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摘要: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目标。本文以“浪尖创新班”为例,介绍了浪尖设计集团暨武汉江楚开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大学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主要构想和实践,提出通过三个场景、三个交互和三个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认为通过企业实训和经典案例分析等环节全面了解工业产品设计过程、强化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思维,形成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

引言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1]。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跨学科和综合性等特点,强调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工学知识与美学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工业设计人才具有整合、优化和创新的能力。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2]。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任务,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教学与产业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企业应有的担当。本文试从工业设计专业特点、产业背景和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湖北大学艺术学院与浪尖设计集团暨武汉江楚开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浪尖创新班”为例,介绍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探索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方案”。

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和产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传统培养模式。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院校纷纷开始设置工业设计专业。到2006年,国内建立了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并获得教育部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超过200所[3]。由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4],对高校本科原工业设计专业进行了调整,将一个专业划分为两个专业并且归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一个是隶属于工学机械类的“工业设计”专业,而另一个则是隶属于艺术类设计学“产品设计”专业。专业调整和划分实际上默认了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两种模式,即工学式工业设计和艺术式工业设计。工学式工业设计通常设置在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院校的机械学院,课程体系中主要是机械制造类的工科课程,辅助一些艺术类课程(如:素描、色彩和手绘等),培养模式基本上为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这种模式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通常表现为艺术修养的缺陷或不足,进而难以在产品设计上更好地进行艺术创新。在艺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学院一般都设置为艺术式工业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原归属于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等方向。艺术式工业设计的教育模式大多是在美术教育基础上再辅助一些工程教育课程,与工学式模式相比较,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重感性而轻理性,容易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设计产品的外观视觉表现上,相对而言,对所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及其逻辑性则考虑不足或不周,并且普遍缺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中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学习和工艺技能的培训。从教学实践看,这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但也都需要相互借鉴,使工学和艺术相互结合,适应工业设计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近年来,工学式工业设计模式培养的学生在逐渐减少,艺术式工业设计模式培养的学生在逐渐增加。相对而言,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对产品设计过程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明显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的问题,二是学校培养条件和培养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影响工业设计产业的人才使用和发展。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希望通过产教融合,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产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产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从产业层面,仅有理论知识、富于想象的设计师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需要的是既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又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无论工学式工业设计模式,还是艺术式工业设计模式,如果不能通过与产业结合的训练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深刻理解工学和艺术的相互结合,都很难在学校教育阶段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和产业要求的设计师。其结果是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毕业生和企业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适应和磨合。开创工业设计先河的德国包豪斯采用的是匠人培训方式,以师带徒,注重计划过程的制订和全过程的参与,既动手又动脑[5]。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硅谷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6]。从2010年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1]到2019年国家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都强调人才培养中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传统、现实到未来,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是由其专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培养复合型工业设计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的构想

为推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国家“鼓励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1]。企业如何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导向,设计和提供复合型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呢?浪尖设计集团提出了三个场景、三个交互和三个融合的基本构想[7]。

(一)通过三个场景沟通学校教育和产品全程。在工业设计教育中导入“三个场景”,即产品场景、产业场景、社会场景。一是依托企业搭建的全产业链工业设计平台,将教与学置于工业设计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流程和环境中,提供产品场景,夯实全景教育,培养全面多能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依托企业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升级转型等方面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提供产业场景,打造全景教育人才培养在系统化产业思维与格局、产业链的整合意识与知识创新战略和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三是根据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和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深刻理解,通过知识拓展、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将真实的社会场景及其所包含的要素导入设计教育中,直面复杂的社会问题、塑造全景教育人才培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品、产业和社会三个场景将产品工业设计的学习与产品全程相联系,不仅了解产品设计的本身,而且了解产品形成的产业链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战术思维和战略思考。

