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知识培训范例

理疗知识培训

理疗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安宁疗护;护理管理模式;综述

安宁疗护是针对临终期的病人所做的一种支持性疗法,目的是放弃没有任何意义的治疗、急救。减少病人在临终期的痛苦,使病人在最低痛苦的情况之下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生命中的最后一程[1-2]。在社会中常称其为“临终关怀”、医疗界叫“缓和医疗”、护理界称其为安宁疗护[3]。安宁疗护的护理理念主要是通过医生、安宁疗护的护士、志愿者、护工、理疗师、营养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服务临终期的病人,为病人以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的帮助,在减少病人身体上疼痛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病人内心上的感受、未完成的夙愿,给予病人相应的“灵性照顾”,让每位安宁疗护的病人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享有尊严的离去[4]。在我国,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发展完善,形成多种模式的护理管理模式,使得临终的病人享有最后的生命尊严。

1国内外安宁疗护的现状及进展

1.1国外安宁疗护现状及进展。安宁疗护护理行动在40年前始于英国,并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兼医疗科技及心理照顾的圣科利斯朵夫安宁院,现代姑息医学的模式就此确立起来[5]。目前,英国的临终关怀机构较为完善包括多种形式的安宁疗护服务。由于始于较早,英国人们的认知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但并没有设立“死亡教育”课程[6]。1976年,在美国涅狄格州成立了美国第一家安宁疗护院,并拥有相应完善的医疗保障,此后,临终关怀的理念迅速传播,以各种形式逐步扩大影响,现已扩展到世界各地[7]。在美国,十分重视其“死亡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了美国教育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安宁疗护随即传入日本,日本是亚洲第一家开展缓和医疗的国家。目前,在日本舒缓疗护医疗单位和医院舒缓疗护团队是主要的两种专业服务团队。在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安宁疗护医院以及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疗护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科目[8]。

1.2国内安宁疗护现状及发展。我国自唐代以来,在地方以及民间的客栈等也兼有“收容所”“济贫院”的作用,为途中的旅客提供中途休息和供养。其中也不乏包括一些身患重病的人,为他们提供照顾、服务、安葬等。但未见成立专门机构的记载[9]。1982年,在我国香港建立了第一个舒缓治疗小组,在1986年,成立了第一个善终服务促进会,并开展实施了有关安宁疗护知识的传播,使广大群众吸收接受,现香港地区44家公立医院已经有一半设立了缓和医疗病床。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安宁疗护涉及面广其在我国台湾的覆盖率也是逐年增加,逐渐将安宁疗护事业推进[10]。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66家安宁院在我国台湾设立[11]。我国大陆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较为迟缓,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并开始收治病人[12],逐渐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1992年,在北京成立了松堂医院并开始从事临终关怀相关的护理服务。相继临终关怀医院、机构在全国各地建立并实施开展起来。

2我国实行安宁疗护的意义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我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患有一种及其以上慢性疾病的老人比例竟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超过了4000万人[13]。同时,据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表明,中国在2015年至2035年将进入急速老龄化的阶段,老龄人口将从2.12亿人增加到4.18亿人,占比将提升到29%。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安宁疗护的方式解决老人临终阶段的生活照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3]。

3我国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

在2017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北京、上海、吉林、河南、四川5个地方实行了安宁疗护试点[14],经过2年多的发展探索,相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在局部构建了市、县、区多层次多维度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多种护理管理模式,其基本的安宁疗护体系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了。

3.1临终病房模式。我国的医疗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大力开展支持安宁疗护的建设,并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安宁疗护病房管理模式[15]。①组织架构:各家综合性医院根据医院的实际性情况建立了安宁疗护工作小组,并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配,明确分工,以及职责所在,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以及在各个岗位上的人员安排也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推进工作的安排与实施,并形成相互制约的质量控制体系,护士、科室、其他部门环环相扣互相牵制,相互监督,及时归纳总结、进行团队小组成员沟通;②多学科团队建设:主要由医生、安宁宁疗护士、麻醉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伤口造口师、志愿者组成,各司其职根据安宁疗护病人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共同为病人制定出最佳的方案;③开展专科培训,提高实践技能:针对安宁疗护护士现阶段的层次以及有待提高学习的方面展开相应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从医院的各个层面上制定规范完整的培训方案,整体提高医护人员技能水平,为安宁疗护病房管理提供保障;④病房环境管理:各个医院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与环境设施结合《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将安宁疗护的病房设计进行合适的规划与规范,将其与人文关怀理念相结合,使病房设计充满温馨、舒适、家的感觉;⑤安宁疗护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准入原则、服务时间、服务原则、症状管理、心理社会支持、舒适护理以及灵性照顾[16],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准则,使病房管理模式上逐渐完善[17]。

