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总结范例

期末考试总结

期末考试总结范文1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社区护理;见习课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的教学和信息的提供,且在课堂上还是由教师严格控制整个课程学习进展。教学方法是以教育者为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充分发挥其学习潜力。近期,有关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及其如何与学生表现相匹配的研究越来越多[1]。一些研究表明,当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致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2]。但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方式很难保持一致[3],且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尝试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配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是指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图文资料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学习,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协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4]。有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认知结果产生积极影响[5]。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需要有效地将护理理论知识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本学期我们开设了社区护理见习课,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环境、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与流程、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以及相关的病例分析。但由于社区护理的连续性、综合性和群体性等特征使得见习课面临多变的教学环境、繁多的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6]。为了让学生在短暂的见习课中对社区护理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在当地社区护理卫生服务站开展社区护理见习,将专题性研究引入其中,并对见习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我校护理学院2017级5班(40人)和6班(40人)两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班)男生8人、女生32人,年龄18~20岁;对照组(6班)男生10人、女生30人,年龄18~21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两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进度、授课时长、问卷调查内容以及考试内容完全相同。

1.2.1传统教学方法

进入社区后,先带领学生到教室签到,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导入新课,进行授课,提出课堂问题,学生作答,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1.2.2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1)课前学习。先确定好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前学习平台,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在制作视频时,应注意以主题为单位,视频时间不宜过长,10分左右,同时应将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整理,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恰当的形式放入视频中。(2)课中学习。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授课材料(录制好的讲座视频、课外学习材料等)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播放后提出几个思考问题(教师所提出的思考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代表性)。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社区,边参观边讲解。回到教室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共5组,每组8人。开展小组讨论,时间为30分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那些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及自己的薄弱处,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最后,教师提供问题答案并进行课堂总结,带领学生回顾课堂上所讲授的重要内容,并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3)课后学习。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同一个小组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后,当时即可查看作业答案,难度较大的作业习题由教师在下节课开始时进行讲解。本学期社区护理课程结束后,先对两组采用自我评估问卷进行调查,再对其进行见习课考试和期末考试。

1.3评价指标

1.3.1自我评估问卷调查

由教师自行编制自我评估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由3方面构成,分别是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问卷共50道题,每题得分范围为0~2分(0分表示不同意,1分表示不知道,2分表示同意),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学生对自我的评估水平越高。

1.3.2见习课考试和期末考试

见习课考试内容为见习课上所学知识,共3种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期末考试内容为整个学期社区护理课所学知识,共5种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思考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自我评估分数及考试成绩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两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见习课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比较

本学期见习课结束后,分别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授课下,两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方面是否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分有明显差异。实验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2.2两组见习课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本学期社区护理课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见习课考试和期末考试,以检测两组的学习效果,具体见表2。结果表明,实验组见习课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效提高其学习成绩。

3讨论

3.1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确保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7]。因此,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与Missildine[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Harden和Laidlaw[8]的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能有效提高其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该平台上进行有意义的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自由和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翻转课堂不仅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还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家可以一边讨论一边学习,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9]。理论源于实践,见习课是将基础知识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实践能力。

3.2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期末考试总结范文2

(一)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动机

获得学分是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最基本的目的。其次,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的考研必考科目对这些学生有着很深的吸引力。从平时学生们的提问情况来看,只有少量的学生是从热爱数学的角度去学习高等数学。

(二)考试设计

在国内高校中,通常高等数学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期末考试由于是闭卷考试、考题数量多、时间被限制,一方面学生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公式、典型例题的记忆上,从而认为高等数学是一门做题记题的课程,降低了学生们学习高等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考试是书面形式进行,只考查了学生们的对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没有考查学生们对高等数学知识的表达,缺乏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

(三)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一般开设两学期的课程,每周4学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为了适应大学生的考试需求,老师在设计高等数学教学时往往重应用、轻理论,删减一些虽然有着很强数学魅力但考试不考的内容。理论的缺失使得学生们在遇到一些数学问题时,无法找到合适的理论工具,从而不能独立的去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很强的畏惧心理,放弃对问题的研究,产生恶性循环,进一步降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俄罗斯的高等数学教育情况

