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工作方案范例6篇

展览工作方案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1

关键词:全程管理 档案展览 全程保护

档案展览作为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易于操作,受众面广,方式新颖,社会效应好——赢得了档案部门的青睐。特别是在全国各档案馆争建“五位一体”档案馆——融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档案馆——的今天,档案展览已成为各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的主流方式之一。然而,在档案展览过程中,由于保护意思淡薄、管理不当、条件设备落后等原因而造成的档案损坏、丢失、寿命缩短等情况仍然大量存在。档案作为原始的信息记录和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档案部门作为档案的管理机构,理应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捍卫国家的利益。

档案展览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包含着若干个环节,而且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密切的联系。以往我们在展览过程中考虑档案的保护问题,往往只注重了其中的几个环节,如档案运输、展览中的保护,或其中几项重要的工作,如防光、防潮、防盗、防有害气体等,而缺乏通盘考虑,将保护工作看成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将之贯穿于展览过程的始终。所以,笔者提出在档案的展览过程中要融入全程管理的思想,实行全程保护。要从展览工作的全局考虑,将展览工作看成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注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各环节间的衔结,系统而全面地把握整个展览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保护体系,即展览前做到统筹规划、防范未然;展览时做到实时保护、全程监控;展览后做到检测修复、及时补救。

一、展览前——统筹规划、防范未然

从全程保护的角度出发,首先,在展览前,要统筹规划,做到防范于未然。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人们往往只注重展览过程中的保护措施,而在展览前却缺乏保护意识和统筹规划。其实,保护工作在档案展览的前期就要意识到,并有序地展开,这样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总体来讲,展览前主要有如下几点值得考虑:

第一,有必要在展览的前期规划中设立一个单独的档案保护模块,将展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导致档案损坏的因素罗列出来,并通过合理分析和借鉴前人经验,拟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的档案保护模块应包括展品的选用,展品的进、出馆管理,展品的安全检测以及展区的布置等各方面的规划,以为档案展览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它对于整个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以后档案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

第二,档案馆要对档案展品自身状况做好检验,要对展出品的现状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对那些易损、脆弱的档案实施重点防护,提前拟好保护方案,要确保展品在展出前就处于良好的状态,无损坏、遗失,并及时做好登记,以备查考。同时,要提前对展区的环境进行考察,了解展区的环境情况,并根据展品的具体情况提前对展区进行调整、布置,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改装,以满足保护档案展品的需要。

第三,档案馆要对展出档案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的档案进行分级保护。将那些珍贵、稀有的孤本档案作为重点,采取最高级的保护,尽可能地使用复制品或是仿真品而不使用原件。如不能使用复制品,在展出过程中就要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并单独拟好防护方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一些特殊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如对珍品档案进行投保,借助商业手段对珍品档案进行保护,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集合社会上广泛的资源,而且能够引进商业合作,促进档案和社会的更多接触,扩大档案的影响力。①同时,对于那些次重要的档案展品,可以采取较低等级的保护措施。采取这种评估再分级的保护模式,不仅可以利用档案馆有限的资源更大程度地保护展品,而且可以在分级的过程中对档案展品进行再认识,为其他的展览工作——如展馆的布置、展品主题的选定等做好铺垫,使整个展览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突显专业特色。

第四,要对相关展览作好制度上的规范,在制度上保障档案展品的安全。所谓制度的规范,是指对档案在展览过程中的各种保护条款进行明确化、制度化,以规范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这些保护条款包括档案展品的直接负责制、档案损毁的处罚制度、展览馆的安全细则、参观者的行为规范制度等。此外,除了这些对档案本身或是档案馆实体进行保护的制度规范外,还需要对档案展品内容进行保护,以真正做到制度保障。这些制度包括展区拍照许可相关规定、展品内容利用细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档案内容知识产权所属问题的相关制度规定,要注意对档案展品内容进行保护,以杜绝他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剽窃档案内容从事谋利甚至不法行为。

二、展览时——实时保护、全程监控

档案展览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展览之时,这个阶段是外界与档案展品接触最广泛,也可能是事态变化最急速,造成损失最大的时候,所以,此阶段档案展品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样,从全程保护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保护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实时保护、全程监控,以达到档案保护的目的。所谓实时保护、全程监控,就是指在展览的过程中要注重展品的动态变化,密切关注其在展览过程中的状况,并根据其自身状况对其进行无间断保护,以控制其健康状况,达到保护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在展览之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保护工作:

第一,要特别注意做好展览过程中的防光工作。从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学的角度来看,光照是对档案造成损坏最大的因素之一,而在档案展览过程中,由于展览的需要,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照明支持,才能达到展览的效果,所以,光照几乎不可避免。这就形成了一大矛盾。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弱化光照对档案展品的破坏。首先,在光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对展区的照明设备做特殊处理,尽量采用那些不含或少含紫外线的、对档案损坏较小的光源,或是在灯具上涂上特殊的防护性材料,以减少光照损坏的影响;其次,在光照强度的控制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弱化,如采用感应灯具,当有游客参观时就亮灯,其余时间闭灯,这样会减少光照强度,减轻光照对档案的破坏。最后是光的照射角度,相对而言,直射光比折射或反射光对档案有更大的杀伤力,所以,在照明设备的布局上要多加考虑,尽量避免光照直射展品,以减弱光照的破坏。

