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共7篇)

农业经济论文(共7篇)

(一)

一、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产量由市场决定

生活中,农产品的价格往往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因此,农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难以稳定,波动较大。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农产品产量过剩,农业经济发展受到损失。农产品产量以及品种还受到了消费者需求的限制。总而言之,农产品生产是受到消费市场决定的。这集中体现了市场农业经济的特点,也反映出了农村经济符合国际经济走势。

(二)市场农业经济下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

前文提到过,农产品市场的产量和价格是由农产品需求量决定的,因此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现在,对于市场农业经济下的农产品质量要求也日渐提高。根据供需关系来看,当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农产品的质量往往会决定农产品的销量。(三)市场农业经济下农产品生产销售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可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是市场化必然趋势。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农产品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就越明显。科技的发展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科技地应用,使得农业规模化生产变成可能。农业生产在科技地应用下越来越注重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销售过程也仿照企业销售模式进行,加上工业化生产方式,让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可能。(四)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市场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随之开放的也还有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由于我国农产品“物美价廉”,很快进入国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高市场占有率使得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五)世界市场中我国农产品竞争加剧。在市场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现在,我国应该明确认识到,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仍然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可以知道,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不可能完全没有竞争。世界市场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市场,世界市场的消费者对世界市场里其他国家的农产品也同样感兴趣。因此,其他国家农产品在世界市场销售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基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发展措施举要

(一)按照WTO对于市场规范的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系。在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系下的农产品流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农产品生产质量等级标准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没有一个完善的质量等级标准体系来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评级,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流通没有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农产品的销售活动。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良好发展,需要根据WTO对于市场规范的相关规定来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制度建设。

(二)转变思想,在农业生产中注意预估市场消费能力。现在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受到建国初期的“两高一优”思想束缚,在农业生产中忽视市场消费能力,一昧追求“两高一优”。新时代的农业生产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根据市场的消费能力来决定产量的多少。不顾消费能力的生产,往往造成产量数字提高不少,但实际的经济收入不增反降。

(三)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市场开发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企业集团化发展。对于市场中需求量较大的农产品,可以根据地区优势规划建设一批优秀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地区主导农产品以及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实现集团化。农产品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就有利于集中资源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同时有利于开发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产品生产。

三、结束语

为了促进市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在建议中具体分析了当前的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实现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取得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确保我国农村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

作者:董涛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二)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存在的一些问题

传统的农业经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所谓“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都造成了对农业的一种最原始的认识,农民自己对农业的认识是耕作、收获。没有意识到其生态性以及农业具有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作用,单单将农业认为是人为了吃饭而必须进行的一种劳作。而城市人一般对农村、农业都持一种鄙夷的态度,似乎提到“农”就显得特别的低下而没有身份和位置,尽管“三农”问题的提出,从上层建筑方面对农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重视,但是依旧有些无法改变的偏见,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到城市打工,都争着想脱掉“农”的帽子,这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思路

1、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技术投入及资金投入

农村中技术水平的低下大多还是由于对于农业的技术投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造成,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带动农业的道路,使科技带动农业发展,让农业也跟科技联系起来,走一条科技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例如,可以对于一些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培育出一些高产高质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农业技术进行发展,如进行一些生态食用菌的培育和一些无土农作物培育,进而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应该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利用这些资金引进一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根据农业的发展特点,使农业也走向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利用农业的特点可以带动农村中养殖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中特色农业的发展,种植本地特色的农产品,例如一些稀少的甜玉米,相对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和餐饮业的发展。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对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引进,人才是生态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方面,可以利用人才对生态农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改进,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一些策略上的帮助。

