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保护

水利风景区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具有“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发展水经济”六大主体功能。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已有国家水利风景区878处,省级水利风景区2000多处,形成了涵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的水利风景区网络,在促进河湖健康美丽,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体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我国水利风景区“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主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为加强水利风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亟需进一步明确保护水利风景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分析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保护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1.水生态环境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风景区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2.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对于以水为载体的水利风景区而言,水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体现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内容,影响其等级(国家或省级)评定。此外,水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利风景资源品质,只有塑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其观赏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换言之,保护水生态环境是水利风景区立身之本,水生态环境质量是决定水利风景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保护水生态环境是发挥水利。风景区主体功能的重要保障“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发展水经济”作为水利风景区的六大主体功能,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将上述主体功能的实现贯穿始终,更应将其作为工作的主旨追求。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相关工作不仅有助于水利风景区发挥“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这三大主体功能,更是发挥其他主体功能的重要保障。

二、水利风景区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

1.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环境质量作为评价水利风景区质量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受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部分水利风景区在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仍存在风景开发、工程建设等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脱节,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水利旅游项目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很多水利风景区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上,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度较低。这使得水利风景区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并没有因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而得以改善,反而可能会因游客数量和经营活动的增加而降低。

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于2010年正式印发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并将“主要河流湖泊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编目”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水利风景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在建设管理过程中理应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但由于缺乏生态思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整治过程中仍存在通过河流平面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形态规则化、河床和边坡材料的硬质化、河流流向障碍化等方式对自然河流进行人工改造的现象,一方面会阻止水流横向扩展,使原本可能横向扩展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从而导致两岸植被面积明显减少,水生动物(如鱼类、甲壳类、软体类等)无法进入滩地产卵和觅食,失去了栖息场所。另一方面会阻隔水流的纵向连续性,使河流的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种类与数量发生一定的变化。

3.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有待进一步改进。水利风景区的良性发展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水利风景区在水生态环境治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治理的思想。水利风景区作为流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与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进行水生态环境治理时应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角度考虑,但部分水利风景区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只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地段采取护堤和生态化改造,尚未形成统一的流域治理理念。二是缺乏生态治理的思想。大部分水利工程设施材料是钢筋混凝土、水泥、砖材、混合沥青等缺乏渗透性及水气交换和能回收利用的材料,其忽略了水网、植被、土壤、地形所形成的强大蓄水系统,阻碍了水气的循环,打破了陆地与水域的生态平衡,与水利风景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意愿相背离。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与监管。监测是掌握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前提,评估是衡量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手段,监管是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为实现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水利风景区应做好水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及监管工作。在水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建议由水利风景区主管部门联合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利风景区(水库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水土保持型、湿地型、灌区型)建立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和技术体系,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对水环境、污染处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监测,全面掌握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在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方面,建议由水利风景区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基于监测结果,针对不同类型水利风景区,分别构建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定期评估,也可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作为水利风景区综合评估的重点内容。针对评估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建议,评估结果可作为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和领导干部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水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方面,建议各级水利、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责过程中,将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部署和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履行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职责情况,制定并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情况等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利风景区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工程项目建设前,应对可能产生负面环境影响的工程项目进行环评,并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水利风景区工程项目环评。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应注重生态思想的融入。一方面应依据河流原有的走向,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尽量减少人工直线化的程度,以保持河流的自然原貌,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注重保持上游与下游、陆地与水域间的水力联系,从而保障河流系统中生物通道的连通性。同时,还应为提高生物多样性营造适宜条件,如在一些流域较缓的堤段,适度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苗,恢复河流生态系统食物链;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种类和隔离带宽度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为河流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以乡土物种为主体,在水利风景区构建乔、灌、草合理配置的植被景观空间,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生物多样性。

3.创新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在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注重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治理,将整体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生态治理等思想融入其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水利风景区水环境进行治理。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按照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将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治理置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治理之中,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采用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再到整体的综合分析方法,识别造成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从而提高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二是将植物防护作为主要的防护手段,充分利用植物的自然生态性能来顺应自然的进程。除了在某些特殊地段(如抗冲刷能力差的河床质部分),必须采用工程措施外,尽量采取植物保护的形式。三是在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和观赏性,尽量使用自然卵石、条石、山石及就地的旧物等,并结合植物绿化建立人性化的宜人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灵恩,李丁丁,胡恒学.水利风景区与水生态文明城市[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5(2).

[2]尹蕾,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2012(10).

作者:李爽 朱彦鹏 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