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化论文范例

儒学文化论文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数学文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医学类专业

1数学文化的概念

数学文化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数学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数学文化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说过:“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数学文化只有走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真正感受到文化的渲染,从而产生文化共鸣,体会到数学文化中浓浓的品味和五味杂陈的世俗人情味。就“文化”这个词语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有些词典中的解释为“文化就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文化的意思就是他有足够的知识。从广义上来理解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有相对的稳定性[1];从狭义上来理解文化,就是指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方法、观点、数学语言以及其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理解就是在狭义理解的基础上还包括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2]。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现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许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学科的性质,教师的教学还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从定理的引出到定理的证明,然后再讲几个理论的定理应用经典例题;学生们的学习也是按部就班,简单记忆定理和用法,然后再做一些老师布置的以计算和证明为主的习题。大学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是按照教科书照本宣读还是力求还原定理的发明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过程,都可由教师自主选择。而后者的教学方式对于授课者教师来说,需要他们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积累。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卡约里(F.Cajori)在1893年出版的《数学史》中这样强调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作用:“如果数学教师用数学历史回顾和数学轶事点缀枯燥的问题求解和几何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3]另外,在“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相关知识点的数学文化,重演问题的发现及解决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思想的产生过程,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师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统计思想,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也知道该如何应用以及在怎样的问题中应用。

3数学文化融入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必要性

3.1融入了数学文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是有灵魂的数学学科教学。传统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总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突如其来被填鸭的理论、公式和定理以及大量复杂的推演与运算,使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忽略灵魂的传统“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方式,不仅把最重要的数学思想的启发和传授给忽略了,而且把原来充满乐趣和实用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变得枯燥、生硬,使学生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产生了误会,以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就是就是背理论、背公式,然后套公式模式,这种想法大大打击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储备一些有关数理统计课程的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相关资料,然后巧妙地在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时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能够让学生了解统计学家们在创造这门学科时起的重要作用。在解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历史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晓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问题是如何一步步被统计学家们所解决的,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修养。

3.2数学文化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提供物质基础。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国家数学教学标准》中提到:“逐步理解数学是一种人类的劳动成果,可以逐步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数学文化的一些内容。”[4]数学文化也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注入了人文因素。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认为:“通过数学文化开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全面而准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家形象,深刻理解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的人文精神,加深对数学知识自身的理解。”[4]我们把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就有了足够的人文因素,很容易改变教得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的传统教学。另外,通过数学文化在人文方面的引导,能够提高学生对“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的判断力,大大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的分量。因此,将数学文化引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能让教与学的天平平衡,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

3.3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教育,通过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高校大部分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教师往往会像传统的数学类课程教授一样,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导致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体会和感悟比较肤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将本学科博大的文化呈现给学生,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增加智慧,也能让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学知识会逐渐被他们遗忘,唯一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就是本学科中包含的思想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接受学科文化的熏陶中形成的健全人格与品质。

4如何在医学类专业中开展以数学文化为引导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

4.1加强课程中各个概念的理解,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数学的思考。对于医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将现实生活中或者专业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解决,以真正形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用统计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辨析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概率与数理统计”中的重要概念,定理和统计方法的发明,以及发展过程重新演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学史中,这些问题如何困扰着数学家和统计学家,以及后来这样一类问题又是如何一步步地被解决的,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重要的统计学概念、定理以及统计学的方法。这样的授课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获得知识和方法的过程都非常顺利,不会让学生觉得很困难,使他们今后在使用该统计方法的时候也能游刃有余。

4.2注重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作用。19世纪初,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一些西方数学家所认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开始提倡在数学类学科中利用数学史进行教学。19世纪末,美国的许多大学也开始对数学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数学史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大学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真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值得仔细揣摩。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思想产生的过程,构建立体的内容体系,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综合数学修养。

4.3结合课程的特点选择和改编合适的案例,辅助完成教学活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不应该给学生很抽象的错觉,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直接举一些生活中或医学生专业中的一些小例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及其统计方法。例如,当教授贝叶斯公式的时候,对于医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讲讲“假阳性”和“假阴性”检测,讲讲贝叶斯方法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从一个小小的贝叶斯公式的故事讲起,讲授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目前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

5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都申请开设了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大数据时代让统计学又重新被人们所认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许多新兴学科的理论基础。作为一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任课教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是非常符合时代需求的,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基本的概率统计知识,还能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使他们养成一种用数学头脑和统计思想来分析和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以后工作岗位上问题的习惯,也为医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统计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凌生智,胡松林.关于数学文化与提高女大学生数学素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9-11.

[2]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唐曦.关于数理统计教学的一些反思[J].科教文汇,2016(30):44-45.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出乳腺癌患者27例,年龄32—51岁,平均41.7岁。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前都经由CT扫描、血清癌标志物检测和病理检查并确诊。肿瘤发生位置不同,当中左乳发生者12例,右乳发生者11例,双侧同时发生者4例,肿块直径为1.2~3.6cm.在当中肿块直径1.2~2.1cm者21例,肿块直径2.2~3.6cm者6例。孕激素受体(PR)及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11例,PR阴性ER阳性者6例,PR阳性ER阴性者3例。ER和PR都阴性者7例,未发现肿瘤转移特别严重,无其他疾病。

1.2新辅助化疗(术前治疗)

对患者施行术前化疗方案:CTF方案。具体如下:吡柔比星(THP)50mg/m2,第一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CTX)480mg/m2,第1天和第7天静滴处理;氟尿嘧啶(FU)480mg/m2,也是静滴处理,第1、7天。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水化、止吐等综合疗法,20d作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全都接受3~4个周期的辅助化疗。对化疗后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3保乳术治疗

新辅助化疗后的患者在1个周后进行保乳手术,根据不同的患病的位置实际合理的保乳治疗方案,斌对患者产生的不良现象进行统计。临床疗效观察,对术前化疗的疗效评定标准[2]:完全缓解(CR):原肿瘤基本消除不再发生;部分得到缓解(PR):原肿瘤最大横向直径与垂直直径乘积减少超过50%,并且没有新病灶发生;疾病达到稳定(SD):原肿瘤两大直径乘积缩小量小于50%。或者增大量少于25%,并且没有新病灶发生;疾病进展(PD):肿瘤两大直径乘积提高超过25%或有新的病灶发生;病理完全缓解(pCR):手术标本中原发肿瘤区不出现浸润性癌细胞。

1.4术后治疗

术前化疗有效的患者,在术后进行综合性治疗,并寻找不同的时间观察有无不良情况的出现。

1.5评价标准

按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分为完全或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四个等级。

