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范例6篇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范文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认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84-01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的改善,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高房价、高物价等民生问题也凸显出来。为了体现社会、高校教育的公平,让所有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制定了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当今各高校的贫困生建档人数逐年增加,国家也提高了资助力度,如何将资助政策落实好,让真正贫困的大学生享受国家的资助,成为当前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功利化思想的影响

国家近几年大幅度的提高了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为遭遇突发灾害地区的学生提供临时资助,简单的说,贫困生资助项目越来越多,贫困生能拿到的钱也越来越多。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不完善,加之贫困生比例的调高,使得并不贫困甚至家庭富裕的学生利用造假手段拿到了贫困生身份,得到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资助”。同学之间碍于情面,没有及时举报,导致造假之风抬头。

1.2贫困证明材料内容真假难辨

作为贫困生建档程序第一步,提供家庭经济情况困难证明

材料是认定学生是否贫困的最重要信息。证明材料应详细说明家庭经济情况的各方面客观事实,并由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盖章。但是,我们在申请人里经常看到一些平时有高消费行为,从各方面体现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为了骗取国家资助,依然上交了“合格”的贫困证明。这说明我们的相关民政部门在贫困家庭的认定上存在责任心不够,打不开情面,办事没有原则等问题,加大了高校的贫困生认定难度,造成了国家资助资源的浪费。

1.3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

贫困生提供家庭经济困难材料就说明他们在当地属于贫困生,但贫困却是相对的。打一个夸张点的比喻:一个江苏华西村的贫困生和西部偏远山区的贫困生,哪个更贫困显而易见。那么,在高校,如何平衡这样的贫困关系需要我们达成共识:那就是,在高校所在地区,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家庭难以完成其学费的学生才能称为相对贫困的贫困生。学校不能仅凭学生的一纸申请,将贫困生认定责任转嫁给各地方民政部门,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失公平,同时也让贫困生标准变得模糊不清,进而让动机不纯的人钻了漏洞。

1.4贫困生认定资格审核不严,程序不严谨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没有发挥好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依靠自主申请,提供家庭困难证明,民主测评等结果进行认定。贫困证明真假难辨,民主测评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但也存在学生拉票,许诺事成后分享资助金等情况。而一些碍于情面,平日消费不高,也不喜欢哭穷的学生在投票中往往处于劣势,甚至被挤出贫困生队伍。

1.5贫困生认定缺乏后续跟踪调查,档案库只增不减

高校对已建档贫困生家庭情况、消费情况进行适当抽查、走访,档案库更新不及时,导致建档人数每年递增。

2 贫困生认定工作突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宣传

要杜绝学生的作假行为,学校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详细介绍高校贫困生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资助对于贫困生的重要性,并针对造假欺骗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以示警戒。

2.2加强地方民政部门对贫困生工作认定的考核

国家要加强民政部门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严格贫困家庭认定审查程序,做好认定登记记录,有关上级部门要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检查力度,从第一步开始防止作假情况的出现。

2.3各高校要出台相对清晰的贫困标准

各高校要将民政部门开具的困难情况材料作为参考依据,结合所在地区的收入、消费水平,制定相应的贫困标准。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贫困分为一般困难、困难、特殊困难三个等级。

一般困难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的学生,但家庭及学生本人能够筹集足够生活基本费用。困难的学生除此以外还应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享受过国家助学贷款,(2)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教育的;特殊困难的学生应指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不但难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每月能筹集的基本生活费用在高校所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学生。特殊困难学生应分别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孤儿或来自单亲家庭;(2)在校期间生重病并花费大额医疗费;(3)父母为残疾人或本人为残疾人;(4)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5)其他特殊情况。

2.4完善认定程序,防范作假行为

设立班级贫困生工作认定小组,组长由班主任担任,组员由具有较强原则的非贫困生代表担任。同时要求申请人填写《日常消费情况调查表》和《诚信承诺书》,对诚信出现问题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日常消费情况调查表》应包括学生的日常消费金额,生活用品使用情况,学费缴纳情况,贷款情况等。班级同学应认真审核申请人的日常消费情况,用不记名的方式将存在异议的消费情况勾画出提交班级贫困生工作认定小组。在认定过程中,注意民主集中制原则,将民主评议结果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提交班级认定小组最终确定。

