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调查报告范例

绿化调查报告

绿化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校园空间;绿色环保;规划设计;绿色校园

学校属于人员易聚集场所,是师生集中进行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地。和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城市一样,校园也存在着由于人数众多而造成环境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尤其在20世纪末,我国高校飞速发展,校园空间随之进入到紧张阶段。现如今,土地资源短缺,当务之急是全面建设绿色校园。绿色校园于1996年首次提出,是《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的一部分。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的绿色校园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示范的互相作用。绿色校园可以被视作一个独立的、可持续发展的小社区。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在教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来说,学校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生活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绿色校园在校园空间规划上应运用生态学的理念,在校园建设与管理上融入绿色环保因素,使其与校园生活和学习完美融合,不仅能为师生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更能够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一、建设绿色校园的方法

1.打造“海绵校园”

在我国一些地方,雨水资源充沛,如果学校不具备及时排水的能力,容易造成校园内涝。海绵校园能像一块海绵吸收并储存这些雨水,在需要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能够节省水资源,同时也不会像普通地面因无法及时排出多余的水即能够减轻校园的排水压力。通过对“海绵校园”的建设,学校有应对极端降水现象发生的,能够及时排出多余的水从而避免内涝的发生。也能存贮适量的雨水,通过地下管道成为储备用水,充分利用了自然水资源,促进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利用可再生能源

使学校正常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消耗巨大的能源,怎样减小能源的损耗便成了建设绿色校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减小能源损耗最直接的方法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可以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来维持校园日常的运作。校园里的照明设备在能耗方面占比颇多,因此可以选用一种更为环保的清洁能源代替电能,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电能相比更加的经济环保。学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废水,在对污废水进行一系列初步处理后变成中水,中水可直接用来冲刷厕所,灌溉绿植,形成一个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减少对净水资源的浪费。

3.使用绿色建材

在学校建设期间,尽量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对传统建材的应用,降低建筑材料的浪费以及其带来的污染。在追求绿色环保的同时也要满足经济性,在预算范围内选择性价比更好地绿色建材,打造出更加舒适的校园环境。与传统建材相比,绿色建材除了注重建材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能考虑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回收可重复利用,更具环保属性[1]。

4.正确处理可回收物品

学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可回收垃圾与可回收物品,这些若采取和普通垃圾一样直接处理的方式,则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学校应设置不同于普通垃圾处理站的处理中心,通过向师生普及可回收物品处理的方式从而减少处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得对可回收物品的处理更加高效与精确,从而进一步实现回收计划。

5.考虑未来发展

学校在建设初期就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考虑各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并为之预留充足的场所和资源,不浪费现有资源,不浪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二、绿色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各个学校都在响应进行“绿色校园”建设的号召,与此同时有不少学校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对于实现完全的绿色校园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也暴露出一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绿色校园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

目前,还有很多师生没有真正理解绿色校园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定义为校园绿化。“绿色校园”是指学校除了要发挥其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还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向广大师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工作还是日常的学习生活,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展开,从而能够全校共同参与到绿色校园的建设来,对绿色校园有了更深刻的同时也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真正的绿色校园的成功建设,不能拘泥于表面的绿化,必须要意识到绿色校园与文化,智能化,管理之间的互荣关系。建设绿色校园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智慧校园,特色校园建立的过程。

2.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

不同地区对于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现阶段各地区学校所取得的建设成效相差较大。对于绿色校园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应该真正地去做出改变,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学校与学校之间既要互相学习借鉴对方的可取之处,也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各个学校互相督促鼓励着学习怎样去建设绿色校园,最终实现共赢。

3.绿色技术应用成效不高

学校人数众多,用地面积紧张,学校能功耗较大,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并未采取科学节能的设计规划,也没有很好地进行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还有一些学校仅仅是照搬理论,并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三、绿色校园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

1.节能减耗原则

在校园建设初期,对建筑原材料的运输与施工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会产生很多建筑垃圾,最后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性的破坏。因此,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与稳定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选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使其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

2.实用性原则

校园的空间规划设计不仅要遵从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更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设计出最合理的布局,与周围环境达成统一的同时也要满足实用性原则。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作为广大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所有的设计要服务于师生,建筑的设计应遵从人体工程学,以师生为受众展开设计,力求打造出更加便捷舒适的环境,给人心理也予以轻松舒适。