1.5统计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用SPSS13.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

2.结果

27例患者都进行术前的化疗,如表1所示患者的肿瘤都得到了控制,不过也有出现不良反应的,见图1,白细胞数量下降4例,占14.8%;脱发者3例.占11.1%;发生呕吐者6例,占22.2%,其他的患者无不良反应。没有产生肝肾功能损伤和耳毒性反应,没有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术前治疗结束1个周后,患者全部成功实施保乳手术。术后疗效比较良好并未发现有过大的不良现象,复发的几率为0。

3.讨论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可以增加手术切除与保乳机会[3],对于生存期以及预测预后情况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广泛应用[4]。术前辅助化疗优点有:①手术范围缩少;②可以从手术中理解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有无敏感性,作为以后治疗参考;③这种疗法产生耐药性的机会明显降低。进行保乳术治疗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要有其注意年龄,其他有关疾病是否冲突等。对于不到35岁的患者跟要注意其是否有复发的的可能性。对于手术后的一些综合治疗也十分必要。Fisher等比较肿瘤在4cm以内,腋淋巴结为N0及N1病例应用全乳切除、肿块切除+放疗、肿块切除术的疗效,三组均作腋淋巴结清除,结果是全乳房切除术与肿块切除+放疗的生存率相似。肿块切除后不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819%,而放疗组为717%。保留乳房的的手术不能代替根治术,保留乳房适应症:①肿瘤/乳房比率。②肿瘤≤3cm,单一,无皮肤粘连浸润等局部侵犯体征。③偏离乳头、乳晕。④同侧腋下淋巴结未扪及或扪及单个、活动、≤2cm、质地软的淋巴结。⑤患者同意保留患侧乳房。本组的32例保乳患者肿瘤位置在外上象限,肿块直径≤3cm,患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肿瘤/乳房比率适中(行区段切除后乳房外观与对侧乳房基本对称),经保乳手术加根治性放疗后近三年来局部无复发,患侧乳房与对侧乳房基本对称,未有明显纤维化,术后乳房外观表示满意。由于观察时间短(6月~18月),目前尚无局部复发病例,有待继续随访观查。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并不是因为手术范围的大小而影响患者的存活时间,保乳术后的形体完好,生活质量高,故应尽早安排根治性放疗,目前放疗设备及技术可使保留的乳房得到较均匀的、充足的照射剂量,以便消灭残留下来的肿瘤细胞,其作用与全乳切除效果相同,放射治疗后如有局部复发,再作根治手术仍可获得较好疗效。国内外学者对T1N0的肿瘤随机比较根治术(349例)与1/4乳房切除+放疗+腋淋巴结清除术(325例)的疗效,两组10年的生存率无差别。Fisher等比较肿瘤在4cm以内,腋淋巴结为N0及N1病例应用全乳切除、肿块切除+放疗、肿块切除术的疗效,三组均作腋淋巴结清除,结果是全乳房切除术与肿块切除+放疗的生存率相似。肿块切除后不放疗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819%,而放疗组为717%。保留乳房的的手术不能代替根治术,保留乳房适应症:①肿瘤/乳房比率。②肿瘤≤3cm,单一,无皮肤粘连浸润等局部侵犯体征。③偏离乳头、乳晕。④同侧腋下淋巴结未扪及或扪及单个、活动、≤2cm、质地软的淋巴结。⑤患者同意保留患侧乳房。本组的32例保乳患者肿瘤位置在外上象限,肿块直径≤3cm,患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肿瘤/乳房比率适中(行区段切除后乳房外观与对侧乳房基本对称),经保乳手术加根治性放疗后近三年来局部无复发,患侧乳房与对侧乳房基本对称,未有明显纤维化,术后乳房外观表示满意。由于观察时间短(6月~18月),目前尚无局部复发病例,有待继续随访观查。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3

以乳房肿块或炎症表现为主.常见于年轻患者,临床上可分三个阶段:(1)急性期:类似良性化脓性乳腺炎.乳房有红、肿、热、痛,乳腺内触及硬结,边界不清、有触痛,但一般无发热畏寒及脉象升高。(2)亚急性期:症状减轻,硬结缩小。(3)慢件期:上述症状消失,仅留下界限不清、质硬的肿块或表现为乳管瘘.乳腺导管扩张症以乳头溢液和或乳房肿块为主,常见于年老患者。根据患者体征特点可分为:(1)隐匿型,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多为棕黄或淡黄色浆液,少数呈血性,常累及数个导管,伴乳房胀痛或轻微触痛,乳头多有凹陷。(2)肿块型,可位于各区段,但以乳晕深部多见,或按触及增粗的大导管,伴轻度疼痛或压痛不适。(3)脓肿型.多在乳腺原有肿块基础上继发急性感染而形成脓肿,常位于乳晕下。(4)瘘管型。表现为乳晕下硬结伴慢性瘘管形成,流出粉渣样物.经久不愈。

哺乳障碍、乳房外伤、炎症、内分泌失调及乳房退行性变是引起乳腺导管引流不畅、阻塞、分泌物淤滞等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导致管腔内中性脂肪刺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进而破坏管壁进入间质引起剧烈的无菌性反应(3)异常激素刺激可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张,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单纯的阻塞不会引起导管扩张,但导管排泄不畅可使本病由溢液期发展到肿块期。(4)有学者从乳头溢液、乳晕部脓肿穿刺或乳头漏管中均分离和培养出厌氧菌,认为该病是厌氧菌在乳管内滋生引起的化脓性炎症。PCM的早期病理表现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导管扩张,管腔扩大,管腔内有大量含脂质的分泌物聚集,导管周围组织纤维化,并有淋巴细胞浸润。后期病变可见导管壁增厚、纤维化,导管周围出现小灶性脂肪坏死,周围可见大量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显著,作者综合文献认为,乳腺导管阻塞和激素的异常刺激是该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而早已存留于导管内的细菌滋生是继发感染和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

