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教学范例

审计教学

审计教学范文1

审计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案例的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或多媒体的形式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先将学生带入案例情景,让学生认真观察案例细节,自己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讨论出结果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案例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学生的分析可能存在不全面或不具体的地方,此时,教师在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启发审计逻辑思维的形成。最后是案例的总结判断,虽然通过此前的展示和分析,学生对案例相关知识点已经基本掌握,但是仍需要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审计结果进行逐条总结,形成完整的审计报告,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组织者的身份,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判断,当学生形成讨论结果后,教师再进行点评。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既能发现实务中的问题,也能找到自己出现偏差的原因。

二、审计案例教学的设计

(一)审计案例的选取

审计案例的选取尽量来源于实务,但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多数要与企业签订保密协议,从而导致公开的审计实务案例较少。这样的现实给审计案例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遵从以下原则。首先,案例的选取应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必要时,可以适当虚构一些情节,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案例的选取要针对各章节所要讲授的内容。选取的审计案例是围绕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案例中应蕴含相关知识点,不能只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却使相关概念和理论浮离于案例之外。设计案例要求或问题时,要环环相扣,还要体现相应章节的重难点。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发现具体审计实务中的相关问题。

(二)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

审计案例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案例或情景的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口头叙述、PPT的演示、视频的播放等多种形式,将案例循序渐进的进行介绍,介绍的过程中要把有困惑的细节或存在矛盾的焦点突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介绍完后,要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分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该阶段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如果老师课堂控制力不足,可能导致两种情形,要么课堂像菜市场一样混乱,要么学生不配合教学。在讨论环节,老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将学生分组,以小组讨论情况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讨论小组建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最终要形成一个统一意见。老师可以对各小组进行提问,回答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让其他小组补充。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总结,即能够概括出课程设计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发言较少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消除自卑感。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老师要抓住分歧,对产生分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判断正误。

(三)案例的总结

案例教学最终是要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趋同的审计意见,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案例中所蕴含的知识点,但能否对知识点的概括总结却因人而异。因此,学生讨论结束后,老师再结合案例对相关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审计案例教学的意义

审计教学范文2

(一)内容抽象,专业性强

审计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涉及较多的概念、专业术语,再加上目前使用的教材有关内容是从西方教材翻译过来的,可能会因翻译习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例如“重要性”这一审计术语,它是基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所做的职业判断,对于超出多少金额或者具有何种性质的错报对财务报表影响是重大的,就认定为具有重要性。所以对于重要性的理解和应用,离不开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职业经验。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入门阶段,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如果没有具体的实例加以解释的话,理解起来就会稍显吃力。

(二)课程综合性高,与其他课程联系密切

由于审计课程领域涉及到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统计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性。例如审计抽样工作涉及到统计学中的抽样方法及其计算等内容;存货盘点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存货,其盘点方法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需要专业的测量工具盒方法等。因此要充分理解审计工作内容,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的专业知识积累,具备专业教学素质,同时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及时做好相关课程的预习和学习,为理解和掌握审计原理和理论打好基础。

(三)实务性要求高,紧密联系实际

审计的教学与实务操作密不可分,尤其是审计工作涉及到编制和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等具体实务操作。要胜任审计工作岗位,不仅需要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即在了解实务流程基础上,能够自己动手去熟练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在审计教学中应用意义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使用。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即通过事先的周密准备和策划,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有关案例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讨论分析,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收获,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审计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审计是一门典型的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许多观点和结论都是从审计实务经验中累积形成。因此要理解和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必然不能脱离对实务的了解和学习。而组织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又不是现实的选择,案例教学法恰好能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使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案例过程中接触有关术语,熟悉审计业务流程,进而逐步培养和锻炼审计思维,为以后从事审计工作适应环境提前做好功课。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现的准备和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去搜索和查阅有关案例的资料,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审计知识的感性认识。然后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有利于深化他们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对审计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达到让学生领会教材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最终也能培养他们对审计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审计课程的抽象、枯燥,几乎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的共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状况也为如何教好审计、学好审计提供了契机。而案例教学正好能够打破历来较为沉闷的教学常规,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境况,为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供平台。这种学生反客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审计中的应用情况