4.经济适用性原则

绿色校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够实现。若想赢得这场攻坚战,建设前期必须要从不同方面仔细考虑,也要注意成本的投入。成功的绿色校园不仅能够在未来减少对生态能源的损耗以及对环境的危害,还能使后期的维护与改造费用不断减少,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建设业蓬勃发展。四、绿色校园宏观空间的规划设计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从整体考虑,既要满足个体的独立性,又要满足内在的联系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空间应与城市空间保持一定的互动性,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使城市的格局维持完整,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2]。对于高校校园来说,校园与城市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为最大程度便利在校师生的生活,应建立起与城市空间互通的资源共享型校园。促使校园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共享设施资源,从而能够节省校内的设施建设,实现校园低碳,带动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实现日常生活低碳化。在展开校园空间规划设计伊始,首先应对整体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报告,例如该区域的周围环境、风力大小及方向、降水情况、地下水位等,根据调查报告合理规划用地的分区。例如,生活服务区对空气的污染较小,且散发的是允许往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源,同时在上风向栽种具有遮挡作用的植物,可以将风引入生活区,加快了空气的流通,此时处于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更有利于污染气体的稀释,所以生活区设置在最小风向的下风侧。而在对体育活动区域进行设计时将其设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教学区则处于两者之间,最终组成一个良好的空气循环系统。建筑群体可采用以下规划方式:(1)自由式布局。基于环境的调查报告,综合风力地形等条件,合理布置每个分区,使其相对独立的同时整体保持紧密联系,形成最完善的空气循环系统,打造最舒适的校园空间。(2)行列式布局与放射式布局。当校园用地处于平坦地势时,富有规律的布局方式在经济与施工难度上更实用。各建筑间的间距与朝向的布置变得更加统一整齐,施工难度也大大降低。(3)混合式布局。常应用于复杂地形,是各种布局方式的综合体现,对不同方案比较从而选出最佳方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和谐。建筑的平面规划应根据分区的教学功能需求进行选择,常见的平面规划方式有:工字形、L字形、一字形、回字形等。正确选择平面规划可合理应用到自然风进行通风,例如回字形建筑存在烟囱效应这种特殊现象,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气体能够沿着通道很快从建筑物内排出,是一种改善热舒适度的有效手段。因此,应根据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选出与之最为匹配的布局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环境带来的附加作用从而实现低碳环保。

五、绿色校园微观空间的规划设计

1.绿色校园的教学楼设计

师生的主要活动地点为教学楼,且其容易聚集,因此教学楼的设计必须考虑通风条件,实现交通顺畅。教学楼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它的设计必须考虑到采光设计出优良的采光条件。教学楼采用外廊式设计,既缓解了下课时间人流高峰期时的压力,避免了人多拥挤现象的发生,又使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采用外廊式设计的同时应注意窗户的方向,若外廊式为北向布局,就需要采用南向窗,实现良好的采光效果。教学楼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分为自习教室、专业教室、公共教室等,不同教学性质的教室对于采光要求也不同。对于公共教室而言,占地面积大故需要更多的光源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教室不同的使用性质安排教室的分布,实现自然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减少人造光源的使用,切实践行低碳环保。除了外廊式的设计,对于建筑外窗进行科学合理设计,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然风来发挥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与控制的作用,也能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3]。

2.绿色校园的围护结构设计

围护结构中应注意做好墙体的保温与防晒设计。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较低,该地区学校应做好室内的保温措施,延缓室内温度热量流失的速度,起到更好地保温效果。而南方温度偏高,易出现“西晒”问题,因此在太阳辐射较强时有必要加一堵防晒墙来阻挡部分辐射,形成一个良好的缓冲区,降低建筑的整体温度。屋面不仅起承受外部荷载并向下部结构传递荷载的作用,也起着保温隔热,防水的作用。因此在屋面的设计中应注意对于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的选择。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也应根据规范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正确引导自然光可以由良好的遮阳设计实现,让自然光资源更多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3.绿色校园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学校犹如一座小城,内部设施大致与城市的配置无异。校园里,大路小路纵横交错,可以通往校园的每个角落。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道路人车混行,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矛盾愈发严重等问题。从道路规划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案:(1)大力推行环形道路网。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都是棋盘式道路,虽然实现了交通功能,但主次不够分明导致人车混混行,上下学高峰期容易造成堵塞。而环形道路网采用步行优先靠近校园核心区,机动车安排在核心区之外的设计,井然有序,人车互不干扰,提高了安全系数。(2)点线面结合。道路在发挥连接功能的同时也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合理划分道路就能使各建筑分区更加清晰、规整。由一条路开始向四周蔓延逐渐形成完整的一个交通网,同时也将各分区建筑联系起来,提升了道路的使用率,最终形成完善的路网系统。(3)划分出独立的机动车停车场。充分利用校园的内部闲置空间,划分出独立的停车场,并尽量设置在校园出入口附近或环行干道旁。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缓解交通拥挤现象[4]。

