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教学论文范例

概论教学论文

概论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问题;完善建议

1法学案例教学的含义与意义

法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在课堂上分析和讨论案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法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起源于美国,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律师兰德尔在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所倡导,随后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中传播开来。[1]我国大学引进该教学方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法学专业在高校的不断扩张,法学案例教学也逐渐流行起来。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不同。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它可以涵盖多种方法,例如模拟审判、仿真诉讼、实地教学、司法实践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法律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通过对相关案例资料的探讨,并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切磋交流当中,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法治人才的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推理和法律思维能力。我们高校法学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求的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因此,我们的法学案例教学要立足本土,立足于中国的法治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形成公平正义、德法兼修、司法为民的法律底线、意识和思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法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已经逐渐被老师和学生所接受,越来越多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将案例教学列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在法学课堂上进行广泛地实践。但是从案例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的案例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2.1目标认识不清

案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法律思维的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试错和探索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在一些法学案例教学中,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通常只注重对相关案例结果的分析,却忽视对案例分析思维的讲解与引导这一最核心的内容。[2]目标认识不清,过程出现了偏差,结果就是我们的案例教学变得和传统教授教学法一样,老师向学生灌输理论,学生最后还是得不到知识之外技能的提升;有些老师将案例课程当成纯粹的教学任务,机械地将传统课堂上的“讲授———灌输”法带到案例课堂上来,只要教学任务完成,而不关注教学效果的好坏。

2.2方法运用不当

由于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推理模式为典型的演绎法,有严格的体系性和逻辑性;而案例教学属于英美法系的产物,推理模式为典型的归纳法,强调个案分析的方法,二者存在明显的思维差异。案例教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被很多老师理解为举例教学。所以,我们在引进案例教学后,并没有弄清其本质,只是从形式上进行模仿,使得案例课变为老师在课堂上讲述案例,然后提问几个问题,学生回答以后就算完成了任务。实际上,案例教学需要老师课前精心挑选案例,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把控能力要求很高,需要随时应对预料不到的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案例教学中,许多老师或者觉得麻烦,或者是担心自己准备不足,无法应对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就将案例课变为讲解案例的课,这样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当中,不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样的案例教学是很难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应对的法律思维能力的。

2.3内容准备不足

案例教学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恰当的教学案例的选取则是关键。目前来说,我们的案例教学所用的案例基本上都是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编写的案例教材,其中也不乏一些经典著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案例教材的质量还是跟不上教学的需求。主要问题有:首先是案例缺乏针对性。法学专业是一个系统专业,有着很细的学科划分,不同的学科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案例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法学学科,如果将案例教学强加于各个法学学科,将会适得其反。其次是案例缺乏区分性。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往往很不适应,无法找到入门技巧。我们目前的案例选取没有区分案例教学的阶段,甚至我们的案例教学也没有区分教学阶段,这不符合案例教学的规律,案例教学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直接反映在案例的选取上,就是教学案例要有难易程度的划分,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符合实际需求的案例。最后是案例缺乏典型性。大部分案例都是一些陈旧的案例,缺乏创新性,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也没有反映司法实务的发展趋势。教学案例没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地方,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就很难有效开展下去。

2.4评价机制不妥

案例教学作为“舶来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很好地接纳案例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不能反映实际教学效果。对于老师来说,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师职称评选主要是看教师的科研论文和项目,而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对职称的评选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样的诱导和评价机制促使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而教学包括案例教学似乎成了副业。直接的结果就是老师对案例教学敷衍了事,因为真正的案例教学是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而其又不能给自己带来评价体制内的认可和利益,因此老师自然就很难重视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我国高校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形式基本上都是老师出试卷,然后组织学生闭卷考试,最后老师批改试卷,评定分数。试题的类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概念比较、法条分析等,学生只需在考前突击背诵,加上老师有意无意地勾划重点,基本上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可谓是各取所需。[3]因为案例教学很难通过试卷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要通过在日常课程进行中进行复杂的细致的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赋值需要科学严谨的设计,且评价过程耗时耗力,这也妨碍了案例教学的接受程度。

3法学案例教学的变革与完善

在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打造金课”精神指引下,法学案例教学应从目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准确定位和完善变革。

3.1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在基础知识掌握和法律思维养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只有以此为目的来开展案例教学,才能使法学案例教育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针对当前法学案例教育目的出现的偏差,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案例教学的目标,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加强对老师的专业课培训,使其能够熟悉案例教学的流程,掌握案例教学的精髓,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为重点,充分发挥自己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其次要使学生能够明白案例教学的意义。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案例教学不但老师教授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也相当大,这就需要老师详细讲解此方法,帮助学生入门,掌握相应的技巧,同时也应该使学生建立起信心和决心。最后要使老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老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都是受益者,老师在进一步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又可以加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则可以在法学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方面良性互动,双双提升,有助于未来法律职业能力的养成。

3.2完善案例教学的方法

针对目前老师将举例教学法当做案例教学进行教学的问题,除了部分老师存在认识问题外,大部分是因为缺乏案例教学的技术设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只需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不需要更多的教学设备。而案例教学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已经运用得十分普遍。尤其是近几年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自媒体使我们的学习与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而这些技术被应用于教学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我们的案例教学在运用新技术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老师和学生搜集资料,寻找国内外案例,并通过社交软件例如微信,建立聊天群等“泛在”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分享资料,交流学习心得。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下一个技术制高点,目前来说,司法实务机构已经纷纷将人工智能引进到司法实践中来,并且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投入,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法学案例教学应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积极运用新技术,才可以更好地与司法实务相衔接。

3.3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

案例教学的前置性环节是案例的挑选与准备。首先,案例要有区分性。即案例教学要区分不同的阶段,案例的选取在不同的阶段难易程度一定要适中。如果过于简单,就达不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的;如果过于困难,则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要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其次,案例一定要有典型性。即选择的案例一定要有新颖性、话题性和扩散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上案例课不单单是为了学分,更重要的是对此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可以参照美国经典法学案例教科书———《合同法案例选编》,从司法判例中寻找典型案例。同时,针对学生上课时感兴趣的问题,老师可以收集意向,进行相关方面案例的准备。[4]最后,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案例教学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法学学科,对一些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法理学、法制史等,采用案例教学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学科缺乏明显的应用性,实践中很难找到相结合的案例,所以这些学科教学只能采用讲授法。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会使学生对老师讲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通过分析和讲解案例,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综上来说,老师在准备案例时,要对课堂案例有一个全面的衡量,才可以发挥出案例的作用。

