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术设计素描创新实践教学研究

建筑美术设计素描创新实践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建筑美术教学是建筑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建筑美学设计素描创新实践教学就要从基础教学开始,转变思维方式,开阔视野,了解艺术表现的多样化,从而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与目标。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素描教学;实践

在绘画还是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中世纪时期,它便以建筑装饰物为主要存在形式呈现在我们的视觉中。当时绘画的主要功能即是对某一固定物象的描绘。直到进入20世纪,随着立体主义的出现,画家开始运用基本的几何图形来重新审视绘画最本质的特征。由此建立起来与建筑更加紧密的关联的同时,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新、更广阔的视野与构思途径。从此,建筑学中的绘画语言就不只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而是在不断创新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建筑绘画的新形式语言与艺术价值。建筑与绘画密不可分,而如今的绘画在建筑学专业设计中该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又该如何在教学中建立适合建筑学的美术教学体系?这些问题将是建筑美术教学致力于研究的方向与努力实践的目标。

一、建筑学中对“美”的认知

建筑学开设美术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懂得欣赏,了解“美”的存在形式。自哲学诞生以来,自思想家开始探究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以来,关于“美”的问题就已经出现了。其实,所谓的“美”与“丑”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我们知道,美的东西就像新鲜的空气一样,带给我们畅快与享受。人们情不自禁地喜欢并渴望看到“美”的事物或“美”的人,人们希望生活在“美”而不是“丑”中,它就像一种力量,指引着我们去追求。当然,这只是我们对“美”最原始的判断与认知。然而,设计中的“美”需要用艺术的语言来解读、来诠释。从咿呀学语开始,语言就成为我们彼此能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而艺术中的“美”则是我们彼此之间构建艺术语言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对艺术的表现,我们不再只是通过客观地再现这一种形式获得,而是可以通过抽象的语言提炼,可以用想法或观念进行解读,甚至可以将其当作一种“商品”。现代艺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艺术的“美”,艺术语言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更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建筑学培养的就是个人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它不需要模仿,不需要重复。它需要设计师从本我出发,在设计与创造中寻找到“美”的语言与形式,并且在对艺术的认知与了解中,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从而在建筑设计中创造出更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当我们寻找到了眼中的“美”,就会发现事物本身都有其最本质的元素与共同的规律,从而在统一中寻找事物各自的特点与特性,用自我独特的方式解析,诠释它们的“美”,重新定义它们的内容。再创造是设计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已知事物的再分析,重新定义新视角下的事物存在的状态与形式,这是我们建筑美术教学探索的途径与方法。而当我们赋予事物新的形式与内涵,提炼全新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创造出特有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完成了对“美”的再创造的过程,这便是我们学习设计的目的。而一个人懂得艺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记录,呈现自己眼中的感动,或许它不会被所有的人所认可,或许它不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却是以独特的视角用心去记录表现出来的,这便是建筑设计中需要具备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修养。当一个人在纷杂的世界中,具有了另眼看世界的能力,那么他的审美素养也就开始形成了。正如美国自然主义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说:“我们走遍了全世界想找到美,可我们还必须随身携带它。否则,我们就无法找到美。”①设计本就源于生活,生活无处不在,我们不需要远行,不需要特意去寻找。只要你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真正地用心去感受周遭的事物,用真诚去创造,这便是属于你的“设计”。

