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范例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范文1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平台

在艺术院校中,实验教学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艺术教学模式,特别是2008年以来,各个艺术院校逐步建立了部级艺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模式在各高校推广。如何将实验教学模式与工作室教学模式结合,是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工作室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其强调“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原则,开创了各类工作室,团结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与设计家,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对现代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国内以工作室为基础开展的艺术教学出现在1960年前后,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开设的,以导师为主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它的建立,开辟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导师制工作室教学模式为中国艺术教育开创了一个新天地,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师傅带徒弟”的单一教学模式,以艺术研究方向为主导,由多位教师共同培养,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在丰富艺术教育模式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扩招、各学科专业新增,国内艺术教育也步入了高速发展期。上世纪80年代,各艺术高校纷纷开设新学院、新专业(以设计类专业为主)成为时代缩影。上世纪90年代,工作室教学模式迅速在全国各高校推广,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当前,艺术高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命名普遍分为两大类:一、在传统导师制工作室基础上,以专业研究方向为主导的分类法,如国画专业的花鸟工作室、人物工作室、山水工作室等,以及油画第一、第二工作室等。该类命名普遍存在于八大美术学院的美术学科中。二、以专业为基础,以创作材料或媒介为基础的工作室划分法,如版画中的木版工作室、铜版工作室、石版工作室等,以及工艺类陶艺工作室、漆艺工作室等,该类工作室主要设置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

二、艺术类实验教学模式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艺术教育出现了较大转型,从“纯美术”扩展到“实用美术”,设计类专业孕育而生;从装潢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到后来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等,中国艺术教育迎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发展空间,工作室教学模式也伴随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逐步推广,与工作室教学模式息息相关的实验教学平台也建立了起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成为各艺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之一。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各高校投入数亿元资金(中国高校扩张期)用于加大实验教学设备购置与实验平台建设,艺术院校也将“实验教学”的理念推广到各个教学环节。2008年,教育部开始建设艺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实验课程和考核机制,实验教学体系成为艺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让人很难定义实验教学范畴。从广义上说,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通过观察、测定和分析,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现今,该教学模式已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广泛应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验证书本知识,更着重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从而具备测试、调整、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等能力。①根据教育大词典关于实验教学的定义,结合艺术教学特点,特别是结课方式,可以说多数艺术课程可界定为实验课程。艺术教学在讲授完基础理论知识后,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验设备(如版画、雕塑、工业设计、陶艺等)来测试、调整、分析自己的知识理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验教学在艺术教学中具有唯一性和重要性,实验教学平台既有教学服务建设的基本要求,又有艺术教学“研与教”的职责。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之间的关联

目前,各艺术高校的实验教学平台有两个明显特点:设备多、规模大。很多平台已成为世界一流实验教学平台,但艺术高校实验教学还有一些不足,如部分实验室或实验设备利用率偏低、专业之间交融较少、实验课程规模较小,大部分艺术院校没有形成一个行之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对众多艺术院校专业、专业方向、实验室设置进行分析后发现,造成这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实验室设置与专业设置不匹配。二、实验教学模式与现有教学模式不匹配。三、实验管理人员、实验技师不足。三个因素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实验教学模式与现有教学模式不匹配,即实验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的不匹配。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国内各高校最普遍、最基层教学的组织形式,承担了理论教学、实验研究等教学环节,已运行多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实验教学模式属于后来产物,因历史发展原因,多数人把实验教学模式简单概括为平台建设,忽略了实验在艺术教学中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两者不匹配的关键所在。如何做到二者有机统一,是很多艺术院校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将实验教学与工作室教学有机结合、统一看待,即以工作室为基础开展实验教学,或以实验教学为抓手开展工作室建设。四、艺术类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策略任何教学模式都会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基本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要融会贯通各类知识,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了解人文精神、前沿科技、社会需求,“通才”教学理念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国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已实行多年,而实验教学模式是近15年才逐步兴起的教学理念,从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来看,实验教学更符合现代艺术教育发展需要,特别是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能将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材料、工艺、过程等知识引入教学,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转换、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验教学模式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延续,它的建设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实验课程建设和实验平台建设。两个建设的依据都建立在工作室(教研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对工作室(教研室)教学特点、需求的分析,结合专业发展,从而制订实验教学模式建设方案。特别是在课程建设中,要细化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教学需求确定实验课程目标,以完成理论指导实验、实验检验理论的教学效果。建设实验教学模式除了有利于专业教学发展之外,还可以解决艺术院校实验教学人员不足、管理困难等问题。首先,实验教学的教师由专业教师、实验技师两类构成,从理论上讲,专业教师负责理论知识讲授,实验技师负责设备操作。由于艺术教学的特殊性,多数专业教师具备基本实验技能,能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及实验设备操作指导。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可以根据这一特殊性,依托工作室教学模式,组建工作室制的实验教学团队,让专业教师一专多能,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让专业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进行,在教学互动中完成创造,这既便于学生主动认知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实用,还有利于解决艺术类实验技师人员不足的问题。其次,实验室设施建设以专业为基础,可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建设可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校级实验教学平台、院系级实验教学平台、工作室级实验教学平台。三个平台统一由校级管理平台协调运行,将不同级别平台的实验课程、实验设备、实验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实现知识互通,达到“通才”培养,可以更好地做到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工作室教师团队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模式可有助于当代艺术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技艺、思维创新、知识融合、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唯一性和重要性,以工作室教学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不仅能有效解决实验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还能形成大而全、小而精的实验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专业知识的“互融”与“互补”。

