与新时代的时代条件相结合,因地制宜,更好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一)根据时代需要,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

在全球文化不断碰撞的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目的在于更好地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一味地追寻传统文化的原始性,并不能使其在新时代散发出光芒,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结合,使之与现代社会文化相衔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部来看,其知识量极其庞大,且现在被大家广泛认可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中华文化的全部,更多的文化隐藏在名书古撰中,需要人们深入探究,从书本中总结历史经验,挖掘更多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上的文化已经被大家广泛传播,得到社会的共识并继续传承。对于已经挖掘的文化,我们要采用普遍性的原则,对于目前已不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甚至是被科技所取代的文化知识,我们也要加以保存。每一个社会都有每一个社会的阶级局限性,当前的不合适并不是永远的不合适,这些文化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个阶段重新散发出时代的光芒。五千年中华文明凝聚着数不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地作息不一,文化也大不相同,用之不竭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重要保证。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从新时代社会形态的特点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的灌溉,采用科学的手段对其修剪,促进其枝繁叶茂。新时代下,我们首先需要对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著书解句,对其思想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对其精髓进行提炼;其次,提炼其精髓并不是从广义上进行总结,关键在厘清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价值意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优秀文化进行概述与阐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流传。新时代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不是一味地将传统文化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内涵。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可以将新时代的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相结合,将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形成特色的文化发展渠道,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衍,增强文化自信。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以更高的标准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进行阐释。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特质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新的内涵,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得以彰显。新时代下,只有不断地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其思想价值才能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应因地制宜,从传统文化的地域特点出发,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地的地域特征与人文特色,从新的角度去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挖掘其新的内在价值与内涵。我们在研究和阐述的同时,将地方性特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本土化,形成本土化文化传统,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传播。现今,随着科学文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发展机遇也给新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伴随着的是严峻的考验。信息传递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书信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推动了西方外来文化的传播,这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研究上,可以从外来文化入手。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历过历史长河的洗刷,传承至今已经囊括人类社会所能预见到的所有信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意蕴进行对比,更能从中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对其做出新的解读,发掘其极具特色的思想价值。在这里,我们也要强调,西方文化同样有着存在的理由,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存在着许多值得吸收借鉴的因素,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化大多都殊途同归,在当时历史情形中为了生存而不断总结凝练,形成共识,所以西方文化也不一定都不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也存在着共同的普世价值。所以,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也要进行深究,对其全部因素中的先进点加以吸收,对不适合本土发展的文化加以封存,以备后世学者科研探究。所以,我们强调将外来文化中的先进有益成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三)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流传

新时代,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不仅仅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释,更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进行开拓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代中国在一定时期曾与世界各国远远地拉开差距,并保持了长时间的领先地位。这种领先地位不是我们自封的,而是西方思想家和学者们对中华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为了在新时代保持这种认可感,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借用新时代的科技条件,扩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传播,从人际传播到区际、国际,甚至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并保持认可的地位。代际(不同时代、辈分的人之间)的认可更能为世界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新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这也为新时代下阐释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渠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传播,要抓住大数据下人们获取信息的特点,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单一化的传播模式上。现今,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弘扬可以建立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上,以新颖的小视频、小故事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传播给各类人群。近年来,许多地区相继举办过“文化进校园”“传统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日常生活。相对于传统的方式,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形式更为灵活,受众面更为宽泛,时下,在自媒体上兴起的“国潮风”“传统文化小课堂”,以趣味小视频、短剧形式使人们在日常休闲中快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同样,采用自媒体形式的语言更为通俗,更贴近生活,群众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且印象深刻,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传统文化。

作者:魏志鹏 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