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解剖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在解剖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具有内容繁多、不易记忆、枯燥乏味等特点。通过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融合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学科;另一方面提供各种数字化资源如慕课、微课、Flash动画、数字化虚拟软件。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解剖学;肝脏教学

解剖学是医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好解剖学能为以后临床的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它也具有名词繁多、内容复杂、偏重记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记起来非常困难,记忆效果差等特点[1]。目前而言,医学院校的学生对解剖学有着较高的兴趣,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与解剖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一定关系,资源分配不合理,解剖学只教形态学知识,单一地强调解剖的系统性,而与临床脱离,学习目的不清晰,同时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与医学发展不相符[2]。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解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诊断学、影像学等相关学科,进一步提高兴趣。提供慕课、微课、Flash动画、数字化虚拟软件等数字化资源,让教学过程变得更简单,使学生能有效掌握更多知识。

1关于混合式教学

1.1混合式教学模式国内外现状

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早源于美国1982年开设的异步在线课程,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些现代网络教育程度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取得了迅猛发展,并形成了一定框架,美国部分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实施分为3个阶段:策略阶段、组织阶段、支持阶段。而我国混合式教学模式起步稍晚,现还停留在使用在线资源层面,如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线上资源进行融会贯通,还需进一步探索[3-4]。

1.2混合式教学模式解读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线上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学生可通过微课、慕课、PPT等方式将上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前置学习,在前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及时与教师交流,以便教师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及难点。线下学习是传统教学的“精简版”,以巩固已学习的知识点为主要目标,进行查漏补缺,尽可能与实践相联系。通过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解决了部分学科理论学时不够、学习效果不佳、理论联系实践较少、教师与学生沟通过少等问题。

1.3混合式教学环境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再局限于课堂,对于有疑问的题目,在线下可通过邮箱、QQ、微信甚至论坛等方式请教教师。同时,由于近年来信息化教学的兴起,涌现出云班课、课堂派、雨课堂等在线的课堂管理平台,通过上传微课、题库、课件、案例等资源,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既打破了传统教学40分钟的约束,又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1.4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在各个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于洋等[5]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英语的课堂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传统教学带来了极大冲击。林春艳[6]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物理学科,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李海燕等[7]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生药学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生药真伪优劣鉴定的能力。周龙等[8]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仪器分析实训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张琦[9]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药理学的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中药理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的情况。董为人[10]将混合式教学与组织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5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解剖教学的思考

解剖课程是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与临床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解剖知识掌握不牢靠,会影响到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在以后工作中,出错的概率更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解剖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考虑到解剖课程的特殊性,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打破解剖的系统性,在讲解剖知识的同时,融入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诊断学、影像学等相关学科,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迁移,以疾病作为主导,目的性更强。(2)在授课的课程中,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和设备,如慕课、微课、微视频、Flash动画、数字化虚拟软件、3D虚拟解剖台等,更直观地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混合式教学在解剖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2.1主要内容设置

参考教材选用柏树令教授主编的《系统肝解剖学》[11],选择其中第五章“消化系统”第七节“肝”的内容。对内容进行整理和重组后,分为理论、实践两部分,每个部分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有图片、插入框、测试题和相关案例等资源作为支撑。

2.2理论部分设计

2.2.1理论设计原则

打破学科界限,按照结构、形态、机能、病变、诊断与治疗等方向对课程进行融合,使学科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和发展性,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知识点设置

知识点以常见的肝脏疾病作为主导,综合相关教材,结合医师资格证的考纲,确立了5个知识点:肝脏的位置、肝脏的形态、肝内管道、肝外管道、肝段划分。先用微信雨课堂将相关内容的慕课视频和PPT导入,让学生进行前置学习。课堂主要内容以文本的形式进行描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医师资格证的考点及临床常用的知识,将主要知识点进行提取和整合,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结合大量图片,加深印象和理解。每个知识点有插入框进行辅助,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获取更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知识点后面有对应的测试题进行检验,最后以相关的案例进行强化(见图3)。同时,整个教学过程提供多种数字化资源进行辅助,如慕课、微课、动画等。对于其他两个案例让学生按这种方式进行自学,一方面巩固了旧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医学技能得到提高。

2.3实验部分设计

2.3.1实验设计原则

实验教学不再是单纯理论知识的附属,而是以探索和解释规律为目标,以研究实践和技能训练为主要形式。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同时贴近临床实际。

2.3.2知识点设置

当前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中明确要求具备过硬的临床技能,才能去面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所以实验知识点主要以巩固理论知识和联系临床为主,确立了3个知识点:肝脏大体实验、肝脏超声、肝脏。

2.3.3内容组织

肝脏的大体实验主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分为:肝脏外形、肝脏位置、肝内外管道、数字人的使用。肝脏超声和肝脏CT实验主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临床技能。以肝脏CT实验为例,先用雨课堂导入肝脏断层微课视频和相关的PPT。课堂内容采用文本和图片组合的形式,以经典的断面进行设置,按照“模式图—绘制图—CT图”(见图5),层层过渡,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体会肝脏内部结构的关系。将不同的断面进行重组结合,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医学思维,同时再给予真实的CT图片进行分析(如图6),加强对知识点的应用,为培养临床基本技能做铺垫。

3问题与展望

混合式教学引入医学类的课程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对于高职类院校和中专院校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够按时、高效地完成。(2)即便是相同的学科,不同院校的教师收集到的数字化资源也存在差异,参差不齐,如在未加工的情况下,直接将混杂的资源上传至学生端,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3)一些冷门课程如药物毒理学、药品储存与养护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课堂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师能收集到数字化资源也相对较局限,极大地限制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在数字化资源的辅助下,采用适合本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显著增加,课堂氛围明显改善。虽然初期让学生提前接触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刚开始会有诸多的困惑和烦恼,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知识逐渐系统化,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将产生巨大的辅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后续课程也就变得更加简单。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克服死记硬背,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在解剖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1):65-66.

[2]侯国华.浅谈解剖教学的现状与教学对策[J].医学教育,2018(12):169-170.

作者:张文明 叶忠 乔媛媛 王峰 曾礼蓉 单位:成都铁路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