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建筑交通空间设计初探

展览建筑交通空间设计初探

1模糊性在展览建筑交通空间中的表现和影响

1.1边界的消隐

我们对于空间的第一感知一般来自于围合它的边界而不是空间本身,建筑师对于空间的塑造也是从界面处理开始,界面为空间设定了一个有限范围,而消隐则给这个范围带来的灵活性和可变性。边界的消隐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交通空间中的“墙”和“层”,即是垂直边界的消隐和水平边界的消隐。“墙”作为交通空间的维护界面,是建立交通空间独立性的主要元素,当“墙”被移除时,同一个水平空间内的使用者就能直接通过视觉相互观察,并且在空间功能和活动上彼此同化而产生连锁反应,人对空间的印象也由多个小空间变成一个开敞的大空间,使得交通空间从一个封闭的场所转变为复合空间的一部分,在空间行为和感知上与其他空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也就形成了所说的空间连续性。例如,妹岛和世设计的瑞士劳力士学习中心,就将弱化“墙”做到了极致,建筑犹如两片水平飘板,将竖向支撑体系都隐藏在其中,交通空间与功能空间是相互贯通的一个整体,通过地形变化来划分区域,人的活动则保持始终的连贯和完整。“层”则是建筑空间的水平界面,将空间限定在不同的水平高度上,是交通空间联系的主要对象,当“层”被消解,人在建筑内部的活动从规律的平面活动跃升到复杂多变、充满可能性的三维空间活动。例如,UNS事务所设计的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将坡道作为平面的一部分,不同标高上的空间通过坡道融汇成一个共同的大空间,这里已经没有了明确“层”的概念,只有无限延伸的建筑空间。边界的消隐使得展览建筑交通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上都得到解放,不再有明确的界面将交通空间与其他空间分隔开,人在不同的空间中穿行也不再受到边界的束缚,这种做法突破传统的空间模型,形成全新的空间感受。

1.2形态的多样

模糊性在交通空间形态上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建筑师由塑造不变、单义的空间形态转为塑造可变、多义的空间形态,由塑造静态、独立的空间形态转为塑造动态、连续的空间形态。传统的交通空间例如楼梯、台阶、走道等,在我们印象中多是稳定的、有明确的规律性和秩序性,并且可以被人们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使用者只能遵从既定的路径来进入展览空间并按照顺序完成整个观展过程。而模糊性的引入,意味着公共交通空间不必重复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更加动态和叙事化,坡道、开放走廊等元素的引入使得交通空间更加充满活力,不可预知,由它们形成的交通空间可以任意在三维空间中穿梭、跳跃、扭曲和盘旋,形成各种夸张独特的空间形态,吸引了人们进入展览建筑,并且自由使用和体验整个建筑空间。

1.3模糊性带来的影响

展览建筑交通空间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模糊性,改变了原有的一层不变的空间秩序,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功能的复合,即综合和复杂的空间特性,使其兼具多种功能。“特意设计出来的不定形式是以生活中的的不定为基础在建筑要素中反应出来的”①,随着交通空间界面的消解,形态的多样,空间层面上独立的交通空间已不复存在,其功能的单一、独立也逐步被弱化,当代展览建筑的交通空间与交流、展示、休憩空间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功能复杂性来源于现在人们空间活动和心理需求的多样化,而表现在交通空间中就形成了功能的模糊和交叉。走廊兼做展览,开放楼梯兼做休息和交流空间,通过与其他功能的整合,并且吸收其活动特性,交通空间能够以更积极更有机的形态融入整体建筑。二是行为的丰富,为更多使用行为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空间活动是一种连锁反应,浅层次的活动是一切空间行为产生的基础”②,在展览建筑中,我们可以把交通活动作为一切活动的脉络,而交通空间则是这些活动的载体。