2、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传统的人们对于农村的那种排斥和轻视是依旧存在的,似乎农村永远跟愚昧联系在一起,人们有了这种意识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也往往会忽视,这样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这种意识首先应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就要对农村以前的发展环境进行改变,改变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意识形态,如改变以前那种盲目垦荒、盲目的进行土地的开发而不顾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农业生产的环境相对稳定。同时还要改善农村中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使人们不再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失望,使农村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兴趣,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农业科技的人才到农村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除此之外,就是改变农村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业也进入市场,去进行市场的考验,在市场上进行产品的改进,进行技术的革新。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农业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作者:于家和 单位:东辽县凌云乡农村经营管理站

(三)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无法全面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目前,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认识不够,至今为止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工作仍未取得明显效果,随处可见不完善的管理机构与非专业人员,导致经费支配效果较差。这是导致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开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无法实现行业间信息共享,降低了数据库建设的步伐,农民从的农业信息中无法获取指导生产东西,无法满足农民对有用信息的需求量。目前各地的主要农业信息仍以价格为主,而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科学系统分析,以及市场预警信息的却很少。这些因素在无形中增加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难度,同时也使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加大。

2、无法全面认识农业信息化

当前,受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多数农村领导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认识不清,实施方法及步骤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对服务体系的认识也不够清楚,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也并非是工作重点,这使一些领导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用计算机上上网而已,这直接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主动性不足。

3、专业的信息化人员不够

从相关资料的统计情况来看,我国基层农业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很多都不是专业人士,导致其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采取最佳的方法进行解决。大多数的农民都没有受到正规的信息化培训,尤其是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不够,在工作中对计算机的使用强度不够,所以,根本无法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注意要点

1、与实际相结合,创建科学规划,逐步实施

从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研究制定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然后与专业人士进行探讨,逐步实施,提高计划的合理性。

2、解决资金的后顾之忧

毋庸置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资金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要设立专项的资金库。当然,政府的投入是有限度的,因此,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必须要发动社会多方的力量,政府应该统一规划并引入竞争投资,促进竞争也促进收益,吸引各企业及个人的投资,既能实现双赢,也能增大政府收益。

3、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水平

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了科研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农业科研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管理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这就对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方可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需求。

4、建立并完善网络、信息化体系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基础信息传输网络、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及信息业务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构成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网络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外,还必须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应用。为了使全球化的信息能够实时传给农民,农民也能及时有关农业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就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网络体系,除各市、县、乡、村之间能够进行农业信息技术交流,也应保证与厂家商家间的相互联通。

5、建立并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过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农产品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之间无法达到平衡,经常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经济利益的权益。因此,加强与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当前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及时向农业提供市场信息,就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难而又巨大的工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个进程中的利弊,认真进行规划,打倒一切阻碍,使信息化真正的深入到农业经营管理建设中。

作者:王保强单位:沈阳军区龙镇农副业基地

(四)

一、黑龙江省早熟玉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早熟玉米有助于促进农业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尤其是北方,玉米是农民重要的主食之一。玉米需求量的迅速提高,也迫切要求相应的提高生产技术和条件,加之与玉米相关的工业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玉米的需求更加旺盛,这就要求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增加农业的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的安全。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生产玉米的第一大省,肩负着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产物的使命,因此,大力培育黑龙江省早熟玉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据相关研究估算得出,黑龙江省春玉米光温生产力高达15345-17544kg•hm-2,这得源于黑龙江省玉米农业、相关技术和深入研究的有机整合。黑龙江省北部是早熟玉米最大的种植面积区域,位于北纬48度以北,该地区种植早熟玉米的面积约占该区域总面积的15%,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潜力巨大。

(二)早熟玉米有助于推广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高产和优质对于玉米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是玉米育种的终极目标,也是种植者的永恒主题,黑龙江省生产出来的早熟玉米比其他地区和省份都要更优质,因为黑龙江省大力推广和应用

玉米的高效栽培技术,而高效的栽培技术是生产高产和优质的早熟玉米的重要保障。高效栽培技术在黑龙江省早熟玉米中的成功应用,无疑会把这一技术推广到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生产培育中,从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早熟玉米有助于创新农业产品适合相应的机械化操作