二、建筑学设计素描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

素描课程是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它既要解决学生对形体的客观认知,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多年以来,我们不断地探索如何在课程中使学生从单一的客观描绘中走出来,如何调整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创作的优势;同时结合建筑设计,转变思维观念,在课程积累中不断寻找建筑类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其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念的引导胜过技法的表现,掌握学习方法胜过学习一门技能。为了和造型基础部分有所衔接,我们在二年级的美术教学中的素描部分做了重新的调整,并把课程为三部分内容。1.课程一:几何形态分析与转化,16学时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即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②几何体是建筑艺术表达的常用方式之一,我们试以通过对几何形体的不断反复、连接、错位叠加的表现方式来挖掘建筑设计最本质的表达。该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通过改变惯有的观察方式来重新组织物体的形体关系加以分析与重置。其可对几何形体或复杂物体的形态、体积、内部以及外部空间关系进行观察、解析,改变原有的观察物象的方式;也可用旋转、位移、重置、打散、解构等多种方式来重新构建物象的存在形式,并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或是空间关系的重新组合,或是形态关系的重置等。这一课题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毕加索的空间解构分析,在原有物体次序的关系中重新定义物象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获取一种主观性的逻辑关系的可能,以此成就可阅读的空间或可阅读的建筑。通过本课程的训练,学生从观察视角出发,获得了视觉上的惊奇发现,从而改变了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拓宽了设计表现的多种可能。通过理性的分析与主观空间想象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向多向化的交互空间中,从而获得独立思考与构思的能力,逐步实现向创意设计的转化。2.课程二:物象解析表现,20学时我们定居在一处场所,一定与其周围的环境氛围密不可分。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往往去寻找一个精彩的瞬间、一则感动自己的故事、一处美丽的风景,在苦苦追寻中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都在我们的身边。“什么使我感动?所有的事物,事物自身、人、空气、噪声、声音、呈现的材料、肌理、还有形式—那些我能欣赏的形式。还有什么使我感动呢?我的情绪,我的感觉,坐在那里充斥着我的那种期望的感觉。”③我们都在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美,如何去寻找美,那么我们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在我们司空见惯的一切事物中去寻找美。在上课前,我们会先布置,让同学去主动观察日常,拍摄记录感动自身的一切事物。课堂上,开始相互讨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说出自己的感受。画室里随处可见的绘画用具、到处散落的瓶罐杂物、在正午时看到的阳光及其洒落在建筑上的光影、寝室里天天使用的个人物品,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三点一线的校园路,它们都是我们寻找“美”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将它们赋予在某种情态的设计中,按照自我的表达方式表达它们“原本”的样子。在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事情开始有了“生命”,开始有了“情感”,在不同质感的物象中表现出某种“情态”。我们赋予它们具有生命力的物象表达,如不同的褶皱、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摆放、不同的结构。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即便是同一个物体也将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与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了设计,我们在设计中体会到了最真实的生活。3.课程三:再塑造—废品艺术表现,28学时现代艺术的出现,让我们曾一时感到困惑,衡量“美”与“丑”已不是艺术的评判标准。“人们也许会争议一个特定人或一部特定的音乐作品是否美,但人们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东西各个部分之间的设计令人愉快,如果它看起来似乎恰当,那么这个东西就该被称作美的,因为设计的恰当性决定了它所带给我们的喜悦。当有某种东西的设计似乎不那么恰当时,我们就不会为之吸引,甚至可能还会产生反感。”④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审美的标准也发生着转变,我们对“美”的探求已经不再出于最初的目的了,我们珍惜环境,我们热爱生活,我们讲究生态的可循环、可利用,我们提倡我们的设计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我们不再重新创造,而追求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再创造的过程。本课程的开设出于由我们所关注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引发的对建筑设计的最原始、最本质的追求与思考。设计建筑都要以环境为依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说过:“房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凌驾于山,或是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房子应该成为山的一部分,应该属于山。这样,山与房子才能相生共处,彼此因为对方的相伴而更加开心。”“绿色建筑”关注的是可持续的方式,不再破坏与掠夺环境资源,建筑依据环境而建。而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不能全盘地否定,而要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融合周边的环境重新设计与改造。“旧建筑”的设计不但保留了原始的历史文化叙事功能,更结合了当时的文化特征。“旧”不再是“残破”“废弃”“不堪”的代名词,而是在其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当代性的特点,而由此引发关于“废品艺术”的思考。我们在既有的、看似废弃的“废品”中寻找灵感,在不被认为“美”的事物中寻找“美”。当你重新审视这些“废品”并加以主观再现时,你会发现,原来“美”无处不在。

三、创新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

设计素描的课程设置在建筑学中的二年级上学期完成,学生在经历过一年的基础训练后,对素描与设计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会在绘画与设计中寻找到一种结合点,并在建筑设计中得以运用。绘画所呈现的是平面的空间意识,而建筑呈现的是三维的空间秩序。我们在不同的空间转化中设立多种联系与可变性,把建筑中的绘画导向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而存在,从而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转换。建筑美术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中寻找适合专业本身的发展需求,即在艺术表现中获得对“美”的认知与再创造。通过课程的设置,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不是一种技巧,而是学会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新,在已知的事物中寻找再创造的可能与创新意识,这也是我们创新实践教学的根本。建筑美术教学作为建筑学的重要基础内容,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了能够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建筑美术教学进行着不断的实践与改革,在探索中寻找学科间的交叉点,在研究中实现艺术与科学的转换。有设计就需要创新,有创新才能发展,而思维方式的转变又将是这一切的出发点。我们将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寻找到适应建筑学发展的教学新形式与教学方向。

作者:张丽娜 张青青 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