3.2宁养院安宁疗护模式。本段宁养院安宁疗护护理管理模式服务经验总结基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的实践经验[18]。其管理制度主要包括:①团队核心成员的组建,根据国际关于安宁疗护团成员配备的标准以及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规范的人员安排。②团队成员的培训,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落叶归根是每位病人心之所向,大部分终末期的病人都会选择在家里有亲人的陪伴度过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因此,宁养院安宁疗护的团队培训尤为重要[19],首先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其次展开定期的学习计划,学习上采用多种的授课教学方式增进宁养院安宁疗护所有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并将人文护理关怀服务和优质护理服务结合起来。③服务内容主要分为3个方面,病人层面上主要包括疼痛护理服务、舒适护理服务、心理护理服务、灵性照顾以及社会支持等相应的护理服务;家属层面上包括心理支持、哀伤支持、团体活动;社区层面上包括社区宣教、生命教育。④宁养院安宁疗护三大服务方式包括定期进行居家探访服务、电话咨询服务、门诊服务。采取多维度的护理服务对宁养院安宁疗护服务质量进行多方位的支持与监测,形成环环相扣的护理管理模式,并提供安宁疗护病人以及家属心理状态信息,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3.3社区安宁疗护模式。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重,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社区安宁疗护在我国也逐渐发展起来,被大众认知接受。我国社区安宁疗护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社区安宁疗护从硬件设施、团队建设、制度流程、服务内容、宣传教育、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形成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制度体系[20],并在各项制度下加以细化使得团队建设责任分工明确,制度流程、服务内容上更加明确,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和完善社区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意在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居家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与住院安宁疗护护理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社区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4各种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4.1资金不足。我国正在大力支持多地推广安宁疗护建设,但面临大批需要关怀的安宁疗护病人来说,这一发展仍然显得缓慢,无论是上述哪种安宁疗护机构护理模式都显得明显不足,对此资金不足是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4.2相关人员急需培训。安宁疗护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护工和志愿者的缺乏,目前,在上述的各项模式中虽有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与培训体系,但缺少针对护工人员以及志愿者的培训,导致人员的流失。一方面,护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工作,要求在照顾临终病人时需要具有非常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体力素质,这项工作可能会给他们造成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的心理伤害。另一方面,护工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由于护工不属于医院,报酬尚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志愿者的流失则成为另一大难题,志愿者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不想、不敢、不愿意去面对,这是安宁疗护志愿者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工作比较忙碌,距离过远,也是志愿者难以坚持的原因。

4.3缺乏完整学科建设。由于我国安宁疗护整体护理管理模式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没有独立安宁疗护专科,所以在人才建设方面还需要大力推进,应规范安宁疗护准入标准、完善用药准则、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同时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财政、法规以及法律上的支持。社会对于“生死教育”的解读,以及怎么样才能有尊严的死去,在全民的教育中还刚刚起步。

5解决措施

5.1制定安宁疗护财政制度。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与之适应的政策,应推进病房、宁养院以及社区安宁疗护的相关费用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长期照护保险以及其他补充医疗保险的范畴;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宁疗护按床日付费的相应制度。

5.2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我国应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针对安宁疗护中需要特殊培训的群体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落实到每位参与安宁疗护的护工和志愿者中,提高护工以及志愿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其责任感与爱伤观念,并整体提高安宁疗护护理水平。

5.3规范安宁疗护管理体系。①形成符合我国安宁疗护病人的准入标准,规范准入原则。②制定安宁疗护病人的用药规范,逐渐完善和强化用药准则。③形成医生-安宁疗护护士-其他科室多维度、多层次的相互质量监控,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督促的护理管理模式,以上各种体制、体系的建立都应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并在国家政策的推进中实现。

6展望

理疗知识培训范文2

1中兽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中兽医的发展现状

中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同家畜疾病反复斗争的经验总结,不仅为保障中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且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并在上个世纪传播到欧美国家,为世界兽医发展作了重要贡献[4]。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时至今日其发展状况概括如下:在我国几乎所有具有兽医本科教育资格的院校都将中兽医学列为必修课程,各个院校学时不一,教育内容差异比较大,侧重点不同。中兽药的研究工作蒸蒸日上,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各省市的科技项目,支持中兽药研究机构、高校或厂家等研究中药及针灸技术等,相关研究及成果越来越多,相关书籍有《中兽医学》《中兽医临床应用》《兽医针灸技术》《中兽医方剂大全》《中兽药大辞典》等。针灸理疗等在兽医临床上应用逐渐普及,相关的人才培养机构和研究所也越来越多,行业认证的资格证书颁发越来越被认可,比如小动物针灸师、中药师等。笔者于2019年9月参加了第21届国际中兽医年会暨首届中国临床中兽医大会,学习了更多中兽医方面的前沿理论和针灸治疗临床疾病的成功案例,深感中兽医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1.2中兽医学科的发展趋势

