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年论文范例

数学学年论文

数学学年论文范文1

数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也可以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促进教学的发展.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效学习其中的难点内容.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在教师进行演示之后,可以具体某一个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在情境展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理解证明此观点(略).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场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通过生动的演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中的软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概念.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多种物体,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制成演示文稿:使画面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如蓝天中展翅飞翔的飞机、蓝天白云下的埃菲尔铁塔、车水马龙中承载的杨浦大桥等画面.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认识到其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在动听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学习方式创新的一大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手段,认识网络的价值,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数学学年论文范文2

(一)数学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字化、数学化,人们只有语文阅读能力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二)数学阅读的内容。

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工具和语言。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基本是一样的,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阅读,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因素,数学阅读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转换能力、概括联想能力、直觉创新能力和有效猜测能力。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还和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合理发掘等直觉的认识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数学阅读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适当运用阅读方法,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有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沟通不同学科的学习,使学习方法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低年级数学阅读的现状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肯定是一个潜在

的“差生”。目前低年级数学阅读还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数学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数学阅读还未被学生所接受。

只有语文才阅读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低年级小学生几乎不懂什么事数学阅读,也不会阅读,因此,根本不把数学阅读当做一回事。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没有什么可阅读的。一次上数学课时,老师提出先预习一下课文或自己看一会儿书,此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拿出童话、故事等别的读物,只有极个别孩子会认真看一些数学。

(二)阅读不认真成为做错题的主要原因。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体会到,考试中凡是错题,80以上的学生缺乏阅读,没有通过阅读来理解好题意。往往丢三落四,问非所答,问其原因回答是“看错了”,没有把题目读仔细。从而,导致认真阅读与潦草阅读的学生间成绩的差异。

(三)缺乏最基本的数学常识。

在华罗庚、祖冲之、刘徽、陈景润等名字中,你认为有几位是数学家。[3]A、一B、二C、三D、四,近80%的学生选择D。因为陈景润在数学书中出现的极少,所以学生认为他不是数学家,缺乏阅读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数学常识都不懂。

(四)数学教材经常被遗弃。

不论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课上得非常精彩,然而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时候很少,有的甚至一学期下来,学生未好好地阅读过自己的数学课本,对其中的概念、例题出自何处一概不知、不了解。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数学阅读被长期忽视外,学校、学生和教师普遍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存在有一定的误区,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不大,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培养不到位。数学历来被认为是一门“难学”的学科,由于“难学”导致了学生的苦恼而厌学、不学甚至弃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即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上。目前,捕捉数学阅读的痕迹很难,对于数学的课内外阅读指导和读物也少之甚少,某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数学试卷的阅读理解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了考试结果。因此,不管要学生的成绩,还是要学生的素质,都离不开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重视数学阅读的几点思考

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语文阅读重整体,数学阅读重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正确引导小学生重视数学阅读,讲清阅读意义,明确阅读目的,向阅读语文一样,渐渐养成喜欢数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意识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具有了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才能自觉地去阅读,快乐地去阅读,持之以恒地去阅读。长期以来,很大一部分人对数学的理解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学好数学关键在于定义、法则和各种题型的反复练习,阅读不阅读一个样。这种缺乏数学阅读的意识,殊不知对数学的理解首先源于对题意的理解。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其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非常重要。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种行为如能成为习惯,就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3年级以下的学生仍处于习惯养成期,要使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必须从一年级甚至幼儿抓起,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做表率。教师坚持阅读,会直接影响学生并使之效仿。因此,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认真阅读课本、大纲、有关的课外读物,既充实自己,又能感染学生。多鼓励。好习惯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指导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赞赏,常常体验到阅读与成功的联系。挤时间。不管课程有多紧,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阅读、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数学阅读。

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比较严谨、抽象,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需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若让学生对数学阅读感兴趣,并喜欢数学阅读,必须首先让学生知道和掌握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常见于以下几种:

1、课堂预习性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正确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能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和不懂的问题听课,往往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教师要事前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点、要求和范围,以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要的话还应设计相应的悬念或有趣练习题,使新旧知识不脱节,前后联系紧密结合,促使学生主动预习。讲新课之前,还要检查预习的情况。上课时教师不用费劲,学生就能吃透和理解所学内容,并饶有兴趣。

