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摘要:在对泾县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要素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古镇文化景观要素构成体系,对古镇文化景观的总体特征及内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的困境及主要原因,建议从文化景观发展的宏观规划与布局、中观路径构建以及微观举措实施等方面着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以此发挥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效益,使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章渡古镇;文化景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文化景观是历史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耦合形成的共同作品,体现了地域文化特征与地理空间特色,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所依存的聚居环境的有机演化过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一种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传统村落为中心的有机进化的文化景观类型,包含村落的自然与人工要素,具有较高的地域性与民族差异性特征.文化景观表征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通常能反映出特定区域人群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居住环境、聚居空间形态,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乡村社会结构、民风民俗等外在与内在的表征[1,2].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学者对历史城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古村落等进行了文化景观研究[3-7],但对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成果不多;因此本文基于文化景观理论,以泾县章渡古镇为研究对象,梳理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内涵,总结其文化景观总体特征及价值,分析章渡古镇文化景观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方法及建议,为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更好地延续地域传统文脉.

1泾县章渡古镇概况

章渡古镇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西部,距离县城约20km.1952年章渡设乡,1958年改公社,1992年置镇,2005年与云岭镇合并后成为其管辖的行政村.据相关资料记载1861年古镇发生战乱,街道毁于战火,1915年发生火灾,街道重建,因而现在所看到的老街建筑大部分是自此之后而重建的[8].曾作为乡镇政府所在地,章渡古镇集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于一体,是青戈江上游颇为繁荣的商埠.2004年,章渡古镇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2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文化景观是由多类型、多层次的景观要素组合而成,可以从建筑、空间、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划分.基于章渡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相关学者对于文化景观类型和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9],将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物质要素与文化内涵两大组成体系(表1),物质要素通过自身实体的结构、形式、肌理、色彩等特征将历史文化信息传承下来(图1),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聚落文化景观的多样性演变.显性物质要素与隐性文化内涵是文化景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3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总体特征

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要素涉及到历史建筑、景观格局、商贸文化、红色文化等多方面,村落文化景观反映出章渡古镇在历史进程中的演进特征,体现其文化景观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总体上说,章渡古镇文化景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江-村-田-林-山”复合多元的景观格局.古镇起源与发展、生活生产用水受益于青弋江水系,水运交通也促进古镇商贸发展,因此青弋江是章渡古镇地理景观格局基底,也是聚落营造的基础.其次是村落,古镇街巷由主街、横街、次街巷等组成,构成多层次空间体系,满足居民的商贸、运输、停驻交流、嬉戏打闹等日常生活需求.第三就是田地,村落周围遍布良田,居民自古以来坚持农商并重,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农耕作业,诸如章渡酱菜、手工艺产品等都是农副产品.最后是林、山,古镇北靠四顾山,南临青弋江,是风水人居环境的绝佳之地,山顶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山林间的水系顺流而下到达田间,便于耕种灌溉;在冬季,北侧山体也能抵挡严寒,为古镇聚落营造微气候.总体而言古镇居民利用江、水、林、田等资源,营造出复合生态的“江-村-田-林-山”景观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2)宜商宜居的建筑空间格局.章渡老街建筑功能布局采用商业与居住相结合的形式.沿河区域主要是吊脚楼商业建筑,建筑南侧临河、北面靠街;南侧靠河视野开阔、场所安静,适合居住;北侧临街热闹,便于售卖,水运交通便于临河商业区域的货物转运.老街北侧区域的建筑大多是前店后坊式布局,建筑面阔3间,进深约20多米[10];建筑前部空间是店面,中部是卧室,后面是作坊及菜园、晾晒场等,是典型的家庭式作坊店面;例如有的店面加工豆腐、酱菜,有的加工药材;有的加工竹木或者作为放货的仓库.(3)匠心独运的吊脚楼建筑营造技艺.章渡老街最有特色的是属于沿江吊脚楼建筑,俗称“江南千条腿”.吊脚楼建筑首先是建筑选址巧妙,依江岸而建,一半位于地面、一半立于江中,建筑群位于兰山岭下游,青弋江上游来的江水经过兰山岭后缓慢流经章渡,下游夏浒河河水注入青弋江将上游漂浮的树木杂物冲向对岸,使“吊灯阁”建筑群免受其害.其次是建筑营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梁柱都是采用耐湿性较好的杉木,基础与驳岸采用河滩卵石.最后是建筑立柱支撑设计巧妙,所选择的杉木口径不大,为了更加稳定地支撑建筑,下方的支柱排布密集,内部立柱数量减少,扩大居住使用空间.(4)融入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景观.泾县酱菜制作技艺在泾县范围内的农家均有制作,章渡镇的酱菜作为传统地方特产,一度作为走亲访友、社交礼仪中的馈赠佳品而广播四方.明清时期《泾县志》中记载了泾县酱菜的食用价值,在泾县的“春秋丁祭”中,泾县酱菜也是祭品之一,在民俗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章渡镇酱菜制作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蔬菜进行清洗、晾晒等流程都有了明确的工序方法,成为章渡居民饮食文化中的亮点.