第二,要注意在展览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做好温、湿度的调节工作。众所周知,温、湿度对于档案载体的健康寿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不仅能够单独作用于档案本身,引起档案载体的损坏,而且还可能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加速档案载体的老化、损坏。但是展区的温、湿度变化受到展区所处地理位置、展区的物理构造、展览所处的季节、观展者的人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相比于其他因素而言,温、湿度是变化最快、调节难度系数最大、可控性最差的因素之一。因此,做好温、湿度的调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做到实时保护。所以,要对展区的温、湿度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将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一旦出现异常状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第三,要做好展览过程中对有害气体的防治工作。一般来说,有害气体主要是指空气中的微生物、粉尘以及含量较多的二氧化硫、硫化氢、臭氧、氮氧化物等, 它们都是严重威胁档案安全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一些酸性气体,它们能够导致纸制档案的酸度增大,从而加速其损坏。②因此,做好有害气体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出发,首先,在展区选址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尽量选择那些远离高污染的地区,避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档案本身造成损坏。其次,在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好展柜的密闭工作,以防止有害气体的侵入。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展区环境的监测,特别是对展区空气质量的监测,当展区空气质量不达标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如开启展区空调设备、添加空气清新剂等,做好展区的空气流通工作,以保证展区空气质量。

最后,要加强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展览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面临的人群混乱而复杂。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可能会出现参观者有意或无意中对展品档案的损害,甚至是窃取。因此,要加强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而在安保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制度保障,要有明确成文的规章制度加以规定;其次,要在展区设置足够的安保人员和安保设备;最后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时刻关注展品的状况,确保展品的安全。③

三、展览后——检测修复、及时补救

展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相反,由于其容易被档案管理人员忽视,这时的保护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而言,经过一次展览之后,展品由于从库房的适宜环境转移到一个相对不适宜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不同程度上的损坏,而这种损伤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却是隐性的,是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因此,用全程保护的思想来看,这时候的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展品档案进行全面检测,并对有所损坏的档案采取及时的修复,以及时抢救档案财富。

首先,对于展览结束后的展品,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测,并对照展览前所作的检测登记中的各项指标,找出损伤较为严重的档案,并随之做好展览后的检测登记。

其次,应对损伤的档案进行修复,尽可能地使其恢复到展出前的状态,并撰写修复档案以记录损伤档案的修复情况。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修复的档案或是丢失的档案,要做好登记,并根据之前制定的责任制度追究个人及单位的责任,并作出相应处罚。

最后,要对此次展览的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展览提供借鉴。

展览后的检测修复是保护工作的最后一环,但也是下一次展览保护工作的起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展览工作看成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不是孤立地看作单一的一次性活动。因此,展览后的检测工作,不是档案保护工作的终结,而是新一轮保护工作的开始。将全程保护的思想运用于展览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仅要注重展览中各环节及其环节间的衔结,而且还要注重各展览之间的联系,将整个展览活动看成一个动态的、联系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然后融入系统论的思想,全盘考虑,综合布署,切实做好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

随着档案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业界人士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研究大多集中在档案保护技术方面,而没有从理念上做出相应的研究。笔者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的全程管理思想来思考档案保护问题,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展览过程中的档案全程保护思想,旨在用全程保护的理念去指导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以系统、动态、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展览中的档案保护,以建立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以求达到标本兼治,切实保护档案的目的。

注 释:

①王贞.档案展览交流应注意的问题.北京档案,2009(9).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2

关键词:档案展览 基层单位 固化

举办档案展览,是开发利用档案的有效形式。它以形象、直观及广泛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宣传教育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档案馆都竞相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对于综合档案馆举办的展览,基层档案部门举办的展览规模就比较小,数量也相对比较少,难度也就比较大。但从档案工作的角度来说,档案展览不可缺少。为此,我在总结实际举办档案展览经验的基础上,从基层单位举办档案展览存在的困难出发,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对策建议。

一、基层单位举办档案展览存在的实际困难

1.展品比较单一,收集难度大

举办档案展览,最基本的就是档案展品。没有展品的档案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基层单位档案室保存的档案基本上仅限于本单位,收藏范围小。而且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的规定,年代久远的档案基本已经移交档案馆,原件参展非常困难。而展品真实、丰富是档案展览吸引观众参观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年代比较久远的历史档案。这是基层档案部门举办展览首先需要解决和考虑的问题。

2.展览形式单调

形式是展现内容的方式,采用何种形式,将对档案展览产生直接的影响。归纳起来,档案展览的形式可以从主题、形态、载体、层级、受众等方面进行分类。从目前基层单位的档案展览来看,档案展览形式基本上都是固定展览,从载体上主要是图片展览,从形式设计上主要是展板,比较单一,也影响了效果的发挥。

3.场地、空间有限,难以组织大型展览

目前基层单位,档案用房普遍比较紧张,一般都没有专门的展览用房或场所。举办档案展览基本上是在会议室、大堂或走廊等地方。空间不足,也无法保障展品安全。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基层单位的档案展览多是通过图片展板的形式进行的。档案原件、音视频文件、实物档案等也就无法展出,展览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4.人力、经费紧张,档案展览的质量不高

基层单位一般只设一名专职档案员,其他都为兼职。档案员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档案收集、整理、提供利用等工作,还要指导形成部门做好档案归档工作。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举办档案展览只能是应付,多是领导交待了任务,才开始组织,自发的、长远规划的展览比较少。这种缺乏规划的展览,就会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办展,费时费力但展览质量不高,难上规模和档次。

二、基层单位举办好档案展览的几点建议

1.准确定位档案展览,尤其是要明确档案展览在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档案展览可以普及档案知识,培养潜在档案利用者,提高档案意识;展示单位发展过程和单位的精神面貌、核心思想和工作,培养员工的组织情结;对外宣传单位文化,展示单位形象。因此,举办档案展览不仅仅是档案工作者或档案部门的事,更多的是单位发展的问题,需要从整个组织经营的高度规划档案展览,将档案展览计划列入全年组织发展规划,从组织发展的需要出发,策划举办档案展览。