(一)开展案例教学的条件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能做好审计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由于审计案例涉及的内容比较综合,包括会计、财税、统计、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是与会计常识建立联系,而对于学生是否了解会计以外其他专业知识没有做太多考虑,忽视了学生会计以外知识的欠缺,也就造成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往往对分析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当中对于审计实训课程的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有的没有将其设置在课程之列,有的即使设置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得到落实,或者尝试之后又因各方面因素(例如试运行效果不理想)停止。这样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审计课程教与学的形式过于单调,长远看来不利于审计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二)选取的审计案例缺乏适当性。

目前教材中的案例有一部分取自国外,主要是联系当时的经济背景和案件始末,与我国经济环境相比具有明显国别差异,案例虽然经典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而国内的案例介绍往往倾向于对账务处理的纠正和调整,认为学生只要会做正确的会计处理就算是学习达标了,教学思路太局限,没能很好地将审计理论的综合应用贯穿其中,缺乏一定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对案例教学的应用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欠佳。

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常规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对于案例教学的应用缺乏主动性和适应性。由此导致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和配合,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目的主要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一味追逐高分的片面学习不利于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也就无法推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最终造成案例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课堂上又开始充当主要角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久而久之学生永远无法发现审计的魅力和学习审计的乐趣。

(四)教师自身实践经验有限或缺乏。

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讲授也是基于已有的教材和相关辅助资料,很大一部分存在实务经验相对缺乏、以实际案例来讲授的能力有限,在正确传达有关知识和原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同时这种实务经验的欠缺对教师现身说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法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四、对策建议

审计是一门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如何缩小审计教学与审计实务的差距,是摆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面前的一大挑战。结合对审计教学问题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注重对与审计相关课程知识的讲授,并配置和充分利用实训资源。

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来源已逐渐由传统鉴证业务扩展到管理咨询业务。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提出了挑战。同时审计理论和实务并重的特点要求对相关知识有一定储备,包括会计、财管、统计、计算机、财政、法律等专业内容。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组织对这些相关知识的介绍,尤其是与审计内容紧密相关的部分更要具体展开分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领悟审计专业知识,也有助于他们实现对跨学科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同时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审计实训资源,包括审计实训实验室,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审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通过仿真模拟审计环境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审计的魅力,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步增强对审计学习的兴趣。为更好的开展审计实训课程,建议适当减少课堂讲授学时,相应增加实训课时量,为学生上机操作提供更多时间和可能,以此实现审计实训课程的逐步推广。

(二)挑选和整理典型审计案例,并对其教学实施有效控制。

目前大多数教材中使用的典型案例基本上引自国外,例如南海公司破产案件、麦克森罗宾斯案件、安然公司案件、世界通讯案件等,它们均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历程中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案例,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对这些案件进行重点学习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于国内的审计失败典型案例,如银广夏、郑百文等案件,涉及的欺诈手段与舞弊做法应该与国内经济现实更为贴近,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对国内案例的分析总结。具体在课堂前准备阶段,教师要事先选好要分析讨论的案例,将案例中所覆盖的知识点概括提炼,并在教案中组织条理,为接下来的课堂讲授做好准备,同时学生也应提前了解案例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应当将课堂主动权教给学生,前提是教师必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突出其中的关键点、焦点问题,以此提高学生讨论的兴趣,要求对焦点问题发表看法,鼓励他们持不同观点,拓宽他们的思路;讨论完毕,教师要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将所得出的结论与课堂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对接,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形式改善案例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大了教学准备时间,同时提供了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极大便利。具体可通过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的视频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以后就其中一点来展开讨论。这种将原来的单调板书粉笔字代之以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多媒体技术的做法,一方面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审计思维,显著提高审计教学质量与效率。另外也可以作业形式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来挑选整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中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资料检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四)优化审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吸纳审计实务人才。