4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的困境

在城乡统筹演进过程中,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遭受到巨大冲击,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反映地域历史文化、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重要遗产,在古镇社会变迁过程中面临着众多困境.(1)文化景观主体认同缺失主体村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居民离开村落到外地打工谋生,外界的生活理念与价值取向对居民产生了影响,削弱了居民对古镇社会生活的认同感,认为城市生活远比乡村生活优越和舒适.年轻一代对古镇生活方式的认同远不如年长一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尚浅;作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居民自身的价值理念直接决定村落文化景观未来走向.古镇人口“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由于古镇地理位置偏远、医疗与教育水平有限、传统建筑逐渐破败、经济基础薄弱等现实原因,大量居民外迁至县城、市区,人口“空心化”日益严重,农田荒芜、建筑破败无人居住、商业氛围凋零,古镇逐渐失去生机,作为文化景观主体的“人”这一要素逐渐缺失,则更淡不上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2)文化景观功能作用退化商业氛围消失.章渡曾是繁华的商业古镇,老街两侧聚集了各种类型的店铺,但目前商业氛围基本殆尽,其原因是交通格局转变的影响.首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弋江上游陈村水库竣工后,致使青弋江航道水位受阻,水运功能效益下降,货运船只通行受到影响[11].其次是省道和县道的线路改道,主要交通线路不经过章渡镇区中心,老街没有了过境人流,人气丧尽.章渡主要作为酱菜生产与加工基地,负责供应原料,不是对外销售的直接窗口,商业氛围无法活跃.总体上来说,由于人口的流失和交通条件的改变,古镇不再有繁盛时期的人气.建筑功能退化.章渡古镇传统历史建筑主要为宅居建筑、商业建筑及公共建筑.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方式转变,人口流失、商业功能退化,都导致历史建筑闲置而无人问津,虽然政府出资修缮部分建筑,但对于数量众多面积巨大的老建筑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近年来木结构建筑梁柱破损、基础下沉、墙体倒塌等现象屡见不鲜,昔日章渡老街吊脚楼建筑的夺目风采早已荡然无存.传统文化逐渐丧失.章渡古镇拥有名声俱佳的酱菜制作传统技艺、宗教文化、徽商文化,其文化景观物质要素与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共同反映出古镇历史文化积淀.但居民生活理念与方式发生改变,例如二月二土地庙会仪式也没有以前隆重,农田荒废无人耕种,形式怪异的建筑装饰出现在古镇之中,城乡融合下古镇面临文化冲击与流失的危机.(3)文化景观社会环境异化政治经济地位下降.2005年章渡镇与云岭镇合并,转设为行政村,其行政权力与政府地位下降,政府的权、财、人、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方面的拥有度降低.章渡古镇相关保护规划并没有充分有效进行实施,保护措施、发展路径、修缮方法等没有落地操作;招商引资困难、资金的匮乏,导致相关保护规划方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落地实施.章渡镇的旅游开发滞后、产业发展受阻、规划方案没有充分实施,与其政治地位下降有一定的关联.生态环境意识欠缺.古镇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首先是日常生活垃圾收集与清理的速度与效率不高,导致村中的环境呈现脏乱差现状.其次是青弋江的水位大幅度降低,生活垃圾污染物丢弃在河岸底部,造成水系污染.第三,村中虽然设置了公共厕所,但是由于相关管理与清洁工作不到位、自来水供应不足等,导致公共厕所利用率低、内部设施破损且脏乱.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古镇生态环境意识的欠缺、环境治理能力的不足.建设环境遭受破坏.现代建造形式与材料对古镇建筑空间建设带来了冲击,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到位、居民价值认识缺乏导致新建筑的风格与传统建筑的风貌严重不协调.例如,古镇街巷弄原本是条石路面,但在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采用水泥铺路;重新分割道路致使街巷肌理发生变化;资金与技术的限制、文物价值认识不足,部分吊脚楼建筑修缮后与原样式不一致,材质颜色明显不相同,雕刻纹样过于复杂,建筑美感发生变异.