(一)乳腺无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与细菌感染性乳腺炎的鉴别鉴别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一般细菌感染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因乳汁淤积.产后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力下降造成细菌感染。病变呈轻度炎症或蜂窝织炎,感染扩散可形成脓肿。病人表现为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硬块及不同程度的感染性中毒症状,如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经抗生素治疗后炎症消退,肿块缩小,而乳腺无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二)急性细菌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多见于中年妇女;急性细菌性乳腺炎多见于哺乳期初产妇。浆细胞性乳腺炎可触及质硬结节,二维图像上为实性或实性为主的囊实性结节,边界不清;急性细菌性乳腺炎可触及质软的肿物,为典型脓肿特征,二维图像上肿块有较厚的壁,以囊性为主,囊内可有沉积物,有时可见光点流动。多伴导管扩张。浆细胞性乳腺炎抗生素治疗无效,结节可存在数年;急性细菌性乳腺炎抗生素治疗有显著疗效CDFI:浆细胞性乳腺炎可有血流信号,急性细菌性乳腺炎病灶(脓肿)内一般无血流信号或仅囊壁上见少许血流信号。

(三)乳腺无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与细菌感染性乳腺炎的鉴别鉴别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一般细菌感染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因乳汁淤积.产后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力下降造成细菌感染。病变呈轻度炎症或蜂窝织炎,感染扩散可形成脓肿。病人表现为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硬块及不同程度的感染性中毒症状,如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经抗生素治疗后炎症消退,肿块缩小,而乳腺无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急性乳腺炎在哺乳期多见。多种原因可以导致乳汁淤滞,淤滞、变性的乳汁刺激腺体组织,引起炎性反应。细菌乘机侵入,大量繁殖,形成细菌性感染,加重炎症反应,排乳更加不通畅,又因母亲惧怕疼痛不愿授乳,婴儿吮吸排空乳房不足,乳汁进一步淤滞,呈淤滞期表现。

二、结论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4

确立“学习规则”,重视学习中认真态度的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指导或小组指导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不管是哪个学生,对学习都必须认真,对于自己选择的课题应该坚持追寻到底。如果课题不适合自己,就设定新的课题,并要肩负责任,坚持追寻到最后。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不妨碍他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规则。因为吵闹影响个别化与个性化教学的现象也是有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习规则”作指导,让学生友好地共同学习。在个别化与个性化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出示的学习指南中有关于学习规则的指导。例如:同学们离开座位时要保持安静,看别人的学习成果时尽量不影响别人。

二、“协商”、“推敲”过程,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

在“协商”、“推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协商活动的主持人,有些问题让学生独自协商对他们来说太难了。这时,教师可以边整理学生的观点边引入心得,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以学生的讨论协商作为前提,协商活动就是孩子们的那些特异的想法在互相争论中又产生新的观点及想法的过程,为了协助这一活动的进行,就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时,学生进行了个别学习———尝试解决问题,分组学习———每个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及困难。学生在个别学习中出现了困难,这时教师恰当地介入指导协助学生解决困难。

三、学生的学习活动无法取得进展的时候,迫切需要教师介入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时是非常复杂的,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只等着学生“孵出”自己的想法,学习活动无法开展的场面会出现,这时必须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如果可能的话,那么最理想的情况是孩子们自己请教教师的想法,只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教师的讲解就会变得异彩纷呈。同时,在孩子们的自我发现过程中,教师常常是最得力的顾问。

四、制定单元课题、理解单元目标时,需要教师的集体指导

在设定单元课题及理解单元目标时可以以集体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师结合某一单元教学内容,提供学习资源,如:学习的方法,学习素材的利用方法,学习资源的放置位置,等等。这些学习资源需要让每个学生都了解,教师的一齐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时,教师的集体指导是恰当有效的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组织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头脑风暴,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在这个学习活动中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后会明白什么、学习的大体方向是什么,等等,这些活动中教师的一齐指导是非常恰当有效的。当然,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都应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指导只限定于协助。例如:在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从“一汽看世界”的主题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提出与“一汽”有关的问题,然后将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汽车生产、汽车品牌、汽车销售、汽车构造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六、学生的失败之处,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5

学习动机理论是课堂导入的主要理论基础。Williams和Burden认为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动力,可以使人有意识地决定做出行动,并努力维持以便达到预期目标。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求知欲。C.Turney认为导入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及建立相互间的联系。上个世纪80年代RogerGower认为在课堂导入时应采取多种方法,应注意将要学习的内容,用简单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C.Turney和RogerGower等学者的研究都注重在新课开始时,应使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其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进入良好的课堂心理准备状态。在西方学者对课堂导入艺术进行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和教育家对此也从诸多方面撰文进行研究。胡淑珍认为课堂导入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对课堂导入的功能、类型和基本要求作了分析。阎承利分析阐释了课堂教学最优化导入艺术,提出课堂导入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最优化的课堂导入方法。李如密认为课堂导入要做到“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导入策略实践研究

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即便相同,班级和学生不同,也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不同,其导入方式都应该有所侧重。我们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策略进行了分类整理,按照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分为两类:以“视听”为主和以“说”为主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以“视听”为主的课堂导入策略

近1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这使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完全依靠传统单调的“黑板+粉笔”授课模式,图片、录音、各式视频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激活课堂语言氛围。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视听”课堂导入。当然,视听导入法也包括使用一些传统的实物教具。

1.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利用视听影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选视频往往和文章主题密切相关。视频观看前,教师可提示关键词,特别是课文和视频中都将出现的新词汇和表达法。例如,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II》AGoodHearttoLeanon《善心可依》时,以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Gump年幼腿瘸母亲送其就学视频片段作为导入。学生观看视频,同时习得单词crip-ple;Forrest因腿部缺陷而遭受歧视时,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为课文中“我”父亲的遭遇做了铺垫,更能分析他乐观善良的品质,直逼主题。

2.图片导入

图片教学直观、形象。《新视野大学英语III》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新课导入时,教师可先展示若干世界各地著名文化标志,然后过渡到美国文化的五大标志。学生在看图中学习世界文化知识,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音乐导入

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英语歌曲视频,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作者、创作背景等。例如《21世纪大学英语I》StevieWonder:SunshineintheShadow《墙角的阳光》,可采用StevieWonder的名曲IJustCalledtoSayILoveyou《电话诉衷情》导入,聆听着优美的旋律,学生们也想知道StevieWonder的传奇一生。

4.故事、笑话导入

讲故事、笑话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很多人都喜欢听故事、笑话,有趣的故事、笑话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V》CharlieChaplin《卓别林》,本课内容主要为卓别林的生平和职业生涯;课文导入时,先讲解西方喜剧发展史,再引入伟大的喜剧家卓别林的故事。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

