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情缘范例6篇

古镇情缘

古镇情缘范文1

来大山中的名城镇远之前,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只是依稀记得在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便有苗乡古城――镇远。

在贵州省的崇山峻岭中疲于颠簸,见到镇远时,心情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不仅缘于它的小巧玲珑,缘于它清如明镜,凉气绕身的一湾河水,更缘于它深藏于大山里,滋润于秀色之中,别有一番江南的韵味。

镇远古城占地3.1平方公里,有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和古城垣、古巷道、古关隘、古驿道、古戏楼、青龙洞、中元禅院、祝圣桥、香炉岩等名胜古迹二百多处。古城左是山,右也是山,在群山叠翠之中,碧水荡漾,使古城更添了几分灵动。

充满诗情画意的舞阳河,上溯瓮安、黄平、施秉,平静安详地流经镇远,直下岑巩、玉屏,出湖南新晃、黔阳,汇入洞庭湖。舞阳河横穿镇远县境近百公里,如同一条舞动的飘带,将县城分为卫城和府城。

在舞阳河岸,我遇上了一位肌肤黝黑、50岁左右、身材偏高、体魄健壮的男子,他手持一面小红旗,胸前挂口哨,正在河岸徘徊。我以为他是古城某个旅行社的导游,忙上前打听古码头的方位。他像老熟人一般,热情地为我指明方向。闲谈过后,我方知他是一名龙舟教练,正在训练他的龙舟队伍。在古城,游客们划龙舟也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只要人员组合够数,花上一定的费用,便可在舞阳河上竞技一番。计划在古城逗留的时间有限,我只好打车前往。古城的交通很便利,在城内打的士只需3元钱。我从卫城垣古码头坐渡船过河到府城垣,也只收3角钱。

古城镇远素为名人学士所关注。清代大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将镇远称为“歌舞地”,小说展现的“歌舞地”正是现在的炎帝宫。镇远县舞阳河艺术团的演出场地便在此,每晚8时的民族风情表演在这里准时开场。

舞阳河上大型石拱桥――祝圣桥,始建于明朝初年,清康熙年间重修。祝圣桥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古人造桥的智慧,年复一年,它似在向人们诉说着不尽的故事。经祝圣桥,到了青龙洞古建筑群。青龙洞古建筑群为贵州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儒家书院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青龙洞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占地2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它建筑在高80米、长300米的中河山悬崖地带和溶岩奇石之中。整个古建筑群包括“七寺八阁九座庙”35个单体建筑,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宗教风格,是全国独有的中原建筑与苗侗吊角式建筑巧妙结合的典范。

历史悠久的镇远古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民传统美食可以分为筵席、小吃、家常菜肴、特产制作、干鲜果品等几类。特别是腌制的各式酸辣点心,更是家家必备。美食楼的老板为我们介绍了镇远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当地酸菜和酸汤的特色。这里的居民有“三天不食酸,走路打闹蹿”的说法。由于这里的水好,腌制的酸菜格外的地道。几道传统特色菜下来,真是一个“酸”字了得!

镇远哟,我记住了这里的人,也记住了这座城。

古镇情缘范文2

沉醉温柔的水,

宁静的时光,

又回到梦里的乌镇,

亲切的微笑绽放在我的心里,

人生就是一路不断的惊喜,

一刻轻松的停留,

真能尝到生活的滋味,

似水年华的美好回忆,

照亮着记忆的角落,

我不再是过客。

来过,便不曾离开——乌镇

— — 题 记

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 !