2.确定档案展览的主题,明确面向的目标群体

与综合档案馆举办大型展览面向社会公众不同,基层单位的档案展览更多的是面向单位工作人员,面向单位的客户等群体,目标群体更加集中、具体。因此,档案展览的主题跟社会大型展览相对会有所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其一,配合单位的重大活动举办档案展览。例如,我院就在2001年“林巧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与厦门、协和医院联合开展纪念活动,制作了12块档案展板,在院内组织职工学习林巧稚大夫的医德,弘扬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其二,展示工作成就。2002年6月医院新院开院之际,我们设计制作了50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了医院过去的光荣历史、现在的辉煌和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鼓舞职工奋发向上,再创佳绩的作用。其三,常规性档案史料展览。例如,在建党90周年之际,制作党史展览,辅以单位党组织建设的发展状况等。

3.加强协作,广泛开展合作,提升展览效果

上文已经提到,基层单位的档案展览,展品少,展览形式单调。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就需要加强协作。首先,从展品来说,需要多方征集,完整再现历史。例如,我院举办的“纪念林巧稚诞辰一百周年展览”,不仅查找我院早期的文件、照片,而且还到她早期工作、学习过的厦门、协和医院等地方和单位查找,搜集到很多照片、文件,丰富了展览内容,真实再现了林巧稚院长在我院的工作情况和其真情为患者服务的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在重修《医院简介》时,为了确保事件的准确性,更是到北京市档案馆查找1959年的报刊,到北京市卫生局查找早期的任命件。在编写院内纪实书籍《携手五十载》时,更是开了许多座谈会,将离退休老职工请回来,回忆医院历史,考证事件真实情况。

4.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弥补场地、空间不足等问题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以电子形式、网络形式和移动形式为载体平台的新型档案展览活动运作方式正在快速崛起,并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相比传统形式的档案展览,网上展览不仅能够节省成本,同时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扩大了受众面。这也就要求举办网上展览要精细、新颖,引人入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访问量大、点击率高的效果。尤其是目前各单位都推行OA系统、在线办公,为这一方式提供了基础和便利条件。

5.固化展览成果,延续档案展览

举办一次档案展览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展出众多精品,不能仅仅是展出一段时间,就此消声灭迹。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延续档案展览,将展览成果深化、固化。(1)在展览基础上整理出版相关编研产品:将展览内容制成光盘、录像带等,在网上、电视上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交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展览内容放到网上,制成网络展览,进行宣传交流。(2)充分利用展览,编制图文并茂的宣传图册,形成单位的名片。一个展览办成后,已积累了相当的素材,建立了良好的资料基础,可充分利用展览的图片和文字内容,编制图文并茂的宣传图册。在客户来访时,作为一个小礼品赠送给他们,不仅可以介绍宣传组织文化,而且因其史料价值和珍贵程度,会使客户感受到其受到的尊重,而增加合作机率。在我院2002年开院之际,就设计并制作了题为《生命的摇篮》的光盘,在典礼上与《医院简介》一起发给来宾,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6.将档案展览变成工作环境的一部分

档案展览通常来说都需要大型的场地、空间,但是对于很多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基层单位,我们就要合理利用单位的空间,用档案展示来美化和填充工作环境。通过与装修设计部门协商、策划,选择合适的档案制作成展板、图片等张贴在单位办公楼走廊的两侧,将档案实物放入展示柜,置于办公楼的大厅或者会议室等,既传播了档案文化,又美化了办公环境。在2009年五十年院庆时,我院在多功能厅特意辟出一个角落,作为展室,院庆后长期展示,作为新职工岗前培训的一部分,便于他们了解医院历史,增加作为医院一份子的光荣感。同时,医院档案室将医院获得的重要的奖杯、奖牌等陈列出来,增加职工的荣誉感。

综上所述,举办档案展览不仅仅只是档案开发利用的一种形式,也是检验档案工作的一种方式。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可以倒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以及单位的主要业务工作。因此,基层单位一定要认识到举办档案展览的重要性,克服万难,做好档案展览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幸珠.论档案展览及其效益观[J].兰台世界,2011(10)中旬:18-19.

2.张锐.论档案展览活动的创意与策划[J].档案学研究,2011(5):24-27.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3

档案展览并不是什么新生的事物。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博物馆、陈列所在中国的兴起,在合理吸收古代档案展示有用部分的基础上,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档案展览。早期的档案展览数量比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展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配合当时的政治教育,故宫文献馆(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先后开辟了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清代文字狱史料陈列室和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1956年至1966年,全国各级档案部门经常组织档案展览,其中以1958年6月20日至7月30日期间在北京“皇史成”举办的历史档案展览规模最大,展出珍贵的明、清和民国的历史档案,接待各地、各部门观众6000余人。1959年6月,国家档案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档案资料展览会,分32个馆,展出面积2600平方米,历时3个月,接待参观者2600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档案工作陷于停顿瘫痪状态,历史档案的陈列展览被视为“扩散封建毒素”的212具,档案展览工作完全中断。

1979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国家档案局。8月,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档案工作会议,重申国务院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10月22日,中央档案馆举办档案展览,庆祝建馆20周年。此后我国档案展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等各级各类档案馆纷纷举办档案展览。

1983年4月l3日,国家档案局印发《一九八三至一九九。年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要求“省级以上档案馆应当配合党和国家以及本部门、本地区重大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活动,举办各种档案展览。”全国各地档案馆开始在馆内设立陈列室,举办档案事业成就展,介绍本馆的历史沿革和工作发展状况,陈列馆藏档案珍品。