4.绿色校园的绿化景观设计

一个学校的绿化景观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的微气候。校园绿化秉承着设计理念,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人文环境,打造舒适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局限于平面上的绿化设计,可以对建筑进行立体化绿化设计,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影响环境的作用。如在屋顶覆盖绿植,打造空中花园。也可以在建筑外墙种植吸附性强,覆盖面积大的植物。最终植物在建筑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阻挡太阳辐射使其不能直接照射到建筑表面,从而降低室内温度,创造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5.绿色校园的设备规划

在校园中,各式各样的设备为能源消耗的一大去处,需要格外关注设备的设计问题。照明设施用电量虽大,但其节能的潜力也很大。在保证亮度的前提下,单靠减少灯具的数量来实现节能不是长久之计。开发并应用新能源,实现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才是节能减排的最佳方案。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不仅能够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照明时间合理化,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校园里的设备在按照绿色校园的理念下进行智能化设计与升级后,不仅能够提高使用效率,还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使学校能源得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随着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从而获得良好的能源节约效果。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日增强,要建设绿色校园,培养广大师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建设绿色校园的参与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绿色校园本土化,最大程度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到绿色校园不同空间的规划设计,合理划分各个分区,实现效率最大化,能源利用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文博.绿色生态视角下的校园建筑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2(04):255-256.

[2]李茜.绿色高校校园空间设计的规划策略——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7,32(02):86-90.

绿化调查报告范文2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要素是介体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状态的要素,因而在改革发展中,它是重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了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目的,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提高学生能力,二是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这是一个总体目标也是一个宏远的目标,有赖于一个个下级分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努力构建的教学模式是有主题、有内容与大学生紧密关联的,与之相适应,教学目标的设定更要具体。

1.德育目标更明确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能激发道德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和道德实践的参与积极性,对大学生思想、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塑造将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及负责任的公民服务。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都应该达到的德育目标。“生态社会实践”除了具有上述功能目标外,因其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因而德育目标更明确。它重视“生态”,更重视“实践”的主体———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等伦理道德问题,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2.导向功能更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作用是导向,即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建立“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生态社会实践,体验马克思主义生态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精神风貌,引导受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相对照,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培养具有正确的生态观,敢于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对未来导向功能。

二、理论教学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包括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实践报告撰写、评价、建档等环节。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教学以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讲授就是第一个环节。

1.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教学高校要真正做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首先,举办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他们生态道德素质,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其次,把生态文明知识纳入思政课中。结合思政课四门课程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客观地联系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以及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结合历史发展讲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分析比较文明层次的基础上阐述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选择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在“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理论的层面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转变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从哲学的高度理解科学发展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的讲授讲授的内容有: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以及基本抽样方法,问卷设计与评估,资料搜集方法,数据录入与处理,调查报告拟定等。此外,还要讲解实践论文的撰写要求、评分标准、考核方式、阅卷方式,等等。

三、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以及生态社会实践教学计划,编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实践路径,确定具体的生态实践主题,布置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年级计划、教研室计划等,甚至要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实施方案中反映出来。其次,适当选择实践形式,领导、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采取“自主实践形式”和统一的社会实践形式。

1.“自主实践形式”

“自主实践形式”一般以小组或学生个人为单位,自己寻找实践地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实践完成后要有照片及活动总结,还可以进行PPT介绍。通常可以在大学一年级中开展,新生开学时把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第二个暑期结束后,开学的第一周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由思政课老师根据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分标准进行评阅,将学生成绩评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自主实践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自主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对高校所在区域的河流水质、土矿企业、环境状况、生态物种等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书面调查报告的形式反映真实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认识到自身行为与生态状况的紧密联系,以知可为、知不可为,让高校生态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社区服务。以小组或学生个人为单位,联合街道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生态文化的宣传,组织定期性的生态环保之类的社区活动,组织学生义务打扫社区卫生、进行社区绿化等。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义工组织如绿色环保协会、素食协会、传统文化学习中心,鼓励学生参加这类组织的义务劳动等。