黑龙江省早熟玉米的高产和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玉米叶片具有收敛性、互相遮挡面积小、高光效等特点,这就可以使每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因此,黑龙江省的早熟玉米也被称为“收敛耐密型”玉米。收敛耐密性早熟玉米非常适合采用机械化操作收割,因此黑龙江省收敛耐密性早熟玉米及配合机械化操作不仅能促进当地早熟玉米的快速生产,同时也有助于创新其他农业产品的机械化操作。

(四)早熟玉米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品的耐病虫功能

黑龙江省的早熟玉米与其他玉米不同的地方之一在于,其有高效的抗病虫功能。一般的玉米种植,会严重受到大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的影响,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而且也阻碍玉米的机械化操作进程。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玉米大面积发生大斑病、螟虫的侵害,导致玉米的总产量下降近20%,同时也降低了玉米的质量,减少了玉米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严重影响了粮食的总体安全。而黑龙江省的早熟玉米具有高效的抗病虫功能,如果其他农产品能很好的借鉴和利用这一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整个农业经济的安全具有保障作用。

(五)早熟玉米的进一步改良将成为青贮玉米,为农业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虽然早熟玉米在黑龙江省发展迅速,产量和面积已经很大,但是,青贮玉米在黑龙江省还很少,青贮玉米的品种还没有在黑龙江省得到有效推广。黑龙江省草原不断受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牧草资源不断减少,这将严重影响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而早熟青贮玉米可以很好地替代牧草资源,有效解决当前牧草资源不断减少的状况,并且早熟青贮玉米比牧草资源更经济、更环保和更理想。因此,从长远时间看,早熟青贮玉米是黑龙江省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将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育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玉米已经成为第二大作物,早在2006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就位列首位,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是因为它用途广泛,它不仅仅是粮食、饲料同时还可以加工成燃料等经济作物。2012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443278hm2,成为黑土地上的第一大作物,黑龙江省也因此成为我国种植玉米面积最大的省份。据相关部门统计,黑龙江省极早熟玉米年平均播种面积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1.67%,占全国极早熟玉米播种面积50.02%。但是因为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气候因素导致其玉米产量低于中晚熟区,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气候环境恶劣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其气候条件恶劣,冬季时间漫长且温度很低,容易发生春寒、春旱、秋季霜冻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在生长时会出现育苗期温度低、生长期雨水不充足、虫害等问题。严峻的气候条件不仅影响作物吸收营养,反而会使其消耗自身的养分,导致其产量的减少。

(二)犁底层深度较浅

黑龙江省农业耕种方式不是集约型,这就导致了很多土地没有被更深层的翻整,据有相关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平均犁底层深度在17.5cm,相比全国水平来说,黑龙江省犁底层深度较浅。犁底层深度低会造成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低,土壤缺乏营养,植物根部发育程度较弱,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三)种植密度低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密度低,每亩地的保苗株数不多,如果遇到旱灾、洪涝灾害、冰雹、霜冻、虫害等自然灾害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尤其对于黑龙江省这种生育期较短、耕种方式粗放的地区,低种植密度风险较大,会给产量带来更大的影响。

(四)病虫威害影响

黑龙江省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是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螟。玉米大斑病是影响最大的病虫害,它主要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等特点,大大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在黑龙江省的多个地区都发生过玉米大斑病病害,受影响的农作物减产量高于百分之十一。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是巨大的,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所以作物预防病虫害至关重要。

(五)机械化程度较低

黑龙江省大多数耕地是粗放型的零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种植,这就给机械耕种带来困难,再加上黑龙江省经济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耕种技术、耕种设备品种不多,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农作物产量不高的现状。