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都普遍举办档案事业成就展。1991、1996、1999年先后3次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档案事业成就展。另一方面,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按照全国宣传工作的要求,利用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重大事件,有计划地举办了一大批有意义、有价值、有效益的专题展览。

二、档案展览现状及成果概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档案馆利用档案展览宣传档案信息呈现非常可喜的局面,全国大多数综合档案馆设有长期性的档案陈列室,新修的档案馆大都有宽敞明亮的档案史料展览大厅,许多档案馆还建有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于一体的地区性档案展览中心,加大投入,购置展具等设备器材,将档案展览作为档案馆的一项基础工作和形象工程来抓。有些档案馆还设有职能部门,专门组织和实施档案展览,一支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和专业制作技术过硬的档案展览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除了日常陈列外,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馆每年都要结合重要活动举办一、二次有时代气息的档案展览。全国档案系统办展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档案展览内容新颖、风格独特,受到参观者的喜爱。在众多展览中,既有规模宏大的大型综合展,又有简单灵活的中小型专题展;既有档案原件展,又有档案、声像、实物、资料、模型等相辅相成的汇集展。除档案系统自办展览外,全国外交、司法、城建等行业系统,中直机关、人民团体、军队、高等院校、大型厂矿企业、名人故居、纪念馆、村级基层组织甚至家庭个人都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陈列和展览。不仅如此,一些档案馆还组织档案材料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南斯拉夫、俄罗斯等国家展出,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反响。

三、档案展览的发展趋势

档案展览是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有效方式,是展示档案馆藏的一个窗口。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展览越来越受到档案馆的关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展览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加强。举办档案展览是档案机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2001年中央档案馆利用馆藏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与中组部、等单位共同举办了《肩负人民的希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图片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群众共100多万人前往参观,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国各档案机构不断开发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档案馆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我国各地档案机构还纷纷举办了与城市发展变迁相关的城市发展回顾展。如青岛市档案馆推出的《世纪之路一青岛百年回顾展》,天津市档案馆推出的《海河——辉煌的母亲河》,杭州市档案馆推出的《千年天堂路一杭州历史文化展》,武汉市档案馆推出的《收回汉口租界》、《武汉沧桑》等展览,等等。这些展览通过新旧图片资料的对比,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让公众通过展览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通过档案展览进行历史教育,特别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历史专题展览,也是档案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

法国从1950年起开始在国家档案馆及全国50多个省档案馆设立了“教育处”,其基本任务就是建立档案馆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按照法国历史课程教学大纲的章节,组织专题档案展览,由教师向学生进行讲解。此举效果非常显著,其中仅巴黎教育处平均每年就要接待二至三万名中学生。现在,国内不少省大多数市、县档案馆坚持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动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服务。

2.展览场地转向公共场所。除了在档案馆内举办展览外,更多的档案馆开始将展览场地转向公众较集中的商场、广场、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参观展览,上海市档案馆在推出《母亲河——黄浦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览时,就采取了巡回展出的形式,在公园、社区、高校、军营、商场和闹市街头进行展出,吸引了很多观众。

到公共场所举办档案展览,是吸引公众关注档案,了解档案的重要手段。因为以往的展览大多在档案馆展厅内举办,来参观的人除了业界人士外,就是那些经常到档案馆来查阅资料的学术利用者和少数的普通利用者,大多数公众通常不会专门到档案馆来参观档案展览。现在许多档案部门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既然不能坐等观众上门参观,那么就要让档案展览走出档案馆,把档案展览送到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方便地观看档案展览。

3.联合办展。举办档案展览,单靠档案馆自身的力量,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在新形势下,档案展览必须充分利用外界的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寻求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档案展览的质量,而且可以使档案展览在更广的领域内发挥作用。联合办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档案部门与图书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档案部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还可以是国际性的合作办展。

如今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联合办展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如2002年,上海市侨办和黄浦江开发办主动与市档案馆合作举办了《母亲河——黄浦江的昨天、-"4"-天和明天》展览;同年5月和7月,上海市档案馆又分别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河北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合作,联合举办了《走近西藏——来自档案馆的精品》展览、《中国皇陵的绝唱——世界遗产地清东陵文物精华展》,这些展览的反响都非常热烈。

4.展览设计更加专业。档案展览的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两部分。内容设计就是在确定的展厅有效展出面积和展线长度的前提下,遵循陈列大纲要求,以收集到位的展品为基本素材,合理安排、精确计算展出内容,最后形成系统的展览内容细目设计脚本。

形式设计包括展厅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形式设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创造出不同的气氛;根据不同的展品内容,使用不同的道具,设计出不同的环境空间。只有在设计上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发挥档案展览的最佳效果。

如今的档案展览越来越重视设计元素,如上海市档案馆的主题展览“城市记忆”,在展览内容的排列和展厅的设计上都下足功夫,整个展览大厅呈现时空交错的感觉,将展出内容与展出形式结合得非常完美。另外,该馆的专题展览“婚姻民俗”展,不仅设计新颖,还为突出主题,专门搭了两个场景,反映不同时代新人的婚房,给人非常直观的视觉享受。

以上都是档案展览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同时也预示着档案展览的发展75-向。

四、档案展览的突破口

1.网上展览将成为档案展览的必然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一种崭新的档案展览形式——网上展览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网上档案展览以其形式独特、受众多、影响广泛、随时方便人们登陆阅览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传统形式的档案展览相比,网上展览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可以打破习惯上的时空限制。目前许多档案网站设有“网上展厅”、“在线展览”栏目,将展览搬到网上。笔者认为,网上展览是一种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崭新的展览形式,应当引起档案部门充分的关注。在进行网上展览时,网页的策划和设计要新颖独特;档案展览的内容构思要精妙,要引人人胜。同时,网上展览应当集利用、教育、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访问量大、点击率高的效果。