去年九月在乌镇,见到路边的这句标语,为它的深情又决绝吸引,有一种悸动之感,隐隐觉得在它的背后演绎着的该有一段柔情却有些悲凉的故事。记下来留作旅行的纪念, S 回:这不是刘若英……语意模糊,也让我心思模糊。也许错过,往往就存在于这样或那样的模糊与不经意间。

佛家讲究缘分与佛法,一切的相逢,或为栽种来世的因,或为了断前世的缘,以求证一个果。也许宿命里注定我与乌镇的缘分未尽,虽有一时的错过,但当机缘到来时还会有延续。

时隔几月,在捡拾仓央嘉措的诗情与足迹时,在白落梅《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里看到这么一句:《似水年华》里的英小姐去了一趟乌镇,就与乌镇的文发生了一段刻骨的恋情,难以自拔。那一刻,有种莫名的惊异,这或许是佛说的机缘,指引我去续接曾与乌镇暂断了的缘分,去寻找那在乌镇的见证下演绎过的故事!

似水年华,年华似水。故事走到结局,英,带着她与文的爱永远的离开,身隔天涯,心却永远留在了这里。正如刘若英说的:似水年华的美好回忆,照亮着记忆的角落。我不再是过客,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

时光流走,容颜老去,乌镇还是那样的乌镇,而真情永在,一如桥下的河水,在古旧、清净、安详而幽静的江南水乡小镇流传……

只是,乌镇,你来过吗?

古镇情缘范文3

“最美人间四月天,陌上缓行不羡仙”。

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倾力打造滨河新镇、旅游名镇、生态经济特色镇,依托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倡导休闲运动,引领健康养生,游走大峪山水画廊,春赏花、夏戏水、秋摘果、冬观雪,高峡平湖,碧波荡漾,一个宜居宜游宜娱宜乐的黄河明珠愈发璀璨夺目。田园美景入画时,大美大峪乡村美。大峪镇政府于2015年4月18日在东沟村举办济源市第二届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小浪底,大浪漫”,旨在通过赏花、摄影、垂钓、诗会、骑行等一系列活动,以山水观光、赏花采摘、休闲运动、乡间美食、音乐盛宴、自驾露营、养生度假、峡谷探幽、溯溪徒步、爱情朝圣为主要功能载体,集中打造最佳“乡村浪漫休闲体验度假区”。让梦想在这里放飞,让童年在这里回归,让快乐在这里常驻,让各界宾朋在享受无限自然之美中,开启文化之旅的盛宴!

【花的题】

济源市第二届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主题口号是:“徜徉花海,梦回童年,浪漫青春,仕隐田园。”

徜徉花海是指春日里游赏在大峪山间,但见油菜花、山桃花、洋槐花竞相绽放,如徜徉在鲜花的海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梦回童年是指东沟是亲子活动的乐园,在这里,孩子可体验玩耍父母亲儿时的乡土游戏,推铁环、荡秋千、丢沙包、滚木桶、走钢丝,父母亲也可重拾儿时的记忆,恍惚间回到自己童年的快乐时光;浪漫青春是指青萝河畔成为年轻人欢乐的海洋,帐篷音乐节、篝火晚会、乡村美食节、策马骑行等活动,吃喝玩乐一应俱全,还有花田相亲会让单身青年在董永邂逅七仙女的地方遇见一生真爱,让青春在这里激情飞扬;仕隐田园是指大峪东沟如世外桃源,岑参等著名诗人曾在青萝河畔结庐归隐,通过休闲垂钓等活动让都市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之感,寄愿隐居山林之间,忘却尘世烦扰,在茅屋农舍、阡陌田陇间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放松心灵。总之,在这里,不管是儿童青年,还是中老年朋友,都可以尽享大峪灵山秀水生态之美,感受浓郁质朴的山乡之情,体验无与伦比的欢乐。

【花的媒】

济源市第二届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具体活动分为“渔樵耕读”“缘梦山乡”等八个篇章。