三、完善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育植的对策建议

针对气候环境恶劣的问题,应该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早熟玉米的播种、施肥、打农药等,采取人为措施不断增加地温,防止早晨的伤冻,加快促进玉米的早熟。针对犁底层深度较浅的问题,一是犁深和松土,不断加深和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发育,有效吸收土壤中养分;二是加强土壤的营养配方,不断增施农家肥,科学合理配土,有效改良土壤;三是玉米秸秆还田使有机质、全氮、全磷、二氧化碳释放量、微生物区系和水稳性团聚体明显增加。针对种植密度低的问题,应该不断加大种植密度,选择耐密型早熟玉米品种,增加早熟玉米的发苗速度,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寻求产量与密度的平衡点。针对病虫危害影响的问题,一是大力推广和培育抗斑病好、抗螟虫好的玉米品种,重视对适应性强、耐密性好、高产优质的早熟玉米的种植;二是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乡、县为单位联合建立起病虫草害防治体系。针对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一是采用农户联合,一机多用的模式,这样可以发挥机械使用率,降低农户资金投入;二是科学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下乡科技帮扶,培训种植户高产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方法;四是加快早熟玉米的产业化进程,建立现代早熟玉米产业化生产体系。

作者:徐金春 单位:黑龙江空军农业新技术试验培训基地

(五)

一、农业合作经济产生的背景

1、传统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单独的家庭经营模式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没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且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农户需要通过农业合作经济,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2、农产品的特性

农产品的不易保存与专用型决定了农业需要合作经济制度,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销售时间都很短,一旦在成熟或采摘之后没有尽快销售或加工,丰收的农产品就会很快腐烂,也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生产资料都是针对农业方面的,如果放弃农业经营,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上述方面的损失,农户希望能够寻求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稳定合作。

3、传统农业缺乏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没有竞争力。通常来说,农户的经营范围较小,不能形成大的规模。农户在单独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采购量太少而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而小批量的出售农产品,也难以获得较高的价格。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可以采用大型机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来提高收益。

二、农业合作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1、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农业合作经济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没有发展农业合作经济之前,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农户的收入也不理想。农业合作经济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加强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既能使农民在交易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也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农业合作经济有利于大型机械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2、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合作经济的形式是农户自愿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共同生产、共同销售。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需要改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值得共同学习借鉴。农业合作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

3、农业合作经济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个的农户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所以合作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合作经济可以把单独农户的资源进行整合,改变其市场地位并提高经济效益。纵观全球,农业合作经济已经在大部分的农业发展中国家占据着重要地位,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农业合作经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农业合作经济是在农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农业合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国要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农业合作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合作经济关系到社会民生,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更要在农业合作经济方面不断努力。

作者:王春林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农牧林水局

(六)

一、当前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中,相当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仍然犯着二十多年前的错误,已经把或继续准备把村委会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要主体。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个:(1)这样做,工作好做,工作量要小得多,以行政村为单位和以村民组为单位对土地进行确权发证的工作量要差十几倍,而且矛盾小纠纷少能顺利发证;(2)多年来农业、土地部门多是和村委会打交道而很少和村民组打交道,如征地多以村委会为主体和征地、用地单位签订合同,此次土地发证也按老套老规矩老观念办事。

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1、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强化农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有助于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的土地物权,进而通过深化改革、还权赋能,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是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前提,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动力源泉。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客观需要。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过程,是进一步查清宗地的权属、面积、用途、空间位置,建立土地登记簿的过程,也是摸清土地利用情况的过程。这样可以改变农村土地管理基础薄弱的状况,夯实管理和改革的基础,确认农民集体、农民与土地长期稳定的产权关系,将农民与土地物权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