俄罗斯的高等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系为例,介绍俄罗斯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经验,为国内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在俄罗斯的本科教育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课程分为三个学期在一年内完成,每周4次课8学时,理论课和习题课各占4学时。其中,理论课由物理系最具影响力的教授在大型阶梯教室里采用纯板书的形式为全系大一学生进行授课,内容以定理证明为主,例题讲解为辅。习题课以专业划分,由系里的讲师进行小班授课。小班授课流程一般分为对上周学习内容检测的小测验,教材典型例题、习题的讲解及布置新作业三部分,其中小测验有专门的系统进行统计每学期共32次。

(二)如何考试

学生要参加期末考试之前须具有考试资格。考试资格的获取有自动获取和公共测验获取两种方式。自动获取考试资格需要学生能够至少完成32次小测验中的30次、每章节进行1次的大测验、期中测验这三种测验。小测验和大测验以计算题为主,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情况。期中测验是五分制。在期中测验中,所有学生会随机抽取考试纸条,每位学生纸条上的内容是不相同的,共3道题,都是关于定义定理的书写及证明。如果学生准备好,便可以在其他教室单独向老师讲解。如果定义定理书写的完全正确,学生便可以直接获得及格分3分。如果学生想获得更高的分数,需要向老师讲解2,3题的定理证明,每道证明1分。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3]。当学生无法自动获取考试资格时,须参加期末的公共测验,以获得考试资格。公共测验题目随机生成,共6道以计算题为主,满分100分,60分及格。在公共测验时,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以及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写在一张纸上带入考场。获得考试资格后,学生就可以参加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形式和期中测验一致。最终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在大学期间,如果学生能够获得几乎所有科目的满分5分,便可以在毕业时获得象征着优秀毕业生的红色毕业证。

(三)俄罗斯高等数学教育的优点

由于俄罗斯高等数学的考试要求是对定义定理的更深理解,不是更多公式定理的记忆,这种模式可以使老师在上课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定义定理的证明上来,加深例题的难度和广度。同时,好的考试成绩需要定理的证明,自动获取考试资格、允许带计算器和自己写的重要内容等这些手段减轻了学生们平时自学时的记忆压力,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数学问题的深入理解上,从而感受到高等数学的美感,增强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从事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另外,考试最重要的一环实际上是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种对问题的探讨式考试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学生自己理解高等数学是一方面,如何把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使别人接受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索

结合俄罗斯的高等数学教育和我国高校学生多教师少的实际情况,可从两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一)课程设计

建议高校增加高等数学的授课时间,分高等数学上、下两学期,每学期16周,每周8学时,4学时理论课(大班教学),4学时习题课(小班教学),增大教材难度及知识点的范围。如果由于客观条件只能保证每周4学时,则可以组织教师拍摄纯板书的理论课视频,由学生自主观看。正常上课时间不再讲授定理的证明,教学环节分为每周小测验,课后典型习题讲解答疑,作业布置三个环节。

(二)考试设计

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综合成绩核心。期末考试共三道题,第一道题为重要定义定理的默写,二三题为证明题。试题根据试题库随机生成,不同专业可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考试。考生准备好便可单独向监考老师讲解答题内容。学生参加期末考试须具有考试资格,考试资格可通过完成每周的小测验,章节测验,期中测验自动获得。测验的和统计可在学习通上进行。如有学生未能自动获得考试资格,可参加期末考试前的公共考试资格测验,测验题目为计算题,考试形式为笔试,及格的同学方可参加最终的期末考试。

四、课程改革目的

通过对高等数学的课程改革,希望学生们能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敢于利用缜密的数学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研究和数学与本校特色专业的结合上,同时能够发现班级中的数学好苗子,去参见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建模竞赛,进行差异化培养。

五、总结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改革本科教育体制,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是每位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俄罗斯的高等数学课程设计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否能切实有效的转化成为我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模式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检验。下一步将会在实际课程中运用以上改革方法,对学生们的实际反应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调查,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分析,对改革方法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2018(5):18-30.