3.4健全案例教学的评价

对老师的教学考核与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历来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为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指标直接关联到老师工作绩效和学生的学分绩点。只有打破现行教学考核制度与成绩评定制度存在的僵化局面,发挥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引导功能,才能真正提升案例教学的效用。对老师的评估需要综合性的参考因素,不仅仅要关注科研项目与论文,更不能忽视教学这一最基本的评价因素。具体到案例教学来说,其更偏重实践性应用和教学过程,因此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全过程的评价而非单纯课堂上的评价。包括课前的案例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查找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现行法律法规进行结合,探讨案件分析过程,对案例进行点评;课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要求学生总结相关经验,撰写书面报告等等。案例教学中这一系列复杂而又智慧的工作必须予以充分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够激发老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热情,进一步在案例教学上不断开拓创新。同样地,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也要结合案例教学的特征进行综合考量而不能简单地通过一张试卷就决出分晓。因为案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要着重考虑以下因素:学生在课前的准备情况,小组讨论的效果;在课堂上,要看其言语表达是否流畅,逻辑思维是否清晰,案例展示是否全面等;课后的总结是否到位,等等。综合这些表现,给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才更能引起学生对案例课程的兴趣,才有利于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间寻得了恰当的平衡,是适合法学教育宗旨和目的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意识认知上重视,在体制机制上改进,在具体措施上完善,法学案例教学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学效果也会有质的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邹育理.从美国的法律教育谈“判例教学法”[J].现代法学,2000(2).

[2]喻永红.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宋贻强.中国法学案例教学批判[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概论教学论文范文2

在教学中,旅游文化概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实践性。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实践性也体现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旅游文化是为了服务和指导旅游实践活动,只有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其次是复杂性。旅游文化是由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多种文化现象组合而成,包括旅游主体文化(即旅游者的动机、爱好、消费心理等)、旅游客体文化(即旅游目的地以山川河流等为主的自然景观,以园林建筑等为主的人文景观以及以宗教、民俗等为主的社会景观)、旅游中介文化(即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等),其复杂性显而易见。再次是广泛性。旅游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广泛性。广泛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不求学生有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而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后是大众性。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突破了阶层、地域的限制,呈现出全民参与的特征。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活动当成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旅游的开展。

2旅游文化概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需要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他们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理论性强的学科比较有利,但却不利于实践性强的学科。这种缺陷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应对考试进行片面的机械性记忆,使学生既失去了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也不利于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其结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3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改革分析

3.1提高旅游文化概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是一项带有艺术性的活动,教师应该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艺术性地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语言应该准确、生动、形象;语速应该快慢适中;语气应该抑扬顿挫;在讲课中将讲述、提问、讨论贯穿其中,使课堂气氛和谐愉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丰满生动、引人入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3.2利用相关文学、艺术作品,扩展学生视野

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尤其是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作品,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例如,在讲授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时,可以引用古代文人学者创作的诗词歌赋来表现这些自然景观的美,杜甫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现泰山的高;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来表现庐山瀑布的壮观,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表现黄河水的滔滔不绝;白居易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表现江南水景的多姿多彩;苏轼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表现西湖的美景等等。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将旅游景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用诗歌感染学生,强化了学生对旅游景点的感官认识,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3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鉴于《旅游文化概论》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旅游资源进行介绍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它图、文、声并茂,直观性较强,能让学生近距离多角度了解相关内容。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因为语言再生动形象,也无法让学生产生真实感。比如,在讲“佛光”时,“佛光是在阳光斜射的条件下,由云海雾珠发生的衍射分光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佛光由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成色彩华美的光环,光环随人而动,人在光环中如身临仙境,是高山地区特有的天象奇观”。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佛光的成因、颜色和形状有所了解,但是,没有图片,学生仍然不知道“佛光”为何物,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就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学生不仅了解了佛光,而且看到了佛光,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其次,引入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在讲中国饮食文化时,中国的饮食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所谓的八大菜系:八大菜系的代表菜,如鲁菜的葱爆海参、糖醋鲤鱼、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锅塌豆腐、火靠大虾等;川菜的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怪味鸡块、干烧岩鱼、干煸牛肉丝等;苏菜的三套鸭、蟹粉狮子头、常熟叫化鸡、大煮干丝、香脆银鱼、松鼠鳜鱼、羊方藏鱼等;粤菜的三蛇龙虎会、油泡鲜虾仁、脆皮乳猪、东江盐焗鸡、瓦缶掌火屈水鱼、脆皮炸海蜇等;浙菜的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蜜汁火方、清汤越鸡、干菜焖肉等;闽菜的佛跳墙、炒西施舌、鸡丝燕窝、沙茶焖鸭块、荔枝肉等;湘菜的麻辣仔鸡、生熘鱼片、清蒸水鱼、腊味合蒸、洞庭肥鱼肚、吉首酸肉等;徽菜的黄山炖鸽、问政山笋、红烧划水(旺火急烧青鱼尾段)、符离集烧鸡、李鸿章杂烩(李鸿章设宴款待美国公使的杂烩)等。这些菜学生有的见过、吃过,但大多数既没见过也没吃过,所以如果没有多媒体图片的帮助,学生很难对这些菜有深刻的印象,通过观看欣赏大量菜品的图片和教师仔细的介绍,学生就会对我国的饮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受益颇多。最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和容量大增,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由于信息量的增大,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从而扩大了知识面。

3.4将讨论引入教学中,拓展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讨论法,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讲旅游者形成的条件时,可以先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将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最后教师再对结果进行补充修正,最后得出结论:旅游者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有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健康的身体等;主观因素主要是外出旅游的需要和动机等。经过讨论—完善—总结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得出结论,完成授课内容。这样的方法比单一的授课法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进行思考,教学效果也更为明显。