2.统一的社会实践形式

绿化调查报告范文3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针对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分为综述类文章、技术类文献、调查报告类文献、发展战略类四种类型。2.3学科分布特点根据林业学科的基本分类和文献资料研究主题,将收集的文献分类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建设、森林资源、园林绿化、林业信息技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及其它研究等12类。

3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3.1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文献资料数量的变化:1970~1979年期间,科技文献数量最少;1980~1989年和2000~2006年两个阶段发表的文献量最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海南林业建设方向。20世纪60年代,开荒耕种,引种栽培,建设海南的热潮涌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生产和林业研究也受到严重阻滞;自1980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海南的林业建设,提出“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科技人员备受鼓舞,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同时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随着林业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海南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禁止采伐热带天然林,海南林业进入转型摸索阶段,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重视实际工作,但是科技论文的编写仍没得到重视;从2000年开始,林业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对林业科学技术需求不断增强,鼓励科技创新。同时,由于对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

3.2文献类型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林业文章以综述类居多,占总文献量的56.8%;技术总结性文献居第二,约占总文献量的37.4%;调查报告类文章占4.8%;发展战略类文献占1%。技术报告类和调查报告类文献一共才占总文献量的42.2%,与综述类文章相差较多,表明海南省林业技术类研究及成果偏少。

3.3文献分类结构分析

表2显示,我省林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森林培育研究,占总文献量的22.47%。共涉及如柚木、黄桐、降香黄檀、黄胆、海南龙血树、洋椿树、棕榈藤、竹子等海南乡土树种的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树种的营林技术研究。这与我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立乡土树种基地的林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占总文献量的10.65%。说明林木良种繁育研究得到重视,内容包括林木生物技术、林木常规育种、种源收集等,这与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森林生态学文章占总文献量的10.24%,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热带原始林保护示范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类文章占文献总量的9.59%,数量颇多,说明海南较为重视林产工业及化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森林经营管理类文章占总文献量的5.0%,内容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园林建设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占总文献量的1.82%,这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相关,促进了该学科的研究进程。林业经济管理类文献占0.53%,说明海南对此项研究偏少。林业政策类文章仅占总文献量的0.12%,数量最少。

4结论

通过海南林业科学技术进展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重视林木育种工作。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在林木生物技术方面,虽然该类文章相比较多,但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树种的研究尚未开始。(2)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在造林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海南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对森林昆虫区系、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经济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资料也缺乏。(4)在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方面,海南先后得到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5)在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海南省森林资源卫星遥感信息系统、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信息局域网络、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科技信息网等林业高科技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新型服务体系,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还是比较领先的。(6)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5讨论

虽然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制约着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明显滞后,尤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薄弱,明显落后于国内外许多城市。对种源的收集偏少,对已收集资源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不够;(2)乡土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停滞不前。不少重要乡土珍贵树种的育种以及规模繁殖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新品种数量少,研究手段落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4)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普遍存在只抓生产不顾技术研究的现象。(5)林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对林业先进机械运用较少,基础条件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工具,如森林清查角规、测树仪等仍是森林清查的主要工具;劳动力老化,没有活力。(6)由于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征,收入和产出的不协调,造成了科技人员浮躁,无法安心科学研究。同时,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少,科技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也无法及时推广,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建设。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健全,基层林业部门科技力量薄弱,致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率极低,也是阻碍当前海南省经济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8)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较低,研究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9)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海南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p#分页标题#e#

绿化调查报告范文4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出现严重的资源“赤字”。况且资源的再造力差,速度慢,能源物质不能重复,当今世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草原和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及其森林破坏、草原退化、物种绝灭、耕地锐减、淡水紧缺等资源问题都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资源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源保护,节能减耗,对培养资源生态观具有发展意义。

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状况,已经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各种因污染而产生的疾病相应增加;亦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爱护大自然,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在校内班级开辟环境意识墙报、黑板报,使之图文并茂,披露污染事件、不环保行为,表扬环保行动;开展环保诗歌、漫画、美术的创作活动。大力宣传,使人人由我做起,以班级为单位列举生活中的环保措施,如:节约学习用品、节约水电、爱花护草、参与美化、绿化活动等,促使全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并促使人们共同关心环境、保护环境。

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附近的公园、河道、水塘、街道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其污染程度;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环境监测站等有突出环保成就的单位,把各种活动的现状作比较,使学生感到环保光荣,污染浪费可耻。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