[2]陆宜清,张思胜.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13-115.

期末考试总结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观经济学课程;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微观经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上,还是在相关知识的运用上,效果均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参照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以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1“微观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和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弱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初学微观经济学的大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基本概念的界定抽象难解,知识点繁杂且大量采用曲线分析法阐述相关理论,自主学习难度较大。任课教师为确保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作业”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好坏,除受任课教师个人理论素养的影响外,还受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的影响。一般而言,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良好,不但可维持学生上课的专注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激发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然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本门课程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状况的好坏,不但取决于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还取决于学生对课程新内容的预习情况和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同一任课教师在不同教学班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情况为例,倘若该班能够认真提前预习且对已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比较多,即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所占比例高时,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通常较好,该班的教学效果也较好。否则,课堂氛围会比较沉闷,学生偷玩手机、昏昏欲睡、跟不上教师课堂节奏的现象就会突出,教学效果不佳。其次,现有课程考核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等院校大多数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占比通常为30%和7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高达70%,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上课松懈、临到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然而,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使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平时成绩的评定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而任课教师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通常较宽松。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平时学习动力不足,期末突击复习的动力也大大减弱。二者的共同作用致使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佳。从以上两方面考虑,要改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应从根源上入手,具体量化课程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的评定,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考核。具体地说,任课教师要调整授课模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到“翻转课堂”,将师生的教学活动从单独的课堂讲授延展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通过对课前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情况的考核来约束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此外,要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综合成绩中的占比,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翻转课堂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是指把“老师课堂上讲授新知识,学生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课前学习新知识,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教学结构[1]。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的情况下,“翻转课堂”可有效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来说,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过,这种全面考核的有效性要以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细化为前提。第一,细化“微观经济学”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1)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考核。学生课前预习的考核分两步完成。第一,为了让学生对每次新课的内容有所了解,便于他们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在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相关资料发给学生。第二,为引导学生认真预习,任课教师可将每一章的内容总结归纳成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在每一章开始前完成这些题目。对可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的简单的概念性题目,教师以课堂随机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评定成绩。对相对复杂的综合性分析题目,每次挑3~5道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并在教师讲解该章内容前提交备查。鉴于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无法理解部分知识是合理现象,故教师检查课前作业时只看是否完成,不看对错。对没有完成课前作业的同学,扣除相应的分数。(2)对学生课堂听课状态的考核。对学生课堂听课状态的考核主要以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依据。任课教师结束每一章内容的讲解后,针对该章的基本知识点提供10道选择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后交给教师批改并登记成绩。课堂作业的最终成绩为各次课堂作业成绩的平均数。(3)对学生课后复习状态的考核。讲解完每一章的内容后,任课教师会根据该节内容为学生提供1~5道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后于新一章内容开始前交给教师检查,教师根据完成质量登记成绩。此外,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相关内容,教师还可在讲解新内容之前,随机请几名同学回顾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并根据其阐述情况评定成绩等级。课后复习的最终成绩为各次课后作业成绩和课堂回顾成绩的平均数。第二,调整“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案。为切实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升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调整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方案。(1)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占比。目前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比过低,仅为30%,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作业。为改变这种情况,建议将平时成绩的占比从30%提高到50%。此外,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任课教师积极互动,约束学生按时上课,建议平时成绩的评定除了考核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后复习三种学习状态外,还将出勤和课堂互动纳入考核指标,每项占比各为10%。(2)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线。作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财经类高校通常同时有多位教师在为多个教学班授课。出于保证授课质量、避免不同班级考核标准差异过大等考虑,各授课教师均是按相同的教学大纲安排讲授内容,所有学生在期末使用相同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任课教师按照相同的评分标准批阅试卷[2]。在期末违规处罚力度较高且监考较严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可以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随着平时成绩占比的提高,为让学生依然重视期末考试,建议学校对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线,以形成对学生的硬性约束。