3.5将案例分析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将案例分析法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中国旅游报》中《火车火了西藏旅游业》为案例:旅游业成为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通车至拉萨以来的最大受益者,并且迅速跃居西藏“三产龙头”。“火车开通以来,飞机、汽车、自驾车旅游一起旺。”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廖礼生对记者说,“火车进藏”使得西藏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统计显示,西藏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7亿元,相当于全区GDP的9.6%,创历史新高;全年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农牧民达6900多户、2.9万人,人均收入达5300多元,同比增长153%。今年前5个月西藏旅游业“淡季不淡”,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7万人次,同比增长82.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78.6%,其产业规模还迅速扩张。因看好“火车商机”于2006年7月在拉萨开业的雅鲁藏布大酒店,去年客房日平均入住率50%左右,总经理周韶西说,今年至11月全部客房已被旅行社订满。据自治区旅游局预计,2007年全区接待游客总数将突破300万人次,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大。让学生以此报道为例来分析交通业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交通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先锋和促进作用,发达便捷的交通会极大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学生对经过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印象会更深,更有体会,从而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3.6改革期末考核方式

概论教学论文范文3

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几套科技英语教材和观摩本校及周边高校科技英语授课,笔者发现当前科技英语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内容不实用、教材编写不合理和授课模式传统三大不足。在教学内容上,现行科技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重语法、句法、文本特点、翻译技巧等语言能力,轻语篇分析、阅读技巧、信息汲取和观点批判等学术能力,而后者才是提高学生专业内英语运用能力的关键。在教材编写上,首先,作为课文的文章或写作年代久远,不具时代性,或观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或知识太过专业,给学生理解造成很大障碍,或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其次,课后练习题型死板,多为传统的阅读理解选择题、词组翻译、单句翻译和段落翻译,而缺少交际能力中重要的一块———听说训练。在授课模式上,由于大部分院校的“科技英语”课程由“大学英语”的授课教师教授,其授课模式与精读精讲的综合课类似。即: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语言细节尤其是词汇的讲解,甚至逐句翻译,轻视文章的语篇布局和观点辨析,阅读成了单纯的语言活动,造成学生获取的新信息少,阅读速度慢,分析能力差。显然,这种费时低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今信息密集的时代要求,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二、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一)充分发挥以内容为依托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科技英语属于外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它的理论依据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理论或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教学法将目标语作为获取学科内容的工具,而不是作为直接的学习目标。Leaver和Stryker(1989)总结了CBI教学法的四个特征:1.围绕学科知识而非语言形式进行教学,学习者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语言;2.教学中使用的课文来自真实语言材料;3.教学任务是学习新信息,即学生未知,需要探索的信息;4.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满足学生特定需求,即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需求服务。Kasper(2000)提出:如果语言教学能基于某个学科知识或某种主题进行,效率会大大提高。其优势有四:第一,关注内容能降低外语学习的焦虑感;第二,引入学科内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第三,内容学习的阅读量较传统语言教学大大增加;第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知识和一定深度的认知互动有利于语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充分发挥CBI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区别于传统基础英语教学,由精读转向泛读,由关注语言本身转向关注信息的获取,由侧重语言技巧转向侧重篇章结构,由教师翻译讲解为主转向学生探索分析为主。

(二)教学改革的原则

蔡基刚(2012:233)指出,在CBI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分科英语(科技英语属于分科英语)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就是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的汲取和交流、搜索本专业的文献、听本专业的英语讲座、用英语写论文和进行科研成果汇报等。因此,课堂提问是围绕文章信息的汲取和理解,而非对中心思想的挖掘;分析是对文章观点(尤其是不同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论,而不是接受文章传递的思想;活动就是学生通过在项目中搜集信息、辨别信息对课文加深理解,而不是开展无病呻吟的活动;讲解就是讲解阅读、引用、写作技能而非解题技巧。由此看来,《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学术技能来开展,包括阅读、写作和词汇技能,专业内的听说技能,以及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技能。

三、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课文选择

为达到上文提到的教学目的,笔者建议科技英语教材在文章的选择上要遵循语言真实,内容实用多样,难易适度,阅读量大的原则。课文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是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而非人为加工或编写的,且写作规范,能为学生撰写学术文章或一般议论文提供示范;2.文章主题是当今主流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体裁和题材多样,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他们今后工作的需要;3.文章难度适中,内容主要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介绍和热门话题讨论,尽量包含大部分该领域的基本词汇,不应太偏,太专业,以对学生的理解稍微构成一定挑战为宜;4.为保证阅读量,每单元设置三篇长度在1500词左右、同一主题的文章,前两篇文章为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或视角的学术文章,供学生在课内分析总结使用。例如蔡基刚(2012:235-236)提到了香港城市大学Stephen Bolton教授在一堂介绍环境科学的英语课上使用的两篇阅读材料。一篇是关于米老鼠象征含义的学术文章,另一篇反驳了第一篇文章的观点,并提出了关于如何看待米老鼠象征意义的不同观点。每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为课外阅读,主题要轻松有趣,用于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

(二)教材编排

笔者建议科技英语教材按教学时长安排8-10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学科主题,均设置如下三个部分:1.与单元主题相关且有趣的导读问题2-3个,用于学生课前预习。通过课前搜集导读问题的答案,该学科领域的背景知识被激活,引起学生阅读兴趣。2.三篇课文(上文已论述课文的选择)。并提供主要专业词汇和其它实用生词的注解。3.课后练习。每个单元的练习设置借鉴教育界公认的较成功的分科英语教材English for Psychology(由美国Garnet公司2010年为准备攻读心理学课程的高校学生编写,其目的是教学生在这个学科领域内的听、说、读、写的技能)的练习模式,分为词汇练习和技能练习两个板块。词汇练习包括解释该学科常见术语和词汇,介绍学术词汇的词根词缀、复合词、缩略词、同义词、词汇搭配、讲座词汇、衔接词汇等。技能练习涵盖听说读写的训练。听的技巧有:如何准备听学术讲座、如何预测讲座内容、如何理解讲座结构、如何判断讲座重点、如何有效记笔记等,练习形式是让学生听或观看一段和单元主题相关的讲座后做选择题、填信息或做笔记。说的技巧有:如何用笔记做小组发言、如何做小组讨论、如何提问、如何要求讲座人澄清观点、如何做陈述演示、如何回答问题等,说的练习可与课文或听力材料结合开展。读的技巧包括预测、略读、寻读、搜索关键词、推测词义等,练习是基于课文的阅读理解题,形式尽量多样。写的技巧包括学术写作规范、如何报告研究结果等,练习形式为分小组进行项目研究和小论文写作。