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生物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贯穿于新课、复习、练习、成绩考核等环节之中,如:蜘蛛结网捕虫减少农药污染,青蛙每天可吃农业害虫达二百六十多只,促进生态平衡,减少采用农药可避免破坏生态结构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态平衡意义。课堂教学动用电教设备,展示我国珍稀野生生物资源和重点自然保护区,扩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也理解我国并非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引起学生关注资源问题。

结合“环境日”、“地球日”、“爱鸟日”等节日举办知识竞赛,结合“植树节”开展植树、爱花护草等活动。邀请自来水厂、环境监测站、环保所的技术人员就关于“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及防治状况”等方面,作知识讲座;展示“污染与治理”、“人口素质与计划生育”等各种内容的图片,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环境意识。

第一,生态环境意识并不会自然产生,需要经过广泛的教育培养,与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有关。

第二,社会生产、经济建设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体现。通过科学的途径进行分析,强调生态问题的复杂性,使全民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

绿化调查报告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乡品位、增进居民福祉为核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认真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岸景观化、庭院花园化,力争在2020年把我镇建设成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国家森林城市。

二、总体目标

从2019年起,通过2年努力,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各项任务,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和组织管理五大类44项46个指标全面达标。

1.构建完备的森林网络体系。全镇林业用地面积保持在3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82%以上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以上;公路、铁路等适宜绿化的道路林木绿化率达85%以上;江、河、湖、库等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85%以上,适宜绿化的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5%以上;新建立的高标准农田按照《生态公益林技术规程》建设农田林网,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达80%以上。

2.构建优质的森林健康体系。城市森林树种丰富多样,单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建成区、农村居民点乡土树种使用率达80%以上;绿化使用全冠苗木,严禁移植胸径20公分以上的天然大树;

3.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以森林湿地博物馆为重点,利用植树节、森林日、湿地日、爱鸟周等生态节日,每年举办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在学校开设参与式、体验式森林城市生态课堂;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公众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达95%以上。

5.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编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并颁布实施,森林城市创建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措施有力。将森林城市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奖补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和业务培训;积极开展森林社区(小区)、森林单位、森林园区、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等多种形式示范创建活动;森林城市建设档案完整、规范,图件齐备,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三、主要工作

统筹镇村两个层级、城乡两大区域,重点实施森林城市建设六大工程。

1.通道绿化工程

(1)抓好昌吉赣高铁和东昌高速两侧的森林“四化”工程。要融入森林景观设计理念,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彩叶、珍贵树种搭配,对郁闭度0.5以下的山场林中空地、沿线重要节点进行补植补造,栽种有色树种;对沿线矿山及荒山荒坡荒地进行复绿;对坟墓进行绿化遮挡,打造生态优良、林相优化、景观优美的森林景观带。

(2)巩固提升高速公路连接线、105国道精品绿化工程。督促经营主体搞好林苗养护管理,树苗保存率必须稳定在98%以上,并积极引导林苗企业在林下套种花灌小苗,提高景观绿化效果。此外,要清除道路沿线两侧100米可视范围内山林中影响林分生长的杂灌、藤类、枯倒木、枯立木、病腐木及矮桩断梢木,彻底清除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山林、田地上的茅草。对道路两侧山场生长良好的树种以及稀梳林地杂灌中有培育前途的针阔叶幼树要予以保留,采用抚育改造、渐进改造等方式进行修复,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组成。

2.村(分场)绿化美化工程

以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沿线,以及乡镇(洋峰街道)所在地、重要景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为重点,以自然村庄为单位,统筹规划,样板带动,整体推进,引导农村居民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开展植绿护绿活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村庄绿化。确保林木绿化率达30%以上,风水林、风景林得到有效保护。一是抓好村旁绿化。村旁绿化以提高绿化率为主要目标,以乡土树种为主体,坚持乔、灌、花、草有机结合,加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利用空坪隙地尽量建设一个面积1亩以上的公共游园或绿地,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美丽村庄。二是抓好宅旁绿化。村民住宅绿化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可采取栽植乔木、林果、灌木、花草、攀援植物进行绿化。对面积较大的庭院,以栽植优良林果为主,配以观赏类花灌木。对面积较小的庭院,以设置花坛、花池为主,配以少量林果树,户均栽植胸径5厘米以上的全冠乔木不少于5株,实现户户有绿、一户一景。三是抓好路旁绿化。依据不同道路状况及立地条件,选择樟树、桂花等适宜树种,采取乔木型、乔灌木结合型、灌木型等绿化方式,对自然村落范围内以及连接自然村落的道路进行绿化,建成秀美村庄风景线。四是抓好水旁绿化。以村庄溪流为主线,兼顾水库、水塘、湿地,选择池杉、水杉、柳树等适生树种,在水系周边建设宽窄适宜的林带或湿地小游园,打造与当地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文景观相协调的乡村风光。