3结论

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将课程考核方式由侧重期末考试转向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的模式,可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对期末考试设置最低分数限制,有效保证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值得说明的是,翻转课堂的实施可能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平时成绩的细化会大幅度增加任课教师检查作业的工作量。建议给任课教师配备研究生助教,分担检查作业的工作量。第二,期末考试最低分数线的设置,开始时可能会导致大量学生课程考核不合格。大学教育较为宽松的考核标准,使学生不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顺利通过课程考核。而期末考试最低分数线的设置,提高了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在过渡期内,学校需要接受可能出现的学生大面积不合格的情况,不应对任课教师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期末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会计课程教学;财务会计教学方式

一、高校中级财务教学的作用

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掌握财务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财务会计所需的知识能力。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级财务会计的知识,更系统全面地学习其内容。所以,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反思,得出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目前的重点工作。

二、高校中级财务会计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在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课程设立缺乏实践教学课程。财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想要学得好就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阶段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面理论教学占据绝大部分,高校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立中,为减少资源的投入只是设立了理论教学的课程,缺乏实际操作相关课程。部分高校在期末会设立一到两周的校内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的实施过程中由一到两个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在时间操作前缺乏系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仅靠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实验效果不佳,且实验资料是由校内统一提供的,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无法与时俱进的学习最新的财务实际操作技能。课堂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以及教学要求设计教案,在授课过程中以教案为参考进行教学。且高校为设立更多公共课程不断减少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课时,学习课时减少但教学任务并未随之减少,致使中级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尽可能快地讲解课本知识,课本中呈现的案例只是简单讲解,无法详细分析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和相关解决措施。紧凑的教学时间使得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思考,仅是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无法及时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教学方式单一,局限于校内教学。授课方式以教授法为主。上文提高,我国高校在中级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为讲授法,即教师讲,学生记。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在实施过程无法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启发式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学式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会计工作方式的变革,基础性的会计工作都可以由软件、系统、机器人等操作完成,如许多的财务软件都实现了凭证自动生成以及财务报表的自动生成与分析等。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更倾向于管理分析型会计人才,讲授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中级财务会计的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的思考以及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学生缺乏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无法达到社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教学环境以校内教学为主。我国大部分的高级院校对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课程的设计基本是以校内教学为主,主要分为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验课。这两个方面上文有详细分析就不再进一步分析。由于教学课本与实验资料的设置与社会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实验过程中接触到部分知识与技能就会存在滞后性。如成本的核算方面,在实际的成本核算中会遇到损耗、领料金额与实际金额不一致等问题,而课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资料等过于理论化,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使得学生无法及时了解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而无法按照社会实际需求去发展自身能力。

3.教学成果的考核方式单一。高校基本以期末考试和平时分两个指标考核教师对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期末考试是必不可少,现阶段高校对中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试题主要是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这类型的考试仅是呈现出学生的理论能力的接收程度,无法反映学生解决问题以及中级财务会计知识的运用能力。且考核仅设置期末考试得分与平时分两个指标,无法综合性判断学生能力水平。考核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平时考核课堂考核,只是看学生有无到达教室听课,学生有无认真听讲,有无参与到课堂中接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课后作业是否为学生自行完成等无法保证;期末考试试题基本为课本案例原题,学生为了考试通过,可以在短时间内背诵课本知识点,无法很好运用。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用人需求看重的不是对于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记忆,而是在遇到财务问题时能否快速高效利用自身理论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呈现学生的能力标准,无法判断出学生是否达到企业所需人才要求。

三、针对中级财务会计传统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1.教学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工作由单纯的记账转变为管理型工作,仅仅是理论性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只有同时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立足社会。高校仅设立中级财务会计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教学,致使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级财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高校应设立合理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课时,设立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两门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多元化。课本中的内容是有限的,但互联网资源是无限的,教师在施教时通过互联网资源寻找实际案例,以实际案例为依据,结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在分析过程中讲解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同时,通过互联网讲解课本中缺乏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向学生传达新的政策知识。