2、课堂提示性阅读。

这种阅读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具体方法是教师要事先列好阅读提纲,明确重点和问题,由学生按提纲的提示进行阅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示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学习新知识、领会新内容和解决新问题做准备。提示性阅读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阅读要由易到难。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须逐渐加深,引导阅读教材,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二是设置问题要合理。一定要从教学大纲、章节特点、教材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迷信、不盲从,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疑点,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关键部分。三是做好现场指导。对于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不当的阅读方法,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以提高阅读效率。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能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3、课外延伸性阅读。

数学学年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语言表达

数学语言作为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深远意义。在新教育体制的作用下,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此,如何利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成为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具备良好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将会更加容易,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的长远发展。

1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受到年龄的限制,一年级小学生很难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完整的复述与表达,在数学学习中也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欠缺。尽管教师在给一年级讲课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出发、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简单问题的提问,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流利的对问题进行解答,常常存在语言重复、拖沓等现象的发生。而一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思维表达能力的掌握现状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自身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同时也会对其他学科问题的理解产生消极作用[1]。对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改变小学生的学习现状,为教育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2.1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小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的就是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只有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才能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与表达能力。在提升小学生兴趣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2]。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提前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将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加入到钟表认识的课件中,让卡通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可以加入适当的音频,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卡通人物的真实性,进而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学着卡通人物的样子对钟表问题进行回答,通过反复练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2利用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教学,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同时还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小学生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基础加法时,教师可以模拟小猫数铅笔的情境,将每个人都定义为小猫,先让小学生数清自己的铅笔并进行表述,然后再让两人一组把共同的铅笔数加起来报给老师,看哪个小组的铅笔数更多。这样既可以让小学生融入到加法学习中,又可以通过轻松的方式实现对小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

2.3加强课堂互动教学

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例如:在学习一位数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互相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减法计算进行练习,首先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进而在相对熟练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问答机会,让学生互相沟通,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对减法计算进行掌握。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不仅可以锻炼数学思维,还能够通过对正确答案的回答提升表达速度与质量,有助于促进一年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2.4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一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引导示范作用,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例如:在学习“9+几”知识时,教师应该用标准的语言对计算过程进行表达,以“9+3”为例,教师应该对先计算9+1=10,后计算10+2=12的计算过程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计算此类问题时将计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以此实现对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推动小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2.5尊重个体差异

在利用合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尊重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予以关注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中给予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还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锻炼,进而通过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实现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提升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以及互动教学等多种高效教学方法开展小学生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同时还应该注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指导,切实强化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推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静.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1(16):58.

数学学年论文范文4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充分运用插图等形式,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的生活运用数学语言提出问题,诸如做饭买菜、做游戏、乘车、买东西、爬山、植树等等素材就是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素材,让低年级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有趣味,学有收获。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材中配有一张学生熟悉的校园学生活动图,我利用多媒体放大这张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这张图中找出相应的角,并形成角的概念。对于农村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从房屋、家具、操场等实物中对角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图画中,教学楼的四角,足球场地角、教学楼匾上的直角很容易找到。其次,教师手中的三角板的直角也容易被学生找到,到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图画中找出除直角外的角还有哪些,让学生把隐藏在图画中的其他角也找出来,经过学生仔细观察和一番交流,能找出剪刀、大表上的锐角和钝角,连单杠双杠、足球网等里面不易找出的角也能找出来。从学生熟知的直角再过渡到锐角、钝角,符合学生从生活中认知的规律,又因为这些内容是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来的,因此不但学生学习的兴趣高,而且也容易让学生形成抽象的角的概念。学完之后让学生再到学校操场上找出各类的角,学生的兴趣高涨,也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二、运用农村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尽管很好,但有些素材农村学生接触得少或者没有接触过,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变通教材的素材,大胆利用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例如,学习表内乘法,我就利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像8的乘法口诀,我就以农村小畦种菜为例,一个小畦中,宽可以种八棵西红柿,长可以种十棵西红柿,让学生画出示意图编写8的乘法口诀。又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素材:菜园内有20个成熟的冬瓜,妈妈摘走了5个,还剩几个?学习“长度单位”时,除了运用教材上的素材认识长度单位外,我还让学生测量学校操场小树之间的距离,单杠的长度和高度,小学生的身高,还让学生到家里测量家里诸如玉米等粮食,大葱等蔬菜的长度,还让学生对文具、玩具、粮食蔬菜的长度,还有身高、旗杆、房屋等高度的比较,充分认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不同,避免农村学生出现小明身高106米,房子高3厘米的常识性错误。