除此之外,很多高校还实施了消费一票否决制。如存在高档消费、报名驾校、校外租房等。虽然一票否决制难以兼顾学生一些特殊情况,但这也是如今高校贫困生认定造假之风盛行所做的无奈之举。

2.5加强贫困生档案库的更新工作

贫困生建档后,还应对档案库及时更新。将临时出现家庭变故的同学及时添加进档案库,对弄虚作假或已脱困的贫困生及时取消其贫困生资格,以示公正。

参考文献: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范文2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工作规范化 资助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改革、高校扩招、物价上涨和经济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首先体现在困难学生基数大。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2011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例,信息学院2011级共有本科生750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245人,占总人数的32.67%,比2010级增长近4个百分点,其殊困难有60人,占贫困生人数的24.49%,占总人数的8.05%。在贫困生基数增大的同时,贫困生家庭情况也愈加复杂,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父母去世、没有经济来源或无其他亲属给予经常性经费资助的孤儿;单亲家庭且家长失去生产或者生活能力的学生;父母都已经高龄、身体有残疾(有市、县民政部门颁发的残疾证)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家庭子女;城市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失业且已经民政部门认定(凭市、县民政部门相应证明文件)或者是学生家庭纯收入低于家庭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并且需要领取最低生活保证金的家庭;有兄弟姐妹,并且在其中同时有两人以上就读于大中专院校;学生或学生家庭成员突发变故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1]。目前,切实地解决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等问题,已经成为保证学生特殊群体稳定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和幅度逐渐增大。资助工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认定工作是困难学生资助的基础和依据。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内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妥善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我国建立了以“奖、贷、勤、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以便缓解贫困生供需之间的矛盾。2010年国家进一步大幅上调了对高校贫困生的奖助力度,社会和个人对贫困生的资助种类和金额也有所提高[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拥有了更多接受资助的资源和渠道,这有效保障了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放弃学业,但是在客观上却增加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指以一定的依据和方法,对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所做的评价,它是高校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既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助资源稀缺事实的衍生,也是完善评定系统尚未建立的必然产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出示相关证明材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第二步: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审阅材料并进行民主评议;第三步:组建评议小组,由小组成员审核材料并给出推荐意见;第四步:学校学生资助部门审批。

虽然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比较周全,层次分明,既有基层民主评议又有上级部门监督审查,但是经过实践不难发现,现行的认定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校对贫困生认定工作宣传的力度不够。

在进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之前,应当对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整体安排、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之后应尽哪些义务并享有哪些权力和获得资助的种类等相关政策对全体学生进行宣传。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知道填表、写贫困材料,但是对于自己作为一名贫困生究竟享有哪些资助,对学习成绩有什么要求等一无所知。很多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学生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不关心、不知道,但当贫困生受到资助,尤其是物质上的资助时,有意见有看法。还有些学生家里很贫困,但是不懂得也不清楚如何申请贫困生认定。

(二)生源地民政部门审核不够严格。

由于大学生的生源地分布比较分散,高校不可能对每一位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都进行实地调查认定,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因此由学生本人所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调查表》便成为高校判断其是否贫困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调查表》需要学生生源地所在政府的民政部门对其填写的内容真实性进行核实,若无出入,便盖章以示证明。通过实践不难发现,学生想要获得此类贫困证明非常容易。究其原因:第一,提供生源地贫困证明没有具体的名额限制,也缺乏有效监督,对当地民政部门不构成任何不利影响;第二,基层的民政部门出于保护本地生源在校享受国家资助,存在一定“假贫困证明”[3]。以上问题使得一些“虚假贫困生”成为高校资助的对象,不仅使得高校贫困生的数量虚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真正贫困的大学生的受资助情况,同时也为之后各类助学金和资助金的公正评定带来了困难。

(三)基层民主评议的方式存在缺陷。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范文3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贫困生资助工作 贫困生认定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随之逐渐扩大。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高校和中等职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随后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保障。我国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奖、助、贷、勤、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从而为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贫困生的准确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有利于使有限的资助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保证国家和学校对贫困生各项资助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意义