参考文献:

[1]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第一版,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9.

[2]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第一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7.

实验教学范文2

 

1建设思路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人才必须具备的两个核心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4]。要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必须符合4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建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否有利于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是否有利于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是否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5]。   1.1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   传统的法学实践教学通常是分学科、分专业、分课程进行,各有面向,互不连接,自我封闭,不成体系,从而造成法学实践教学条块分割与执法实践工作综合性之间的矛盾,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而造成法学人才培养与执法实践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必须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根据公安执法实践的特点,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打破法学专业界限和课程分割,构建一个系统性的新型法学实验教学体系[6]。   1.2建设一支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关键是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因此,在创建实验示范中心过程中,学校必须创新实验室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新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7]。   1.3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1.3.1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主要有3种模式,即校级管理、系级管理和教研室管理[8]。这3种管理模式各有特点和优势。教研室管理模式比较适合新办专业的以课程为基础的实验室建设;系级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专业实验室建设;校级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基础大平台或学科大类实验室建设。校级管理模式具有管理机构完善,高度集权,管理单一,结构合理,能举全校之力,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的特点[9]。   1.3.2管理机制   根据以上3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校级管理模式比较符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要求。它既能促进资源整合的最大化,也能促进资源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一般应采用校级管理模式。在校级管理模式下,高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实验室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实验室高效运行。   1.4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实验教学手法与手段的改革,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实验室,降低实验室运行、维护、维修成本,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10]。   2主要建设内容   为适应公安法学教育的需要,学校以“深化法学理论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公安执法实战训练教学,规范公安工作实践锻炼”为宗旨,按照“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集中为主”的原则,在实体化、规模化、系统化建设思路指导下,整合了法律、治安、侦查、刑事科学技术、犯罪学系和警体战训教研部的有关实验、实训教学资源,于2006年9月,组建了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   2.1构建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体系   学校以培养学生公安执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结合法学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打破法学专业界限和课程分割,致力于构建一个分阶段、分系列、模块化的新型法学实验教学体系。   (1)分阶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综合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阶段。   (2)分系列。依托法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校内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校外公安工作实践教学基地两大平台,将实践教学内容合成法律素质训练、执法能力培养和公安实践锻炼三个系列。   (3)分模块。法律素质训练分为法律基本素养训练、公安执法素养训练、公安执法职业伦理培养三个模块;执法能力培养以公安行政执法和公安刑事执法两个序列为主线,以执法程序为基本脉络,设置了多个培养模块;公安实践锻炼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建立了学生在校4年学习期间分别进行公安工作认知性见习、综合性见习、业务专项见习和毕业实习的“三学期”制,从而形成“年年有实践、4年不断线”学生公安实践锻炼教学体系[11]。   2.2打造实战型实验教学队伍   公安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出高水平的执法者,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实战型实验教学队伍。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后,学校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   ①通过制定“公安大学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暂行规定”,建立教师到公安基层单位参加公安工作实践的工作机制,遴选出具有公安执法实践工作经历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正副教授担任公安执法教学实验中心的首席主讲教师和主讲教师;②通过制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官选聘管理暂行办法”,聘请公安业务实践部门的专家和骨干来校担任教官,参与中心的实验教学任务;③在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指导教官定期聘任制度,由实践教学基地选派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公安执法实战经验丰富的民警担任指导教官,指导学生公安实践锻炼[12]。   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校内法学实验教学主讲教师为主体,校外兼职教官为补充,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官为辅助,适应法学实验教学要求,集教学、科研、办案一体化的实战型实验教学队伍[13]。#p#分页标题#e#   2.3建立高效管理机制   2.3.1运行管理模式   公安执法实验中心独立建制,建设和运行经费计划单列。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下设教学管理部、公安行政执法训练部、公安刑事执法训练部和警务实战基础训练部,由中心主任和各部主任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心建设规划与运行机制,监督实施。中心教学管理部主任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技术保障,各训练部主任全面负责相应训练模块实践教学建设。各训练部设首席主讲教师(教官)若干名,负责相关课程、训练科目的建设,由富有公安实战经验的主讲教师和外聘教官担任实验教学任务[14]。   2.3.2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制定了“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岗位职责”、“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运行管理办法”、“模拟法庭教学管理规定”、“物证技术检验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警务实战训练区管理规定”、“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安全管理规定”、“心理行为、警务技能障碍训练场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确保了中心各项公安执法实验教学活动顺利开展[15]。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中心实行:①倡导精讲多练,师生互动,知识传授与实战训练相结合,鼓励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②充分利用模拟法庭、心理行为训练场、警务技能障碍训练场、影像互动射击系统、战术倒靶系统等专业训练设备和设施,有效地开展公安执法实验教学工作;③完善公安执法实验教学案例库,引进了先进教学手段,通过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等,为公安执法实验教学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和平台,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成效;④针对公安执法实验教学的层次化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初步形成了以讲授法、专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想定作业法、还原实战法、多专业合成演练法等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体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16]。   3建设成效   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以来,大大地提高了学校实验教学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我校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和部级法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1实践教学体系层次分明,教学效果优良   中心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分层次设置相应实验教学项目,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以法律基本素养和基础执法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实验教学项目;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以警察执法素养、综合执法能力和法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实验教学项目;在专业课学习阶段,主要以公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实验教学项目。   由于实验教学项目设计贴近实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   3.2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中心将公安执法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009年,学校有23项荣获第四届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7项。   3.3实验教学资源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   我校12个专业17个方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课外时间、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预约中心教师、教官和预定中心教学资源设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提高了实验室使用效益。   3.4展示学生良好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校学生多次参加各种大型活动现场保卫、场馆安检和警戒工作,都出色完成任务。如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安全保卫,2009年参加北京建国60周年安全保卫,2010年参加上海世界博览会等安全保卫,公安大学学生政治可靠,业务扎实,作风优良,无私奉献,展现了公安学子的风采,受到了北京市奥组委、北京市公安局、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4结语   通过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学校更新了实验教学理念,完善了法学实验教学体系,丰富了实验教学资源,优化了实验教学队伍,扩大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发挥了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实验教学范文3