三、让生活情境再现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运用农村低年级学生已有的农村生活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必然能够激发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疑问开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课来说,用从现实生活来的问题导入必然会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习的注意力便会更集中,学习的效果也就会更好。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进位加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菜园里西红柿熟了,小明家收了35千克西红柿,小红家收了27千克西红柿,他们两家共收了多少千克西红柿呢?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吗?”又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小明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25只小鸡,小红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17只小鸡,谁买的多?多几只呢?您能帮他们算一算吗?”再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连加连减”,我用学生熟知的游戏导入:同学们,弹琉璃球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小明、小红、小丽三个小朋友玩完弹琉璃球游戏后,小明说:“我手里有12个琉璃球。”小红说:“我手里的琉璃球比小明少3个。”小丽说:“我有15个琉璃球。”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算出他们三个共有多少琉璃球吗?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教学内容农村生活化

农村生活中包含了好多数学知识,深入挖掘农村低年级熟知的农村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有助于学生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像上一个琉璃球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三人自由结合,自主进行实地演练,说出各自的琉璃球数进行验算。

(三)练习生活化

学会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了数学知识,我在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绝不是让学生只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而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学习了“长度单位“,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桌子沙发的长度,家庭成员的身高,估计家里房子的高度等,还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有没有好的办法等。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虽然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多,但我们要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现实的魅力。例如,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到集市上调查各种蔬菜的价格,用小数记录下来,然后帮妈妈找到既便宜又新鲜的蔬菜,还要帮妈妈算好账,做妈妈的好帮手。通过活动,学生不但复习了小数的写法,还巩固了小数比较方法;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比较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勤快节约的习惯。

五、结语

数学学年论文范文5

(一)培养兴趣,调动情绪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知识和奥秘,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数学这门课程本身比较抽象,有的知识点复杂、难懂,比如排列组合、函数、导数等,如果只是传统的师本教育,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接纳知识点,没有完全的消化和吸收,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从而会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目标。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运用中,主要体现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于联系实际,举例证明

高中数学的内容抽象、枯燥,教师在讲到复杂、难懂的数学原理时可以运用一些恰当的例子来说明和解释。比如在讲到三维空间时,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室的结构模拟成立体的三维空间,把某条抽象的线段落实到实物上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认识这条线段的特殊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能力,而且使学生对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到一种喜悦感,迅速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三)组织竞赛,调动学生自主性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及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数学知识和模型等竞赛,从学生出发,结合高中生本身竞争意识强的特点,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才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

(四)发掘潜能,提高效率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上课和作业完成得均比较认真,但数学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扮演一个耐心十足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适时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获得真理的主要途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就是引导和驱使学生动手演算和推理,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将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形象、生动、直观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丰富教学的内容。那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简单说明。在讲到立体几何时,很多学生对于在椭圆上求解的知识点模糊不清,似懂非懂,这主要还在于学生对于椭圆的性质掌握和了解并不扎实,不清楚椭圆方程的由来,也不懂椭圆上特殊线段和点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画一个标准的椭圆,或者组织学生去制作一些规格不同的椭圆的模型,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椭圆的特点,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认知,克服每一道疑难问题,培养实践能力,这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