要做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首要任务是科学地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范围,确定资助政策的目标群体。只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制度才能提高助学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反,如果不能准确认地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资金的使用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对如何有效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发生了偏差,将有限的助学资金分配给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意味着高校资助工作中公平公正原则的失守。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其资助工作的实现,会从另一侧面影响高校学生对公平、公正、公开等人类普适价值观念的认同。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高校总体工作中也许只是一个局部环节,但其内在的价值意义不容忽视[1]。

二、影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因素

1.贫困生证明可信度不高,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确定。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学生主要提供的贫困证明是村镇贫困证明和家庭情况调查表两份材料。贫困生证明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材料,是辅导员了解大一学生家庭情况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实中,贫困生证明的可信度值得怀疑。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生所在地的村委会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问责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往往不做全面的调查,而是讲利益、讲关系或是做个顺水人情,只简单盖章,不管真实内容,甚至为某些“关系户”夸大贫困事实,从而影响证明的真实性。二是由于受某些利益的驱使,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他们往往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冒充贫困生,与真正的贫困生争夺有限的助学资源。一旦助学资金到手后,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利用这些钱购买高档的生活用品,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国家资助的初衷,在学生中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2]。

2.认定标准统一性不高,无法准确定级。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在认定过程中,由于提出申请的学生情况复杂,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有很多,用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难度比较大。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各地民政部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也就有所差异。在这种差异下,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个在当地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相比与其他地区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是相对较好的。这对贫困生的客观认定无疑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贫困生等级的准确认定也同样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往往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将贫困生划分为A、B、C三个等级。一般来说,贫困生等级的确定是根据班级评议小组的讨论确定的,讨论时常常出现成员意见不统一,各执己见的情况,从而造成讨论结果难有定论,再加上定级过程中常常对认定情况缺乏横向或纵向的比较,造成了贫困生定级标准的不统一。这些都会使资助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各类资助不能公平公正地分配到真正需要收资助的学生[3]。

3.学校贫困生认定小组水平有限,影响认定结果。

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班级评议小组的水平直接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由于班级评议小组的成员主要来自于班委,这些成员同样是入学新生,他们对国家资助体系及其资助政策知之甚少,对资助工作基本知识完全不了解,并且缺少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经验和能力。高校辅导员往往所带班级数较多事务较重,不能做到事事亲力亲为,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只能从大体上进行指导,这使得班级评议小组对贫困生认定工作很陌生,常常不知从何入手开展工作。因此班级评议小组的水平有限、缺乏工作经验等因素直接影响到贫困生认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此外,由于班级评议小组成员对贫困生认定标准不明确,并且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使得在认定过程中通常采取让贫困生上台演讲的方式,由班级同学投票评选出其心目中的“贫困生”。这种做法对贫困生认定是非常不利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尊心的原因,不愿向班级同学表露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因此不会上台让同学为其投票。这使得一些家庭经济情况真正有困难的同学往往被忽略,无法得到应有的资助,对准确认定贫困生,落实资助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3]。

三、提高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

1.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

贫困生认定必须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学习生活等支出水平综合起来考察。由于学生生源分布广泛,使得家庭经济情况的确定变得难以准确把握,因此单凭根据收入来源区分大学生群体意义并不大。而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却有实践价值,因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领域是相对明确的。大学生群体中生活水平的差距主要通过消费环节体现,并且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比较容易观察、分析和测量。因此,应将认定贫困生的切入点放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和观测上。此外,在制定认定标准时可以借鉴美国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包”政策,该政策将上学成本、预期家庭支出和资助资金量化,有利于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及家长根据规定的方法预算、审核、监督和评判资助的公正性[4]。

2.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出现虚假贫困生证明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使真正的贫困生收益,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与不安,为他们营造出一个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让他们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能够实事求是地陈述家庭经济情况,从而降低贫困生认定的成本,提高认定工作的效率[5]。

3.提高认定参与者的责任意识。

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应树立责任意识。一是作为学生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开具贫困证明时,应意识到他们是代表自己所在部门行使职责,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参与民主评议的辅导员在开展工作前应全面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内涵与目的,认识到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性,同时深入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后续的资助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必须提高民主评议小组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既可以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又是为了使资助资金投入到其真正该用到的地方[6]。