“渔樵耕读”原指中国古代的渔夫、樵夫、农夫、书生等四种职业,代表了民间的四种基本生活方式,也象征着士绅官宦隐退后向往的生活状态,其代表人物分别是严子陵(渔)、朱买臣(樵)、舜(耕)、苏秦(读),这四位历史名人都曾在小浪底周边地区隐居生活。“渔樵耕读”因其代表着古代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淡泊境界的追求历来备受推崇,也正切合现代人放慢生活脚步、亲近大自然的心理渴求。“渔、樵、耕、读”四个篇章主题活动分别用休闲垂钓、风光摄影、骑行赏花、诗会征文等现代文化活动对中国古典生活方式进行新诠释,对“渔樵耕读”赋予新内涵,为生态大峪树立新品牌,对华夏文明进行新传承。

古镇情缘范文4

一、引子。紫花儿序。

江南古镇,烟墨渲染。古色古香的竹阁绣楼琳琅满目。

一渠幽幽江水,蜿蜒穿梭于小镇之中。

古镇的东北角落,满香山的尽缘庵内,香火旺盛,钟声久久不止。

杏花楼中高朋满座,熙熙攘攘,流连忘返。众人在此喝一碗茶,听一段曲。

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

杏花青楼里一个弹筝的女子,紫陌,即是我。

二、初见。红情绿意。

春风,竹林,细雨。

青石小径,原野茅屋。

踏青之日,原野葱葱郁郁,细雨蒙蒙。

不多时,绣裙边缘水星点点。我独立于草屋门口,焦急等待着雨的谢幕。

怎奈何,细雨顷刻间化作豆大珍珠般自空中洒落,溅起地面青石周围涟漪一圈。

纵然心急如焚,怎一个“忍”字了得?心中却又无奈万般。

焦急万分之时,风流倜傥、一袭青衫的你来到我的身边,为我撑起一纸油伞。

依偎在你伞下,呼吸浅浅,怦怦乱跳的心不能平静,一抹红晕跃然脸颊。

杏花楼前,欲语还休。

迷离眼眸遥望雨中的模糊身影,流连忘返。

红唇微泯,浅浅低吟。一凡,即是你。

三、又见。相思令儿。

翩若惊鸿的身影让我留恋忘怀。

烟雨杏花楼。一曲《忆江南》引来掌声无数。

我凝眸望去,坐落一角之处的你正点头颔首,微微浅笑。

我的心砰然而动,动如脱兔般雀跃的心久不能平。匆忙谢幕,离去。

心里埋怨着自己的随性,眼眸却又轻瞄远处。

未曾看到那久违的身影,心中失落无限。

漫步于江畔,心飘飘然。岸边垂柳倒影江中。

目光注视水面,水中芊芊身影清晰可见。

豆蔻年华,美目流盼,肤若凝脂。

眉黛间淡淡的一抹黯然,更是增添了些许风情。

哀叹一声,一眼望去坐落远处的尽缘庵。

只见得满香山下,一抹熟悉的背影悄然而立。

笑靥如花,不顾矜持飞奔而去。淡淡的一抹笑意轻浮你面庞。

喜极而泣,一滴相思泪晶莹滑落。

你抬手抹去那滴晶莹,拥我入怀。

四、蝶恋。惜双双令。

相拥江畔边,微风拂面,一缕青丝缠绕指柔。

古词琴曲,忧心忧国,谈古今,论天下,相见恨晚之意犹然。

月幕下,对酒酌饮,陪君醉笑红尘往事,霓裳羽衣轻裹缱绻的醉意。

箫声起,为君翩翩舞,霓裳尽展妩媚。皓月当空,我用缠绵悱恻的筝声与你相和。

悠扬的箫筝和声袅袅如天籁,绵绵不绝耳。醉意懵然,心底涌起澎湃的潮。

淡月,轩窗。红烛待剪。

纱幔渐落,锦玉薄衫滑落枕边。美眸微闭,温柔的指尖轻轻滑过羊脂般的肌肤。

江南夜雨,与翠绿的芭蕉树诉说呢喃。