2、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土地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在规划、耕保、利用、执法等国土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基础作用。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用地流转、土地征收等各项重点工作挂钩。凡是到2012年底未按时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农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暂停,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不予立项。实行凭证管地用地制度。土地权利证书要发放到权利人手中,严禁以统一保管等名义扣留、延缓发放土地权利证书的情况出现。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可以要求凡被征收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在办理征地手续之前,必须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在征地拆迁时,要依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证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进行补偿;凡是依法进入市场流转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经过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没有纠纷,没有经过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律禁止流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确权登记发证的同时,一并将地籍档案数字化,实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逐步实现土地登记资料网上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建立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地籍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地籍工作的社会化服务程度。结合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检查工作,凡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没有确认到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应当确认到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登记发证的宗地缺失档案资料以及不规范的,尽快补正完善;已经登记的宗地测量精度不够的,及时进行修补测;对于发现登记错误的,及时予以更正。及时调处土地权属争议,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信息库,及时掌握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属争议动态,有效化解争议,为确权创造条件。认真总结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方面的经验,围绕地籍调查、土地确权、争议调处、登记发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创新办法,细化和完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政策。

3、严禁通过土地登记将违法违规用地合法化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发证的前提,各地要加快地籍调查,严格按照地籍调查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工作,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有条件的地方要制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为基础,制作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特别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籍图。县级以上城镇以及有条件的一般建制镇、村庄,要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将地籍调查成果上图入库,纳入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地总登记及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建立地籍成果动态更新机制,以土地登记为切入点,动态更新地籍调查成果资料,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确保土地登记结果的准确性。

三、农村土地确权发证与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1、农村土地确权与农业经济和谐发展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等重点工作中的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问题,60号文件明确对开展综合整治和需要流转的农村土地,优先进行登记发证,为整治和流转提供条件。要尽快完成综合改革试验区、农村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城乡结合部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满足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此,《意见》对“合村并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土地整治以及“撤村建居”等工作涉及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依据实事求是原则分类作出规定。对于“撤村建居”的情况,须把握三个环节:(1)如果集体土地全部依法征收为国有的,其农民集体成员全部转为城镇居民;(2)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只能通过征收这一合法渠道;(3)集体土地所有权只能确权登记给农民集体,不能给城镇居民委员会。此次土地发证规定了一些弹性做法,如国土资发(2001)359号和闽政文(2002)237号文件规定,政府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确权发证:①把证发给行政村村委会,在土地所有权证书上注明该行政村范围的土地所有权归村内各村民小组所有;②把证直接发给村民小组。这两种做法各有利弊,由于前一种做法便于操作,土地发证部门多采用前一种做法。但土地确权发证是关乎农村农民长久利益的大事,采取哪一种做法应尊重大多数农民的意见,农民们要求发证到村民小组的应把证直接发到村民小组。对把证发到村委会但土地属各村民小组所有的,不但要在证上注明清楚,还应当给每一个村民小组制作副本并将副本发到组。

2、把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的政策做法和土地确权发证工作结合起来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应征求党和政府的农业工作部门的意见。农村土地发证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象抓农村土地二轮承包那样抓土地确权发证,建议南平市委、市政府组织指导机构对土地确权发证的政策法律进行研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全市土地发证工作进行统一指导、检查、协调、监督。对已经发出的土地证进行一次复查,如有和中央土地政策不符的发证,应对农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3、根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实际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要覆盖到全部农村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包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遗漏。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遵循“主体平等”和“村民自治”原则,按照乡(镇)、村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三类所有权主体,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针对现实中“合村并组”、“撤村建居”涉及的集体土地权属问题,《意见》明确规定,“合村并组”后土地所有权主体保持不变的,所有权仍然确权给原农民集体;“合村并组”后土地所有权主体发生变化、并得到绝大多数村民认可的,履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的法定程序后,按照变化后的主体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并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证书上备注原农民集体土地面积。涉及依法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原则上应维持原有土地权属不变;依法调整土地的,按照调整协议确定集体土地权利归属,并依法及时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对于“撤村建居”后,未征收的原集体土地,只调查统计,不登记发证。严格禁止对违法用地未经依法处理就登记发证。对于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或者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经法定征收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或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不得登记发证。这次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对土地权利归属的确认而不是调整。已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本农民集体成员、非本农民集体成员的农村或城镇居民,因继承房屋占用农村宅基地的,可按规定登记发证,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本农民集体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非农业户口居民(含华侨)原在农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经该农民集体出具证明并公告无异议的,可依法办理土地登记,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非本农民集体成员”。之所以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注记,主要是考虑这几种宅基地权利特殊,以同今后相关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做好衔接。