4.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后续管理。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和后续监督管理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前期调查、认定,而忽视了后续的监督管理。对贫困生的后续监督主要是指学生群体的监督,必须让每个同学都全面了解贫困生认定和资助程序、标准与方法,并积极参与到贫困生的前期认定和后续监督的行列中。辅导员应对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抽查核实,贫困生资格和等级确定后,应将评议结果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示,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与举报。对于不符合贫困生条件的假贫困生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设立监督电话与邮箱,并加强保密措施,保护反映意见学生的利益[7]。

5.实现贫困生资助观念与资助模式的转换。

资助观念的转变,一方面是从传统的物质资助向物质与精神双重资助的拓展与转变,从而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不断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压力,提高其心理素质,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从资金式资助向能力式资助的转换,通过适当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所谓资助模式的转变主要是实现从“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的转换。这种转换一方面可使那些假贫困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主动退出,另一方面贫困生通过做义工等回报社会的方式,可以缓解享受资助的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认为这种资助是通过劳动换来的[8]。

总之,贫困生的准确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通过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认定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后续管理;实现贫困生资助观念与资助模式的转换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高校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从而保证有限的资助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刘明然.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探讨[J].学理论,2009(08).

[2]黄娟.做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09).

[3]杨柳艺.关于新生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2(05).

[4]刘丽.浅谈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J].商业经济,2010(03).

[5]侯鹏飞.关于独立学院如何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33).

[6]魏芹.对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3(08).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范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档案;资助工作

贫困生档案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档案,产生在高校日益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中,相对于普通档案,它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操作流程。建立完备的贫困生档案,可以全面地了解掌握在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客观了解和分析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时解决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做好高校的济困助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生档案的建立程序

由于高校贫困学生身份的流动性和家庭情况的变化性,使得贫困生档案的变动性比较强。鉴于贫困生档案的这种特殊性,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程序应与普通档案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应由学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院系审定工作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此项工作。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学生提出申请

学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的实际状况。学生入学后,向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提交申请材料时,应同时出具此表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班级民主评议

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收集好《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组织申请学生填写《贫困生档案申请表》。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校制定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及学生提交的材料,结合学生日常实际消费水平,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重点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最后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三)院系审定

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四)公示

院系审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后,要将持有贫困生档案的学生名单在本院系范围内进行公示。如有异议,学生可向院系审定工作组提出质疑。审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 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院系审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向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请复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 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及时做出调整。

(五)特殊程序

学生由于家庭突发变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申请贫困生档案时,辅导员可在了解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经院系审定工作组审核后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批。

(六)建立贫困生档案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审批各院系审核通过的《贫困生档案申请表》,以此为依据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

二、贫困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贫困生的个人信息

其中应包括贫困生本人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曾获资助情况、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等。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作为贫困生档案的基础材料,应由证明材料的出具者和审核者如当地村(居)委会,民政部门加盖公章方可视为有效。这些文件和材料是贫困生认定最为有效的证据,也是贫困生档案最原始、最基本的内容。

(二)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产生的各项原始材料

关于贫困生的认定,各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一般会进行深入的审查工作。学生需要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生档案申请表》,这两项表格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产生的基本材料。基本审查通过后,提出贫困生申请的学生,需要通过班级民主评议、拟评定的人员名单需进行公示,班级民主评议的结果和公示期间学生的反映材料也是贫困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部分材料可以证明贫困生身份认定的真实性。

(三)贫困生在校期间获得各种资助的情况

目前,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许多贫困生在入学前或一入校就能享受和获得国家、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资助,从而产生纪录资料。贫困生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接受资助的原始材料,尽可能完整地归档,以便及时了解每个贫困生获得资助的状况,从而合理分配资助资金,避免发生重复资助和遗漏资助现象。

(四)贫困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相关材料

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单、获得的各种奖励等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贫困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资料,也应进行记录和归档。