窗外微风吹起烛光摇曳,娇艳欲滴的玫瑰尽情吐露着芬芳。

清晨雨骤,尽缘庵的钟声悠悠响起。

朦胧双眼微睁,榻上一朵娇艳之花羞红我的面颊。

被欣喜若狂的你紧拥,承诺着你的山盟海誓。

忽然心念一动,我笑言,如若你不守信,我就去尽缘庵了却一生。

许久,你坚定的目光注视着我如水的眼眸,相信我,此生非你不娶。

面颊飞起红晕一抹,羞红天边彩霞。

守着你的誓言,幸福满满,心意暖暖。

陪君醉笑三千场,开到荼蘼花事了。

五、纷飞。望花花令。

红了枇杷,绿了芭蕉。

欢爱如昨,比翼双飞。只羡鸳鸯不羡仙,缠绵眷恋之情尽尽然也。

光阴似水。杏花败,桃花红。草儿黄,叶儿落,深秋的气息愈见浓郁。

赴京赶考的启程之日,与君依依惜别。

盼君早日荣登三甲,金榜题名,风光无限的衣锦还乡。

你坚定地目光中,我又看到了你的誓言。

紧紧地拥抱,你转身消失在了我的视线。

眼眶盈盈,泪眼兮兮,自古多情伤别离。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风生水起,江畔中孤帆远影,惊起鸳鸯无数。

六、再见。闺怨无梦。

日日月月,岁岁年年,又是一年春来到。

草儿青,花儿红。蝴蝶随花舞。

窗外锣鼓震天,我分外惊喜。

轻点朱唇,淡扫娥眉,美目流盼,面如桃李。

略施粉黛,绣裙罗衫,莲莲细步,芊芊柔胰。

眼眉弯弯,眸里笑意。朱窗微启,顾盼流离。

青石小径,吹吹打打的唢呐声欢天喜地。

你高头大马、披红挂绿的身影,让我娇羞万分。朱唇微翘,内心深处,喜不胜收。

猛然,你身后一顶红轿,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双眸。

瞬间,伤心欲绝的泪水欲流不止。心,彻底崩溃。

泪流满面,红妆殆尽。

静静坐于榻上,久坐无语。

菊花残,满地伤,落叶随花葬。

锦瑟流年,尘埃落定,终究还是谢幕了昨日繁华。

七、绝望。不如归去。

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最短暂的盛放,最久远的凋零。

爱情的绽放终抵不过昙花一现。

几世情欢终如梦,前生未修正,今世怎相行?

心的伤日已渐冷,徒留彷徨满怀。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前生我是桃花一片,曾经凋零在你的指尖。

花已榭,片片花瓣零落成泥,万事已成空。

泪已干,情已尽,心事终虚化。

芳华已逝,缘分已了。

尽缘庵的钟声响的清澈,透亮了我浑浊懵懂的心灵。

缘生缘起,缘起缘灭。彼岸无花,情何以堪?

风尘里没有邂逅故事的美,唯留昙花一现的记忆惹人醉。

尽缘,缘尽。一凡,亦凡。

我,紫陌,凡尘中的烟花女子,终究逃脱不了凡尘宿命。

满香山,尽缘庵的青柏古树下。

心如止水,安然的脸庞波澜不惊。

暮手挥绝,三千青丝终于落地归去,脱离了红尘凡事。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从此,一切诸事皆与我无关……

古镇情缘范文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信念”“信仰”“信心”“信奉”都靠它。

“缘”