5.名言佳句导入

名言佳句是浓缩的精华,闪烁着智慧的灵光。英语名言佳句是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把英语名言佳句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地进行课堂教学。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TimeconsciousAmericans《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课堂导入时,可先导入几个关于时间的英语名言佳句:(1)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BenjaminFrankin,AmericanPresident.(2)Timedropsindelay,likeacandleburntout(时间点点滴滴地消失,犹如蜡烛慢慢燃尽).———WilliamButlerYeats,Irishplaywright.(3)Tochoosetimeistosavetime(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FrancisBacon,Britishphilosopher.值得一提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正出自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美国人惜时如金,这也应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6.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和中西文化差异,这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英语学习中,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或文化差异,学生经常无法理解英语课文。因此,教师在呈现新材料前,导课时有必要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如《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YogainAmerica《瑜伽在美国》,可从当前流行、学生熟悉的瑜伽入手,介绍瑜伽的来源、流派、发展传播等,继而引出本课主题。

(二)以“说”为主的课堂导入策略

1.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法就是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学生熟悉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交谈话题,课上通过看似随意的交谈(谈生活、谈学习、谈思想)将学生逐步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把握机会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利用国内外大事,或大学生自身关心的话题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MarriageacrosstheNations《跨国婚姻》新课导入时,可可以谈如下问题如:“Whatqualitiesshouldyourlife-longpartnerhave?”、“Marriage,forloveorformoney?”、“Doyouprefercross-nationalmarriage?”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自然会积极参与讨论,学生也想知道老师的观点。此时应抓住时机,在恋爱观和择偶标准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2.演讲导入

讲台不仅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3分钟演讲。通过演讲学生可以锻炼口语,还能培养自己大胆发言的自信心。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I》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roughouttheWorld《世界各地的环境保护》课文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演讲,题目可以自拟。聆听同学的演讲,学生各受启发,这为课文讲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3.角色扮演导入

角色表演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扮演其中特定角色,根据自己构思的内容,组织语言进行表演。例如《大学英语听力III》TheBusinessWorld,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模拟一个场景表演:Ifyouareareceptionist,whatshouldyoudotomakeyourvisitorsfeelcomfortableandhaveagoodimpressionofyourcompany?学生们一边构思如何才能使顾客feelcomfort-able,一边观看其他同学现场表演。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急切想知道课文对话人如何做才使得顾客舒服,这样他们便会认真听,进入了良好的听力状态,为学习PartB:Wel-comingVisitors做好了铺垫。

4.疑问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产生兴趣,课堂导入问题要精心设置。要注意的是,问题要选准切入点,不能随便问,要仔细推敲和琢磨。切入点要选得好、选的准,设置一些巧妙并富有启发思考的问题,紧扣学生的心弦,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如《新视野大学英语I》TheWidow《寡妇》,可用这样一个悬念来导入的:Awidow,whoisalonenow,writesapainfulquota-tioninanotebook.Whyissheinpain?

5.竞赛导入

简单的游戏、竞赛等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课文快速阅读时,可采用竞赛法。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比赛抢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获胜,最后失败的小组需接受惩罚如表演节目。为获胜,学生们会积极快速地阅读课文,并回答或抢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享受竞赛快乐的同时,同学们已掌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然而,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导入方式,例如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复习导入法、分组讨论导入法、任务导入法、想象导入法等。英语教师要不断探索发现更多更好的课堂导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导入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应具备趣味性、任务性、知识性等功能。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导入设计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要与课堂教学内容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为顺势进入新内容的教学内容服务;(2)导入设计应由浅入深,具备可性行和可操作性。导入内容应该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尽量选择他们熟知的、感兴趣的人和事;(3)导入设计还需具有可控制性。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互动的内容有前瞻性,精心设计好导入步骤,考虑好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4)课堂导入一般以3~5分钟为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简洁有效的导入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听课状态;(5)课堂教学的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所以,新课一开始就应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抓住时机,逐步形成教学高潮,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论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6

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陇右傅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活跃的一支北方大族。他们在政治方面簪缨不替,爵位蝉联,显赫于当时政坛,在文化方面,翰墨相承,诗文相继,荣耀于当时文坛,对社会的影响巨大。本文对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重难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并展望了未来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陇右;傅氏家族;家族文化;研究综述

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家族———国家”的“家国同构”模式是宗法社会的基本社会政治模式。家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乃至政治、社会诸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家大族、高门甲族有学术文化的底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以及杰出的文化个体,所以他们往往是时代文化、地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陇右傅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活跃的一支北方大族。他们显赫于政坛,在文化方面,翰墨相承,诗文相继,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不可低估。通过对陇右傅氏家族的迁徙、政治动向、诗文创作和思想学术倾向的研究,可以揭示汉魏六朝家族文化的某些特征,也可以折射出时代的侧影,同时可以探究陇右地域的传统文化。