食品卫生检验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食品科学专业课程模块中[1]的核心课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频发[2,3]。鉴于此,该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对食品科学、食品安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极为重要。而且在这一部分的实验教学内容中,食品科学的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已广泛地渗透到课程实验及理论教学中,有益于学生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作为食品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食品卫生检验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特点是实验内容占较大比例[4]。该课程的实验技能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而且需要专门的实验室设备和严格的实验方法,部分实验内容要求按照GB方法进行,内容要求严格,方法统一。实验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卫生检验基础知识、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类污染因素的判定与消除,以及食品卫生质量控制等方面[5]。做好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验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教授相关的食品卫生检验的相关实验理论与技能,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如何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该研究对该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不断改革的追求。为此,研究对食品卫生检验实验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注重基础性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目前,新的实验技术及设备发展较快且不断应用于食品卫生检验学各类实验中,简化了实验步骤,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提高了检测效率。但一些基础性分析与检验操作技术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常见食品污染的检测与鉴定、大肠杆菌菌群数目测定等。这类技术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这些基础性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能加深学生对食品卫生检验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为以后探索性、案例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实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6]。对于食品卫生检验这一课程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大型探索性、案例型实验等方面上,这类实验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因此,在课程后半段,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未知结果、非验证性质的大型探索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对实验中遇到的非确定性的问题指导教师同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此类实验的设计与实践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各类大学生创新性竞赛项目中来,学生在参加此类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目前在这一领域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虽然并非所有的学生毕业后均从事食品科学相关科研工作,但开展这一工作能够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研素养与实践精神。相关课程论文可以是老师指定题目,或由老师根据选题划定范围,也可以是学生自拟题目,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大纲形式的摘要,经由老师批阅后再撰写。要求论文能够体现自己的想法,并有深刻的分析讨论。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及试验能力。