2.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丰富教学方式。现阶段,高校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课堂参与率,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程度不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高校教师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施教时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校内校外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学方式多样化。针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高校教师在施教时不应仅限于讲授法,可以根据课堂的情况,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不同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效解决问题能力的会计人才。教学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学的方式随之出现,高校设立互联网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引入MOOC(慕课)等网课资料,更新速度快,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最新的财务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要求。校内校外教学相结合。高校使用的教科书以及实验资料与社会实际发展存在较大的时间差距,单纯的校内教学无法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所以,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设立校外教学的课程,让学生亲身实践,经历会计行业实时发展状态,了解会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以更好地发展自身。同时在校外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为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参考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教学成果多样化,设置具备综合性的考核制度。高校期末考试仅考核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知识点的理解,而无法考核学生对于中级财务会计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设立综合性强的考核方式。期末考核试题综合化。我国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试题一般由任课老师出题,同时为了保证考试的通过率试题难度较低。出题教师在设计考试试题时应多方面考虑,试题既包括中级财务知识部分还应包括解决问题部分,考试试题含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以及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分数应占据比较高的比重,且案例不可直接从课本中摘抄作为试题使用,防止学生背诵课本案例分析,影响考试结果。考核指标多样化。高校的期末课程考核只是平时分与期末考试得分,仅从这两个考核项目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对中级财务会计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所以高校在考核教学成果时应设立多个考核指标。期末考核成绩应由平时出勤、教师评价、期末考试得分、实践能力、实际操作熟练度组成,通过从课堂参与度、理论知识掌握度、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考核,准确判断会计人员的能力程度。同时在各方面考核的压力下,学生会进一步督促自己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达到社会会计人才需求标准。

4.增强师资力量。充足的教学资源以及雄厚的教学能力是教学有效实施的保证,高校应引入高能力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人才,提高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力量;加大对中级财务课程教师的培养投入,举办中级财务会计相关的学术会议,使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学生传达最新的领域信息。高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方向,及时调整人才培育方向,制定严谨的人才培育计划。增加会计相关书籍的投入,校图书馆及时购进与中级财务会计相关的最新政策书籍,为学生提供学籍资料,促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政策的革新。

四、总结

期末考试总结范文5

随着我校教学三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确立,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对临床医学专科《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一次性考试的压力。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多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边学习,边复习,对重点内容强化掌握,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降低不及格率,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考得过。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考试的负担,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相应降低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一是弥补《内科学》成绩无实训考核的缺陷,总成绩中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成绩占一部分;二是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改变以往学生不重视培训过程,培训成绩用不上的状况,使学生认真对待整个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促进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第三年的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

以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的《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提问、出勤、作业批改、期末考试、病历书写、实践技能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变总结式考核为过程考核,改变原有一纸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四、研究内容

(一)编写《内科学习题集》

1.组织召开《内科学》任课教师座谈会,传达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集建议、分配任务。

2.依据教学三项改革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依照教材《内科学》(第6版,主编雷寒,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相对应的《内科学习题集》,将《内科学》授课内容按照任课老师分段授课章节进行分配,每人负责所讲章节的习题编写工作,题型包括名次解释、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病例分析题,其中选择题分A1型题、A2型题、A3型题、A4型题、B1型题、X型题。学期初发给学生,学生边学习,边复习,内容重点与校内内科学考试及专升本考试相吻合,着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内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科学》多形式考核

采用多种形式考核,用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新的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三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病历书写(占总成绩的10%),实践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20%),第四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1.平时考核: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作业批改等方面,百分制打分,优秀为90~100分,良好为70~80分,一般为40~60分,极差为≤30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2.分阶段考试:《内科学》为两学期的课程,按教学计划在第三、第四学期各进行一次期末考试,统一时间安排,进行闭卷考试,学什么就考什么,不重复考,每学期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