一、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现状与趋势

随着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入,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家族研究,代表成果有吕思勉《中国宗族制度小史》,陶希圣《婚姻与家族》,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旺族》,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些著作对我国古代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奠基性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涉及单一家族,而且涉及分朝代或通代的家族制度研究。尤其是陈寅恪先生率先运用“地域———文化———家族”之法治中古史、中古文化及文学,其著作《隋唐制度渊源论略》《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明馆丛稿初编》及《金明馆丛稿二编》对研究中古家族文化有开山之功,启发学界良多。另外,钱穆先生亦着力于家族角度研究中古文化,其文《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具体概述了世家大族在中古历史文化中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1]。钱穆在中古家族文化研究方面影响深远。后继者又有唐长孺、岑仲勉、王仲荦、毛汉光、余英时等先生,以及外国学者池田温、谷川道雄、崔瑞德等在家族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成为史学界与文学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此方面的研究渐趋繁盛。史学界有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及常建华《宗族志》,这些通论性的著作均对中古家族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2,3]。另外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为研究入门手册,将家族史的基本概念梳理得极为精准[4]。而断代家族史以及家族史个案研究的学术成果则更多,如李卿《秦汉魏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王永平《六朝江东士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与《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岳庆平《汉代家庭与家族》、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杨际平郭锋与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高门之仕宦:陈郡谢氏个案研究》、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等[5~9]。并且,周一良先生在《〈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价》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近年来日本和西方的学者喜欢采用社会学和民族学的方法,往往对魏晋南北朝的某些世家大族作所谓的个案研究,如矢野主税氏有《张氏研究》《郑氏研究》,丹羽兑子氏有《关于魏晋时代之大族旬氏》等。这些成果都彰显了家族研究在史学领域内的繁荣景象。文学界也同样硕果迭出,如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与《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杜志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及姚晓菲《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等,这几部专著都是从家族角度来研究中古文学、文化,功莫大焉[10~13]。渐次,研究家族形成、传承、变异和消亡的历史过程与规律,以及从家族角度研究士族、世族及中古历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学术界的热议。关于傅氏家族文学文化的研究,20世纪初中期已有对傅氏家族人物的个案研究,出现了如周春元《傅玄之经济思想》、张岱年《〈物理论〉和〈傅子〉是否一家之学》及王云五《傅玄的政治思想》等文章。到七十年代,赵光勇《傅玄论》开始对傅玄进行了综合研究[14]。80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新民、朱允校编的《傅玄〈傅子〉校读》、王会绍等《傅玄阴铿诗注》、王绘洁撰《傅玄及其诗文研究》、高新民《傅玄思想研究》、魏明安赵以武著《傅玄评传》、刘志立《〈傅子〉评注》等令人瞩目的研究专著[15~20]。相关研究论文也频结硕果,且内容涉及广泛,有籍贯、家世、生平与其生活时代的考论,又有关于傅玄文献的整理编注,也有对《傅子》及傅玄诗文的研究,还有的学者探讨了傅玄个人的学术思想等。另外,傅氏家族的傅咸、傅亮也受到研究者的一些关注,有孙宝《傅咸家风与魏晋文风流变》、张亚军《北地傅氏与傅亮》等,赵茂林、张明华及马黎丽等对傅咸诗歌辞赋的研究成果显著。也有论及傅嘏、傅燮与傅斡等傅氏家族人物的研究。近年来,开始出现了对傅氏家族进行宏观整体研究的成果,日本学者石田德行对北地傅氏家族进行了整体考证。另如罗世琴的硕士学位论文《傅氏家风及傅玄傅咸个案研究》也考证了傅氏家族的谱系、籍贯并阐发了傅氏家风等问题。霍昇平的《灵州傅氏试探》一文讨论了灵州傅氏在汉魏晋南北朝各时期的政治态度与地位变迁,以及在历史上所起之作用。魏明安的《汉末清议与傅氏一家之儒》考察了傅氏四代的议政言论,并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21]。柳春新的《论汉晋之际的北地傅氏家族》与安朝辉的博士学位论文《汉晋北地傅氏家族与文学》,都考证了汉晋傅氏的发源、兴起与迁徙变化,以及傅氏家族的政治盛衰演变,并阐述了傅氏家族的家学与家风。要之,在家族研究渐热的大背景下,陇右傅氏家族文学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但仍嫌薄弱,尤其对从魏晋到南北朝傅氏家族做整体研究的成果还几无可见,许多问题也需要继续细化、深入研究,所以这些问题必将成为傅氏家族研究的趋势。

二、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重难点

目前学术界对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陇右傅氏家族之郡望、谱系与传承概述。联系北地泥阳及傅氏家族迁徙的具体状况,考辨厘清陇右傅氏。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相关资料,列出本课题所涉及的傅氏家族的谱系,概述傅氏家族的传承脉络,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傅氏家族政治地位的变迁。其二,陇右傅氏家族“刚劲亮直”的家风传统。傅氏家族“刚劲亮直”的家族性格与文化特征,傅氏家风形成的主要根源———地域影响、气候因素、时代风气、政治环境、士人心态、诗教儒学传统以及遗传基因等,傅氏家族成员与帝王、同僚、平民的交游状况。其三,陇右傅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以及法道杂家对傅氏家族文化的影响。从傅玄、傅咸等傅氏家族成员的文学作品中,探讨傅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以及所兼有的法道杂家等多元文化对傅氏家族文化产生的影响。其四,魏晋南北朝陇右傅氏的文学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傅氏在文坛上声名显赫,根据文献资料辑出陇右傅氏家族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有傅玄、傅咸与傅亮三位。以他们的作品为研究中心,兼论其他傅氏家族成员的作品,考察其各种文体的文学创作情况,并发掘他们各自的特征以及文风的传承影响发展。其五,专论对傅氏家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傅子》,分析梳理《傅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教育思想、农业思想、经济思想以及美学思想。关于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重点,一为陇右傅氏家族“刚劲亮直”的家风传承。傅氏家风,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刚正耿直的性格特征,从傅幹、傅玄到傅咸皆是如此。结合时代背景和地域特点分析形成这一家风传统的内在外在成因。二为陇右傅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以及法道杂家对其家族文化的影响。傅氏家族是以儒传家的,但它又不简单的表现为纯儒,法道杂家等对其家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出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形态。三为文化包含文学,文学同时又折射文化。通过深入研究傅氏家族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探索傅氏家族文化。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难点在于,追溯傅氏籍贯可以发现其籍贯“北地泥阳”之址由于历史原因变迁多次,而傅氏家族也几经迁徙,所以使考订其籍贯显得复杂难行,学术界历来存在陕西耀县、宁夏灵武和甘肃宁县三说。这些都需要仔细梳理,小心求证,考订其籍贯,并区分出陇右一族。另外,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辑出的陇右傅氏家族作品就有近三百篇,归纳、梳理这些卷帙浩繁的作品是本课题的又一难点。还有,深入分析傅氏家族文化形成的复杂成因也是这一课题的一个难点。

三、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方法

对于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方法目前有:第一,运用“家族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力图展现出傅氏家族文化的整体风貌。第二,采用文献整理考证法。从传统目录学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勾稽整理。第三,将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家族是一个群体,将其分不同的历史时段,加以分析,观察其发展规模、地位升降、文化演变的特点,将家族中一些成就显著的成员作为个案,以展示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演进的轨迹及其文化面貌。第四,数理统计、归纳分析法。本论文以文献作为研究的依据,排比文献史料,归纳出傅氏家族的人物、作品、本家族的发展轨迹等。第五,文化阐释法。文化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环境、地理特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采用文化阐释的方法,力图还原魏晋南北朝陇右傅氏家族文化与文学所根植的地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背景。