5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5.1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总体思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需要从章渡古镇现有文化景观资源出发,坚持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总体方向,着力提升文化景观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一,以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思想为基准,在乡村发展定位、总体布局、文化景观保护总体思路等方面建立起全局宏观把控的基调;第二,从文化景观保护的各专项内容出发,搭建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全民参与、利益分配的实施框架,以从中观层面建构实施路径;第三,通过对历史建筑修缮、生态环境治理、民俗活动创新、商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实施,从微观层面具体落实文化景观保护的策略.通过宏观规划与布局,中观路径构建以及微观举措实施,明确“以人为本、动态延续、整体统一、分类施策”的发展原则,对古镇文化景观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有效活化利用,发挥文化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使文化景观能够可持续发展[12].

5.2文化景观分类保护与发展的策略.5.2.1传统建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1)严格保护街巷空间肌理格局.街巷格局是章渡古镇的基本骨架,是历史建筑、构筑物、公共空间联系的基本网络.在保留基本空间格局与交通连接基础下,可以适当调整街巷支路布局,联通相关空间节点;在“三线下地”工程对基础设施进行管控,避免其形式对整体风貌的影响;道路铺砖材料与样式,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原有道路材料相吻合,避免随意铺设水泥路.(2)充分保护与修缮建筑空间格局与景观要素.争取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多方面支持,采用修缮保护、整修改造、整治拆除等措施加快对重点历史建筑的修缮,例如,新四军兵站,老中药铺,大夫第等建筑.重点历史建筑,在保证其结构、建筑立面、内部装饰灯不变情况下,修缮梁柱、门窗、墙体及木雕等,尽量保存其原真性;部分保存价值不大的建筑,可以整治建筑立面、改造内部空间、调整功能布局,使现代生活方式符合居民生活需求;另外拆除形式突兀、质量差、严重影响村落风貌的建筑,例如私自搭建的库房、卫生间等.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使居民利益和文化景观保护相协调,保护传承建筑文化景观.(3)开展传统建筑元素普查,提炼建筑样式,建立建筑数据库.古镇发展过程中势必离不开建设新的建筑,以此来满足居住、商业、公共服务的需求,因而必须普查调研现有传统建筑,提取建筑语言元素与样式,建立新乡土建筑数据库,诸如立面造型、雕刻纹样、功能布局及构造做法等,为村落建筑整体风貌协调统一提供基础资料.5.2.2商业精神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1)加强徽商文化精神理念的再认识.章渡古镇曾经是青弋江沿岸重要的商贸集镇,是皖南山区与下游区域的商业往来的中间枢纽,众多徽州商人在章渡聚居,徽商的勤劳苦干、勇于开拓等是商业文化的精髓.如今的章渡古镇商业凋敝,镇上的商业店铺仅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普通居民对徽商精神、章渡商业历史的略知一二.因而需要从徽商文化宣传的角度,提升居民对章渡商业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其文化自信与自豪感.(2)合理规划商业功能布局,政府及相关管理单位提供商业惠民政策.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合理统筹商业文化景观空间布局,充分协调餐饮、住宿、展示、体验等不同类型空间的连接关系,增强游客消费的层次性与产品的多样性;空间布局做到动静结合,与整体空间与功能规划相适宜.政府为投资单位在商业建设、商业税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降低缴税基数、以带动本地人口就业人数数量来抵消税收、贷款利率优惠等.5.2.3传统技艺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1)重视传统技艺的文化熏陶作用,提升村民文化价值认知.古镇的二月二庙会仪式、酱菜制作技艺、吊脚楼建筑建造技艺等,其文化内涵与形式不能完全被否定和摈弃,应当在充分认清当今社会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引导村民对传统技艺文化的优点与价值的认知,提升文化自豪感,也指出其中落后和不适宜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之处,从而提高他们参与传统技艺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性.培养传统技艺传承人,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体系,做好传统技艺的教育普及工作,培养年轻传承人,从基础教育中熏陶他们对传统技艺的认识.