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低技术与低影响

在建筑学研究中,“低技术”一词具有技术复杂性不高、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建造工艺等含意。虽然通过高技术手段在现当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及其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比较普遍,并且成为了标志科技、经济和(商业)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但低技术同样也在部分以展示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博物馆、展览馆、旅游区等的环境设计中得以应用。也就是说,采用高低技术的语境实际上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仍然存在,甚至二者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关注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首先一点就是要明确认识低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较低的。采用低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其低成本、本土性或本地性,而是为了追求“低影响发展”(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这种低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表现为对环境尽可能的减少破坏、尽可能地采用取自自然的元素或材料(如在室内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绿化、自然光源、通风替代空调系统、太阳能照明替代电力等)。

在高技术不断得到应用的今天,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与其认为是技术造成了人生产和生活状况(对技术)的依赖性,不如说是技术至上所导致的无度地追求舒适性和便捷性的结果。从这个意义来讲,人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与关注也逐渐转变为对技术的依赖和关注——人走出自然,并已经成为与各种技术进行交流并被技术所包围的“操作者”,而非能够与自然交流和体验的行为主体。正是由于高技术所带来的高度技术依赖性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性(比如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反而使人更加处于危险之中),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所具有的优势已不仅仅是低成本和低能耗,更是对环境低影响下的低技术依赖性的一种体现——甚至就某种程度而言,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往往关注于对本地区可用的资源,从而能够更好地彰显地区特色和文化认同感。实际上,对于高技术不断地投入并应用于(建筑与环境)设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这其中不乏忧虑甚至呼吁适度有节制地应用技术。

如美国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就在其《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就提出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此外,德国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Herzog)也同样认为人类必须学会克制自己(对高技术)的需求。由于他本人在建筑设计中强调生态观念,力图将人造自然(物)与自然结合为有机的整体,也被称为“生态建筑设计师”。低技术的实践的一个案例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NO99稻草剧院(2011年)。该剧院是用稻草为材料建筑而成(确切地说是堆砌而成)临时性建筑,其地面和外部低矮的墙体采用了砖或石块砌成。使得该建筑及其整体环境均减少了对高技术的利用,传达出静谧而质朴的气息。尽管黑色的运用显得略有突兀之感,但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在国内,一些研究者同样对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行了有益的尝试。如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研究小组(由张绮曼教授策划)就对西北生土窑洞的环境进行了设计改造。该项目在除了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予以了“设计”之外,尊重了该地区生土建筑及其庭院材料的基本构成关系(如生土、砖和石磨等的传统组合形式等)。

此外,在这项西北生土窑洞庭院的设计中,设计者们注重并实现了一个目的,就是该方案的实施不但是以低成本和本地区熟悉的建造手段为主,而且还为当地住宅的建设提供了新形式和思路,从而真实起到了既尊重了当地历史、地域与风俗特点,又为国内对农村住宅在保留原有文化(多样性)条件下走向创新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从中不难发现,低技术条件下的低影响同时还伴随着生态设计和地域性的探索。因此,可以认为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构建起的实则是一种基于传统文脉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联系。需要指出的是,低技术的应用基于传统文脉而非刻意地出于单一(或局部)的“审美”需求,而脱离了传统文脉和对地域性忽视的低技术实际上不但是空洞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表现。

二、低技术与可持续性

可持续设计发展的趋势为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探索提供了机遇。要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没有废弃物(既要放弃存在废弃物这一概念,既“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观念),因此对于废弃物的利用也成为常采用的一种低技术手段。一般来讲,对于废弃物的再利用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其一,是利用与功能相一致的原则;其二,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废品(二次)污染的原则;其三,不能以低成本、低影响牺牲安全性和舒适性。以上三原则,虽然不能包括全部的要点,但是总体上体现了对废弃物低技术利用的要点:如利用与功能性原则强调了废弃物作为新材料的(新)功能,而不是作为废物失去了全部的利用价值。在低技术条件下,社会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即基于低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

上述三原则在环境设计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可持续性也得到了有效印证。如将废旧轮胎用于公园卡丁车娱乐区域,不但能达到较好的防护作用,而且还便于更新和调整(替换)。在滨海(或湖)的休闲区域的环境设计中,废旧轮胎也可以通过填充泥沙且相连堆砌的方式构筑起防水浪侵蚀的作用,并且在有效阻止泥沙流失的同时还能规划为绿色草坪或植物。其实,这种方式在处理黄河下游的金堤河防风浪的项目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废旧轮胎构筑起的草地河堤具有良好的抗风浪侵蚀能力,才使得该区域长期以来困扰的堤岸坍塌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样,将耐水侵蚀的废旧木质(酒)桶设计为花盆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既起到了装饰环境的作用,也实现了低污染和再利用的效果。新疆泽普县胡杨林宾馆的环境设计,是采用低技术手段的一次有效尝试。建筑师在利用当地传统的生土建筑形式设计宾馆主体建筑的同时,根据当地以胡杨林为旅游特色这一背景,采用了树形的木质葡萄架为宾馆建筑的延伸体,从而将建筑与周边环境进一步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处介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开放式空间,这样即展现了该地区资源的亮点并符合了新疆民居的普遍特点,又较好地契合了该项目设计的主题。

此外,该宾馆室内休闲区也同样采用了相同形式(指胡杨树形)的设计,以起到整体风格一致的目的。从上面的项目设计中,可以看出低技术的应用有着显著的语境需求。这一点,不仅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需要重视,其实早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成效。如哥伦比亚建筑师西蒙维莱斯(SimónVélez,1949-)对竹子的运用,就符合了就地(或就近)取材以达到符合当地特色和居住者认同的原则。他之所以采用竹子为其设计(建造)元素,与当地生产竹木资源以及建造传统密不可分。另一位采用低技术手段的是瑞士建筑师彼得祖索尔(PeterZumthor),他设计的木结构建筑及其内外装饰就采用了非常规的材料——取材于当地的树枝或木瓦等材料。如于1988年在瑞士某乡村建成的St.Benedict教堂外部,就采用了当地建筑中常见的的木瓦,这样既符合了当地民居的建造传统,也在材料的可替换和其他维护方面传造了便利。我们看到,竹、木、石和瓦等传统建造材料被赋予了新的设计语言和形式,与环境中的植被等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仍反映了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不难理解,了解地域特点、历史与文化传统、风俗与信仰等,是采用低技术手段不可忽视的内容。

三、结语

从以上论述和设计案例中可知,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前景不但值得进一步地探讨,而且符合国内当前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高技术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低技术手段及其优势依然不能被忽视甚至是摒弃。尤其是在对环境的低影响以及地成本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内容。现将低技术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特点总结如下:1、尽可能采用本地原材料并减少对环境影响;2、低技术需要其立足的文化语境——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重视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文化多样性;3、低技术往往取得了高度的认同感,能够拉近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4、低技术与高技术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界限,二者往往能够适度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经济、环保、舒适和安全的作用。

作者:肖志强 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