审计教学范文3

关键词:审计;教学;改革

一、《审计学》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随着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造假事件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事件的发生,注册会计师如何制定审计计划,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从而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就变得尤其重要。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系统的掌握了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这些基础课程后,熟悉了做账的流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学习《审计学》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审计目标的内容、审计计划的两个层次、掌握风险评估程序的步骤,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掌握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掌握审计报告的格式和要素。了解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体系、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了解审计的过程了解分析程序和审计抽样。因此,各高校应将《审计学》作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

二、《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有待提高

1.基础课程掌握不扎实

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时,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会计分录不会写,加上手工账实训课程和《审计学》设置在同一学期学习,很多学生还没有熟悉做账的流程,老师在讲如何审计财务报表,如何调整会计分录时难度增加。《审计学》中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有很多知识点都是内部控制学的知识,很多学校没有讲这些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都是文字,兴趣不高。

2.工作需求并非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学很多学生期望毕业后去银行以及政府机关工作,会做账就可以,不是名牌高校的学生能进入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概率较小。加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招聘有条件限制,如毕业院校、学历、取得证书、工作年限等,所以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用处不大。

3.专业课设置时间冲突

如前所说,很多院校将该课程作为考试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与此同时,学习手工账实训课程,导致《审计学》讲课进度会早于学生处理手工账务的时间,学生还没有动手做过账,这时候讲如何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分录,部分学生反馈学的吃力。

(二)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教材的质量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此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审计职业及其包括,主要有审计职业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以及审计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第二部分是审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主要有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审计计划和风险评估程序以及审计证据审计抽样等,第三部分内容是审计实务,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和审计报告等内容。学生应掌握审计职业准则和法律责任,掌握审计目标和审计计划。重点掌握风险评估程序及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重点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实质性程序以及审计报告的内容出具审计报告的条件。理论知识很多,案例少,没法进行实务操作,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审计准则中审计报告内容已经调整,但是部分教材更新滞后。

(三)教材内容多但课时量少

《审计学》课程涵盖审计概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审计目标和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进与付款循环审计等,内容繁多,一般情况下每学期课时量为48课时,除去清明节、五一、端午节等法定节假日,一般剩余44课时左右。加上最近几年审计准则的变动,增加了不少内容。使本来窘迫的课时愈发紧张。一个学期的学习,课程任务量重,很多知识点都是简单讲授,学生理解的不透彻。

三、改进《审计学》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加学生对学习《审计学》的兴趣,改变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首先,给予学生肯定,打消他们觉得审计很难的顾虑,将逃课的学生和不听课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在开学第一课,利用目前注册会计师的就业前景和社会地位来告诉学生学习《审计学》的重要性,多学习专业知识、丰富会计知识结构体系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其次,授课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审计学》繁多的知识点和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比方说讲审计重要性时,可以举实例,审计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预计的被审计单位错报的严重程度,比方说重要性水平=0,也就意味着财务报表必须没有任何错报、漏报,报表使用者才可以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时候必须要逐笔审计,才能达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这时CPA审计的比较严格;反之,当重要性水平=100%时,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全是错的,报表使用者都能接受,那么注册会计师不用进行任何审计工作就能达到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了。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当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重要性水平不一致的时候,整体财务报表重要性会选择较低者,因为较低的重要性水平,CPA审计的相对比较严格,能发现重大错报。

(二)选用高质量的教材

现在很多高校,会计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业财合一,笔者认为《审计学》也要紧跟变化。将业财合一的会计实例应用到《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来,首先,教材中应增加审计实务课程,既要重视注册会计师审计,也要加入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可加入案例和部分会计实务操作的介绍,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也要给与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模拟项目组如何制定审计计划,如何抽样,如何审计。其次,可在每章后设置补充阅读资料、复习思考题、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最后,老师要利用慕课,录入一些视频信息加入到这些课后的练习题中,当学生有疑问时,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关联相应的知识点来辅助他们做题。