3利用食品安全事件进行食品卫生检验案例教学

食品卫生检验是与日常饮食安全关系紧密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食品安全实例进行讲授,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要善于利用我国目前影响较大的典型性食品安全事件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并举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尝试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及检验措施。在对此类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要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7],尽最大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获得新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学生探索思维发展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食品卫生检验教学内容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在进行此类实验的过程中,所有的实验项目均遵循实验教材上的具体步骤,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操作,而不去思考具体的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之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将实验教学内容改为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指定内容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部分内容足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第二部分选做内容部分,为综合性实验,由指导老师提供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主要进行未知结果的非验证性实验。例如在综合性实验内容上,将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总数等实验内容整合为基本卫生状况调查综合性实验,把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检测不同的样品,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或者调查身边的同学的不同生活饮食习惯进行试验材料的选择,用来增加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如冷饮、奶茶、方便面等学生经常接触的小食品。另外,采用专题实验讲座的形式将一些较前沿的论题和食品卫生检验检测设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一些食品科学相关的尖端知识,激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热情。

5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食品卫生检验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严谨实验素养,培养学生基础的卫生检验技术和初步科研能力;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8],因此必须有较完备的考核体系,要摈弃仅靠笔试来确定学生实验成绩的做法。学生的成绩不能仅仅体现在实验过程中,更不能以实验结果的优劣来评定学生成绩。为此,该研究建立了新的食品卫生检验实验课程测验系统,测试内容主要为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目的是为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兼顾实验内容所体现的食品卫生检验的理论知识。考试形式为未知结果型实验,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食品卫生检验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设计实验具体步骤并实施,获得实验结果。根据其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素养等环节综合评分。#p#分页标题#e#

实验教学范文4

实验教学是卫生检验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基于实际问题的一种认识活动。学院从2005年起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把科学探究贯穿实验教学始终,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不仅获得了卫生检验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增进了对“卫生检验”学科的理解[1]。本次改革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卫生检验实验教学要突出探究活动的主题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学习由“照方抓药”式向“探究式”转变,实验教学首先应该注意选题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要突出探究活动的主题设计,并尽可能地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卫生检验专业知识。在这里,教师应注意必须放弃话语霸权,不能限定过死,更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猜想,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如,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大运河污染现状调查”、“纸质食品包装的利与弊”等课题,要求学生独立搜集相关信息,走向市场做调研,确定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又如,在学习氟的测定时,教师可以结合氟在生活中的存在,设计“饮用水中氟测定”、“牙膏中氟的测定”等,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卫生检验实验教学要设计好探究的水平层次

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设计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当学生的探究水平较低,或探究活动难度较大,就离不开教师引导,随着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渐增强,教师过多的参与又可能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降低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现有探究水平,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独立程度和教师的调控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探究划分为5级水平,供教师把握学生科学探究自主性水平时参考。

1级水平是最低层次,确定课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都由教师完成,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由学生做,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提出优缺点,然后由学生补充。显然,这种水平的探究活动,教师的引导起主要作用,学生的自主性不强。2到4级水平,学生自主性逐渐增强,教师逐渐成为合作者和参谋。5级水平完全由学生独立进行探究,属于最高水平。在卫生检验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1级到5级逐渐放手,最后到完全开放实验,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长科研和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常用的科研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3卫生检验实验教学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方法教育

实验教学范文5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元素;实验用具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需要很强大的空间思维能力等特点,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物理知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物理实验进行系统性的规划。

一、教师注重演示实验

(一)实验要生动直观

物理是一门将实验作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一次成功的物理实验不仅要具备传递知识的功能,更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物理性质、物理变化及物理原理,使学生通过物理变化推断出原理,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比如,讲燃烧的三要素时,教师可以做一个烧纸盒的实验。教师在纸盒中加水放在酒精灯上烧,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纸盒没有被点燃,纸盒中的水已经被烧开,但纸盒仍毫发无损,学生会因为这一现象感觉到好奇,进而期待教师讲出其中的道理[1]。教师这个时候告诉学生燃烧的三要素是氧气、可燃物、可燃物到达燃点,可是纸盒中的水最高温度只有100℃,远低于纸盒的燃点,而酒精灯燃烧的热量一直传给水,所以纸盒没有被点燃。