(五)贫困生心理健康材料

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在经济贫困的同时往往会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心理贫困”, 常常表现出自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疑惑嫉妒、怨恨等心理问题。而贫困生档案则可以在高校预防学生“心理贫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贫困生档案中可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的心理档案,如心理状况测评报告等。此部分内容可作为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人员对于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参考资料,从而有利于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及时地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贫困生档案的管理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材料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贫困生的基本情况,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受资助情况、学习及获奖励情况、心理状况等,从而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档案形成过程的真实;二是档案内容的真实,即档案中记载的内容与该内容所针对的社会活动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为保证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除了在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求准确细致外,在贫困生档案完成组卷之前,还应对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进行鉴定。而对档案的内容鉴定,应主要侧重于档案价值的有无、价值的大小,而非进行“真伪鉴定”。

(二)动态性原则

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贫困生家庭环境的变化,学校各项资助工作的开展,需要档案管理者对贫困生档案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在日常档案维护中,要客观真实地对贫困生的成长以及变化进行评价,就必须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等变化情况,因此,贫困生档案的整理工作也应当每学期开展一次。同时,鉴于贫困生资格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比如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得到了改善,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或社会资助,摆脱了贫困,而有的非贫困家庭可能因遭受意外变故而陷入贫困等,从而导致贫困生的资格需要重新确认,这种贫困生资格的变动应当客观及时地反映到贫困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及时为突然陷入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新档案,对已摆脱贫困学生的学生档案予以注销。

(三)信息化原则

为提升工作效率,贫困生档案管理应实现信息化。贫困生档案的信息化可以充分保证贫困生档案内容及时有效地更新。贫困生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依托校园信息网络系统进行,通过贫困生档案管理软件平台,将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修改、鉴定、注销等工作融入这一平台,可以面向全校各个部门及院系收集信息。贫困生信息系统的最大优势是保证了贫困生信息的共享性。学校各部门可以共享贫困生的电子档案,为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贫困生档案信息化的实施,也能够对贫困生档案系统运行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政一,谢昌炜.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刍议[J].四川档案,2007,(1).

[2]臧运蕾,王磊.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兰台世界,2009,(9).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范文5

[关键词]贫困生 认定 食堂用餐消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对贫困生的定义都没有歧义。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科学、可操作的认定标准和依据,如何认定贫困生,对于不同程度的贫困生确定什么样的资助等级,这是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难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方法及其缺陷,提出了基于高校食堂用餐消费的贫困生的认定模式。

一、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

不同的学校,认定贫困生的方法不同,同一学校不同院系,也不尽一致。尽管如此,纵观各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方法,却也不乏共同之处:一是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贫困证明是各高校评定贫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需学生所在地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证明,然后到当地乡镇加盖公章,最后加盖当地县或区民政局公章。二是通过学生干部或全体同学调查了解提交了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校期间的服装费用、餐饮费用、通讯费用、交通费用、辅导班及考试费用、电子产品消费等日常消费,初步确定其贫困程度与等级。三是通过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的观察了解。辅导员根据贫困证明与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观察了解,最后敲定各个学生的贫困等级进而进行相关资助。

二、贫困大学生认定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把握,认定贫困生时各高校深感力不从心,难以取舍。

1.尴尬的贫困证明

贫困证明是各高校认定贫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纸证明需经过村、乡、县三级部门的认可、审批方才有效,要求不可谓不高,防范不可谓不严。然而,在贫困生认定的实际操作中,贫困证明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由于当前诚信的普遍缺失,加上费用又无需地方掏腰包,开具虚假贫困证明缺乏责任追究制,那些开具证明的有关部门把关不严,随意性大,顺手作人情,证明随便开,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另外,高校贫困生人数众多,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已30%,特困生的比例为10%~15%,共有300万贫困生。他们又来自全国各地,对贫困证明中涉及的家庭人员职业、经济收入等状况各高校自身根本没有财力、时间与精力去逐一走访调查核实,一纸贫困证明究竟有多少“含金量”,谁也说不明白。一些家庭背景好,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开一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如探囊取物,非常容易;相反,不少边远山区的真正困难学生想开一张困难证明则绝非易事。每逢评定助学金、奖学金之际,笔者时常听非贫困学生说:“老师,申请助学金要证明?传真可以不?我明天就给你传过来。”也有一些家庭极为困难的学生却没有提供贫困证明,究其原因,乃嫌开贫困证明需走州过府去县区民政局盖章太麻烦,更怕历尽千辛万苦弄来的贫困证明交到学校后又得不到助学金、奖学金,白白损失了几十元路费。