(三)精简知识体系

若按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四个大的知识点来授课,一方面,破坏了一门课程的整体性。学生很难去思考知识点的相同点、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忽略了其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会造成内容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笔者认为,可重新梳理教材内容,在审计实务的讲课以及操作过程中,融入审计的理论知识点,让学生思考问题中掌握并总结知识点,这样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结束语

《审计学》教学应根据我国审计准则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推敲教学技巧,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讲解《审计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体系、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了解审计的过程,了解分析程序和审计抽样。然后,借助审计实务的操作,让学生从动手查账中,掌握审计目标的内容、审计计划的两个层次、掌握风险评估程序的步骤,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掌握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掌握审计报告的格式和要素。同时,针对该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问题,还应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开设模拟实验课程、学校联系会计师事务所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等。

【参考文献】

[1]李慧.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2(24):36-38.

审计教学范文4

关键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职业能力  审计风险  风险评估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日益复杂,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为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新审计风险准则,新准则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作为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的审计学教学工作也面临新的难题,如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新审计风险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新审计风险准则修定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OSM)×检查风险(DR),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考虑了被审单位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审计重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新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彻于审计全过程,审计人员应正确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制度,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出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适合的审计方案。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培养学生如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合理评估风险是审计教学的难点之一。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能力的拓宽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被审计单位作为被审计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是处于经济蛛网的一个点,只有将其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分析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导致错报风险的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分析着手,其中审计人员特别要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例如化工行业的环境污染、赔偿和法律监管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师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了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

    (二)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

    现代普遍认可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

    (三)有效沟通能力

    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良好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行业分析能力

    了解被审单位主要产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将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销售毛利率、市场占有率等)与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企业进行比较,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等。通过对其业务风险的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三、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的教学措施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能够跳出会计数据而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会计专业水平,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审计职业能力。传统审计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风险评估能力,如何改进审计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p#分页标题#e#

    (二)增加审计学的前导课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从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市场等外部因素和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经营风险分析等内部因素推导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具备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等知识才能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分析审计客户。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考虑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舞弊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对人和行为的理解有助于舞弊风险评估。因此,高职高专在审计学的前导课程有必要增加产业组织、管理战略、组织行为和心理学等课程。

    (三)审计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教师还应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战经验。授课过程列举实例和自身体验,增加课程生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后能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改进审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如何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能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目前审计计案例主要涉及会计处理、错帐等,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舞弊方面的案例较少。无法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因此,要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需要改进审计案例。

    此外,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中,主要使用分析、讨论式案例。例如,在学习了解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评估风险时,列出某公司在2009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的基础上,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010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公司管理层实行年薪制,总体薪酬水平根据上述目标的完成情况上下浮动。W公司所处行业2010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是12%。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可能存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治理层确定的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8%的销售增长率,且管理层的薪酬与销售增长目标挂钩,所以有可能会虚增收入。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分析,网上资料查询问卷调查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五)适应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情景模拟实训和实践教学

    加强审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中突出现代审计风险导向的作用,培养学生作为审计人员所具有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实训中,对学生分组,模拟审计人员实践过程。小组成员运用询问、分析程序和观察等方法。通过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项目组内讨论,给出审计意见。模拟实训中的向客户的询问、访谈还可锻炼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安排学生审计实习,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其灵魂,且能灵活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各行业、经济管理等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磨练并通过实践来分析和发现问题,使审计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实践期间教师要全程关注、适时给予指导。

    (六)考核方式多样化、嵌入研究性教学等

    为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审计职业能力,审计课程考核方式相应要多样化。例如,开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其中考试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演绎、推理等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对审计知识的记忆。

    结合最新的科研和实务发展动态,将审计理论发展的前沿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讲授出来,例如,在最后一次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嵌入一个研究性的主题。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深入了解审计风险,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探寻更佳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手段。

参考文献:

1. 吕春峰. 创新审计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4):26-28.