3.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营管并举、量质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行近自然林经营,重点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优质良材、国家储备林,全面提高森林质量,不断增强森林综合效能。

(1)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国有林场为重点,通过联营、场外造林等模式,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一批乡土大径级和珍稀树种等高品质的国家储备林。

(2)退化林修复。以生态区位重要、退化严重、林相残败、遭受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危害、林地生产力出现严重下降的林分为优先对象,按照退化原因和退化程度,通过“封、抚、补、替”等措施,重点做好针叶纯林和残次林的改造,改善林分结构和生境,提升林分质量,恢复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3)森林抚育间伐。以过疏过密亟待抚育的中幼龄或处于竞争和质量生长阶段的林分为主要对象,针对性采取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卫生伐、修枝、补植、割灌除草等措施,间密留疏、间针补阔,改善林内光照条件,促进林木生长,提升林分质量。

4.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1)严格自然保护地管理。以生态红线为总抓手,全面铺开森林督查工作,按照“一园一法”“一区一法”要求,逐步完善并严格落实各类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制度,加大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项目资金投入,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保护和建设,打造一批亮点。

(2)严格森林灾害防控。深入推进“平安林区”建设,坚持将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等林业病虫害防控作为事关生态安全和林区平安的大事要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松才线虫病防控政府主体责任,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将任务分解到山头地块、到人到岗,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1‰以内,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和谐稳定。

5.特色林业产业建设工程

(1)油茶产业。围绕“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加速推进油茶基地建设、茶油加工体系建设、茶油品牌建设、产业链条建设、交易体系建设,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兴林富民的绿色支柱产业和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

(2)林下经济产业。以车前子、草珊瑚、黄栀子中药材种植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做大林下产品加工,打造林药为主体、林菌、林禽、林畜、林下采集加工齐头并进的林下经济产业新格局。

(3)森林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重点把金果世界旅游集聚区和海木源景区建成森林康养和森林体验基地,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

6.森林文化建设工程

(1)加强生态科普基地建设。在青铜文化公园、大洋洲青铜博物馆等生态知识宣传教育设施和场所,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

(2)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制定并完善义务植树管理办法,鼓励认捐、认建、认养、认管林木和绿地,倡导种植各类示范林、纪念林、冠名林,丰富义务植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3.12”植树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义务植树尽责率。

(3)组织举办森林生态文化节庆活动。充分挖掘树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筹划举办一系列森林生态文化节庆活动。

(4)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出台古树名木规范化管理制度,完善全县古树名木普查、登记、建档工作,设立古树名木保护标识标牌、二维码信息,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和落实管护措施,依法打击采挖、移植、买卖古树名木现象。开展“新干十大古树名木”评选活动,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生态文化价值。

(5)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森林社区(小区)、森林单位、森林园区、森林村庄、森林人家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镇、绿色企业、绿色工地、绿色家庭、绿色机关等创建活动。

四、实施步骤

创建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统一验收,分四个阶段实施。

1.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019年3月)

(1)搭建工作机构。明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领导机构,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班子。

(2)开展摸底调查。组织有关人员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开展全面的摸底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

(3)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4)编制总体规划。通过招标确定编制单位并组织编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

2.推进实施阶段(2019年3月—2020年6月)

(1)召开动员大会。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召开全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全面启动创建工作。

(2)全面组织实施。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县直相关责任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场分头组织工程和项目实施,确保创建工作得到落实,高标准完成所有任务。

3.申报验收阶段(2020年6月—2020年9月)

(1)汇编资料。将创建工作主要环节的各类请示、报告、函、会议纪要,各类林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造林绿化工程规划,相关文件,各部门城乡绿化建设任务、实施方案、完成情况,以及技术总结报告、森林城市指标体系调查报告、总体工作总结整理汇编成册。

(2)自查自纠。各部门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开展自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对照有关标准全面开展核查,形成详细的核查报告。

(3)查漏补缺。邀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林业局领导和有关专家到我镇指导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根据专家意见落实好整改完善措施。