3.病历书写:在第四学期开卷进行,讲完部分系统疾病后,规定时间,让学生写一份完整的大病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4.实践技能考核:为将实践技能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后再体会一下实践操作,并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第四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心肺复苏八个项目,培训结束后,将考核成绩计入《内科学》总成绩。此项占总成绩的20%。

(三)流水式阅卷

改变传统的分班级阅卷方式,期末组织教师,按照题型分配,流水式阅卷,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确定后及时上报。这样就能较好地避免个别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徇私情和个别学生在阅卷环节中存在的侥幸心理。

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随机抽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析,97.5%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模式不能体现出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需要进行改革;98.3%的同学认为现代教学应该是综合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实践考核等,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96.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制度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考试单一,一次考试就决定成绩不合理,二是考试内容多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三是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不利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97.6%的同学希望考试改革对他们的影响是能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注重平时能力的发展。

2.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变的有方向感,知道学什么了,并且边学习边复习,加深记忆,提高了学习成绩,降低了不及格率。据统计,2009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1.3%;2010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3.6%;2011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7.4%。

3.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整个实践训练过程,练习双方扮演的就是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训练过程中,紧密联系理论知识,认真思考、认真练习、认真对待每一个操作项目,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据统计,2009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3.8%;2010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4.4%;2011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8.5%。

六、结论与展望

期末考试总结范文6

考试方法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一方面,房地产经济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可以提高平时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学生在刚接触专业课程时怀着好奇的学习心态,但不明确要学习的内容,也不知道学习的方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通过不同形式课后作业的安排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强调,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学习重点,并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进步的过程。学生对成功的体验不应只有期末考试这一次机会,而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在知识的掌握广度和深度上、在学习方法的把握上、在口头表达能力上、在集体合作意识上都有着进步的体验,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时,还要结合学生取得的相应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经历了专业学习后,逐步成长起来。为此,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做法,使得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在平时的积累中掌握较好的专业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专业分析能力,达到与学与教的教学目的。

二、考试方法改革方案设计

根据对工程管理专业同学的调查,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的教学和课后有目的的学习,认识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掌握有效的方法去分析经济问题。因此,房地产经济学精品课程教学小组内的各位教师决定在房地产经济学课堂内试行新的教学和考试配套改革方案。2011-2013年3年间,在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校房地产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均参与到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中,考试方法改革方案设计如下:学生成绩评定的具体措施为: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学期末总成绩(10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平时考勤,平时课堂点名或者点人回答问题不到者,一次扣一分,三次不到,此项考勤成绩为零。

(2)学期论文,课程学习过半后开始专业论文的写作练习,在该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上交,并以论文质量为评分标准。

(3)四次大型作业,每次作业最高分为5分,根据完成作业的态度、作业中的信息收集水平、分析问题的水平、文字总结水平进行相应打分。早期布置的作业以独立作业形式为主,2年后进行了调整四次大型作业有独立完成的,也有分小组完成的。独立完成的作业部分由老师打分,小组作业通常以小组授课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展开,由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打分后,取加权平均分计算。

(4)期中口语测试成绩,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采用抽题口试的方式,学生随机抽取题库中的习题,现场回答问题,老师给出得分,这些口试习题与课堂回答问题结合在一起,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从2013年开始我们取消了此种方式,因为整体90后学生表现出来的风格和80后学生有较大区别,他们勇于表达,表达能力也普遍较强,缺点是言之无物,因此更多的应该针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整理能力进行锻炼。

三、考试方法改革效果分析与完善思路

将以上改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发现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并且锻炼了同学们集体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反映,考试方法改革后平时学习时间较过去增加了1/3,学习的积极性更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相关领域的认识都有提高,逐步掌握了专业课的学习方法。但是近三年的考试方法改革实践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一)教学形式和作业内容设置应更多元化