四、结语

加强农村土地确权发证与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是必要的。要抓紧摸清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现状,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人员培训,落实责任制,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度汇总统计分析和通报制度。要借助土地登记机构等专业力量,提高确权登记发证的效率和规范化程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登记申报、土地确权、纠纷调处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作者:冯国庆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经管站

(七)

一、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想要科学发展观能够在农村工作中得到具体的落实与应用就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工作,这是现代农业能够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当前要清楚地认识到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是多么的重要与急迫,要特别重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创新出一条符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的特色道路,努力的把我国农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来提供动力,当今社会每一个领域都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通过创新来实现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在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这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的管理制度落后那么必然导致科研的创新条件不能够满足需要,这就会使得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没有意义。农业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对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促进作用,这样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1.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的波折对于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影响,而造成农业经济的波折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农业经济管理落后是最主要的因素,农业制度的变迁会造成农业的波动,农业的低效率是由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带来的。一般来说,管理创新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自从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但是当今是知识、经济、信息、科技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时代,我国的农业经济还非常薄弱,我国对于农业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够高,他们的工资水平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科研设备也都比较陈旧落后,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投入不能适应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科研单位改革跟不上时代潮流发展所造成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方面着手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力度,加大对科研单位的经费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经济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2.对农业科研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我们可以从科研管理的创新着手,主要是在科研单位管理的内容方面进行创新。首先,要对科研单位的条件和资金管理进行创新,要增加科研单位经费的来源渠道,来保证科研单位有充足的经费来源来支持对农业的发展,科研单位可以依靠国家补贴作为部分经费的来源,但是依靠国家补贴是远远不够的,科研单位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新产品,通过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来获得一部分科研经费,这样才有利于科研单位的良好发展,在保证科研经费充足的同时,要加大对科研条件的改善,主要是对科研环境和科研设备的改善,只有好的科研环境才更利于科研人员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想要研究好的产品必须有先进的科研设备的支持。其次,要在信息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积极地利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手段,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使管理更加标准化、程序化、高效化。最后要在成果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在科研人员的技术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更高水平的技术知识,这样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才更高。

3.对农业经济管理观念进行创新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首先要具备一种树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然后能够客观地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改革来使得问题得以解决,以往根深蒂固的老思想严重阻碍着农业经济发展,这是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大因素,比如新技术在农业上推广困难,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施肥延后不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老百姓按照固有观念施肥,这些都是老思想阻碍着先进农业知识的运用,所以要帮助农民摆脱陈旧的思想,教会他们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正确认识新技术、新知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是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管理的职责要求我们进行更好的服务,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才可以使得管理工作做的更好。

4.以人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最核心的内容,要努力的营造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这种氛围对于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氛围下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与创造性,这样有利于更快地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要将以人为本的口号落到实处,不能空谈却做不到,在实现这种氛围的情况下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拥有更多更全面的人才,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不仅要作用于科研人员的身上,还要作用于我国亿万普通的农民身上,当今我国农业劳动力正朝老龄化趋势发展,许多年前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不愿意种地为生,这使得先进的技术以及农业管理理念很难在思想陈旧的老年人身上推广,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做到以人为本,积极地深入到群众中,深入到田间地头,积极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先进的技术知识带来的好处,这样才有利于先进技术知识的推广,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

三、总结

在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始终贯穿着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要能够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的改变、时代的前进不断地进行变化,要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可以使农业经济紧随国际趋势发展。我国农业经济想要兴旺发达需要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来提供不竭的动力,所以要更加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工作,党中央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支持力度,这样才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薛正生 单位:山东省东明县东明集镇经营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