2. 何秀英. 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7,(5):32-36.

3. 孙永亮. 高职审计教材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6-9.

4. 马利锋. 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4):11-13.

审计教学范文5

在我国当前审计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过多的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具体的审计应用,而学生在长时间的理论知识的熏陶下,会失去学习审计的兴趣,既不利于审计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审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审计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审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

在审计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目标的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例如,在我国审计教学中,在学习审计专业知识的时候,教师事先准备好当前审计行业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并向学生进行相关的审计知识讲解,让学生围绕案例来进行发言。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对案例进行论证,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审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在进行审计案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法的教学方式是以案来进行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来增加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能够应用自如,充分发挥自己的审计专业知识。其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运用知识。例如在审计教学中,老师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让学生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如,某企业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问题,让学生充当审计工作人员,就这个问题来开展审计工作,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我国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设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审计案例教学效率的保障。审计作为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分支,其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为了满足我国审计工作的需求,在审计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案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一要为学生参与富有思考意义的思维活动提供机会,二要让学生鼓起勇气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创设“富有思考性的课堂”。案例教学本身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情景资料,教师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思维活动中去,进行有价值和富有意义的知识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往往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佐证,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是对案例知识的消化,同时针对案例教学中出现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审计实务能力。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对案例的不理解可以向老师请教,而老师在向学生解答的过程中会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将机会,进而为审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保障了我国教学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我国审计教学而言,应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专业的审计教师,只有专业的审计教师才能更好地在审计教学中把握案例教学,才能更好地保障审计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培养出我国现代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专业人才,加强审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首先,高校应当与我国审计部门建立联盟,多让教师深入到我国审计部门中了解实际设计工作,进而丰富教师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审计专家来校进行演讲,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开拓师生的视野。其次,高校要不断加强审计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教师要想先育人,必须得先学会育己,进而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结语

审计教学范文6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审计学是立足于管理学中的控制监督职能,而会计学则是立足于其中的记录反映功能,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会计学涉及的领域有所扩张,但依然具有比较明显的单一核算技术特征,而审计学则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其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它是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学科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形成的不同。审计学学科虽然以会计学学科为基础,但是却又与会计学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超越会计学学科的一种大管理性质的学科。因此,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也应该超越会计学学科教育模式,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线索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目的性培养学生迂回突破的人际关系能力。

一、传统审计学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基本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采取会计学为主,审计学为辅的“会计学+审计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审计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立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会计学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习惯性地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眼界和视野,也忽视了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审计学学科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导致审计学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课时分配上,而且在学科建设甚至教材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事实上,很多人受这种教育模式的潜在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会计学,然后补充掌握了审计学的大致理论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了,至于审计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经验积累来实现。然而,这种观点的偏颇就在于,学好会计学只是胜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审计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凭实践来积累,其是需要理论指导和教育培养的,审计学学科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既要传授学生充分的知识储备以胜任审计工作,也要教导学生审计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方法以及专业素养的特质等。

2.审计相关学科整合不够。从某种角度来说,审计学学科并不仅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一门课,事实上,广义的审计学学科是包含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税收策划、财务策划、资产评估等一系列课程的整体。由于审计学学科整体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在现实中附属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一些与审计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没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资源,因此也就无法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而事实上这种整合既可以使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接受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和就业优势。

