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分析

1研究背景

在生态主义的浪潮下,学者将气象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应对各种问题,也建立起指导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理论体系,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生态设计。在生态设计的框架下,风景园林行业对场地自然系统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2基于自然过程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内容

风景园林设计要遵循自然的过程要求我们正视自然系统的过程之美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的尊重场地的自然过程,通过遵循场地的自然规律,合理的人工干预保持场地的延续性。作为设计师,首先要探究场地自然系统的运转机制,发现蕴藏在场地中的自然过程,探索所有这些复杂的系统是如何运转及相互作用的,从而为设计的介入寻找机会。根据场地自然系统,找到与场地自然形式相关联的艺术形式。例如在城市滨水区,主要包括空气环流、河流生物的自然过程和河流水文等几个自然过程,设计师应该注意对以上过程给予尊重和利用,例如通过对滨水开放空间的控制加强水滨的空气环流过程、建立维护滨河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绿色廊道、建立软化的生态驳岸、借鉴利用河流自然形成的各种地貌结构,促进河道的自然恢复。

3基于自然过程的设计作品的应用价值

3.1对风景园林设计的作用

风景园林本身就起源于自然,自然过程也贯穿于风景园林之中,不但影响着风景园林的形态,还能给风景园林设计提供灵感和动力来源。风力、重力等都是风景园林设计必要的设计来源,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无穷动力和变化莫测的效应。

3.2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的生存始终是在受惠于自然,反之,人类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应该根据自然运行机制,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其更顺利的运行。在自然的自发性和能动性下给予合理的干预,有益于解决废弃地恢复、洪水治理、雨洪管理等城市难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景园林与自然》也成为现代风景园林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3体现自然过程的动态之美

在如今快速城市化下的背景下,很多自然现象被无情的遮隐,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忽视和生态意识的匮乏。如果建立了自然和设计的桥梁,将场地的自然系统规律继承下来,自然过程将在设计中会被显露出来,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也被唤起。设计师通过景观作品展示了被忽略的具有动态生命感的自然力量,这些过程之美比静止的景观更具有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3.4具有一定的经济性

如果在设计中引导自然过程合理的运行,自然过程所蕴含的巨大能动力被激发,其强大的力量会代替人类做功,这种低耗能的景观对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有着重大作用。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一消费中心一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所以这将会减少能源的耗费。

4基于自然过程的设计案例分析

4.1都江堰水利工程

早在古代,人类就意识到合理引导自然过程的优势。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最伟大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位于成都平原的都江堰起初建造目的是消除岷江的水害,但其价值远不于此,修建者利用古人分疏治水的思想,通过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部分,合理引导洪水这个自然过程,达到防洪和分流灌溉的功效。弯月形的鱼嘴起到分水堤的作用,他将江水分为雨季排泄的外江和流向成都平原的内江两部分。鱼嘴巧妙的利用“弯道环流”原理实现“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的功能。在鱼嘴和飞沙堰的共同引导下,保证丰水期更多含沙量大的水流向外江,且洪水越大,越多的水流向外江,枯水期更多含沙量少的水流向内江。宝瓶口主要控制流向灌区的水量,保证灌区在枯水期有水可灌,丰水期不至泛滥成灾。从都江堰我们可以看到,修建者没有刻意去征服自然,而是因势利导的利用自然水沙运动规律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和自溉的功能,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4.2盖特威国家游憩区

位于纽约大纽约港内的盖特威国家游憩区由于长期受到污水和垃圾的消极影响而使得这里大片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濒临消失。设计师合理遵循海滨区域潮汐、洪水、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系统的过程,提出一种应对自然过程的动态方案,其提出的“重组生态概念”通过防波堤和码头在满足自然系统规律的前提下对场地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低水位时,人们可以进行散步、野餐等大部分游憩活动;水位上涨时,人们可以在防波堤上钓鱼或划皮艇。设计师没有应用传统的提防手段保证绝对的河床稳定而阻碍人接近自然,而是合理的引导下形成弹性的解决方案。

4.3荷兰瓦登海岸工程

在荷兰,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设计师在瓦登东斯海尔德大坝提出一种新的动态思路,设计不再通过将堤坝一次次的提高来应对不断上升的海平面。而是被重新设计成一个动态的人工盐沼,盐沼地利用自然界中泥沙的沉积过程,形成一个随潮汐过程而扩大的动态景观,这是一个同大海共生的自然的、低维护的海水缓冲区屏障。在这个设计中,设计师合理的利用自然过程,不但消除了原本危害,还产生了有益的正面效应。

5关于“天然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的一点思考

“天然的自然”是指自在的自然,即未经人为干预的自然。“自然的人化”(Humanizationofthenature)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的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在风景园林中,人化的自然强调人为干预对自然系统的作用,提醒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性。很多人认为这种理论意味着文化生态将逐渐取代自然生态的观念,认为文化系统比自然系统更重要,更利于地域特色的延续。但笔者认为,设计师应以多元价值观看待这个问题,以江洋畈生态公园为例,甲方找到设计师干预这块场地之初,竞标方案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其中有竞标方把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作为亮点,仿古建筑等中国传统园林元素取代了原本的大量自然植被。这就是大多数人所谓的文化系统强势性的介入和人化的自然。但最终中标方案,多义景观则保留了场地中的次生植物群落斑块,设计师通过“生境岛”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体统,展现淤泥停止运输后从淤泥湿地到耐湿乔灌木和乡土植物,再到与山体融为一体的演进过程。这让参观者感受到自然的能动性和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遵循了场地的自然规律。江洋畈是西湖疏浚带来的淤泥的产物,这里展现的自然系统实际就是西湖文化演变的缩影之一,维护好江洋畈的生态演进进程才是展现这块场地甚至西湖区域真正的文化。我想,这是设计师更好的干预方式,正如本文主旨提到的,在遵循场地自然规律,自然过程的前提下,对场地合理的干预。

作者:李方正 严圆格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