四、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研究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的学术意义与理论意义在于:其一,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法社会的基本社会政治模式是“家庭———家族———国家”的“家国同构”模式。世家大族、高门甲族有学术文化的底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以及杰出的文化个体,所以他们往往是时代文化、地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因此,从微观上描摹一个家族的文化盛景,不但可以发掘出这一家族的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核,而且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状况、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社会全景。而门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社会主导地位,陈寅恪讲“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故以家族文化为切入点进行中古文化研究大有可为。再者,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傅氏是相当活跃的一支北方大族。他们在政治方面簪缨不替,爵位蝉联,显赫于当时政坛,在文化方面,翰墨相承,诗文相继,荣耀于当时文坛,对社会的影响巨大。通过对傅氏家族的迁徙、政治动向、诗文创作和思想学术倾向的研究,可以管窥到汉魏六朝家族文化的某些特征,也可以折射出魏晋南北朝的时代侧影,同时可以探究陇右地域的文化传统。三是,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家族文学文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界一个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家族文学研究大家迭出、成绩斐然,并且关于傅氏家族重要成员的个案研究也是成果颇丰,但是对傅氏家族文化做整体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对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的整个陇右傅氏家族文学文化的整体研究几无可见。且以往对傅氏家族的研究大多仅就某一文体、文学艺术或某一思想进行分析,较少关注傅氏家族文化的发展流变,以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体文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四是,虽然学界对傅氏家族重要成员的个案研究成果良多,但多是对傅氏家族成就较高的成员如傅玄、傅咸及傅亮的关注,而对其中成就较小的成员如傅祗、傅畅、傅隆、傅昭、傅休、傅郁以及傅岐等关注较少,我们以后的研究需要关涉傅氏家族中这类成员,以期更全面地展现傅氏家族的文学与文化风貌。五是,在广泛研究傅氏家族各成员的基础上,将傅氏家族各成员做比较研究可以从他们相继承的、相一致的一面总结出傅氏家族整体的家风、家学、文学特征与文化传统;从他们相异的一面,考察他们各自的特征,借此试探讨从魏晋到南北朝文学文化演进的趋势。最后,北地傅氏向有陕西耀县说、宁夏灵武说、还有甘肃庆阳说,我们依然需要考辨厘清陇右傅氏。进一步考订证明魏晋南北朝傅氏家族有两脉,其中傅燮一脉为“北地泥阳”一脉,这一家族曾在甘肃陇右地区生息繁衍过。同时,在对傅氏家族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有争议的地方。因此陇右傅氏家族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并需要进一步深化。

作者:边思羽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1.

[2]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322.

[3]冯尔康.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6-466.

[4]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4-225.

[5]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3-278.

[6]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62.

[7]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1-366.

[8]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20.

[9]闫爱民.汉晋家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449.

[10]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87.

[11]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1-370.

[12]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8:1-306.

[13]姚晓菲.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351.

[14]赵光勇.傅玄论[J].陕西师大学报,1979,(2):69-79.

[15]高新民,朱允.傅玄《傅子》校读[M].银川:宁夏大学出版社,2008.

[16]王会绍等.傅玄阴铿诗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189.

[17]王绘洁.傅玄及其诗文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1-206.

[18]高新民.傅玄思想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1-183.

[19]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62.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7

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陇右傅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活跃的一支北方大族。他们在政治方面簪缨不替,爵位蝉联,显赫于当时政坛,在文化方面,翰墨相承,诗文相继,荣耀于当时文坛,对社会的影响巨大。本文对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重难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并展望了未来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陇右;傅氏家族;家族文化;研究综述

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家族———国家”的“家国同构”模式是宗法社会的基本社会政治模式。家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乃至政治、社会诸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家大族、高门甲族有学术文化的底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以及杰出的文化个体,所以他们往往是时代文化、地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陇右傅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活跃的一支北方大族。他们显赫于政坛,在文化方面,翰墨相承,诗文相继,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不可低估。通过对陇右傅氏家族的迁徙、政治动向、诗文创作和思想学术倾向的研究,可以揭示汉魏六朝家族文化的某些特征,也可以折射出时代的侧影,同时可以探究陇右地域的传统文化。

一、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现状与趋势

随着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入,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家族研究,代表成果有吕思勉《中国宗族制度小史》,陶希圣《婚姻与家族》,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旺族》,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些著作对我国古代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奠基性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涉及单一家族,而且涉及分朝代或通代的家族制度研究。尤其是陈寅恪先生率先运用“地域———文化———家族”之法治中古史、中古文化及文学,其著作《隋唐制度渊源论略》《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明馆丛稿初编》及《金明馆丛稿二编》对研究中古家族文化有开山之功,启发学界良多。另外,钱穆先生亦着力于家族角度研究中古文化,其文《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具体概述了世家大族在中古历史文化中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1]。钱穆在中古家族文化研究方面影响深远。后继者又有唐长孺、岑仲勉、王仲荦、毛汉光、余英时等先生,以及外国学者池田温、谷川道雄、崔瑞德等在家族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成为史学界与文学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此方面的研究渐趋繁盛。史学界有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及常建华《宗族志》,这些通论性的著作均对中古家族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2,3]。另外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为研究入门手册,将家族史的基本概念梳理得极为精准[4]。而断代家族史以及家族史个案研究的学术成果则更多,如李卿《秦汉魏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王永平《六朝江东士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与《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岳庆平《汉代家庭与家族》、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杨际平郭锋与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高门之仕宦:陈郡谢氏个案研究》、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等[5~9]。并且,周一良先生在《〈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价》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近年来日本和西方的学者喜欢采用社会学和民族学的方法,往往对魏晋南北朝的某些世家大族作所谓的个案研究,如矢野主税氏有《张氏研究》《郑氏研究》,丹羽兑子氏有《关于魏晋时代之大族旬氏》等。这些成果都彰显了家族研究在史学领域内的繁荣景象。文学界也同样硕果迭出,如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与《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杜志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及姚晓菲《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等,这几部专著都是从家族角度来研究中古文学、文化,功莫大焉[10~13]。渐次,研究家族形成、传承、变异和消亡的历史过程与规律,以及从家族角度研究士族、世族及中古历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学术界的热议。关于傅氏家族文学文化的研究,20世纪初中期已有对傅氏家族人物的个案研究,出现了如周春元《傅玄之经济思想》、张岱年《〈物理论〉和〈傅子〉是否一家之学》及王云五《傅玄的政治思想》等文章。到七十年代,赵光勇《傅玄论》开始对傅玄进行了综合研究[14]。80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新民、朱允校编的《傅玄〈傅子〉校读》、王会绍等《傅玄阴铿诗注》、王绘洁撰《傅玄及其诗文研究》、高新民《傅玄思想研究》、魏明安赵以武著《傅玄评传》、刘志立《〈傅子〉评注》等令人瞩目的研究专著[15~20]。相关研究论文也频结硕果,且内容涉及广泛,有籍贯、家世、生平与其生活时代的考论,又有关于傅玄文献的整理编注,也有对《傅子》及傅玄诗文的研究,还有的学者探讨了傅玄个人的学术思想等。另外,傅氏家族的傅咸、傅亮也受到研究者的一些关注,有孙宝《傅咸家风与魏晋文风流变》、张亚军《北地傅氏与傅亮》等,赵茂林、张明华及马黎丽等对傅咸诗歌辞赋的研究成果显著。也有论及傅嘏、傅燮与傅斡等傅氏家族人物的研究。近年来,开始出现了对傅氏家族进行宏观整体研究的成果,日本学者石田德行对北地傅氏家族进行了整体考证。另如罗世琴的硕士学位论文《傅氏家风及傅玄傅咸个案研究》也考证了傅氏家族的谱系、籍贯并阐发了傅氏家风等问题。霍昇平的《灵州傅氏试探》一文讨论了灵州傅氏在汉魏晋南北朝各时期的政治态度与地位变迁,以及在历史上所起之作用。魏明安的《汉末清议与傅氏一家之儒》考察了傅氏四代的议政言论,并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21]。柳春新的《论汉晋之际的北地傅氏家族》与安朝辉的博士学位论文《汉晋北地傅氏家族与文学》,都考证了汉晋傅氏的发源、兴起与迁徙变化,以及傅氏家族的政治盛衰演变,并阐述了傅氏家族的家学与家风。要之,在家族研究渐热的大背景下,陇右傅氏家族文学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但仍嫌薄弱,尤其对从魏晋到南北朝傅氏家族做整体研究的成果还几无可见,许多问题也需要继续细化、深入研究,所以这些问题必将成为傅氏家族研究的趋势。