依据无权威性与有效性保障的贫困证明认定资助贫困生,引起公众尴尬及至莫名惊诧也就不足为怪了。2007年闹得全国上下一片沸腾的城管局副局长之女以贫困生身份受到资助一事就是以贫困证明为依据的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结出的恶果。湖北襄樊某学生其父亲乃区城管局堂堂副局长,母亲也有工作,本为中等收入家庭的双职工子女却以贫困生身份受到资助,主要原因是其出示的贫困证明上赫然写着“母亲月收入200元,父亲月收入400元,家庭月总收入600元,夫妻下岗无住房……生活较困难。”另有浙江某高校一贫困生的家长开宝马车,北京某高校宏志班招收的贫困生中有政府部门领导的子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日常消费状况难以界定,同学老师的感觉不可靠

高校在贫困生认定中,除了参考贫困证明外,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同学、老师平时对贫困学生的观察了解。往往根据学生的衣着打扮、是否拥有手机、MP3、MP4、电脑等电子产品等日常消费状况确定,这无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贫困生的消费标准到底是什么,恐怕又没有谁能给个公断。如果仅仅依据其衣着是否寒碜、是否使用手机、电脑来认定贫困生,那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但不乏好心的邻居、亲友赠送些款式较为新颖、质地较为精良、时尚也算潮流的旧服装;有些贫困生可能是班委会、院系团委、学生会或学生社团的干部,必须有一个便捷的通讯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还有些贫困生因做家教、勤工俭学,手机之类的通讯工具自不可少。另外,相关计算机专业或爱好计算机的学生因学习需要拥有电脑也在情理之中。2007~2008学年度贫困生认定资助时,我系原计划不考虑拥有电脑的学生,为慎重起见,我们将递交了困难证明且有电脑的学生喊到办公室,一一谈话了解家庭情况,其中某女生一说起她家姐妹俩上大学,父亲患病无钱医治的窘境时不禁泪流满面,哽咽不已,原来她的电脑是一位亲戚送的,亲戚嫌这台电脑购置时间过久,配置低,速度慢而淘汰了。因此,贫困生认定不能以貌取人,想从一个学生的日常消费来确定学生的贫困情况,存在很多困难,也不足以完全证明,同学老师们的观察难免失准。有些高校为确保贫困生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让全班同学投票选举认定贫困生。这种看似公平民主的方法,是否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呢?虽说“群众的眼睛是明亮的”,但谁也无法排除小集团主义,不少学生只会投自己“圈子”里的人,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贫困生往往会被忽视,用这种公平的形式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容乐观。

贫困的原因一般为父母务农或下岗、家庭人员患病、兄弟姐妹多、家居边远贫困地区、单亲家庭等等,都是用模糊语言表述的,缺乏可比性,如“父母务农,弟读高中”,“父母下岗,低保”,“父母离异,随祖父母生活”,“父母务农,妹残疾”……诸如此类的情况,凭贫困证明也好,凭老师同学的感觉也罢,很难说谁比谁更贫困。有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看到贫困生能享受助学金、奖学金等诸多实惠,也想趁机搭个“便车”,导致了认定的贫困生鱼龙混杂,真假不辨,“李鬼”难除。

3.侵害学生隐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幸:有的父母亡故,有的父母下岗,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残疾,有的亲人正在服刑,而有的贫困生本人是残疾。这些情况,虽不一定属于隐私,但也并不是每个受助者都愿意被公之于众的。不少高校在认定贫困生时忽视了对贫困生个人隐私的保护,为判别真假贫困生与分清贫困程度,以彰显公平、公正、公开为由,大张旗鼓,有的让家庭贫困的同学站到台上,声泪俱下地介绍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然后由同学投票;有的将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家庭隐私一起张榜公示或网上公示,把贫困生的各种不幸也广泛地传播出去了。于是在他们接受贫困身份认定时,无形当中早已被烙下了“贫困”的印痕,侵害了学生的隐私,“救了大学生的贫,伤了大学生的心”。因此不少贫困生将此视为畏途,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申请认定资助。