    2.广泛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数码视频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档案展览注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机与活力,而且势不可挡地将成为档案展览的必然发展趋势。在运用大量的历史图片、照片、录像片、历史文献和实物的基础上,适时利用立体空间,施以光、电转换的大型场景复原技术,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4

关键词:实体展览 网上展览 新加坡 中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需要的是专题式、经过筛选组合的信息,这对档案展览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需要对其重新定位,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新加坡把握住变革的契机,在档案展览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富有特色,受到国内外的好评。本文笔者对新加坡展览特点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档案展览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新加坡档案展览的特点

(一)观念先进,注重展览的影响力

新加坡档案展览大多数是由纸质档案、大量文物、报刊、电子游戏、口述历史、录音录像等组成,有时大型的档案展览可以称为休闲场所。如隶属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的“昭南福特车厂纪念馆”举办的“昭南时代:新加坡沦陷三年零八个月”展览,集文物、档案、口述历史于一体,同时为吸引青少年阶层,专门制作了“历史数字脑力挑战”,让青少年在娱乐中了解历史,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展览形式多样,但从整体上看,这些内容紧紧围绕展览专题,不会给公众带来“离题”和杂乱无章之感。观念决定展览的质量,新加坡档案展览寻求突破,以休闲娱乐为定位来设计展览,而在实践中,因其丰富的史料,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

(二)展览主题多样,重视馆际间合作

新加坡展览主题多样,体现民主,涉及历史、教育、经济、习俗、建筑等领域。档案展览的成功与否决定人们对档案的接受程度,而主题的新颖,就能增强公众喜爱的可能性,同时加强公众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兴趣。如新加坡2008—2010年大型展览的主题有:南谯纪功图片展、国庆游行展、测绘之旅(历史地图)、新加坡家庭、新加坡河、“明信片:海峡殖民地回忆”等。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馆长毕观华先生曾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周忠信先生发出邀请:“我们两馆可多搞些合作,可互换展览,如你们二战的展览拿到南京去,我们可向学生开放,扩大社会影响。”可以看出,他们注重互换展览,加强合作,既减少经费的开支,又增强两国友谊。就新加坡和中国之间的档案展览合作就不少,如2009年9月中国国家档案局、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联合主办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史料图片展”,2011年6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主办的“飞虎·驼峰纪事———纪念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抗战七十周年档案图片展览”等。

(三)实体展览分为永久性展览和流动性展览

新加坡实体展览分为永久和流动两种性质。永久性展览颇具特色:第一,与档案馆分离,但一般隶属于档案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的永久性档案馆有:鸦片山岗战役纪念馆、昭南福特车厂纪念馆。第二,长期向社会开放,公众可以随时参观,每天人流量大。永久性展览一般与历史相结合,注重持续的影响力,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公众的意识。

流动性展览则是针对所有年龄段和公众的需求而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流动展览,有时甚至是受广大公众要求而举办。该类型展览一般选择人流量大、较为出名的地方,避免永久性档案地点固定、不够灵活的不足。流动性展览在新加坡较为成功,获得社会广泛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双丰收。其成功之处在于:第一,从人文角度出发,附有马来语、中文、泰语三种语言。第二,一系列主题相关的大中小型展览相结合,形成一个大型的流动性展览,更好地迎合不同的年龄层次,同一展览往往前往学校、社区俱乐部、购物中心等地。第三,流动性展览的运作机制在新加坡已经相当成熟,展览的受众选择、宣传、预定、档案运输、收费已建立合理规范的运作程序,值得借鉴。这种展览方式让档案真正地走出档案馆,真实地表现了档案馆的自身形象,展示新加坡的历史发展轨迹。

(四)网上展览页面清新活泼,图文并茂

从2000年开始,新加坡利用档案的渠道逐渐由档案馆转向互联网,其中包括网上展览的服务形式。它是教育型数字资源中一个大亮点,它将实体展览中受欢迎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资源。实体展览的成功为网上展览奠定一定基础,相对于实体展览,网上展览的优势在于传播范围广,打破时间空间上的利用限制,更方便公众欣赏,信息量大。它的设计特点在于:第一,页面清新活泼。新加坡档案网站的网上展览色彩明丽,图片年轻化,令访客印象深刻,它试图拉近与民众间的距离,摆脱档案馆严肃、枯燥、刻板的印象。第二,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层次结构合理。网上展览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将资源更精美地展示在公众的面前,它的内容集中在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二战与新加坡独立、新加坡多元文化与习俗方面,公众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浏览网页,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浏览展览。

二、我国档案展览工作的现状及启示

我国档案机构展览意识相对落后,经验不足。在内容上侧重于政治性,形式上较为单一,严肃的氛围令社会公众参与的热情不高。而在职责方面,具有分散性和不确定性,没有确定的部门负责,待举办某一实体展览时,临时组织班子进行,工作基本上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但也应看到档案展览变革已在我国悄然开始,各馆结合本馆馆藏和地方特色已陆续开展档案工作,比如上海市档案馆就推出特色的网上展览(较为突出的是:“解放之路——庆祝上海解放60周年档案图片展”和“从梦想到现实——上海和奥林匹克”),2012年12月14日福建省档案馆主办的“福建侨批档案展”。针对我国档案展览的现状,并结合新加坡档案展览的特点,笔者有如下启示。