二、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重难点

目前学术界对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陇右傅氏家族之郡望、谱系与传承概述。联系北地泥阳及傅氏家族迁徙的具体状况,考辨厘清陇右傅氏。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相关资料,列出本课题所涉及的傅氏家族的谱系,概述傅氏家族的传承脉络,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傅氏家族政治地位的变迁。其二,陇右傅氏家族“刚劲亮直”的家风传统。傅氏家族“刚劲亮直”的家族性格与文化特征,傅氏家风形成的主要根源———地域影响、气候因素、时代风气、政治环境、士人心态、诗教儒学传统以及遗传基因等,傅氏家族成员与帝王、同僚、平民的交游状况。其三,陇右傅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以及法道杂家对傅氏家族文化的影响。从傅玄、傅咸等傅氏家族成员的文学作品中,探讨傅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以及所兼有的法道杂家等多元文化对傅氏家族文化产生的影响。其四,魏晋南北朝陇右傅氏的文学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傅氏在文坛上声名显赫,根据文献资料辑出陇右傅氏家族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有傅玄、傅咸与傅亮三位。以他们的作品为研究中心,兼论其他傅氏家族成员的作品,考察其各种文体的文学创作情况,并发掘他们各自的特征以及文风的传承影响发展。其五,专论对傅氏家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傅子》,分析梳理《傅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教育思想、农业思想、经济思想以及美学思想。关于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重点,一为陇右傅氏家族“刚劲亮直”的家风传承。傅氏家风,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刚正耿直的性格特征,从傅幹、傅玄到傅咸皆是如此。结合时代背景和地域特点分析形成这一家风传统的内在外在成因。二为陇右傅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以及法道杂家对其家族文化的影响。傅氏家族是以儒传家的,但它又不简单的表现为纯儒,法道杂家等对其家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出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形态。三为文化包含文学,文学同时又折射文化。通过深入研究傅氏家族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探索傅氏家族文化。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难点在于,追溯傅氏籍贯可以发现其籍贯“北地泥阳”之址由于历史原因变迁多次,而傅氏家族也几经迁徙,所以使考订其籍贯显得复杂难行,学术界历来存在陕西耀县、宁夏灵武和甘肃宁县三说。这些都需要仔细梳理,小心求证,考订其籍贯,并区分出陇右一族。另外,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辑出的陇右傅氏家族作品就有近三百篇,归纳、梳理这些卷帙浩繁的作品是本课题的又一难点。还有,深入分析傅氏家族文化形成的复杂成因也是这一课题的一个难点。

三、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方法

对于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方法目前有:第一,运用“家族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力图展现出傅氏家族文化的整体风貌。第二,采用文献整理考证法。从传统目录学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勾稽整理。第三,将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家族是一个群体,将其分不同的历史时段,加以分析,观察其发展规模、地位升降、文化演变的特点,将家族中一些成就显著的成员作为个案,以展示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演进的轨迹及其文化面貌。第四,数理统计、归纳分析法。本论文以文献作为研究的依据,排比文献史料,归纳出傅氏家族的人物、作品、本家族的发展轨迹等。第五,文化阐释法。文化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环境、地理特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采用文化阐释的方法,力图还原魏晋南北朝陇右傅氏家族文化与文学所根植的地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背景。

四、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研究陇右傅氏家族文化的学术意义与理论意义在于:其一,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法社会的基本社会政治模式是“家庭———家族———国家”的“家国同构”模式。世家大族、高门甲族有学术文化的底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以及杰出的文化个体,所以他们往往是时代文化、地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因此,从微观上描摹一个家族的文化盛景,不但可以发掘出这一家族的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核,而且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状况、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社会全景。而门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社会主导地位,陈寅恪讲“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故以家族文化为切入点进行中古文化研究大有可为。再者,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傅氏是相当活跃的一支北方大族。他们在政治方面簪缨不替,爵位蝉联,显赫于当时政坛,在文化方面,翰墨相承,诗文相继,荣耀于当时文坛,对社会的影响巨大。通过对傅氏家族的迁徙、政治动向、诗文创作和思想学术倾向的研究,可以管窥到汉魏六朝家族文化的某些特征,也可以折射出魏晋南北朝的时代侧影,同时可以探究陇右地域的文化传统。三是,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家族文学文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界一个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家族文学研究大家迭出、成绩斐然,并且关于傅氏家族重要成员的个案研究也是成果颇丰,但是对傅氏家族文化做整体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对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的整个陇右傅氏家族文学文化的整体研究几无可见。且以往对傅氏家族的研究大多仅就某一文体、文学艺术或某一思想进行分析,较少关注傅氏家族文化的发展流变,以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体文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四是,虽然学界对傅氏家族重要成员的个案研究成果良多,但多是对傅氏家族成就较高的成员如傅玄、傅咸及傅亮的关注,而对其中成就较小的成员如傅祗、傅畅、傅隆、傅昭、傅休、傅郁以及傅岐等关注较少,我们以后的研究需要关涉傅氏家族中这类成员,以期更全面地展现傅氏家族的文学与文化风貌。五是,在广泛研究傅氏家族各成员的基础上,将傅氏家族各成员做比较研究可以从他们相继承的、相一致的一面总结出傅氏家族整体的家风、家学、文学特征与文化传统;从他们相异的一面,考察他们各自的特征,借此试探讨从魏晋到南北朝文学文化演进的趋势。最后,北地傅氏向有陕西耀县说、宁夏灵武说、还有甘肃庆阳说,我们依然需要考辨厘清陇右傅氏。进一步考订证明魏晋南北朝傅氏家族有两脉,其中傅燮一脉为“北地泥阳”一脉,这一家族曾在甘肃陇右地区生息繁衍过。同时,在对傅氏家族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有争议的地方。因此陇右傅氏家族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并需要进一步深化。

作者:边思羽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1.