(三)教学模式

陈国华(2008)指出“语言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文秋芳(2008)也用实例论证了增加学习密度的观点。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科技英语”总课时为32、48或72,每周2-4课时,开设1-2学期,这种断断续续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笔者建议“科技英语”课程实行集中强化教学。每周开设6课时,开设8或12周,一学期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各部分活动的设置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来开展。课前活动为学生分小组就“导读问题”搜索资料,并就搜集的资料在课堂进行讨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1.阅读技巧和词汇知识的介绍。2.阅读训练。建议的活动形式有:学生自己就文章设计问题,要求老师或同学解答;学生总结整篇文章或某一段落;区分文本的主题、论点、论据;全班限时快速阅读;两篇同主题文章对比阅读等。3.课堂阅读笔记。要求学生阅读时将主要概念写在左半栏,将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写在右半栏,并就自己的学习笔记在小组中讨论。4.学科知识学习。师生讨论课后阅读理解题,澄清学科知识点,同时教师分析语言难点,学习专业词汇。课后活动可采取笔者践行有效的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课后阅读每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或教师提供相关主题的课外文章)并填写阅读记录表。记录的内容包括“文章题目”“阅读时长”“有用的句型”“有用的生词”和“阅读反思”五个部分。一方面监控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语言知识和思考文章观点。二是学生分组就每个单元的主题设计一个子论题,鼓励他们通过网络、期刊杂志、学术论文和图书馆等资源搜索与论题相关的信息,就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并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写作陈述报告。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综述文献观点、评价不同观点的学术思维和写作能力。

四、结语

概论教学论文范文4

对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文学概论》让人感到头疼,对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教与学困难更大。要想提出切实可行的教改手段,先要理清教学中所要面对的矛盾。

1.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矛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初步具备从事教育、文秘、宣传、管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能说会写与交际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可要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课程性质来说,《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重点在于传授给学生具有逻辑体系性的文学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理论思维能力。刘安海、孙文宪等认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和其他文学课程不一样,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理论性,而理论又都是来自实践的,其表述的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又都是抽象的、概括的、系统的,其论证又都是归纳的、演绎的、论证的、推理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理论品格的课程性质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结合起来,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实现理论化实践,确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1.2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矛盾

《文学概论》课程选用的是国内很多高校使用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主要按照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四要素建构理论体系,共有十六章,体系完整、内容庞多。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该课程教学时数一再压缩。原先是一学年每周4学时,共为144学时,后来压缩一半,一学期每周4学时,共77学时,现在减少到一学期每周3学时,共54学时,几乎为原来的零头课时了。在这么有限的教学时数里如何讲解这么多的内容,还要保证学生学有所懂、学有所悟,还能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文学现象和问题,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消除臃肿、消化精髓,是没办法有效开展教学的。

1.3学生的认知状况与课程要求矛盾

在近几年所教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80%左右。根据某高校认知方式的测定,通过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表明男女在场依存上存在差异性,男生更倾向于场独立性,女生倾向于场依存性,而场依存者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也就是说,女生占多的学生对零星的片段式的理论内容接受效果较好,但对逻辑性和思辨性强的文学活动的系统理论知识把握起来很吃力。此时,《文学概论》在传授理论方面已很吃力了,需要结合大量的文本和文学现象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但该课程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积累,对经典文本阅读得更是不多。正如陈学广教授所说:“文学理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因学术含量高、学生缺乏相应的接受基础而导致这门课程成了学生最不受欢迎的课程。”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任务,作为教师,面对学生这样的认知特点以及课程学习基础要求,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以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实践品格养成

针对以上分析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1注意文本解读的生动性,促进学生阅读实践品格的养成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的学生不读外国作品的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的很多作品也不读,以前在课堂上探讨作品学生反应积极,现在不提前布置,根本在课堂上交流不起来。所以针对目前这种现状,不是理论讲解得深不深,透不透,而是如何促使学生阅读,以期更好地积淀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来自于文学实践的理论内容。在文本的选择上,大家都说要选择经典文本,这是理想化的,对于不愿多读书的学生来说,再经典的文本也是废纸。但一味地降低标准无原则地去迁就学生也是不负责任的,只能采取泛文本选讲办法。一些经典作品提前布置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讲解。或者一些经典文本惟妙惟肖地解读,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深入阅读原作。比如《茶花女》,没有读过原著的同学看到这样一部小说,会有什么样的猜测和期待?读过原著的同学,对这部小说从内容到叙事技巧有什么样的看法?有人说,这是一部很颓废的小说,你怎么看?诸如此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有意识地结合作品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另外,要注意文本选择的当下性。经典文本总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和积淀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极好的,但往往超出了现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和审美视域。如何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升讲解的领悟力,也要考虑选择一些学生喜欢阅读的郭敬明的《小时代》、韩寒的《三重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在文本的讲解上,不能简单的用文本印证理论知识,那样,学生既听得没兴趣也很烦。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下功夫,弄清楚文本跟所讲理论知识的结合点,慢慢启发,循序渐进,用生动的口头语言加上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诱使学生进入情境,通过文本主动思考理论的由来和结论,提升理论思考能力和实践认知能力。

2.2采用专题讲授、课堂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表达实践品格的养成

理论的讲解充满枯燥和玄深,如果教师一人独霸话语权,即使说得天花乱坠,时间长了,听的学生也会昏昏欲睡的。54个教学时数,那么多内容,要求每一节课都要精心准备,不仅教师准备,学生也要准备,只有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教师教和学生想相结合,学生表达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才能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比如文学是什么?这一块内容要精讲,教师作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阅读经验探讨文学应该具有哪些品质,然后再共同探讨理论,结合具体作品理解。比如,梨花体、羊羔体、一些先锋作品等,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哪些,最后概括出文学应该要具备的一些特质。关于文学作品体裁这一章节内容,提前让学生分为四组,每一组课下就四种体裁各选代表性作品研读探讨,课堂上交流每一种体裁作品的特点以及阅读时要把握的重点,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文学接受方面,可以让同学们结合各自的阅读实践谈个人的感受,该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在阅读时有没有再创造?究竟达到哪一种接受状态,进而激发同学带着问题阅读,带着思考追问,并适时布置作业让他们练笔,提高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