考试并不是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作业的安排要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研究分析能力角度进行设计。需要采取更多元化的方式,一方面在本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课堂教学和课外科研的结合力度,另一方面建立起有利于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多管齐下促进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将本科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知识讲授向参与式、讨论式、自学辅助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转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外教学效果能得以延续,提高教学质量。从作业形式设计上,早期我们的作业形式较多以独立完成为主导,每一次作业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侧面,虽然学生反映较好,但是缺少集体锻炼,因此后期进一步对作业形式进行探索,力求作业形式的多元化,加大集体作业比例,使得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更为全面。

(二)作业内容设计应更为科学合理

随着2012年所在学院大力推进考试方法改革,很多课程都加大了平时的作业量。特别对于大二下和大三的学生,专业课程比较多,还有很多学生修了双学位或者准备出国考试,因此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加重,和2012年前相比,学生普遍反映作业太多了,因此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在作业内容设计上将会适当精简化。逐步取消口语考试,随着课程进度的展开,由易到难,由独立完成到集体完成,并使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相配合。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作业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与认知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其在大学期间能培养起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方法。

(三)作业评分标准应更科学化

对独立完成的作业部分,专业任课老师掌握评分标准,对于小组作业部分,由专业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共同打分。由于学生对讨论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专业评价,因此造成了集体作业打分时具有一定随意性,使得这类作业的考核评分难以真实准确的反映小组成员水平,因此需进一步探讨集体作业评分标准的设定模式,使其更为科学化,能有效反映小组成员的专业水平。后期我们采取过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本科课堂教学,对集体作业进行打分,但是由于研究生课堂与本科生课堂教学时间上经常出现冲突,因此这类方式难以有效持续进行,目前还在进一步考虑如何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四)期末考试内容应与平时作业结合起来

期末考试是该门课程的总结性考试,试题除了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更要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期末考卷的设计应和平时作业的内容、方法等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平时作业的积极性提高,重视平时作业的资料收集、专业分析和知识整理,另一方面也使得期末考试的灵活性更强,学生无法通过考前抱佛脚的形式去加强训练,再者也使得学生在期末对一学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有更高层面的总结和回顾。

(五)期末卷面考试也应适当改革

期末考试总结范文7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学生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中医外科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教师课堂讲解、板书为主的方式,借助少量的挂图、模型、标本等手段来完成教学工作,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较大的距离。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尽快适应中医外科工作需要。近几年将“SEMINAR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外科教学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4级中医本科2班学生,共108名。学生的性别、年龄、平时成绩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于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中医外科学》开课之前,将108名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各54名,A组采用SEMI-NAR法教学,B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SEMINAR教学法应用方法:首先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15min左右的讲解提示,然后设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选题应密切结合临床,主要选择“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方法”、“手术的适应症、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题目由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学期结束后由笔者向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问卷中的8个项目进行1~10分的评定。期末考试后,对2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A组期末考试成绩为(83.27±4.21)分,B组期末考试成绩为(74.35±3.82)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t=7.787,P=0.00,2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A组优于B组。

2.2两组问卷评分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方法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2项,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便于理解、记忆牢固、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4项,A组优于B组;课堂笔记、进度适中2项,B组优于A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SEMINAR,在英文的意思是“Astudymeetingforuniversi-tystudentswithateacher.”汉语意思为:“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讨论”,即大学的研究讨论会[1]。1810年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创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洪堡体会到了SEMINAR对独立学习而不受干扰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等好处,从而在世界上率先把SEMINAR教学方法引入到了洪堡大学。洪堡大学的课程主要分为讲授课和SEMINAR(讨论课)两种。SEMINAR(讨论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是高年级的学生)直接从事某个课程或者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大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术研究的园地。

SEMINAR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在SEMINAR教学中,教师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教师真正感兴趣和关心的是学生思想的进步,确信学生的思想通过讨论和交流比通过讲解和指导更加具有可塑性。而学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好准备并在讨论中积极参与,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珍惜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期末考试总结范文8