交通空间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在进行行走和停留活动时,能够接触更多活动形态,比如看到其他人在观展,穿过正在表演的人群等等,这种空间的模糊使得发生更深层次活动的几率大大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人在展览建筑中丰富多样的行为模式。三是开放的体验,即为人们提供更多探索的空间。我们可以将模糊态看做是空间由固体形态到液体形态的转变,一切空间体验经过适度的模糊,变得更为有弹性和张力。模糊的交通空间可以作为一个不确定的线索,对于所有功能空间都是开放的和包容的,只给使用者指出大致的空间范围和行进方向,将探索和体验空间的主导权交还给使用者。使用者如同水滴一样在这类交通空间中流动、聚集和分散,随时能选择停留或者继续前进。展览建筑的交通空间通过模糊性被还原到最接近人生活的状态,让使用者自由的、有选择的穿行并接触其他功能空间,这种开放的空间体验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片面化、模式化的观展模式,以一种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创造空间。

2交通空间模糊性的设计策略

经过对展览建筑中交通空间的浅析,我们可以发现,适度的模糊是符合人对空间的认知的,我们需要模糊性是开放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模糊”,却不是杂乱无序的“模糊”,而如何在设计过程有意识引入模糊元素,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的。以下列举一些当前展览建筑交通空间营造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策略。

2.1“软化”策略

“软化”策略主要针对展览建筑交通空间的界面和形态,可以体现为空间的透明、弹性、不规则等多种形态。其中“透明”指使用透光率较高的材料来建造空间隔断,或者部分移除空间隔断,使得不同空间之间能够有视线及活动的交流。例如,妹岛和世在金泽美术馆中就采用了360度透明的玻璃幕墙,并将视觉上成为障碍的柱子散开,使得人在交通空间穿行时可以一览无余的看到其他空间的活动状况,同时能够驻足欣赏庭院的美景。“弹性”指交通空间能够根据使用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例如可移动的分隔、可翻折组合的空间装置等等,使得空间的形态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弹性变化。“不规则”指打破规则的图形化平面,根据实际的需求对空间进行局部放大或缩小,为多样的空间行为提供可能性。“软化”是展览建筑交通空间中最常用的一个设计策略,能够充分综合功能与活动的需求,同时使交通空间更灵活多变,以与多样的场地环境相适应。

2.2“融合”和“片段”策略

“融合”策略指基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将展览建筑交通空间与其他空间有机整合和分隔,呈现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既保证空间的相对完整,又能提供适度的开放性,实现活动的互动和交流。“片段”策略指将功能空间视为一个个词语,用交通空间来连接成完整的语句,可以通过连接上的跳跃、感知上的交错来模糊不同的空间。这两种方式都是从空间的组合和秩序着手,形成暧昧的复杂的空间模式。例如,哈迪德设计的罗马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中,弧形走道沿着墙体自由延展,黑色楼梯轻盈地悬浮彼此连接,使得展示者可以在其中任意的游走,随意的跳跃或者回放,无拘无束的互动和对话,充分表现了展示形式的自由和灵活,“在自由的时空体系中,所有的元素在飘移,关系在变化,不再相互咬接建立固定的联系,全局结构为此不断重新调整,由是运动,永无休止,没有重复”③。

2.3“折叠”策略

“折叠”策略值利用坡道、楼梯、自动扶梯的非常规交错布置,或楼层相对连续的、整体的曲面起伏,来连接多维度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形态,使得交通空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开始和结尾,没有上下前后之分,能够通过漫步式的交通来串联所有空间,并充满整个展览建筑,成为复合的功能空间的一部分。这个策略在当代展览建筑中已经有很多应用,因为其独特的戏剧性和空间张力能够鲜明的勾画出建筑本身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建筑空间形态。例如莱特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厅就是一条直通6层的坡道,螺旋而上,彻底打破了交通空间与展厅的界限,形成了不能单一定义的模糊空间,人们可以顺着坡道连续的观展和交流互动,不用受到任何空间局限。例如库哈斯的图苏图书馆方案(图5),由曲折的板构造了确定的流线,将楼层与坡道之间模糊化了,在曲折的空间中浓缩了休息节点、内庭院等等元素,达到三维空间上的连续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展览建筑交通空间的设计中引入“模糊性”概念,不仅丰富了交通空间的功能内涵,拓展了行为活动的外延,而且能营造更丰富、更多层次的空间意境,满足人们心理认知和艺术文化层面的需求。如何在展览建筑交通空间中引入“模糊性”概念,并将之与空间设计相互结合是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和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祝容 单位: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