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再次视察吉林,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进东北振兴、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考察,对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东北农业现代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实现东北农业振兴规划了蓝图、确立了坐标、指明了方向。

一、创新农业科技合作制度,完善规模化经营

在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考察时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率。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模式。可见,创新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合作制度、完善规模化经营是新时代农民掌握自身命运、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东北农业振兴的关键所在。创新农业科技合作制度,一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内部合作模式,深化农场集体产权改革,促进技术共享。我省自2019年7月开始实施的《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就规定了合作社的运行机制、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原则,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各类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鼓励运用电子商务等网络科技开展区域合作。二是创新政府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思路。政府要及时调研供求状况,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给予农业经营主体方向性指导,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和财政支持,组织农户规模化经营;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农业科技合作审批环节,帮助具备条件的合作社搭建产销平台,拓展市场规模。三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注重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效率。“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知识产权转化为规模经营的生产力。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合作常态化,定期指导农民破解在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使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步伐。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在吉林视察期间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强调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为了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要求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成为东北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技术进步”“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对东北通过农业科技赋能改善供给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指导意见。从中央指导到地方落实,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达成普遍共识。一是农产品的高质量供给与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农业科技。以我国自主研发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为例,由于其具有高产、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等优点,成为了东北三省许多地区的主打品种,回应着“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的殷切期望。二是农产品的低成本供给与农业的高效率发展取决于农业科技。“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中的关键环节,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为指以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牢记嘱托再出发吉林奋进新时代导,合理利用农业机械及信息化技术,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收。三是农产品供给结构的优化与农业集约化发展得益于农业科技。以我省为例,过高的玉米库存和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使其长期面临着“一粮独大,牧业乏精、特产欠优、杂粮粗放、加工不深”等诸多供给方面的问题,通过种业创新、引进精深加工技术等方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四是“三产”融合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助推农业科技。新型工业与制造业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等重要的生产资料;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农趣体验等服务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只有“三产”融通,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供给结构。

三、以农业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筑牢经济安全堤坝

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及严峻的南方汛情,在视察吉林时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这对特殊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六保”“六稳”、筑牢民生经济安全堤坝具有重要意义。“藏粮于地”的关键在于“藏粮于技”,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对稳定粮食产量、提升商品粮质量的作用已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以2018年的我省为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8.6%和84.5%,伴随着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及广泛应用,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可见,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程度与粮食生产水平具有显性的正相关。但与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业科技原创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农民科学素养弱等,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潜力还很大。因此,为了保障粮食与经济安全,一是要发挥传统优势,确保农业生产优势领域和重要领域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二是要对接市场,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要素流通体系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吸引先进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向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黑土地,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保障粮食生产、筑牢经济安全堤坝,助力东北振兴。

四、科学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涵养黑土地生产力

在视察吉林时着重强调了要采取有效措施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人类索取一切生产生活资料的原始对象。一方面,土地因其具有的生产力可再生性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具有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投资土地资源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土地生产力有其自身规律,若对土地的开垦利用超过其承载界限,则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同时,黑土地重用轻养、长期透支、肥力退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了1/3,部分地区下降了1/2。可见,通过农业科技涵养与恢复黑土地生产力、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保护黑土地,涵养黑土地生产力,一是加强对黑土保护技术的研究。加大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水土流失治理、秸秆低温腐熟等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及时总结“秸秆覆盖、条带休耕”的梨树模式及“三三”轮作制等新兴农业耕作模式,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黑土地保护,做到数字化监管等。这些措施都为“大熊猫”“歇口气”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加大对黑土地保护技术及理念的推广。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鼓励农民树立黑土地可持续发展理念、学习和掌握黑土保护新技术;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保护黑土地的政策支持,对休耕、轮耕、有机肥使用等措施造成的收入损失要及时补贴,打消农民减产减收顾虑。三是坚持科学管理,使黑土保护政策机制化、长效化。由于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各级政府要主动牵头,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将黑土保护落到实处。此外也要注重调动社会及个人力量,使保护黑土地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作者:邵彦敏 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