或许给有些人的感觉俗了一些,可当我们从“事物相关联”这样的哲学角度去看它时,大俗的“缘”就成了一种必然。

涉足中国古瓷收藏鉴赏近三十年的律海明,因“信”因“缘”而矢志于创建自己古瓷博物馆的故事,或可能在很深的层面为我们解开“信”“缘”之谜。

宋瓷,尤其青白瓷,是律海明的最爱。他经常说:“我对古瓷之外的话题缺少兴趣。”这话有点太绝对,只能说今天的律海明把自己为学的精力、生活的志趣更多地放到了古瓷研究上,因为上世纪毕业于首师大中文系,多年从教、现在是民革成员的他,心里的话题不可能少,心思也不可能如此简单,尽管古瓷研究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年近知天命的律海明之所以将自己的生命明里暗里交给了宋瓷研究和鉴赏,情愿把自己原本恣肆的一片心思凝结为一缕宋瓷情结,实在是一种静水微澜,就像诗人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那样,虽有阔大的胸怀,但只以恬淡的心境和语言表现出来。我们从他说的一句话里能够感受到他的“静水”之深:“简单算一下,我这辈子也就剩了一万来天了,假如活得还好的话。这一万多天能干点什么有益的事呢?研究宋瓷、鉴定古瓷真伪、创建自己的博物馆给后人,这几件事情足矣。”

“信”的源起

律海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给记者看了一张20世纪50年代身为中国地方教育官员的父亲的照片,那是他家仅存的一张老人的工作合影。那个年代他的父亲没有躲过残酷的政治运动,被打成了,最终被解职。父亲渊博的国学造诣对他的影响极深——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和父亲给他讲的中国的古人、古事,在他懵懂的意识里不知不觉地描画出了一条路,这条路,老父亲是不知道的,那时的律海明当然更不知道。这是条什么路呢?

1985年的夏天,一个同学的父亲去江西景德镇办事,律海明和这个同学被带了去。在景德镇闲逛的时候,他看到了马路边古玩地摊上的一只碗。那碗,小圈足、花口斜壁、釉色莹润。卖东西的人告诉他,这是宋代的影青碗,是青白瓷,十块钱可以买走。

小时候,律海明见过老瓷器,20世纪的老北京人家里,很多还都保持了文化气息浓郁、周正规矩的古代汉民族家居布置风格——堂屋里首,进门就能看到厚重的条案,条案前摆放着八仙桌椅。条案上大多摆放的是青花瓷一类的瓷器,瓶内插花的不多,而代之以同样做工精致的鸡毛掸子。那掸子的作用一般有二:弹去家具上的浮土和举起来吓唬淘气的小孩子。不知道小时候的律海明是不是挨过母亲鸡毛掸子的教诲,但那些插着掸子的瓷器给他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记得自己在捧着粗瓷大碗吃饭的时候,大人曾经给他讲过那些瓷瓶上的人物故事。年幼的他听这些故事时,常常有这样的幻觉——他变成了画工精细的瓷画中的小男孩。他会在听大人讲故事时不自觉地说出“真好看”。大人就会说,可要小心别打坏了瓷瓶,那是清朝、民国的。清朝有多远,民国是什么,律海明不知道,就是觉得那些瓷器比他手里吃饭用的瓷碗漂亮得多。

“信”,对任何人来说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命理归宿,古汉语解释为“不疑也,不差爽也”。仅此还嫌不够,再加上这样的注释:地气使然。律海明对古瓷的“信”差不多就是这样产生的。

1985年的景德镇之行时,20岁出头的律海明被那只碗吸引住了,他就是觉得这碗好看、精致,比他以前见过的古瓷都好看。律海明决定买下来。完全不懂做买卖的律海明开始红着脸和那人讨价还价:“8块钱行吗?”人家还挺犹豫。律海明的一只手藏在裤兜里,那里有10块钱,他想的是,剩两块钱饿不着就行,最好能得到这只碗。讨价还价之后,律海明兜里的10元钱剩了2元。钱没了,可律海明觉得自己还会到这里来,便十分热情、十分真诚地让对方留下了联系地址,卖主呢,笑笑说:“好啊,欢迎再来。”人家的语气很随便,神情也只是客气,可他却认真地回了一句:“我真的会再来!”那次他买的是一只湖田窑的青白瓷碗,据说,在现在国际市场上拍价已经达到100多万元人民币。