3.“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及教师已经对审计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没有适应审计学学科特点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书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就算是学好审计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导性的,学生一旦要运用这些概念或理论体系去进行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发现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存在着太多的不同,会计工作通常有明确的准则规定可以遵循,而审计工作则需要灵活的判断、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学生通常感觉无从下手。而这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审计学知识太过晦涩,难以把握,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4.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审计学学科首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实施审计,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和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如果不了解整个审计流程,就无法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则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如处云雾之中的感觉。而这个不能等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才自行去了解,因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审计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理论的意义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审计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审计学概念和理论。基于此,很多学校现在都已经专门设置了“审计实训”之类的课程,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审计实训”课程很难仿真模拟实际的审计流程,因为这需要审计实训教材配备全套企业凭证、账簿资料以及背景资料,还要有一整套的事务所工作底稿,这并不容易实现。同时,审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很多都是需要现实情境作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为了弥补条文式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又设置了“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但案例课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案例课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并没有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提高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案例课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对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而尽管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也不少,但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另外,一些学校在“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条理性,有些学校将两门课合为一门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学科教育目的,因为一门课程是无法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而一些学校虽然同时设置了“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但没有考虑两门课程应有的授课顺序,设置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授课,或者将“审计案例研究”设置在“审计实训”之前,这都违背了教学逻辑。因为如上所指出,只有学生清楚了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学中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最后才可能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种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二、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改革

1.设置审计学专业,实行“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基于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的考虑,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审计学专业,使得审计学学科能从会计学学科中独立出来,这既可使得内部审计以及其他被忽视的学科纳入统一的审计学科教学框架之中,也可使得学生接受更全面系统的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并获得就业优势。设置审计学专业同时也对应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即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应改为“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这种改变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提升审计学学科的教学地位,更多地是为了调整教学逻辑。在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下,教学中的主导逻辑是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会计操作、培养细节性分析的能力,审计学学科知识只是作为会计学学科知识自然延展的一种体现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会计学的正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实行“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则意味着教学中的主导逻辑要转变为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扩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而会计学学科知识只是审计学学科知识的一个必要基础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审计学的反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教学主导逻辑的改变契合审计学的大管理学科性质,不仅会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调整了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方向。

审计教学范文7

[关键词]审计实务;信息化教学;超星学习通

随着互联网以及各类APP软件的大规模使用,电子设备已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手机”不离手已是正常现象。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课堂吸引力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困扰授课教师的难题。如果采用强制性手段统一上交手机的方法,治标不治本,还易引起学生逆反情绪。我校通过引入“超星学习通移动端教学系统”的方式,在全校所有教学课堂上进行推广,受到上课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1在审计实务课程中运用“超星学习通”的情况

超星学习通是一种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存在,而将教学相关知识内容转化为师生互动性、课堂平台化的一种线上教学新模式。教师在教师端(手机和电脑)将教学资源、学习方式、课程内容、师生互动、考试测评集于一体,通过创建教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方式,将课堂知识、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学生签到、布置作业、课堂讨论、教师答疑等内容转移、集合到超星学习通中,将学习环境向网络化,教学方式向多样化进行转变。学生通过手机,在学生端自主完成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等教学任务,教师通过平台相关数据进行检查和记录,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教学任务进行进一步设计和调整。审计实务课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设计课时一般周课时4节,一学期约72课时,但因所涉及内容较多,专业基础性较强,学校引入超星学习通,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课堂视频、课堂设问、随机提问、课堂讨论等环节,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教课的会计、电子商务、城市轨道交通等多个专业的班级中使用超星学习通,进行信息化教学,涉及课程有审计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和信息技术等。通过三个学期的摸索和运用,上课老师和学生对超星学习通的掌握和使用均在不断进步。

2在《审计实务》教学过程中运用“超星学习通”的情况

课前预习环节:上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将《审计实务》课程的相关重难点、资料、视频、PPT、课后练习题等发送至班级,提前课前任务,提醒学生预习即将所学的知识,并可进行课前测试。教师可监测到每位学生的预习及课前测试情况,一方面可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根据课前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进行讲解。课中教学环节:教师通过使用学习通的签到功能,代替原始的点名签到,防止替答到等情况,且学生可在一分钟内完成签到,有效节约了课堂点到时间。在使用超星学习通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PPT展示、扩展资料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抢答、随机点名、答对加分等方式,吸引学生认真听讲;还可分设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观点等,畅所欲言,增加班级凝聚力。课后复习环节:下课后,教师针对性的课后练习题或将自己上课资料上传,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只有课堂上的互动,课下无法交流。超星学习通的使用,为教师与学生间搭建一座沟通桥梁,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课下无法交流互动的弊端,教师还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还可根据自己情况,对教师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可根据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出现问题较多的知识点,再进行针对性讲解。此外,老师还可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完成课后作业的次数和答对情况等,给予学生进行相应的分值加减,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教师还可利用超星学习通的课后作业及课堂重难点,自动生成考试试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根据课堂表现情况,这生成平时成绩,再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形成最终成绩,使最终成绩更客观、更有效。