2.3树立授人以渔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品格的养成

创造是文学的生命力,创新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经历过中学时代教育的学生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如何符合规范,如何得高分是首要考虑的,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被扼杀在摇篮中。没有想象力的文学世界是苍白的,没有感悟力的文学阅读是乏味的,没有质疑的声音、没有理论转换的文学概论的教学也是空洞的。大学时代的课堂要让学生有充分平等、民主交流的机会。对文学作品如此,对文学理论也如此,理越辨越明。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引导学生把教材当成参考,不存在金科玉律,绝对的真理。要调动学生努力去思考,努力去探索文学世界。特别是当下的一些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要引导学生追问,让灰色的理论发出生命的绿色。比如,在后现代思潮的推动下,解构文学经典成为一种倾向。一些经典著作的改编你认为怎么样?影视文学和小说之间的区别?在全球经济化时代,有人认为文学陷入商业危机,文学的审美性该如何坚守等该怎么看?汉语言文学学生中女生占据大多数,对于女权主义、女性身体写作等问题该如何理性认识等等。要让学生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保有求索的精神。

2.4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提升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理论品格是《文学理论》的固有性质,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所以,传统的一张试卷是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有效地和平时考核相结合。把课堂回答问题的和课下完成一定作业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课下的作业不是简单地做习题,而要结合文学创作、文学热点问题和文本赏析以小论文和习作的形式练笔,加强学生写作锻炼。期末试卷要改变原先纯理论试题的状况,增加实践性试题比例,用活生生的文学现象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说结合网上流行的赵丽华的梨花体诗,让学生思考她的是否是诗,并阐释文学的本质属性。关于文学创作过程和共鸣现象等,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的写作和阅读经验加以分析,结合一部经典作品,让学生采用批评方法阐析,让学生用动笔写作的方式来展现其解决现实文学问题的能力,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结语

概论教学论文范文5

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外乎三个关键环节,即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环节分别体现了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工学结合就是这样一种注重这三个环节改革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了,究其本质,也就是结合了市场与社会需求,为用人单位培养出令其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在高职会计教育中实行工学结合,不但能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以及能力,还非常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更重要的是,这种改革可以带动整个财务专业建设,进而引导课程改革。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策略

基于工学结合的基础,《财务会计》的教学模式可以作如下改革:

(一)“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

所谓“课岗融合”,指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将课程与岗位进行融合。具体而言就是一课融多岗、一岗融多课,做到课中融岗、岗中融课,真正实现课岗融合。在教学的构建中,根据工作岗位来进行。在《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中实行课岗融合,不但满足了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而且满足了《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就业。

(二)结合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其总体思路可以结合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会计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具体设计时不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中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教学模块分别开展教学。具体到每个模块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最好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进行。这样便于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内容融为一体。如果能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将专业理论知识同步传授给学生,就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的目的。在分解具体教学模块时,不妨从理论知识和岗位两个方面来开展。分解完模块以后,确定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如财务会计的理论知识模块,其主要教学内容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再如会计出纳岗位模块,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是其主要教学内容。其它每个岗位模块都有其教学内容,在分解为这些模块后,要根据具体岗位确定具体教学内容,并在工学结合中进行实施开展。

(三)建立财务会计模拟实训室。

开展工学结合,就需要进行会计仿真教学。而建立财务会计模拟实训室是一条有效途径。可在学校内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会计手工操作模拟实训室以及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在这些实训室内,要设置各种模拟系统,以增加会计教学的仿真度。比如银行结算模拟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以及会计业务模拟系统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体现出会计岗位的业务。在这些模拟实训室中,通过提供相应的操作模拟训练,以及组合各个环节,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实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通过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业务组合,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会计身份进行反复演练,诸如材料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销售空间、税务会计、会计主管、出纳以及往来会计等身份。同时,在这个仿真环境中,供应商、采购商、企业经理、财政、税务或仓库保管、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审计等不同身份也可以得到模拟训练。这样,通过校内实习,将手工操作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学生就会在实训中了解应用会计软件进行电算化操作和会计手工操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除了在校内建立实训室内进行模拟训练,还可以聘请软件公司或企业的专家到实训现场队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仿真实训的真实性。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方法的采取。

一般来说,企业在实际工作通常是会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而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企业也会涉及到深浅不同的财务会计内容。企业的发展总是会从初创期渐渐发展到成熟期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其所涉及到的会计知识往往会由浅入深,其工作量也会由少渐多。因此,会计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鉴于此,可按照企业的类型安排难易相当的教学内容。比如在企业的初创期,安排最基础的会计工作。而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会计就可以安排相对较深的会计内容。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要结合企业的不同阶段安排实践模块的内容。而设计理论课程模块时,就可以从初创期模块、成长期模块和成熟期模块等不同阶段来开展。针对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在实践中,最好“讲练结合、边讲边练”。要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将理论融合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要把传统的对掌握知识的考察改变为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在具体考核中,首先可采用现场实景操作的方式对每一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其次,采用综合模拟操作的方式对不同岗位进行考核评价。

三、结语

概论教学论文范文6

(一)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有的课程。然而,一些师范院校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大多数教师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培养。由于课程重视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轻视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结果使得学生获得的只是机械的理论知识,在师范院校职前教育阶段的学习缺乏实践的机会,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自编儿歌和童谣等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功得不到提升,理论背离了教学实践,其结果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因此,也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新入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势必缓慢。

(二)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讲授脱离具体教学情境

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理论学科,因此,课程的理论讲授应结合具体教学情境。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所学过的简单化的、脱离情境的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将会转化为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与特别的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的复杂的行为方式”,认为理论讲授是课程的主要目标。这样的结果是师范生学习了不少教学法理论,然而脱离具体情境的教学使许多师范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一知半解、不够深入。