第一,增加馆际合作的机会,尝试档案展览从档案馆走向热闹的市区和教育机构。合作对象可以是多类型的,如博物馆、图书馆等,一定程度上增加参展实体的多样性。而且合作地域也可以打破省甚至国家的界限,实现资源的二次开发,发挥档案的最大价值。目前,中国展览大多为临时性展览,一部分是对经费的考虑,一部分是公众兴趣不大,人流量少。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逐步向流动性展览转变,让更多领域的公众参与到展览中。可以说,档案馆举办展览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档案馆的积极性和公众的积极性是相互联系的,需要自动地相互吸引而不是利用强制性措施将两者捆绑在一起。

第二,档案展览的内容、形式寻求多样,迎合公众喜好。平时档案工作中有意识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特别是利用率高的档案,为日后档案展览做铺垫。中国档案展的资金来源有时是邀请投资方,造成展览选题和内容形式上的被动性,迎合投资方的喜好,一开始的办展方向便是错误的。在展览中的出发点应是公众,在展前可以在网站上做问卷调查,设几个主题,几种参展载体供公众选择,让公众投票,这样才可能保证成果是为公众所能接受的。

第三,借助档案网站,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服务。当前档案网站大多是由文字和少量的图片组成,各版块的功能不尽相同,给人以死板、不够亲和力的感觉,也间接导致了访问量低的问题。实际上,在馆藏数字化的基础上,形成专题提供利用,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又可以提供新渠道的服务形式,给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如果技术和经费上的许可,可以将网站进行重新整合,对各个门类进行统一的定义,各个版块名称和内容一致,方便公众理解网站基本架构,更快速地访问网站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夏茂粹.考察归来话印象——访问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和香港历史档案馆[J].档案与建设,2003(2):49.

[2]陈建,秦金霞.中国与新加坡档案展览比较研究[J].档案管理,2011(1):78.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2012年10月31日,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强国。”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档案工作理应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发挥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作用。档案展陈作为档案工作中最直观、最生动的公众教育手段,通过举办档案展陈既能够使公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又能够在提升馆藏档案的利用效率,树立档案部门“文化服务者”形象的同时,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目前,各档案部门都在积极开发档案资源,力求举办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展陈,其中不乏精品,深受观众喜爱。如北京市档案馆相继推出的“让昨天告诉今天――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印记――法国文化在中国”“见证抗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京津冀档案文献展”、海淀区档案馆举办的“光耀――甲子相承六十年”、朝阳区档案馆举办的“经典老照片辉煌新朝阳”等各类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档案展陈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品牌意识欠缺、展览策划水平有待提高、档案展陈精品不多、公众接受度和欢迎度较低、社会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档案部门加以重视并改进提高。

一、当前档案展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展览主题单一,对公众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主旨鲜明、能够得到社会不同观众群体欢迎的展览主题是保证档案展陈取得较好宣传效果的前提。与各类博物馆或国外档案部门举办的展览相比,我国档案部门在确定展览主题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向选取政治性、纪念性等主题,与观众需求贴近度不够、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无论是档案实体展览,还是网上展览,其展览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反映本地区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及成就的展览;二是记录本地区著名人物、先进人物事迹的展览;三是配合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反法西斯胜利等各类纪念日而举办的相关内容的展览;四是反映本地区档案事业建设发展、展示档案馆馆藏内容的展览;五是反映本区域历史文化、民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展览。虽然上述几类展览均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社会热点、推出时机和地方特点,但是选题方向仍相对单一,很容易导致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之间的展览在遇有重大节日、纪念日时出现主题重复等问题。

(二)展品考证不深,展览内容的丰富性有待提升

虽然近年来不乏“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红色的回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暨红色收藏品展”等展品内容丰富、展品类型多样的档案展陈,但是无论档案基本陈列还是专题档案展览均普遍存在展品内容与类型相对单一的问题。例如,巡回展览多以文字、图片为主,而基本陈列则是在文字、图片的基础上添加了部分纸质、实物、声像等其他门类载体的档案。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受馆藏档案中纸质文书档案占比较大,档案门类相对匮乏的限制,在展品选择的多样性方面与文化馆、博物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档案部门在展览的策划和展品考证中存在入展范围小,对展品的来源、历史背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等方面考证不充分,不能深入挖掘档案背后的故事等问题,导致难以拓展档案展陈的内涵与外延,彰显档案展陈的历史纵深感的作用。

(三)形式设计欠缺,展示手段及运用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档案展陈的形式设计水平有较大程度地提升,除巡回展受规格、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外,其他形式的展陈仍以展板为主,特别是在基本陈列中普遍采用展板(墙)、展柜、多媒体、照明等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加展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尽管如此,目前仍存在空间规划不合理、重点亮点不突出、图文版面设计与观众视觉审美需求存在差异、与公众互动交流手段单一、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分散观众注意力等问题。

(四)品牌意识不强,服务途径与手段有待加强

无论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品牌都具有巨大的价值。档案展陈作为国家综合档案馆树立自身形象、开展档案宣传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更应该也更容易成为档案馆的品牌。但是目前档案部门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战略规划落后、品牌单一,对档案展陈品牌建设的文化内涵与独创性分析不足、品牌运营与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率低等问题,在展览筹备、制作等环节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展览解说、现场引导等现场服务有待进一步精细化、展览附加或增值型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不足等问题,在档案展陈管理与服务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对基于观众需求导向的档案展陈与策划的几点思考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档案展陈是展陈策划人员以各门类档案为内容,通过场景展现、档案组合以及多媒体、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将档案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观众通过解读还原历史场景与画面,形成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受,从而满足观众对社会历史文化需求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因此,档案部门应建立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即充分解读观众对档案展陈需求的侧重点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档案展陈策划与实施各环节工作。