[2]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322.

[3]冯尔康.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6-466.

[4]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4-225.

[5]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3-278.

[6]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62.

[7]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1-366.

[8]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20.

[9]闫爱民.汉晋家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449.

[10]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87.

[11]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1-370.

[12]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8:1-306.

[13]姚晓菲.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351.

[14]赵光勇.傅玄论[J].陕西师大学报,1979,(2):69-79.

[15]高新民,朱允.傅玄《傅子》校读[M].银川:宁夏大学出版社,2008.

[16]王会绍等.傅玄阴铿诗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189.

[17]王绘洁.傅玄及其诗文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1-206.

[18]高新民.傅玄思想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1-183.

[19]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62.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8

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是论文。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搜集文献,以求获得更充分的认识。

关键词:

灾害;古代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的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学中表现自然灾害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是论文。唐元、张静《古代灾害文学研究现状综述》(《山花》2015.5)梳理了部分相关成果,本文继续搜集文献,以求获得更充分的认识。有的论文属于概述与理论指导的研究。全方位地概括灾害与社会的关系的有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复旦学报》2000.6)一文,文章指出灾难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灾害的时空变化,灾害对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黄敏《“灾害与文学”研究范式刍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1)认为“灾害与文学”聚焦于自然灾害,也关注天灾与人祸的关系,是强调文学反映功能的文学研究范式,但是我们不仅要关注作品的政治、社会层面及生命、伦理层面,也要关注作品的哲学、美学层面;关注对灾害的本体性书写,强调在灾害面前人类应该具有的现代思想,即哲学层面的思考。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灾害文学,近年来比较显著。如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经学与政治,宏观探讨灾异观念,文章指出,灾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影响很深,远不止在思想层面;同时还指出,灾异说对权力的干预和约束缺少强制性,反而常常被权力所驱使。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从灾害与政治的角度,讨论国家机构在面临灾害危机时的具体应对政策,包括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员的对策,同时讨论了灾害与民族战争、藩镇政策与灾民动乱问题;“灾异天谴说”在灾异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指出,灾异说对政治的修正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史学界研究成果细致入微,而文学研究以史学为依据、以文学作品为基础,但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文学研究的参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灾害文学进行人类学或者母题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郭子辉《灾害神话:苦难现实的浪漫外衣——灾害文学源头探寻》(《长城》2012.2)认为灾害神话作为灾害文学的源头,对于先秦以来我国灾害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提供了文学素材,还提供了一种写作模式,一直贯穿到当代的灾害文学创作之中。李伟《先秦灾害神话之文学探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1),认为先秦灾害神话记录了自然灾害,表现了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同时灾害神话对后世文学题材、结构等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更使其成为灾害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灾害书写进行文学研究的成果有如下角度:以时代为单位进行研究。李瑞丰《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试图建立“灾害文学”主题研究,并梳理灾异文学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围;关于灾异文学的现实意义,文章指出四点:一、作为赈灾手段之一的巫术禳灾,二、农业社会中作为社会评判的工具和道德评判的尺度,三、作为记实性史料及对灾异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反思,四、作为历史记忆的体验与民族凝聚力的激发。李文娟《东汉灾害文学研究》(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文章指出东汉灾害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及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拓展,灾害文学对灾害的记录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字记载的范畴。杜玉俭、李莉《唐代文学中灾异观念的表现》(《广州大学学报》2006.6)指出灾异观念是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内容,灾异观念在唐代甚为流行,其表现形式与汉朝略有不同。以时代来限定研究范围,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分析各个阶段的灾害与文学的关系,重点关注灾异观念、道德感召,有的文章从诗文创作者角度来分析灾难对创作动机的影响,具有开拓性。

以作家或具体作品为单位进行研究。杨古月《<左传>中灾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出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社会的普通百姓对待灾异态度往往是截然相反的,而知识分子在谈灾异的时候,往往要把灾异和人民、君主乃至整个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灾异对于上层社会的影响远远比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来得深刻。刘艺《杜甫天灾诗探微》(《杜甫研究学刊》2013.1)和吴夏平《白居易的灾害诗》(《古典文学知识》2013.3)同样如此。其中杨古月和薛雨的文章值得关注,探讨了灾异观念的变化和灾异对社会不同人群的影响,其余论文则停留在诗史互证的层面。研究灾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面。高璐《嘉靖大地震的发生与明代文学》(《社会科学家》2013.9)指出,此次地震的发生产生的震后文学作品,使得相关的受灾场景得到了生动而周详的描述;就祭悼作品而言,个人所写的悼念诗文更具有真情实感,文学性更强;地方在震后数年内涌现了大量的重修题记,亦有可备观览之作。从文学艺术性角度探讨的,目前只有侯英、唐元《康熙十八年地震诸家诗研究》(《短篇小说》2013.14)一篇,文章从康熙十八年京畿地震诗歌入手,讨论了地震诗歌所应具备的艺术因素。此类文章从更大的角度来研究灾难对文学的影响,涉及灾害对作家本人生活的影响、创作心理的影响,更注重灾害与作家、作品的互动关系。从灾害类型来展开研究的,侯英《由汶川抗震诗歌大潮看中国古代地震诗歌》(《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归纳出古代地震诗歌在内容上的某些共同特点。此外还有杨莹樱《中国古代小说瘟疫描写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等文章。此类文章代表性不强,灾难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与灾害的具体类型关系不大,而与灾难的造成的影响程度联系更为密切。

综述研究灾害与文学,首先应考虑灾害对社会、经济、政治、人口迁徙造成的影响,其次是是灾害对作家本人的影响,包括作家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其次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对灾害的具体表现,包括文学特色、文学思想等。应以灾害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为中心,以中国古代“天谴论”与“反天谴论”为暗线,以文学性最强的古代诗歌为例,兼顾古代文章与叙事性小说,分析灾害给作家带来的影响、给文学本身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灾害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作者:栾玉博 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