(三)小学英语教学法教育实践环节实效性差,学生难以受益

传统的教育实践一般采取“集中实习”为主的教育实习模式,时间(教育实习时间为6-8周)一般安排在全学程的最后一年。然而,实习安排过于集中且周期短,备课和总结就占4周,真正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只有4周左右。在对已经参加过实习的在校师范生的访谈中,许多实习生感觉实习只是走过场,收获并不大,感受也不深,刚刚有点进入角色,实习就结束了。有许多实习生反映在教育实习阶段,给实习生提供上讲台锻炼的机会也很少。这种简单短暂的实习难以满足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锻炼的需要,无法使师范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此外,不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其结果导致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训练流于形式。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教育家,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一)“践行”的教育实践观

陶行知曾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论述到:“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老师”,“与附属学校、与实际生活相隔阂的师范教育得不到根本改造,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教师,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国民”。他多次强调师范生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倡导师范生应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此外,他提倡师范院校应建立联系实际的中小学实习基地,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与联系,使实习基地成为师范院校重要的实验场所,通过中小学教育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

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为此,师范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师范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法改革

(一)理论教学应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小学英语教学法理论知识的讲授应改变过去传统重理论传授、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大量的小学英语教学片断案例、教学设计案例以及课堂教学录像等材料,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教学法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及什么是低效的教学行为,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形成相应的实践能力。这样,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既帮助师范生理解了理论知识,避免了理论学习的枯燥,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有助于师范生形成反思、创新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课堂教学观摩是学生获取实践性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观摩前,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观摩每个小学英语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互动、教学特点,从而避免了观摩的盲目性。在观摩后教师结合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发言,然后教师集中不同学生的观点对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教学特点进行总结。通过观摩,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另外,在课时安排上,教师还应为学生安排微格教学,将学生分为5到6个人一组,按照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集体备课、共同撰写教案,教师每节课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说课和上课。各个小组经过合作、协商和共同进行教学设计,互相听课和评课。在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教学设计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上课,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并在教学体验中增强信心,锻炼教学实践能力。

(二)按年级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增强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

1.一年级进行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

通过语音、语调以及英语听力训练、口语能力训练、朗读训练、基本语法知识(包括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基本语法点)、英语阅读、英语精读、英语写作等课程,加强和巩固学生英语学科知识基础。这些学科基础知识的训练安排在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之前。

2.二年级加强英语教学技能的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各种教学技能。为此,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应注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可以将小学英语教学法分成小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编写教案技能训练,小学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小学英语听、说、读、写教学,小学英语歌曲和童谣,小学英语教唱技能,小学英语简笔画技能训练、学习制作教具以及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等专题进行专项技能培养,以满足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需求。二年级旨在通过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形成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训练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习得教学技能,教师还应结合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有所用,将所学教育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3.三年级学生进行见习、实习和集中实习。

见习是师范教育的入门课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小学进行观摩和听课以及跟班,使学生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程序有所了解;实习旨在使师范生体验课堂教学,学生到小学进行听课、备课、上课,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进行教师教育技能的尝试;集中实习则是在学院集体组织安排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一起制定方案进行合作指导,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三年级重在加大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继续加强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以及教育实习的准备工作。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一定比例的试讲,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

4.四年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经过了一到三年级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学科教学法的学习,以及一定时间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践的训练,具备了基本的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以全职教师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从事为期至少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他们就有更多机会进一步提高,获得教育实践的能力,从而缩短了未来师范生适应教师角色的时间。

四、结语

概论教学论文范文7

 