20岁,正是年轻人信念初成却又时常颠三倒四的时候,身在景德镇的律海明有种莫名的冲动,自儿时起家教给他隐隐埋下的那条路,此刻开始明晰起来,这条路他要走下去了。

以后他果真多次来到景德镇,但目的已经不只是买点瓷器做文化之旅那么简单,伴随着他此后再三不绝的瓷都之旅,他慢慢成长为今天的中国古瓷鉴定专家。

“缘”的初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要把自己今后一万天的生命全部交给古瓷事业,当然源于律海明对古瓷的“信”,可“理想照进现实”的幸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幸遇到的,因为“信”与“缘”毕竟不是一回事,这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就是因为有“信”无“缘”而沮丧终生。律海明命好,好就好在他不仅有“信”,而且守(坚持)“信”,终于在一个很一般的日子里,他把妻子很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买房款用来向人淘换了几件青白瓷。他说,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不用怀疑,这件事导致了夫妻间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只是律海明很会做妻子的思想工作,同为中学教师的妻子也信了他的话——这几件瓷器过不了多长时间价值就会远远超过投入。事实上至今律海明还没有出售过自己的藏品,尽管它们确实大大地升值了。

后来,律海明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藏宝人,那人的家藏之丰、藏品品相之好让他瞠目。“那简直就是一个中国古瓷精品窝。”至今他回忆起来还是会慨叹不已。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软磨硬泡,主人让他走进了这个“藏宝窝”。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律海明几乎长到了人家的家里学习鉴赏古瓷,直到有一天他以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主人,倾尽家资把一些古瓷藏品请了回来。他不愿说“买”这个字,对律海明来说,那些国宝级的古瓷精品,是千百年中国文明承继的不可多得的载体,它们是活的,充满灵气,它们内里饱含的精神如父如母,容不得一个“买”字去玷污。在律海明心里有这样一个信念:泱泱华夏,斗转星移数千年,走到今天,走向未来,我们依然能够见到的民族文明传承,除了瓷器,还有多少能够做到亘古永恒呢?既然自己已经缘分至此,则此缘即此生。

和所有的人一样,律海明也有私心,他要做一个中国古瓷文明的研究者、守护神。“那样,作为个人,我有机会‘发扬光大’一下,成为民族的一个‘好后人’,所以我不惜家资藏宝、鉴宝。”但他从未将自己所藏“据为己有”。让他这样做人的人,就是老子。律海明常常脱口而出《道德经》中的这句话:“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律海明要毕其一生以自己的“小私”成千年民族文化传承的“大私”,而后再以“大私”的弘扬传承,聊慰自己作为民族文化“好后人”的“小私”。

那之后,饱有中国汉语言文学学养的律海明,家中中国古瓷方面的专业书籍积累便开始日日长高,直到今天垒可及屋。

律海明的妻子说,他痴迷于古瓷研究确实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微观鉴宝 志护信缘

在律海明的眼中,当代古瓷收藏、鉴赏的乱象到了需要马上解决的地步。“很多人在利用‘盛世收藏’的公众心态变着花样地骗钱,有些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暗中作假,乐了商家,乱了人心。”他这样说。

律海明说,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很多关于古瓷的言论,把中国古瓷研究与鉴赏搞乱了,比如,清瓷和宋瓷的关系。他认为,宋瓷最能代表中国瓷器文化,而非清瓷。他说,宋瓷结构的完美至今还无法超越,古瓷收藏的最高境界就是宋瓷收藏。他认为,由于宋瓷存世量少以及其他的原因,今天我们对宋瓷的研究在学术上还非常苍白和欠缺。现在的宋瓷研究更多关注的还是它的精品拍场价值,极少文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在这方面,反而是国外的研究比中国要系统、全面。这肇始于我们今天文化心态的浮躁。这种浮躁不仅来源于一部分人财富的增长过快,更因为直接受到了大众传媒的不良诱导。比如,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某个人几千元“捡漏”得到了一件清瓷,专家们鉴定后说“市场估价几十万元”,这样的“暴富”暗示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律海明说,瓷器方面表现出的社会文化浮躁早在明代已经出现。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出现的结果。他说,明代以后,中国瓷器大量成为人们挣钱的手段,其出口换取国际政治优势的价值,也进一步增加。此后,瓷器不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而是异化为商品,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粗制滥造、仿古造假开始泛滥,有清一代,中国瓷文化的衰落已经非常严重了。