[关键词]有机化学;考核改革

1有机化学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与后续专业课程联系非常紧密,同时也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考研的主要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在掌握结构的基础,学好每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贯穿“结构决定性质和性质是一定结构的反映”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应用所学反应,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合成目标化合物。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方面和教学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有机化学教学所涉及的内容特别丰富,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内容如何安排和取舍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2有机化学课程考核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考核现状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上课出勤率+平时作业)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比很小,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过大。此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凸显出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和态度,存在明显的弊端,有待提出新的考核方案。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1)虽说注重平时的出勤率和平时作业,但是这不能起到有效督促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有机化学课程分为上下册,每个学期虽说有48个课时量,但是本课程内容偏多,有二十三章,且内容比较深,学生学习难度大。因此,不可能每堂课老师都有时间去亲点学生人数。对于布置的作业,学生通常都是通过网络求得答案,根本没有自己开动脑筋,交上来的作业往往就是一两个版本,存在明显的雷同。通过平时作业,还以为学生都会了,但是考试起来,分数却严重偏低。有时即使学生人坐在课堂,但心不在课堂,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平时的考核方式督促他们好好学习。一旦学生有一小段时间没认真听课,就有可能跟不上后续的教学内容(有机化学内容衔接很紧)。(2)期末考试只是在学习本课程完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测量,因此,它往往不能有效督促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平时都不怎么学,就等着老师考前划重点,或者考前突击。

3课程考核改革与实施方案

本课程考核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凸显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控和管理。课前需要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和预习新的学习内容,预习过程中需要提出不懂的问题,包括预习笔记和复习笔记;上课期间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和回答问题,并对重点知识进行随堂测验和总结归纳;课后,需要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做相关的习题,对于学生的作业,老师批改时不仅仅依据答案给分,而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自己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课前课时课后进行有效跟踪[1]。首先,课程考核成绩组成发生变化如下:期评成绩(100%)=出勤情况(10%)+预习情况(10%)+随堂测验平均分(10%)+课时互动情况(10%)+作业(10%)+期末考试(50%)。我们在保留原来期末考试为主的前提下(期末考试成绩仍然占比较大,50%),更加突出了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馈,包括预习的检查、随堂测试、课堂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随堂知识点总结以及课后整章知识的归纳和联系。这样循序渐进的改革,不仅使同学能够很快的适应,而且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如下:(1)预习环节:每次上课前收集或抽查学生的预习报告,查看教材划重点情况、是否提问、以及提问题的水平等,这样可以促使同学们课前有效地预习所学知识,课堂上学习就会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2)课堂环节:上课过程同学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情景,学生都能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开小差和睡觉的情况极大改善。(3)课堂总结:课堂同学们及时总结所学重点知识,不懂之处及时提问解决。对于知识点的总结,学生通过简图、示意图或者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不仅学生可以加强印象,而且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学生通过画出某个重要内容的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有机合成的思维方式。(4)复习环节:课后,需要学生有针对性地做适当的习题,加强学生对于重要理论和反应的理解,对于不懂之处,学生可以在作业本上提出问题,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解答。同时,需要学生整理相关笔记和理清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于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需要同学们在理解反应物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反应的发生和取向,即从结构上理解性质,凸显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课程考核改革预期成效

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和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平时就能把一个一个的问题搞懂搞熟。通过多手段,多方法的结合,课时课外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提升,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课程考核改革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可能带来的问题:注重平时的测试和测验,学生之间抄袭或者通过网络求答案现象比较多。解决措施:明确告诉学生,老师批改作业时不仅仅是看最终答案,而是看重学生是否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是否有问题的详细解答过程或者注释和提问等。

6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情况

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和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平时就能把一个一个的问题搞懂搞熟。通过多手段,多方法的结合,课时课外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提升,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强调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使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掌握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跟踪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经过不断的教师讲授/学生反馈循环,最终形成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来。另外,这种考核激励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升[2]。

参考文献

[1]康宇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改革探索及体会[J].广东化工,2019,465(5):23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