三、基于校园卡食堂用餐的认定方式

生源地贫困证明“失效”,老师同学的感觉不可靠,传统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如何走出困境?笔者认为,基于高校食堂用餐消费来认定贫困生不失为上策。中国科技大学从2004年开始根据学生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消费情况来认定贫困生及贫困等级,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值得借鉴与推广。学校在“一卡通”网络系统中设定学生消费情况预警线,按月对学生在校内用餐情况进行统计,如果有学生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一卡通”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数据库。这时候,学生处便主动核实情况并在其“一卡通”账户中按月存入补助,无须学生申请,也无须签字。这种将经济资助与情感体谅、人格尊重“捆绑”起来,润物细无声的低调做法确实为贫困生认定资助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路子。

通过跟踪学生校园卡食堂用餐情况进行贫困生认定,不但简便易行,而且客观公正。因为贫困生出身贫寒之家,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体谅父母的难处,牙缝里省吃,裤带上省穿,处处精打细算,不乱花一分钱。贫困生基本在学校食堂就餐,不去校外各种饮食店吃饭,因为相比之下,毕竟学校食堂的价格更便宜些。他们的食谱基本是:早餐吃馒头、稀饭,一碗面条、一杯牛奶绝对是极为奢侈的东西;午餐与晚餐则是一份米饭外带一个素菜,每隔一两个星期左右才改善一下,吃一次荤菜,根本不敢去食堂吃炒菜。午饭、晚饭的开支一般都在两元左右,早饭则不超过1元,一个月只有150元左右甚至更低的伙食费。非贫困生的食谱则迥然不同,早餐为面条或牛奶加面包,中餐、晚餐则是除米饭外,一餐要买几个晕菜、几个素菜,或频频在学校食堂吃小炒,或穿梭于校外灯红酒绿的饮食店,一个月的伙食费少说也要四、五百元钱。贫困生可以以馒头稀饭为主食,可以仅凭一份青菜汤下饭,这对于非贫困生来说是无法忍受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高校食堂的用餐消费额泾渭分明,以此来认定资助贫困生最为准确。

诚然,由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隐形资助”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少数不在食堂用餐的贫困生就是它的“盲区”,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否定“隐形资助”的理由。在“隐形资助”的基础上,辅之以老师、同学的观察了解,可杜绝贫困生“李鬼”,确保真正贫困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张友民.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饮食服务工作[J].黑龙江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0-71.

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范文6

关键词:贵州师范学院 贫困生 调查分析 对策

一、对贵州师范学院贫困生现状的调研对象与方法

为获取有效的可靠真实数据,并且能够反映学校贫困生的真实情况。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2014年3月到6月,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贫困生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小组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贵州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的大学生贫困生,以定向性随机方式抽取样本方式为调查方案,为保证问题回答的真实可靠性,采用不记名问答的方式。本次调查分别向贵州师范学院各学院贫困生发放问卷570份,收回521份,回收率为91.4%。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个别座谈方法,走访询问了部分贫困生。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男生占47%,女生占53%;大学一年级占18.6%,大学二年级占37.9%,大学三年级的占43.2%,毕业生占0.35%,调查问卷设置上基本反映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我校贫困生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含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学费及生活费来源、勤工助学的情况、奖助学金情况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共34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贫困生主要形成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情况分析,贵州师范学院贫困生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家庭:

1.家庭贫困,父母负担太重。我校70%贫困生家庭在农村,53.9%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务农来生活,整个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而且农村家庭往往是多子女家庭。

2.我校90%以上学生来自贵州本地,贵州是个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家庭收入很难支付多子女的学习生活费用。

3.有些家庭,突遭变故。如家人重病、致残、伤亡等,家庭发生意外事故,负债累累,无力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

(二)贫困生现状

1.生活和学习方面。据调查显示,贫困生学费来源于家庭父母所给的占到47.1%,自己贷款及借款的占到44.3%。在生活方面,他们大多数都比较拮据,生活费用父母给一部分,同时自己做兼职及勤工助学作为补贴一部分,占到了贫困生的56.4%。学习情况方面,调查发现,我校贫困生学习比较刻苦,学习成绩较好,37.1%的贫困生比非贫困同学学习偏好。