(二)实验要有启发性

好的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真实的事物,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物理实验是调动学生各项感官功能进行综合学习的过程,能够鼓励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在讲解压强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演示漏斗和乒乓球的实验。教师将漏斗的尖端朝下并向其吹气,同时将乒乓球从另一端放入,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乒乓球无法落入漏斗中,学生便可以了解“压强”这种抽象的物理概念,这也是对学生抽象思维的一种启发。

(三)实验要有创造性

物理实验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要能够推动学生去主动探索事物。物理实验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纵向联动特征,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一种现象后主动探求现象背后的原理;二是逆向联动特征,即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一种现象之后能够联想到与这个现象相反的事物;三是横向联动特征,即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一种现象之后想到和它有关的现象和事物。教师向学生们演示实验时,通过现实存在的现象来表达抽象的物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心理,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越强就会有越高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物理实验中多一些创造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四)在实验中添加生活元素

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相应的教学环境、生活元素进行配合,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大部分学生都拔过火罐,火罐为什么会“吸”在人们身体上的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一个小火罐来做实验,用酒精灯烤过之后将火罐“吸”在身上。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讲述,酒精灯消耗了罐内的氧气,因此火罐内外压强不一样,就被外部的压强给“压”在了身上,所以“吸”这个表述严格来讲是不正确的,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叫法。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知识,使抽象知识变为现实实验。

二、积极开展课堂小实验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的课堂小实验,这对学生摆脱物理知识的陌生感有很好的帮助,对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热情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教师讲到静电知识的时候可以进行纸上跳舞的小实验,让学生弄出一堆碎纸屑,然后摩擦塑料尺子一类的工具,再用尺子靠近碎纸屑,就会发现碎纸屑因为静电的原因被吸引动了起来。通过“纸上跳舞”的小实验学生在惊讶之余可以了解静电知识,同时更因为这种小实验提高了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改进实验用具

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需要对学生在创新技能方面进行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用具的改进。比如,让学生利用力敏传感器制作简单的电子秤来测量金项链的质量,由于力敏传感器原本是用于测量水表面张力的工具,学生必须按照其输出接口找到合适的元器件,通过和伙伴的合作来共同完成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物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更加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非常好的帮助。综上所述,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物理实验课程,并且是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所有物理教师共同关注。要想做好一件事,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怎样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值得每位物理教师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实验教学范文6

围绕专业系列技能培养,构建实验项目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达到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在对行业发展和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四大技能,即动物基础医学技能、动物预防医学技能、动物临床医学技能、动物检疫检疫技能。据此制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了50项学生必须掌握的系列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能体现相关的系列专业技能要求的实验项目23个,实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其应用性与行业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设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实验项目训练体系,成为体现动物医学行业要求的系列实验,涵盖动物解剖技术、病料的取材与送检技术、动物给药技术、动物病理剖解技术、流行病诊断检疫技术、外科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实验项目体系,并明确每一个实验项目的考核与实验技能的掌握要求。

1.基础性实验为验证性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为主,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技能训练,旨在加深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如《病料的取材和送检》实验中,强调剖检前检查、取材时间、器械的消毒、病料采取、病料的保存、病料的运送等手把手的规范化训练,为后续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综合性实验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病原菌分离及其疫苗制备技术》实验,此实验中包含病料的采取技术、细菌的培养技术、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疫苗的制备技术等多种综合技能,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先提出实验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提交实际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合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利用从基础性实验中学到的实验操作技术(病料的取材)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综合疫苗(灭活苗)制备技术,在临床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应用性实验其实验内容侧重临床应用技能的培养,如《中毒犬的急救》、《宠物口炎的诊断与治疗》、《宠物食道阻塞的救治》、《伪狂犬病的诊治》、《动物胃肠炎的治疗》等常见、多发的疾病,此层次实验围绕临床门诊开展,通过开放式实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期。

创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模式

实施学生全程参与、自主探究式、开放式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实验内容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研讨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究式自主性学习。

1.基础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推行“教师示范、学生过关”的实验教学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基本原理的掌握。如《动物的给药方法》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示范药品的开启、注射器的使用、药物的吸取、不同的注射要点、动物的保定等操作技能,实际动手模仿、掌握,充分培养学生规范、有效的实践动手能力。