(二)通过三个交互衔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三个交互”,即交互工具、交互课堂和交互实践。基于最前沿的设计创新探索和企业多年对设计创新的规律探寻,将多个学科领域先进的交叉研发和自我迭代的工具应用于设计教育,提供交互式教育的高效手段;在知识和经验交换的过程中,充分采用软硬结合、探索与批判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双向甚至多向的课堂关系,构建交互式教育的核心机制;基于企业全产业链、设计创新的丰富实践经验,针对创新的真实需求,建立与一线从业人员相互响应、反馈和调整的交互实践体系,确保设计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三个交互将一线设计师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通过三个融合激发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实现“三个融合”,即与价值融合、与世界融合、与未来融合。秉承"设计创造价值"的使命和“教育面向世界”的原则,始终贯彻“平衡”的理念,构建设计创新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依托企业全球化布局,选聘优秀设计师和海外设计人才,将日常授课与工作坊、海外设计游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相结合,积极对接全球信息与资源,使设计人才培养融入世界语境的同时,推动中国新的设计文化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与创新。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基于国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的战略指导。2019年,浪尖公司暨武汉江楚开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开办“浪尖创新班”,开启了工业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探索和实践[8]。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过程和实践。湖北大学自2018年开始招收的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根据《湖北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反复沟通和交流,结合企业需求和人才市场分析,通过“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创意思维与架构”、“材料与工艺”、“交互设计基础”、“设计效果表现”和“设计创意与制作”等合作课程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观摩产品工业设计的完整过程,了解产品设计的逻辑性。二是通过引入实际的设计项目加强设计实践的学习,通过真实产品设计案例丰富产品设计所需的工程技术,并在实践中加深对材料、工艺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三是通过传授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经验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逐步将艺术类学生的想象力转化为具有落地实施可能性的创造力。

(二)落实实训环节强化技术与能力。“交叉融合实践”、“材料与工艺”、“设计效果表现”等合作课程落实每一个实训环节。相关教学直接安排在企业的手板室、CMFT(颜色材料工艺技术的简称)展间(图1)等场所进行。在一线设计师的指导下,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并尝试使用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通过切割、钻孔、打磨、喷漆等手段完成小型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学习和初步掌握主要工业产品设计软件的使用,通过学习,能独立完成简单工业产品的建模和设计。通过从产品设计到模型制作各个环节的实训,不断强化学生的技术与能力。

(三)联动相关课程深化方案的学习。通过“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了解产品设计的基本逻辑,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索设计问题,分析设计需求,探索设计方案,筛选设计方案并深化设计方案。在每个学生都完成了一个方案的基础上,选出含有服务和交互的优质方案,通过“交互设计基础”课程进行小组作业进行深化。学生分组制作用户画像,用户体验地图,任务流程和高保真设计,完成软硬整套设计方案。联动课程深化设计方案的学习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全面分析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四)分享经典案例激发创新和创造。通过“创意思维与架构”、“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交互设计基础”和“专业英语”等合作课程介绍经典案例。经典案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的优秀产品设计案例;二是企业落地产品的设计实例,浪尖设计集团先后提供了50多个本公司经典设计实例(图2)(涵盖衣食住行等各大行业,塑料、金属、竹木等不同材料,品牌、交互、产品、服务等设计类别)。对于国内外的优秀工业产品设计案例,主要侧重于分析、欣赏和评价。对于企业工业产品的设计实例主要侧图1CMFT材质库重于产品设计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过程的介绍和反思。这些实例的分享,特别是由设计师自己分享自己设计的工业产品的设计过程,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的渴望。通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有显著提升。产学融合的新型人才教育模式受到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4方的高度评价。湖北大学浪尖创新班在大二上学期就有一个小组根据“设计效果表现”课程作业家庭分类垃圾桶方案制作商业计划书,并在“垃圾投进趣”华中赛区获奖。下学期又有两组同学通过“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交互设计基础”联动课程制作的软硬件整合的设计项目入围2020第十二届UXDA(UserExperienceDesignAward)国际用户体验创新大赛的复赛。依靠完备的设计思维和相对过硬的作品集,有一名同学在大二阶段就获得了国企子公司设计部门的实习机会。从湖北大学浪尖创新班班主任处也得到了积极反馈:今年暑期,班级很多同学自学设计技能,组队参加设计甚至创新创业比赛的热情高涨。对于一个优秀复合型产品设计师的培养和成长,这也许还是第一步,还需进一步努力,经受实践的检验。

四、结语

“创新强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设计已经上升为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创新培养关系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工业设计学科将向何方发展?国内外已有很多讨论[9]。“培养下一代优秀设计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如今社会上交叉、跨界的环境,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设计观念必须要更新[10]。必须探索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11-12]。当面对实际设计项目时,既能够摆脱“知识”的桎梏,又可以跨越“技法”的藩篱[13]。产学融合的新型人才教育模式不仅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浪尖创新班”是基于国家需要、产业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进行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模式的一个探索,初步实践证明这一新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值得企业和高等院校加强合作与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作者:罗成 李少康 张?? 单位:浪尖设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