2.心理健康方面。调查中,87%的人认为贫困并未对自己带来特别的心理负担。消费心理方面,49.6%的贫困生从不与他人攀比,28.6%更愿意以学业、能力上的优秀证明自己。对自己的穿衣打扮64.3%的贫困生认为过得去就行,不太差。调查中也有部分同学爱慕虚荣,一定要时尚到位,这部分同学仅仅占到3.9%。

3.勤工助学方面。在勤工助学的认知上,70.6%的贫困生不仅把它视为弥补生活的一种手段,更是锻炼自己的一种途径。在勤工助学的岗位选择方面,44%的贫困生选择相对收入高、稳定的家教。也有31%的贫困生选择相对轻松的室内勤工助学岗位,如实验室卫生清洁员、图书管理员等。这两种岗位不但可以获得报酬,对于提高能力、丰富知识也有帮助。

三、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对策

通过调研分析我校贫困生现状及呈现出的特点,学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如何探索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是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真深入到广大贫困生中去,掌握贫困生的第一手资料,还要对症下药,及时发现和解决贫困生的问题。下面结合调研实际,探讨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对策。

1.完善贫困生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夯实帮困助学工作基础。贵州师范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运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全校贫困生建立信息档案,贫困生的认定和贫困资助全部在线操作申请完成,比之前的纸质贫困档案更便于管理。但是也存在一些数据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平台一年在规定时间内对贫困生认定一次,使得学生在遭受突况想再认定时比较困难。所以,建议学校的资助管理中心系统能实时更新贫困生电子档案,要动态更新贫困生情况,防止出现学生突然遭受突发家庭变故,因错过贫困认定得不到救助的情况,让有限助学帮困资源真正帮助到困难的学生。因此,建立动态、准确、全面的贫困生信息档案是做好帮困助学工作的基础。建立贫困生信息源系统,定期跟踪调查,动态分析调整,做好贫困生扶助、教育、管理工作。通过贫困生信息源系统的建立完善,可以很好地了解每个贫困生大学生涯曾经享受过的政策帮助,避免发生遗漏现象和重复发放,公平、公正地帮助每个贫困生。

2.完善机制,拓宽贫困生救助体系。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都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救助贫困生是一种庞大的体系,不仅仅是学校和国家要做的工作,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我校目前的贫困生资助项目主要是国家助学金,资助项目比较单一。学校不能仅仅依靠助学金来解决贫困生问题,应该在国家原有的救助体系基础上,不断拓宽救助渠道,实现救助资金的多样化,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据调查,我校大部分贫困生都想通过课余兼职来获取经济报酬,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和社会企业合作,为贫困生开辟更多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应鼓励学生创业同时运用好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学校鼓励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化,这样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助学岗位(如网站建设、广告设计、电脑管理、家教等等),这些岗位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能够将所学知识实践应用,发挥其个人专业特长,是贫困生解困的有效途径。

3.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加强贫困生理想信念、人身观及世界观教育。贫困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身观教育更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教育和引导广大贫困生树立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和人身观,贫穷不是耻辱,要把贫穷当作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要培养贫困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和树立坚定的信念。我校贫困生比例较大,在日常的学生思想工作中要加强贫困生的自立、自信、自强教育,要通过开展典型教育,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优秀贫困学生,也让更多正处逆境中的学生受到鼓舞,通过组织老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会,使贫困大学生从中受到激励。要定期开设心理咨询课和心理专题讲座,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活动课,每一节课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将话剧,小品故事等以情境法,角色法,讨论法,演讲法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全方位感知信息,在心理辅导老师精心设置的情境中完成认知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试等。

贵州师范学院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学校的贫困生比例较大,解决好学校的贫困生问题,不仅有助于贵州师范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和学校的和谐稳定,也有助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恩峰,郭明顺.高等农业院校贫困生现状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4).

[2]王春花,冼锦华.高校贫困生教育中的公平问题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2).

[3]周加峰,章志图.温州高校贫困生现状及解困对策[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