一、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跨界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之需要   根据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世界(自然、生活)、作家、作品、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文学的这四个要素就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文学概论课程讲授的主体(包括本科院校),其内容与形态又可概括为所谓的五论: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这些知识基本上是先入为主。可近年的文学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要素当中的世界或许还是那个世界,但其他三要素却发生了很多变异,以至于出现了“文学消亡论”。作者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文字上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而扩大为文学艺术从业者,既包括传统意义上文联、作协等体制内的作家,也包括凭借宽松自由的市场和科技逐渐壮大的作家、网络和文学粉丝(或说创作大众)。作品在大众传媒的冲击或包装下也不再纯粹是以终极关怀和审美为价值取向的文学艺术作品,而是以商业利润为旨归、依托现代传播技术复制的大众文化产品。读者也不再是充满梦想和激情、寻求阅读享受和审美愉悦的读者,而是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消遣者,文学的休闲化、娱乐化、视听化和偶像化等是当前的主流。   作为以讲授文学四要素为己任的文学概论教学要正视这些文学现实语境之变异,不能再单纯地依靠传统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介绍的方式来进行讲授,而应该跨越理论框架与当前文学现实生存语境的界限,努力使理论教学与文学现实语境形成视域融合。有学者就曾直言,我们的文学概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较为封闭的束缚人的心灵自由的知识传授和思想规训,而非一种诗性智慧的启迪”[1]。而作为讲授文艺理论的文学概论课程如果确实是这样,如果不能关注或解释当代的文艺现状,它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变得可疑,就无法为学生所接受,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别谈什么实现师生间的视域融合,难以为继就真正到来了。所以,我们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不能再孤芳自赏,必须要跨界。朱自清曾说:“‘概论’这名字容易叫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2]   ”高职的文学概论确是如此,它不像本科院校除了文学概论还有其他相关或外延的课程,大多只有这一门讲授文学理论的课程,所以只好“什么都是一点点”。另外,文学概论本身就具有融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性质,所以又“好像什么都有”。   高职文学概论教学窘境很大程度就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本科院校的瓢来画葫芦。我们的文学概论教学应该一方面要跨越理论与现实语境的界限,另一方面也要跨越文学理论与其他课程以及学科的界限,不能像本科院那样固守着文学理论本体进行讲授,而应尽量使它们融合,满足高职汉语人才的职业需求。   2.专业建设之需要   国内著名职教学者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与普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往往只在学校这个“围城”里办教育,而职业教育必须跨越“围城”,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目前,职业教育所强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对跨界教育的最好诠释[3]。学生在学校是受教者身份,必须接受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理论知识教育,而顶岗实习则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相关工作。可见,我们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仅要遵从高等教育所必备的认知规律,也要遵循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跨界需求,遵循学生职业成长、发展规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扎实的知识储备,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文科类的汉语专业也不例外。   高职的汉语专业大多是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文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应该培养具有一定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交叉型“跨界”人才。相比本科院校而言,学生不一定要做到专精深入,从事文学研究工作,但必须要广博通达,具有把所学知识与社会运用综合汇流跨界的实践能力。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专业课程是照搬本科院校,在专业改革和建设上除了对专业课程精简门类和压缩课时之外,似乎还没找到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文学概论自然也难逃被压缩课时的厄运,以至于我们许多教师无所适从。为了适应专业建设的需求,文学概论教学必须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社会需求及社会发展变化,因地制宜适当进行跨界探索。相反,我们高职院校的文学概论教学如果仍旧局限于文学理论本体的圈圈,而不寻求跨界探索,就会脱离“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也会违背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需要的基本准则。   3.人才培养之需要   在早些年的精英教育时代,汉语专业的前身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专门从事语言、教学的人才,而在现在的大众教育时代,高职院校的汉语专业培养的则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跨界人才。依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就业统计,近年的毕业生从事教学的在逐年减少,而从事企事业文员和各种文化、经济传播性质职业的占大部分。也就是说有相当部分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与纯文学关系不大甚至没关系,但与文化有关的职业日益增长,尤其是近年“文化产业化”的提出,让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充满憧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文学概论教学就不能局限于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纠缠,去玩什么“玄虚之理”,我们应跨越文学与现实文化的界限、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和方法来观照当下的现实案例(尤其是文化案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来提升理论素养,不再让学生有“学习文学概论有什么用”的感慨。   客观地说,高职生源素质比本科院校要差,相对而言,理论基础不扎实、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浓、钻研意识淡薄等表现更胜。他们是伴随着影视、网络成长起来的,他们情愿享受时尚杂志、影视、网络等视觉盛宴,不愿进行文学文本的阅读(有阅读也是消遣式的阅读)。他们手里拿的或包里背的不是所谓的经典文学文本,而是流行泛滥的大众文化产品,如时尚生活期刊或流行视听产品,他们介入的不一定是纯粹的审美活动,而是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p#分页标题#e#   对这些产品的追求,学生也呈现出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文学概论教学需要跨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他课程相比,文学概论与学生热衷的这些日常文艺生活和大众文化产品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天然联系。为了吸引学生,我们可以跨越文学与文化的界限,利用“主体间性”和“互文性”,通过对这些大众文化的批评分析来促进学生对文艺理论知识的掌握,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式的学习来奠定将来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二、文学概论课程跨界教学的内容   跨界又被称为“互涉”“交叉”,也有“综合”之意。   跨界思维不是封闭的,而是灵活多样、开放的,一方面要多视角看问题,另一方面要寻找它们的关联交叉点,要把多领域知识进行融合。跨界作为突破文学概论教学困境的一种思维向度,它要求我们教师应与时俱进,要多关注社会现实、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宽广的视野,要多接触学生乐于接受的东西,并给以指导。鉴于现在高职院校文学概论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跨界融合:1.理论与实践间的跨界结合文学概论的宿命是讲授比“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隐蔽和费力得多的理论知识,而其色彩的灰暗和抽象往往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但众所共知,理论是来自实践又要回归实践的,理论与实践就像一间房子的两扇窗户,虽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二者之间保持着和谐有度的张力。由前所述,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我们的文学概论教学更应打破理论与实践间的壁垒,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间的跨界结合。应采取的举措有:一是教学要走出狭窄的审美领域而跨界进入到开放宽泛的文化艺术领域,将文学概论的教学适当扩大到文艺以及文化概论的教学,让学生从社会、文化、消费等方方面面的不同视角来理解文学理论,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由文学实践获得审美情趣;二是对庞大文学理论进行“减肥”“消肿”,把那些晦涩难懂又没有实用价值的章节进行简化、淡化处理,精简出最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内容以对高职学生“必需、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学的意义和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法,也取决于所讲授的内容,更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视域融合。我们文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从定义到定义,对概念只作抽象的讲解,这无疑会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紧密关联的张力平衡关系,拔高理论的抽象玄虚,阻拒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学习,就更谈不上视域融合,这样的教学无异于作茧自缚。跨界思维意味着我们在传授文艺理论知识时一方面要有理论节点,另一方面也要大量运用实践案例做支撑,包括经典名著也包括他们喜闻乐见的现实案例。   2.文学概论与其他基础课程间的跨界融合   高职院校汉语专业基础课一般分为三大类课程,即: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和写作理论类课程。   作为中介的文学概论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些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有些是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   尽管如此,但在现实教学中,这些基础课程基本上是各自为阵,就是所谓的隔行如隔山。文学史课程教学只停留于史的传授,不注重理论更新阐释,而文学概论课程则注重从理论到理论、从定义到定义,有些甚至跟随本科院校玩弄术语游戏。写作课与文学概论课本是紧密相依,但各自为阵的教学现实难免会重复相撞,不同的教学侧重、教学演绎肯定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其实,汉语专业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各课程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专业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跨界思维提醒我们,在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课时减少的背景下,各课程间应协调合作,实现跨界融合。如基础写作侧重在训练学生的“写”的能力,文学概论侧重训练学生的“接受分析”的能力,文学概论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角度来学习理解理论就会事半功倍。   3.汉语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跨界辐射   从文学理论的产生来说,文学理论是无法脱离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的,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专业学科理论之间的跨界互动与融合才为文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就是说,文学理论本身就是一门在不同专业学科知识间跨界融合而成的学科,如文艺心理学、文艺生态学……还有批评模式如社会批评、心理批评等莫不如此。文学概论的教学是无法脱离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的。专业间实际上也并不存在一清二楚的界限,各专业间有时是交互融合、互相渗透的,20世纪80年代,自然科学就曾被大规模应用于文学研究,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风靡一时,数学与诗的关系也曾引起一阵热烈的尝试。跨界思维意味着我们在传授文艺理论知识时一方面要引文学的经、据文学的典,另一方面也要大量运用正在发生的现实大众文化实例,要实现汉语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跨界辐射。因此,我们不应固守文学的语言属性、审美属性等界线,而应跨越这种界限,教学应辐射至现实生活中大众传媒文化的种种超文本、超语言、超审美的现象,如艺术表演设计、广告宣传策划、公关形象、传播策略以及消费时尚等。或许这些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也更有实用性。我们的教学可以适当拓展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外延,把教学视野适当辐射到其他专业如艺术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   4.学校与社会间的跨界合作   高校人才培养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一个是职业需要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与培养目标均有别于本科院校,在笔者看来,高职更注重职业需要的显性目标,现在所强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对职业需要培养目标的最好诠释,而这也是对跨界教育的核心所在。虽然作为基础课程的文学概论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它也不能像某些理工科课程那样方便地开展跨界合作,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身边资源,模拟进行“工学结合”,来实现学校与社会间的跨界合作。#p#分页标题#e#   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诸如读书比赛、诗文朗诵、影视佳作欣赏等活动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学术讲座和各种活动(如文化节、辩论赛、话剧等校园文化活动)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鉴赏能力,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地方上的文化文学活动,如地方作协、文联等举办的文化沙龙、诗会、读书会等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与传媒合作开展些文艺评论活动。这或许有点难度,但“文化产业化”的提出为我们文学概论教学实现学校与社会间的跨界合作提供了可能,相信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一定会做好。   三、结论   跨界思维的价值在于让看似不相干的元素放在一起擦出灵感和创意,它的核心在于创新。对文学概论教学而言,跨界思维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走出泥淖。跨界思维不能仅停留在理念上,关键在于我们要努力尝试。它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将各处知识和信息加以融合。当然,在跨界教学的同时我们又要切忌误入另一个极端,即将文学理论完全置换到文化、传媒、产业等视域中,要防止文学概论无限越界而名存实亡。另外,跨界思维只是一种教学思路和模式的探索,笔者并非寻求而且它也不可能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或策略,提出跨界思路的目的在于提示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各种文艺理论知识,使我们的教学在教与学相长的过程中实现视域融合,令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不再让学生望而生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人文素养成长和职业需要的一部分。