3超星学习通在课堂教学中的建议

加强诚信教育:在这三个学期的使用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对超星学习通使用从排斥到接纳,运用从陌生到熟练。但也存在比较典型的如代签到问题,学生可以人不在教室,进行签到的情况,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针对人不在签到或代学等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和诚信教育。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超星学习通的运用,并不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放弃,而是将现代化的手机引入到课堂中,将信息化教学的延伸性、自主性、交互性等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灵活性、监管性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互通,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超星学习通的运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学习的地点、空间和时间上都有了一定的延展。老师可以通过各类有趣的课堂签到、分层次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课下空间时间进行碎片化和兴趣导向型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新常态及翻转课堂教学新趋势[J].亚太教育,2015(26):293.

[2]季丽娟,郭静娟.基于移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J].中国市场,2016(45).

[3]张丽君.基于超星学习通的英语阅读移动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12).

审计教学范文8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审计教学;应用

审计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还要从实践上对学生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技能,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具有生动、直观等特征,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审计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置于情境性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一、情境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将审计教学中的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学习与讲解,放置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观看、讨论、交流、互动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记忆式的学习,通过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思考,能够灵活的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计情景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避免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以社会的实际工作为案例,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相互讨论与互动,并通过小组教学、探究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与分析问题,最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审计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为了有效的创新教学情况,教师需要结合当前的审计教学情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况,熟练的掌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自身的实践锻炼,提高自身对审计实践工作的分析与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情况

情景教学模式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能够符合学生的特征,同时还要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要求,采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合理的教学案例来创设学习情境,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来创设实际情境、问题情境等,通过情境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问题学习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要能够以学生的实践经历与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作为情境创设的基础,而且还要将情境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层次性等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情境创设环境中做好过渡、衔接与安排,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情景教学应基于审计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由于审计教学要求将理论性、实践性与情境性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不仅要能够与社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要将学生的亲身经历融合在一起,还可以采用情境互动的方法进行综合性情境设计,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情境教学中要求能够围绕审计课程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情况,而且审计课程的内容比较繁多,在实际教学中,要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教学情境,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时,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注意教学情境的连续性与协调性,结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真实的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审计教学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在教学重要突出教师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通过情境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求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自动构建自己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参与到情境活动中,才会与教师进行互动,才能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在审计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情境创设的引导者,要能够快速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利用情境氛围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设计一个审计项目,教师作为客户,学生作为审计员,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与客户进行沟通,充分的利用整个审计工作流程,对每一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与实际的过程质量控制,在学生完成审计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实际审计工作的认识,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

(四)改变考核方式,提高学生情境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

在审计课程教学中,结合情境教学的基本情况,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情境教学采用的开发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不是以课本上或者考试的题目来创设情境,学生重点学习审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性的知识,而不是以传统的那种“唯分数”的学习方式,只是简单的记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情境教学法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完全采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其进行评价。因此,学生的课程考核除了根据教学内容来衡量外,还需要结合学生在情境过程中学习的表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问题的能力、小组之间的合作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成长记录、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手段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性的评价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那种以“唯分数”的方式来应对学习。也就是说在审计课程的情景教学过程中,要求能够从情境创设、学生的互动与表现、学生的情境讨论、课堂授课等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才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境进行设计,在审计教学内容中,要求结合审计教学内容的要求,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情境中要注重学生的情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由于审计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都比较强,在情境创新的过程中,要能充分的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并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颖萍,杨红宇审计案例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2017(7).

[2]李金华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

[3]田岗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