(2)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与传统技艺相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不能完全采用“博物馆展览形式”的保护方式来传承文化景观,应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建立活态发展机制,将酱菜制作技艺与农产品销售产业结合,打造新的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建设酱菜制作基地、展示中心,与中小学研学旅行项目相结合,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增强传统文化知识;结合土地庙会开展民俗文化周,将民俗技艺表演、美食节、戏曲演出等结合一起,丰富旅游体验产品,增加商业营收.5.2.4红色记忆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1)打造红色旅游亮点,与云岭镇红色旅游线路相连.挖掘章渡古镇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几处红色旅游节点,例如将“上岸处”、新四军兵站等节点串联起来,在古镇内部形成一条红色文化体验参观路线,其次是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景点上还需结合云岭镇附近红色文化景点形成旅游线路或景点群落,将更具旅游价值和吸引力.(2)建立红色历史展馆,提升村民红色文化认同感.红色军事文化是章渡古镇历史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应当增强居民对这段红色文化的记忆与价值认知,让居民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以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豪感.其次可以改造利用传统建筑,建设章渡红色文化历史展览馆,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空间资源,活化建筑空间与功能,例如改造新四军兵站,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其精神内涵在现代生活中继续传播.5.2.5日常生活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1)适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留住本地居民,丰富村落发展活力.利用章渡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适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合理利用传统建筑,开展以饮食、民俗、民俗体验、农业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鼓励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工作,减少长期性的外出务工,通过旅游参与获取经济效益.减少居民外迁,吸引本地居民“回巢”,盘活章渡古镇经济,为古镇复兴注入新活力.(2)建立乡约族规,培养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传统乡村伦理社会中乡约族规承担了尊祖敬宗、教化礼仪、奖惩赏罚等作用,在现代化的乡村社会中,可以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乡约族规,以此促进村民在公共卫生、健康娱乐、提倡科学等方面学习与认知.另外培育新的乡贤来助力古镇文化景观的发展,例如本土的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大学生村官、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识之士,这些新乡贤能够开展新乡贤文化活动,让新乡贤文化广泛传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此促进日常生活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6总结

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古镇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耦合的产物,古镇文化景观丰富多样,聚落选址背山面水、吊脚楼建筑营造技艺高超、酱菜制作民俗技艺历史悠久、徽商精神艰苦创业、红色军事文化光荣记忆等等都奠定了章渡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只有坚持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与分类施策的综合性原则,在宏观保护发展思路下,结合文化景观的特点和所遇到的问题,针对各类文化景观要素开展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将文化景观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章渡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浩 付晓惠 王惠 陆峰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