(一)分析观众需求,拓展展陈主题的类型与范围

1.由于不同的观众群体对档案展陈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只有对目标受众群体进行分类研究,了解不同的观众群体因年龄、兴趣、动机、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产生的不同的观展动机、目的、侧重、愿望、预期,以及不同观众群体对同一个展陈可能作出的评价,才能针对不同观众群体有效地开展档案展陈策划工作。当前,根据社会身份、受教育程度等标准,档案展陈的观众大致分为青少年学生、组织集体参观展陈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以及自发参观的社会公众三类。首先,在这三类观众群体中,由于档案展陈是档案馆爱国主义基地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因此学生是档案展陈最主要的观众群体之一。对于这类观众群体,展览主题在选择上自然是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地区发展历史等主题策划展览为主。其次,对组织集体参观展陈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以完成工作作为观展的首要任务。虽然目前对此类观众群体的展陈多以介绍地区发展成就、先进人物事迹、重大事件纪念的主题为主,但是这两类群体由于数量较多、相对稳定,如展览主题和内容能够吸引他们,必然可以发展成为档案展陈的潜在观众群体。再次,自发参观的社会公众,无论是出于对档案神秘感的向往还是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他们都是档案展陈最忠实的观众群体,也是档案展陈策划者应给予重视的对象,因此档案部门应充分研究这部分观众的预存立场、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个人经历、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信息,并及时跟踪他们的意见反馈。此外,随着档案展览巡回场地范围的扩大,国内外游客也逐渐成为档案展览的观众群体之一。如朝阳区档案馆将举办的“镜头中的朝阳”图片展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进行巡回展览,数月内接待观众290余万人,既有助于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又扩大了档案展览的覆盖范围和社会影响。

2.贴近百姓实际、体现百姓生活,与当地人文风情相联系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欣赏类的主题展览,更易于被普通群众接受,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喜爱。此外,随着档案在社会各方面工作所发挥的凭证作用的增强,体现档案与档案工作以及档案在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中所起作用和途径的专题展览,也逐渐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笔者建议,在确定档案展陈的主题时,既要注重档案的政治属性,又应兼顾档案的文化属性,将视角延伸至历史、社会、文化、艺术时代及群体记忆等方面,在对观众需求和展览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档案展陈的主题。

(二)强化研究考证,提高档案展陈内容的丰富性

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展陈档案形成的历史背景、政治和社会环境、该份档案在所要展示的内容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档案背后的故事,这样在档案展陈策划时,才能够科学、艺术地将重点档案与非重点档案的排列组合、展品之间的关联线索,以及隐藏在展品背后的知识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档案及其所处的历史以新的诠释和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展品征集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展品考证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从一些摄影者手中征集来的电子照片,大多未能按照照片档案管理的要求注明相关要素,这就需要工作人?T从照片文件的元数据、画面元素中的时代特点、环境位置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考证,避免说明与内容不一致等错误的出现。

(三)借鉴成功经验,提升档案展览设计水平

观众的观展体验,即如何创造一种展示环境,使观者可以在其中真正地与展品互动,并为其所具有的魅力所感染是展览设计的重要问题。笔者建议,档案部门应结合本单位、本地区实际,充分借鉴相关文博单位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组建具备展陈策划与设计的专业团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展陈的主题和内容,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顾问作指导,从而提高展陈设计的水平。

虽然目前展陈设计一般是由专业展览公司完成,但是专业展览公司只能在空间规划、美术创意、造型搭建、画面制作、现场布展等方面给予帮助,而整个展陈的大纲、脚本和展品选择则主要是由档案人员完成的。因此,需要档案部门的展陈策划人员在内容编排、形式设计、创意理念等方面与展览公司进行紧密对接,使展陈的空间规划、重点亮点、图文版面、辅助艺术、科技装置、展品组合、展示加剧、照明设计、环境氛围,以及人文关怀等档案展陈的形式设计、创造和布展的各个子系统均能够紧密围绕既定的主题与内容。如朝阳区档案在筹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展览时,档案馆工作人员与展览公司文案人员紧密协作,通过反复研究展览大纲,共同提炼出“为了人民的幸福”这一展览核心及以“历史的车轮”为核心元素的展览创意,收到了良好效果。

此外,随着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概念的运用,档案展陈将档案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加充分和生动地展现出来,档案展陈不再仅仅是档案的陈列和文本的解释。尽管如此,展陈设计中也应避免多媒体的滥用,不然会使公众忽视展品本身以及展陈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从本馆、本展陈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适合的技术;二是将各种技术有机结合,做到功能互补;三是强调技术应用的同时,注重讲解员、安保员等人的因素,从而实现主题性、艺术性与和谐性的完美结合。

(四)延伸展陈服务,构建档案馆的至爱品牌

品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凯文?罗伯茨提出了“至爱品牌”的概念,并构建了“至爱品牌”需要遵循的充满激情,让顾客参与其中,有创意地为顾客服务、赞美忠诚,持之以恒,接受责任等五大原则,使其品牌价值在顾客心中具有唯一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上述理论对于档案馆“至爱品牌”的构建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1.从建立与观众良好的公共关系的角度出发,尊重观众的感受和要求,不断提高和完善档案展陈的现场服务,如在展览出入口、转弯处、回廊、展线走向、观众留言处、休息处、多媒体区域等地,设置相应的标识引导观众流向;建立安全预案,确保突发事件中观众和展品的安全;加强人文关怀,关注老年、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要。除了提供各类辅助设备外,必要时还可以为其配备接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服务,使所有观众都能感受到档案馆的尊重与关怀,从而提升档案馆的美誉度。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6