(4)申报验收。向国家创建组委会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验收。

(5)迎接考评。做好各项迎检工作,接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评审验收,全面完成创建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林长办,负责综合、协调、督查、考核等创建日常工作。

2.明确责任分工。各村要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各村要按照创建工作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将任务分解到工作组、到具体人,对每个项目都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牵头单位、牵头人员、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统筹兼顾,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创建和迎检各项任务。

3.广泛宣传发动。各村要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宣传,制订年度宣传计划和工作方案;利用城区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创建内容,广泛宣传创建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绿化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生物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作用;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之一。并且在提高校园品味,塑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十几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以及学校管理中,发现生物课程因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功能,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通过以下几方面谈谈生物学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

一、优化校园环境,为教学提供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如诗如画的校园景色,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的教室布置等都能使校园呈现优美、整洁、典雅、向上的育人意境。学生通过校园植树种草等绿化活动,可以学习常见植物的种类及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同时,为校园绿化而种植的花草树木还可以成为独特的教学资源。例如,七年级课本里就有关于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的活动,高中教材中也有对校园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内容,学生通过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以学到进行生物调查的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校园生物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调查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对校园生物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从而使校园生物资源更加丰富。

二、实验室教学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实验室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除了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外,也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其他学科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探究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熟悉和了解了身边的生物,同时更加热爱生命。进行科学探究不仅为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注入了活力,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实验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乐于实践,最终收获成功。可见,生物实验室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充实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利用当地资源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丰富,使教学内容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与社会接轨,这样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校本课程可选择相关内容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与正常性心理和性卫生、ABO血型鉴定、中学生营养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等。这些知识都与学生生活及生长发育息息相关,都是学生渴望知道的,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此外也可以选择生物科技前沿的典型事例,以此来拓展和补充课本的内容,加强学生对课本中相关原理及应用的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如花药、花粉的构造与传粉受精、无子果实、基因工程与药物生产、单倍体育种、试管婴儿与生殖医学等内容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起到了知识迁移的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整体发展,还有力地加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一)是生物知识普及的有效途径

生物教师可组织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介绍它们的生物名称、科属等基本知识,促进全校师生认识常见的树木花草,同时也可以对来校园的家长、社会人员进行生物知识的普及,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员都在欣赏美景享受绿色的同时增长知识,并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深深地感到有责任爱护这些植物,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生物组教师还可以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能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

(二)组建社团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生物课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生物兴趣的发展需要,因此,拓展一些课外资源,组建一些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尝试制作了酸奶、泡菜、叶脉书签、种子拼图,并进行了米酒发酵、植物的扦插和嫁接等实验,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对生物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提高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利用身边有利的资源进行相关生物问题的探究,比如关于传染病和免疫,学生可对周围常见传染病进行调查,并研究引发传染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在校内进行展示。但是普通初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尝试让他们先对生活中常见的生物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比如“吸烟是如何损坏健康的?”“我离糖尿病还有多远”,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探究欲望,并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有所锻炼和提高。

(四)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绿化调查报告范文7

由当前初中生物教材看,所选内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环境知识,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和有效的资源,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空气质量与健康》、《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等等.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挖掘环保知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知识,形成环保意识.譬如,教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知识;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可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恰当地渗透水资源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讲解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环境污染与保护内容,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以及预防手段,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实例,加强环境教育,灵活渗透环保理念,提倡绿色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尽绵薄之力,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比如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类存在哪些影响全球的破坏活动?如水资源浪费、酸雨、土壤荒漠化、沙尘暴、汽车尾气、湖泊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工厂废气的随意排放而造成温室效应;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治理?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化巩固知识.接着,设计小活动,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请你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习惯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我为环保献一策”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全面践行环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注意拓宽教学渠道,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全面践行环境教育.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学校受污染情况和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查统计,并指出其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课外,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切实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组织学生开展公园、社区植树造林和水资源短缺、害虫鼠的危害、环境污染等情况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以展示学习成果.第三,可以借助某些特殊日子,诸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世界水日”、4月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相关专题讲座,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校报、墙报、板报、网络论坛、贴吧等形式加大环境教育知识宣传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或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活”的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组织“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制作比赛、“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共建绿色生活环境,提倡健康有机生活.