现在,律海明的几百件藏品中,绝大部分就是宋瓷,而且,主题集中在青白瓷方面,其他藏品极少的主要原因即在此。他不想成为中国陶瓷文明的市场掮客,只想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的继承者和忠实传人。所以,古瓷文化研究、古瓷鉴定、古瓷艺术欣赏与教育,就成了今天律海明生活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和隐忍,现在他已经成为我国古瓷微观鉴定专家;宋瓷尤其青白瓷、定窑瓷,也成为了他古瓷收藏的专题。

据了解,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已经在和他协商,提供场所为他建立宋瓷专题博物馆,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让百姓都能识假!

律海明研究古瓷,不仅读了垒可及屋的专著,北京的古玩市场、路边的地摊、国家的博物馆,也随时能见到他的身影,仅景德镇一个地方他就不知道自己已经去了多少次。在中国著名的古窑址、文物古迹、原产地,他向窑工和老乡们请教,学习仿古陶瓷与古陶瓷真品的甄别技术,并拜访造假造旧的“名家”,看他们怎样造假,从中“悟”出真与假的差别。经过20多年的收藏、鉴赏实践,他把微观鉴定确定为自己鉴赏古瓷的主要手段。他提出,鉴藏一定要将传统的宏观鉴定方法和现代显微技术相结合,他称之为“微观鉴定法”。他认为,这样综合的判断,就像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一样,可以减少主观性、增加客观性,增加可信度和可靠性,可以简化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标准,减少瓷器鉴定不可捉摸的神秘性,使之更直观和普及。

“借助现代设备的鉴定方法,应该是人人可用的,只要具备了相关的知识与学识。那样,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鉴别藏品的真伪了吗?”记者问。

“是的。”律海明回答。

他说:“这个貌似简单的方法,其实需要鉴赏者同时具备很多瓷文化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的、工艺的、艺术的,甚至地质学方面的。我自己在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已经为国内外很多藏宝人提供了真实可信的鉴定意见,我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已经成文发表。我迫切地希望将自己的所知所学毫不保留地告诉人们,以便大家不再只专注于中国瓷文化的金钱价值,而是共同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发扬传承和鉴赏研究上面去。”

律海明利用自己收藏的古瓷精品为记者现场演示了微观鉴定的过程,其中他关于“蝇翅纹”的见解和说明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显示器上放大百倍的宋瓷真品釉面上的蝇翅纹,杂乱无序。律海明说,这样的痕迹是任何造假者也做不到的,即使他看到了真品上的痕迹。更何况,历史不仅包含着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存在于当时的地理和自然气候之中,造假者不可能造出宋代的水和空气来,而那正是当年瓷器烧造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律海明那里记者看到了几件宋代青白瓷藏品,其中的“千手观音”据他介绍比景德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千手观音”还要精美。据了解,律海明目前的专题藏品多达几百件,这些藏品将成为他未来宋青白瓷专题博物馆的展品。按世人眼光估计,这些藏品其价值无法估算。

古镇情缘范文6

关键词:机缘;空间;地域;社会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以简练清晰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手法呈现出加拿大小镇女性的复杂心理和情感世界。艾丽丝的代表作为《快乐影子之舞》、《逃离》、《石城远望》。目前,学术界对艾丽丝作品的研究主要从叙事手法,主题分析以及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研究的相对较少。其中,对艾丽丝小说集《逃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整个小说集的宏观研究上,即使对具体本文的分析也以短篇《逃离》为主。本文将从空间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集《逃离》中短篇《机缘》的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意象,探讨女性自我空间的挖掘。