一、种类丰富的档案资源是见证城市发展的最有力注解

档案的权威性源于档案的真实、原始与惟一特性。通过深度挖掘档案历史文化资源,寻找城市文化的脉络、城市文化的根和城市文化的魂。珍贵的历史档案中蕴藏了这个城市中最为原生态、最真实的记录,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载体,是一座城市的成长日记。档案资源的独一无二和不可重复性,使得档案展览在差异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社会散射出人文之光,彰显出档案的独特魅力。利用档案资源举办展览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而档案资源的稀缺性更易吸引公众的参与和媒体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对民生档案的关注促进和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认知,加速了民众走近档案馆的步伐。《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展览是北京市档案馆在2009年推出的城市记忆工程展览。展览时间跨度100多年,通过挖掘馆藏档案,展现北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珍贵的历史档案结合现代化多媒体的展示手段,吸引了社会各界参观者,不到一年时间已接待参观者上万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很多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寻访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忆,在一纸纸泛黄的档案中他们寻觅到了关于老北京的某条街巷、某个地名或某个似曾相识的童年往事,找到一丝线索的他们,或欣喜、或感叹、抑或喜极而泣。在被档案感动的同时,他们对北京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昔日封藏的档案如今宛若一位深沉智慧的老者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北京城的变迁,丰富的档案资源成为见证城市发展的最有力注解。

二、城市记忆展览是传播档案文化、传承城市文明的有效途径

举办展览是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心理研究表明,传播媒介内容越丰富,越能满足受众的现实需要。档案展览作为连接和沟通档案馆与社会公众最有效的手段,以其通俗化的内容表述,多媒体手段的立体展示,使得一纸枯燥神秘的文字骤然焕发生命力,变得生动、跳跃起来,档案背后的故事结合照片和视频更便于娓娓道来,留给观者深刻的印象,达到最有效的信息传播。作为档案工作环节的服务终端,利用档案举办展览可以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最大化、传播手段丰富化和传播效果有效化,调动和激发档案文化元素参与大众传播的热情与活力,提升档案文化的社会认同。城市记忆展览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百科全书,蕴籍城市的文化精髓和独特气质,以其客观冷静的视角,见证了城市政治的风云变幻、经济的兴衰、文化的蜕变与繁荣,是一座城市人文气质的全景式呈现。置身于城市的文化历史长廊中,参观者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全身心感受现代化陈列手段映衬下的档案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体验,亲历城市文明进程和历史变迁,城市文化基因渗透进城市的历史血脉中,融入到人们的集体记忆中。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档案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补充和人文北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加凸现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城市记忆展览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民众参与,成为传播档案文化,传承城市文明的有效途径。

三、举办城市记忆展览拓展了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发展空间

城市记忆展览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长卷,融合吸纳了城市文化发展的精髓,是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景记忆。

依托城市记忆展览丰厚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和延伸出可持续、可延展、发散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和优化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社会功用以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凭借展览,策划举办紧扣时代主题的文化讲坛,定期邀请名师名家做客档案馆,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档案馆,感受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档案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取决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理念。依托展览举办形式多样的公益文化讲堂、征文比赛以及与广播电视等媒体联姻举办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是档案馆走近社会公众的必经之路。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一提到档案馆就会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而与媒体联动传播档案文化可以消除大众对档案的距离感,增进认识,加深认同感,转变观念,利于档案馆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就目前档案馆开发利用工作的现状看,档案展览成为宣传档案工作的最佳途径,从受众面和接受度两个层面分析,展览比档案编研或档案利用更易走大众文化传播的路径。北京作为历史名城和全国的文化中心,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文化资源优势,纸质传媒、广播电视传媒、网络传媒等传播网络密集发达,档案展览作为档案宣传工作的突破口,可以全方位与媒体联动开展档案文化的传播工作,走整合媒体资源、宣传档案文化的路径。随着档案社会化程度的提升,近几年档案新闻频繁见诸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社会公众对档案工作的熟知度和认知度不断增强。然而,此类报道和宣传多限于只言片语或断章取义,深入和长效性的报道较少,在受众心理上难以形成深远的影响。城市记忆展览内容丰富,汇聚馆藏精品,可以发掘的文化资源很多,如果与媒体合作,开辟某一专栏或与某文化栏目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进行植入式、深度、广度传播,对于档案工作者业务的全面提高和档案馆社会认知度的提升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四、汇聚馆藏精品的城市记忆主题展览是档案馆打造自有文化品牌的重要依托

城市作为人类政治、文化、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聚集地,孕育和成就了一座城市的人文气质,而作为历史的承载,档案印证了城市最古老的记忆。

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地域特性决定了保存城市记忆的档案馆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品格。每一家档案馆拥有各自不同的馆藏结构,而馆藏档案的历史人文部分是区分各类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显著特征。馆藏档案的多元化呈现为城市记忆展览的广阔文化视野,而独具特色的城市记忆展览也为档案馆文化品牌的建立和识别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记忆工程的推行为档案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机,档案馆可以依据馆藏特点优化整合档案资源,策划主题鲜明的城市记忆展览,而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生发出专题类的展览思路,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通过对档案史料在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不同专题横向的全面开发,策划和举办规模较小、灵活度较大的专题性展览,展览通过统一的形式设计和系列的人文专题,配以档案馆的形象标识一并推出,在社会上形成由点及面的发散式推广模式,由传统的社区或学校单一的巡展模式拓展到文化广场、商业中心、旅游景点、机场大厅等社会公共场所,覆盖更广的受众面,通过有目的的宣传,影响更多人的思维模式,从而让档案文化融入人们的行为模式,加深公众对档案馆文化品牌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