2.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自主设计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教师只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所用技术种类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条件和实验路线的摸索设计,最终达到实验目标,递交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过程,学会了将从基础性实验中所学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互相促进,使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实验技术的关键点。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过渡。

3.应用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在门诊及临床实践中,以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

建立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性的效力,改变以实验原理考核与抄写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实验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建立了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范文7

【关键字词】初中地理学科;实验教学;策略方案

根据新课改大纲的教学要求,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此前提背景下,各地初中学校开展了针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改革。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应当首先从课堂知识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机会去自主观察、自行实践,最终掌握本节课堂的知识要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掌握,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地理科目的学习乐趣所在,养成主动思考、自主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中,笔者将以《大洲和大洋》一课为试验课堂教学案例。第一,为同学介绍国内外著名航天员的故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结合世界的海陆地图,引导学生去观察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比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陆地总面积约30%,海洋总面积约70%的结论。同时,观察海洋、陆地的分布规律,得出——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少,海洋面积较大,南极洲由陆地构成;北半球海洋面积较少,陆地面积较大,北冰洋由海洋构成的结论。第三,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一: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获得一个地球仪,随意将地球分成体积均等的两半,观察其中陆地、海洋面积的所占比重大小。学生们发现,海洋面积总是要大于陆地的面积。第四,在学习了课本上关于“海峡”、“海洋”、“岛屿”的定义后,从地球仪上依次找出:马六甲海峡、黄海、太平洋、亚洲、印度半岛和台湾岛。第五,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准确标记出四大洋和七大洲。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然后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结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第六,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三: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注意赤道和180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它是世界第二大洋,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它位于北极周围,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最后归纳小结,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课后探究,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

二、初中地理课堂试验教学的要点策略

第一,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地理试验课程。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学校,加强地理试验课堂教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为地理实验课堂配置必要的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必要的教学工具,例如绘图仪器、测量仪器、地球仪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实验课堂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分析、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生动的学习体验,是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快乐、和谐、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地关心与支持,鼓励学生勇敢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提出疑问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多利用个人的课余时间,去查找、收集关于地理知识的材料,拓展阅读面,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第三,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大胆验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实验证明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给予提示、创建情境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继续完成学习活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至完成地理实验学习活动。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科目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创建活跃、自由、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各地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实验课堂教学方案,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生平,古新.浅析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甘南地区为例[J].学周刊,2017,(07):77-78.

[2]唐祥蓉.地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方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9):97-98.

[3]张雅琪.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J].才智,2016,(12):50.

[4]张术良.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27):122.

实验教学范文8

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是压力,还是接触面积、接触材料,还是其他的什么呢?每个小组都会给出很多答案,那么怎样验证呢?这就需要分组实验了.我要求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分工合作进行,对实验产生的数据和结果要一一记录,最后由一位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十分有效的,学生归纳的很好,甚至有的组提出此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弹簧测力计匀速不易控制.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十分现实的,我便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叫他们继续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再次实验而得出了很好的建议.由此可见,分组进行实验不仅升华了实验,还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此外,并非所有的分组实验都是有效的,这需要我们科学地分组和分工,也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还需要科学的实验时间和实验空间,在分组实验过后,教师还要注意适时评价,多给学生以鼓励和激励.这样一来,分组实验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开发利用生活中的实验资源

其实物理实验并非只有科学、正规的物理实验器材才能完成的.现实教学条件下,我们很有可能会缺乏实验器材,无法很好地完成实验,这样就需要我们灵活应变,选择开发生活中的资源来辅助实验、满足实验需求.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或者生活中的现象来辅助实验教学.

1.物品.物理和生活是离不开的,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能体现物理原理,因此在讲授这些物理原理时,我们可以拿来辅助实验,这样既简单方便,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把一瓶矿泉水在瓶身上扎几个小孔,水不会流出来,但当你把瓶盖拧开,水马上射出来;在讲“液化”时,把冰块放在口杯里,杯壁上会出现水珠;在讲“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关系”时,可用两手指压铅笔两端来学习;在讲“分子热运动”时,在讲桌上洒一些酒精或风油精;等等.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物品作为学具.

2.现象.物理现象体现在生活上是十分普遍和显而易见的,许多学生也都深有体会,如筷子插到水里看起来会弯折,冬天玻璃窗内侧会出现窗花,人工降雨等,这些现象都是学生见到过、体会过的,我们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可以拿来做实验,或者仅仅是告诉学生通过此生活现象可以得知这样的物理规律,再或者通过多媒体演示,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

三、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