概论教学论文范文8

一是内容虚假、夸张,不符合事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不少学生都认为作文只是写给老师看的,只要能应付老师就算行;再则他们认为写作是做作业而已,与事实符不符合没什么关系。这是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顽症,严重阻碍了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二是内容贫乏,缺乏创新、想象。初中生之所以会这样,无非是缺乏生活经历。一成不变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想象能力,思维枯竭的情况下无法用生动的文字去形描绘多彩的生活。三是语病、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较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部分学生行文不严谨,容易犯这样那样的小错误;其次是部分学生经常上网,习惯网络用语,在平时的网络交流中习惯了同音字代替,标点符号有时候根本就没有;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基础差,有时候连自己错在哪儿都不知道。

二、做好作文“前”指导

作文“前”指导是针对传统的作文指导提出来的,是要让学生宣泄内心的情感,把生活中关心的事反映出来,完成真实的创作。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写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依赖于学生开始写作时的理性思考。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写作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写作倦怠。作文“前”指导致力于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致力于教给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致力于引导学生写作酝酿时的感情积聚。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场景”的细节,用心获得真切的体验,并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然后再写作成文。以“我永远的天空”写作为例,许多学生看到题目却不知从何下笔。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天空在此不仅仅是我们头顶的蓝天,还可以是生活学习的领域,或者喜欢的学科知识等。学生们恍然大悟“,爸爸,我永远的天空”“母校,我永远的天空”“理想,我永远的天空”等题目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题目有了,那就是该确定自己的作文中心。这时,就需要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是永远的天空。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教师可以顺势提醒:“天空”是高高在上,是包围着我们,保护着我们……“永远的天空”,可见这片天空的重要性,什么事情使你感受到这片天空对你的重要……在教师不断发问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在脑海里高速搜索着生活中的素材,接下来便可以自己构思写作。

三、重点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1.“示范修改”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某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选择出含有“共性”问题的“例文”先引导学生阅读,再让学生对照作文训练要求找出毛病并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由教师当堂示范,在作文上运用符号调、删、增、改,让学生弄懂怎样改作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引导学生初学修改作文时运用。“示范修改”指导方法的另一种做法是,选择学生作文中较好的作为范文,引导全班集体分析其优点、长处,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毛病,然后加以修改。例如“:再见了,我的同学!再见了,同学!六年时光转瞬即逝,在同学们的依依不舍中结束,六年时光恰似夏日里的阳光,看似无色,却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再见了,同学!忘不了你们在平日里的每一句玩笑话,每一张小纸条……再见了,同学!人们都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是呀,当我们面对着这一张张即将离去的面孔,心里就会莫名其妙地升起一种酸涩的情感,眼眶不禁湿了……再见了,同学‘!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即使心中再不舍,时时关爱我们的人还是迟早要离开……再见了,同学!希望你们上初中以后,能常常为校争光,希望以后你们能结交到更好的知心好友。在这六年,我在你们身上学到很多的功课,在你们身上得到了多次的教训。在这个含着泪的离别时刻和你们说再见,但我最想说的不是再见,而是谢谢!”这是一篇七年级学生作文中的一段,这段文字最大的亮点是用了排比,且情真意切。在读完这段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

2.“讨论修改”法

当学生了解一般的修改作文步骤和方法以后,就更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各自模仿示例尝试修改作文。先修改再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启发,努力把领悟的知识方法逐步转化为修改作文的能力。在独立尝试修改的基础上,将修改到同样内容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讨论,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围绕同一内容、同一话题展开深入探究,激发想象的火花和思维的碰撞,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3.“点拨修改”法

在批阅班级作文时,教师通常会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把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画出来或作出批注。上评讲课时,可以整体评述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归纳成几点写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作文要求,读读、查查自己的作文,想想自己文中的符号,参照老师的意见,自己动脑筋修改。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查漏补缺,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时候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充实作文内容。

4.“反复修改”法

就是指把学生以前写的作文或已经修改过的作文拿出来,引导学生再读读、再修改。随着学生见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看前一时期的作文,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想出新的修改意见。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5.“面批修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