短篇《机缘》主要是刻画女教师朱丽叶在面临小镇生存和婚恋困境时复杂的心路历程。小说以朱丽叶的心理活动为开篇,并展开,直至故事结束。原本过着平静生活的朱丽叶,因为一封来信,决定去探望鲸鱼湾的埃里克,并留在那里生活。

一、地域空间的束缚

在短篇《机缘》中,首先出现的地域空间是朱丽叶代课所在的寄宿学校,学校位于温哥华市中心。学校是树木齐整掩映、鲜花四季,石墙包围的场地,作者 所用的描绘性语言是美好和明亮的,可见,在城市这个空间,朱丽叶是独立的相对美好的个体。朱丽叶对自我的感知和评价是积极的。可是对于影响和成就朱丽叶成长的小镇,作者几乎只字不提,然而朱丽叶浑身上下无处不散发着小镇烙印。作者对朱丽叶成长小镇的留白,给小镇营造出一种模糊的不明朗的意象。刻意模糊化的小镇其实是朱丽叶对于自己身份归属的一种茫然和不确定。表面上看来,朱丽叶是独立自知的女性,实则不然。人类个体是生活在地理环境上的主体,同时也是受客观地理环境限制的客体,因此个体必然带上地域空间的烙印。小镇成长起来的朱丽叶内心还是摆脱不了小镇女性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为正在做博士论文并通晓古代语言拉丁文的古典文学硕士,朱丽叶应当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典型代表。可是她并没有,她无法抹去小镇生活对她的影响。在工作地所在的寄宿学校里,谈及教学工作,她是足够自信的,独立坚强的,有主见的,学校的几个教授都很欣赏她。可是涉及婚恋,她又免不了被心底的小镇禁锢着,无法遵从内心真正的自我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而是屈从世俗的标准来生活。

二、社会空间的错位

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产生学说,空间不是凭空降临、先天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个体在创造空间的同时,也被空间所塑造着。社会空间是个体关系的综合,是人类群体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是无法脱离社会空间而独立存在的。朱丽叶因为受到小镇地域空间的影响,对自我社会身份定位不准,没有独立的女性意识。作为博学多识的知识女性,本可以在专业领域大展宏图,可是仍然要屈从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朱丽叶如果步入婚姻,世界也许从此多了一位平庸的家庭主妇,少了一位颇有建树的女教授;朱丽叶如果终身不婚,社会或许就会给她扣上高傲、孤僻的帽子;即使朱丽叶投身学术,在职业提升前景上也会受制于男性,哪怕取得职业上的巨大成功,也会让男性避而远之。朱丽叶似乎无处可逃,无从选择。

三、自我空间的缺失

面对职业和婚恋前景的困惑,朱丽叶虽有自我的意识,但仍未摆脱传统角色的束缚。虽学识傲人,却曾未赢得社会的认可――男性的认可,欣赏她的教授和以她为荣的父亲都为她女性的身份所担忧,因此朱丽叶总是活在男性的审视中,渴望男性的认可,从而实现自我的满足。朱丽叶的内心是依赖于男性的,经历痛苦的内心挣扎,她依旧无法走出当前困境,于是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去投靠一个仅有一面机缘的渔夫,即使知道渔夫有多个情人也安然接受,对渔夫的投靠意味着朱丽叶自我空间的丧失。

四、结束语

人类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空间,只有超越地域空间的局限才能实现社会空间的突破。在短篇《机缘》中,艾丽丝・门罗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女性生存现实给予人性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进.论空间批评[J].人文地理,2007(2).

[3]黄继刚,爱德华・索雅和空间文化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