三、鼓励学生犯错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数学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对数学原理不清楚、对计算公式理解有误或者计算过程不专心等各种问题而犯错,然而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和不断纠正错误、不断总结的过程,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零容忍,一有学生犯错,就严格批评,不留余地。这样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约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善于利用学生犯错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同一类误区做出详细的讲解,促使学生掌握和理解问题的关键,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探索,就会明白问题的原理和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举一些案例来说明问题的原理,比如在讲到排列组合时,一遇到比较复杂的环节,学生很容易犯迷糊,逻辑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晰等,很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案例来揭示排列组合的原理,将问题划分为几个层次来讲,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落实。

四、结语

数学学年论文范文6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习的氛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这一点.概念的学习本身就很抽象,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很多学生会听不懂.因而需要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数学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解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从而逐步引入需要学习的概念,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理解来掌握这些概念,因而学习比较轻松.教师列举的例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学生而言更加亲切,会比较自然地融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一举多得.例如,在讲“算法”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算法的概念.如果只是读一读概念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而如果讲解生活中的小案例,学生就能一下子豁然开朗,提高学习效率.对于现代的高中生而言,手机已经十分普遍.教师可以列举手机浏览网页的案例.第一,准备好手机.第二,打开手机无线网的开关.第三,打开手机浏览器,输入要浏览信息的内容.第四,浏览信息.整个步骤就是一个算法,按照顺序一步步进行.用手机浏览网页,想必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此时再讲解算法的概念,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通过举这种生活中的实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概念.

二、丰富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因而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方法,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概念的内容,在后续的学习中才会将概念应用得更加透彻.首先是演示法.演示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在上课之前事先安排学生根据概念动手进行建模,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当然,这个建模任务是以组为单位,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相应的模型,不论模型构建的准确性如何,只探讨模型的实用性.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点、线、面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绳子.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以桌面为平面,以绳子作为直线,引导学生进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容易掌握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其次是比较法.比较法在课堂上应用的也比较多.比较法通常就是将数学中的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某一种概念理解得比较透彻,对于另一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讲解一下,学生自然也会比较容易理解.在使用比较法教学时,教师要掌握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讲得更加透彻,让学生探讨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例如,集合、子集、全集、补集、并集、交集等内容的学习,这些都属于集合的内容.这些不同的集合之间,有相似,但也有不同.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学生可以先学习最基础的,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点深入学习更加复杂的集合.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集合的概念.

三、解决问题,应用概念

仅仅对概念进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理解的概念应用到一些实际的题目中,才能体现出概念的作用.解决数学题目是每个学生学习的目标之一,应用学习的概念解决数学题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的熟练应用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多学生表面上看已经掌握了概念的定义,但是在实际解决一些题目的时候,总是会忘记从概念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用概念来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例如,在讲“曲线的方程”时,对于“……根据题目给出的类似物理学中的平抛运动,求解出运动曲线方程”.一看题目,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但是从曲线的定义入手,借助时间函数,利用物理力学的原理,慢慢求解出几个定量.将求出的数据代入到曲线方程中,自然就可以得出运动曲线方程.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一种解题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概念教学入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从而不断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

作者:杨光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二篇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概念大部分是借助描述给出它的定义,而描述的语言又是精炼的,进而造成数学概念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对这样高度概括的语言可能不理解或者产生理解偏差.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形象的引导,往往无法达到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与掌握.数学起源于生活,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的本质特征.因此,将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更好地理解概念.例如,在讲“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情境,提出与指数概念相关的问题:1.某种球菌分裂增殖时,第一次由1个分裂成2个,第二次分裂后就得到4个,第三次分裂后就得到8个,如此循环往复如果第x次分裂后得到y个球菌,那么球菌个数y和分裂次数x所满足的关系是什么?2.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则万世不竭.”我们不妨将庄子的话具体为数学问题.一根1m长的绳子,第一次减掉绳长的一半,第二次又减掉剩余绳子的一半……如此循环往复,剪了x次后剩余绳子的长度为y,那么剪的次数x和剩余长度y满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如此来看,庄子的说法是不是得到了印证呢?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强化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

学习是构建对知识认知结构的过程,是由外部的某种刺激引起的,然后经过分析、归纳、记忆等复杂的过程逐渐形成对知识的认知.在各种刺激中,自身实践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摆脱了教师灌、学生吞的填鸭式教学,依靠教学实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好的教学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此外,教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椭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细绳、铅笔、图钉、纸板,将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纸板上不同的两点a,b,用铅笔把细绳拉紧,绳子尽量贴近纸板,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得到一个图形.改变a,b之间的距离,观察所得图形的变化.然后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当a,b两点重合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2.当a,b之间的距离等于细绳长度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3.当a,b之间的距离小于绳长时,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保持细绳紧绷,那么得到的图形上的点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始终满足什么关系?4.请尝试着总结椭圆的定义.这样设计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促使学生自身经验与新知识发生联系,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喜悦,更加顺利地构建自己对于该数学概念的认知结构.