四、结语

绿化调查报告范文8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其导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必须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活动,是必须调整的。校园文化的这种导向性,使培养职校生的爱憎分明、对社会和工作负责、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等性格成为可能。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格养成有两方面的可塑作用。

1.校园文化可使性格变得明晰而稳定

性格有好坏之分,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汇集了各类性格的学生,其性格在不断地交融、碰撞、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性格,如独立、谦虚、诚实、勇敢、正直等受到欢迎和尊重,而不良的性格,如依赖、虚伪、怯懦、马虎、阴险等受到排斥和指责。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择其善而从之,逐渐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明晰。同时,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就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以他们自身的权威性和人格力量,足以左右校园文化的全局,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模仿、稳定,让性格成熟起来。

2.校园文化可使性格变得丰富而优良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个体是在参与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完善起来的。职校生往往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随着活动来调整、改变、修正、发展自己的性格,不断地内化一些大家公认的受欢迎的优良性格品质。一方面,不良性格得到不断修正或克服,如自卑变成自信,懒惰变成勤奋,孤僻变成合群等。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也在不断优化复合。如原本勤奋刻苦的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逐渐变成一个勤奋刻苦、独立乐观、果断宽容的优良性格复合型的学生。优良的校风、学风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与激励。

二、校园文化与能力培养

校园文化对职校生能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可提高职校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些职校学校在寒暑假期间都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内容,主要是以了解社会为内容,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培养社会参与能力为目的的社会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后,一般都要求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还专门召开讨论会、报告会,对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经验交流并表奖,职校生往往对这类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2.可培养职校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运用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影响工作的活动,并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职校的各类学生活动组织或协会,大部分由学生自主管理、经营,学生社团组织的这种自治特点,为职校生锻炼自身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的能力提供机会。一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社团组织负责人的学生,在职业工作岗位上都表现了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可培养职校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尤其是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没有熟练的操作能力,都是很难胜任的。为培养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都增加了专业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竞赛性活动的比例。一方面,能够加强专业操作训练,使学生尽早掌握本专业实训技能。比如,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工具化,要求职校生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工操作;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电算会计相关技能等等。另一方面,各类竞赛活动和社团组织,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英语俱乐部、电脑爱好者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心理学社、礼仪队、环保协会等一些实用性强的社团普遍受到职校生的青睐。

4.可培养职校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应用一切已知信息,创造性地完成一定的创造活动,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思维成果。在职校的各类校园团体、协会的活动中,从活动方案的构思设计到活动过程的组织实施,都由参与的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们积极思考,缜密构思,大胆设计,开拓了许多有创意的活动,这个过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校园文化与心理卫生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职校生的身心健康。注重研究和探讨校园文化与职校生心理卫生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效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1.物质文化与心理卫生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文化(如办公场所、教学设施、后勤设施和各种娱乐场所的基本设置、内部环境等);校园环境文化(如校内建筑的形状、结构和布局,校园内的绿化和卫生状况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有利于职校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克服因基础设施落后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以宁静、乐观、向上的心境,减轻紧张和焦虑,同时还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在这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同学之间能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有利于学业的有效进行。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在校园内设计了各种塑像或浮雕,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并努力使其体现该校办学宗旨的一种风格或一种精神。例如,医学类学校一般有华佗、李时珍浮雕,师范类学校一般有、陶行知塑像等。每一个人物都能让人追忆辉煌的过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每一个人物都蕴藏着一种人格力量。类似这些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既起到了美化校园的作用,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可谓无声胜有声。

2.精神文化与心理卫生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师生发表演说,而且师生的确会注意它,并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影响。”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校风建设,通过校风的熏陶和感染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积极的影响。如某职校“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对学生无疑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驱动力量,它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促使学生内省自我,见贤思齐,从善如流,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校风不正、班风不良,那么,生活在这种氛围下的校园成员,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烦躁、紧张、压抑和对立,就会对集体、对他人冷漠,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反过来,学生长期处于心理冲突氛围下,亦绝不可能营造优良的校风,绝不可能营造优良的精神文化。

3.校园网络文化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日益显现其巨大的威力和诱惑。职校面临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受其影响最大的是学生。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因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和超文本技术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部分地改变人际互动和交往方式,从而提高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存在形形色色的暴力犯罪手段以及网上危险交往的可能性,职校生的道德防线和心理健康随时可能受到冲击,个别职校生可能出现网络文化中毒和网络成瘾综合征等。因此,职业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络心理教育。比如,针对那些整天沉湎于电脑世界中,退缩、孤僻、外表冷漠、内心焦虑,对人充满敌意的职校学生,要帮助他们重新塑造自我的健康人格,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