三、进行巩固性练习

数学概念最终是作为解题的有效工具,而练习又能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正确与否以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解决数学问题也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学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对概念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应用概念的技能.此外,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而使知识系统化.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在概念理解和应用方面的不足和偏差,便于及时补充和纠正,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错误,影响其他概念的学习.例如,在讲“函数的简单性质”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问题: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2,2]上的增函数,且f(x-2)<f(x2-4),求出x的取值范围;在讲“向量的坐标”后,教师可以布置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3,5),b(4,6),c(2,1),则d点坐标是什么?要想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典型习题,根据概念内涵和外延布置各种类型的题目,同时注意有意设置易错题目,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找出错误并纠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四、结语

数学学年论文范文7

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视为主角,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设计,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协助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有缜密的教学思维,在课堂上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交锋,而不是单单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2更改教学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改变很大,有一些内容被删除掉,可能直接影响高等数学中有关问题的教学;而有些高等数学的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已经有所涉及,一些基本内容学生已经掌握,讲解时不必象以前那样从最基本的开始,但对于这部分内容,应该在学生掌握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讲明白、讲清楚这些内容.在高中教材中,主要删减了以下内容:参数方程与极坐标、复数(仅了解基本概念和最简单的运算)、部分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不等式的性质及证明等.这些内容的删除有些直接影响高等数学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如在讲定积分应用时涉及到求sin2的面积时,学生往往按直角坐标系的想法去思考,认为是以π为最小正周期,结果面积就会丢失一部分;学生不清楚一些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如数学实验课中画圆、双曲线和旋轮线等时,学生不清楚这些曲线的参数方程是什么;在讲解变量替换积分法时,有些三角变换公式也需要提示学生,因为中学删减部分公式,还有一些仅是了解,不需记忆和理解,所以学生运用三角变换公式时就很困难.为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单补充相关内容,将最基本的内容补充后再讲解高等数学的有关知识,否则直接讲解新知识学生无法理解.同时,在高中教材中增添了一些内容,如导数与定积分的基本概念及其简单运用,向量及其基本运算、概率统计初步和计算方法初步等.讲解这些内容时不必再象以前那样从概念的引入开始逐一进行剖析,可以引导学生简单地复习,让学得扎实的、认识深刻的学生带动已经有些忘记的学生一起回忆,并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地方进行深入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快速地巩固高中所学内容,而且对高等数学中相关问题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解效果会很好,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除了讲解这些内容时需要结合学生中学所学内容,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思维,使之学会如何把这些本来属于高等数学知识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讲解,如导数、向量、计算方法、简单的程序语言、算法设计、线性规划和数理统计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内容深入学习,掌握其实质,将来作为中学教师时才能给学生讲清楚.

3改变教学模式

数学学年论文范文8

新教材开放程度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必须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新教材中有许多“空白”,这不是教学内容的俭省,而是给教师留有教学的空间,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教学的智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教师该做什么?该让学生做什么?这是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不断生成新的内容。而一改过去就教材教教材,用教学参考订正答案。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新课标,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不断用新的思路去改变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是一个活动的共同体,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成熟的课堂,它就缺乏了合作的意识,缺乏了师生的互动。课堂之间师生的关系也就不会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不能得到真正体现。创设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超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角色。

二、不断创新是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

教学上要不断创新,就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要敢于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要敢于挑战。当然,这种质疑与挑战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境、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学生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需要学生的猜想与发现,需要学生的探究。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能够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许多知识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得到应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人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中通过演绎而得,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