1.2.1加强临床研究,证实中兽医疗效与毒性虽然许多临床实践及试验证明了中兽医的应用效果,但还是需要更多的科学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着重研究中药的毒副作用是保证中药安全性的一个方面,中药炮制更是值得研究降低中药毒副作用的技术手段。如今国家针对这一项设置有很多兽医学校或基金组织,支持中兽医临床研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大研究力度,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1.2.2壮大中兽医行业协会,加快人才培养由于中兽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毒副作用小,并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5]。因此需要逐渐壮大中兽医相关的协会组织或培训机构,来培养针灸疗法的更多的专业人才,使中兽医行业发展越来越好,自2017年5月“中兽医临床千人培养计划”的实施及其之后各地开展中兽医药学技术国际培训班等均能证明中兽医发展迅速,兽医“中药师、针灸师、食疗师”等,在全国各地动物医院受到极高的推崇。1.2.3推广中兽医学科在基层养殖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注重食品卫生与健康,因此行业大力提倡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和蔬菜,国家也要求无抗养殖,禁用抗生素。加之基层农村农业部要推动建立符合中兽药发展特点的标准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出中兽药的独特作用,不断发展壮大中兽药产业和中兽医专业队伍。运用中药和针灸去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显得尤为重要,故适宜在基层养殖中推广中兽医学科的应用,而中兽医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大学兽医类专业。

2中兽医课程与改革

2.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选取

中兽医学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或者畜牧兽医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已经进入三年级的同学无论从学习、思维方式和专业理论与技能均有一定水平与基础。而且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同学们,比较善于运用网络等现代化的学习方式。中兽医课程内容多、涵盖范围广、知识抽象、信息量大,而课时相对较少,其内容看似相对独立却又有密切联系,比如基础理论、诊法、方药、针灸及病症防治等,中兽医基础理论是学习的前提,为后边几个的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每一项内容都不能删减,才是中兽医学整体性的体现,因此选择教学内容要精,从大局出发,对全部内容结合课时安排做好统筹规划。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将中兽医内容分为三大篇:即基础理论篇(中兽医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病因诊法、辩证法、防治)、中药及方剂篇(中药概论、各论)和针灸篇(针灸概述、针灸技术、其他疗法)。

2.2中兽医课程现存的教学问题

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加上较少的课时,很难满足中兽医教学的实际需求。由于西药在养殖行业滥用,出现大量的耐药细菌和超级细菌,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若干年后,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6]。目前,禁止养殖企业使用西药抗生素,中药开发利用成了抗生素替代产品的首要选择。因而,如何将社会生产需求带入中兽医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兴趣、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当前所需解决的问题。中兽医内容中有接近50%的基础理论,往往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枯燥无味,如同“拽文”或“念经”,不被学生接受,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尤其是高职校学生本来学习能力偏弱、加之中兽医基础理论深奥难理解,这样导致学习效果很差,且越来越严重。还有一些同学对现代兽医学(西方兽医学)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想要形成一套完整而又独立的中兽医学理论体系认知观相对较难。

2.3教学方法的改革

2.3.1综合多种记忆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对比记忆、图表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病案记忆等多种记忆方法学习中兽医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升教学效果[7]。笔者对该法的应用也比较多,在基础理论篇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所谓数,指2、4、5、6、8、10等。即可把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六淫、四诊、八纲辨证、内治八法、十纲病脉等知识形成数字链条,记忆起来也很方便。2.3.2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或综合多种教学方法[8-9],比如启发引导式教学、问题剖析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自由讨论式教学、中药植物园现场教学、横向纵向比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必须有相关的硬件设施配套齐全,据了解并不是所有高职院都有中药植物园、百草园或者中药种植园。2.3.3注重信息化教学在中兽医课程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学校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中兽医实用技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10]。时代对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和实践,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混合教学”是其现实选择[11]。利用信息化资源教学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弥补相关实训硬件设施的不足。2.3.4加强校企合作与培训机构合作成立中兽医“培训班”。人才培养合格与否,用人单位说了算,因此在培养中兽医人才时必须有企业的参与,比如中兽药生产加工厂家、养殖企业、动物医院等,在中兽医教学过程中安排集中实习,到企业生产一线或临床实际中去学以致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兽医学的知识点和技能。引进中兽医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中兽医临床培训班”并颁发相关行业证书,使学生更能适应现代企业用人需求。

3小结

理疗知识培训范文3

1、国内外发展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设立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师,逐渐普及至欧洲、澳洲、亚洲许多国家。在美国康复医学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并形成培养医生、护士和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并进的格局,康复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21世纪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疗法。目前各国培训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模式不完全相同。如美国医学大学毕业生要在指定的康复医疗机构中进修4年,轮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及老年科等科室,并要完成学习规定进修课程,还要为本科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讲授课程,经国家专业认证机构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康复医师资格。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设置康复学校或康复专业培养康复治疗师,大部分国家采取4年制本科培养模式,授予理学学位,部分国家是3年制专科,在大学设立物理治疗系(专业)或作业治疗系(专业)。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培养康复治疗师推行本硕连读6年制,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已转向主要培养硕士学位的PT专业人才,分为物理治疗理学硕士(MSPT)和物理治疗硕士学位(MPT)。截至2001年,日本共有131所大学设有物理治疗专业,其中有18所大学设立4年制本科、有26所专门学校和53所3年制专门学校;另外有110所大学设有作业治疗专业,其主要开设课程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理疗法研究法、理疗法评价概论、理疗法教育管理学、假肢矫形器学、病态运动学、检查测定法、生活环境学及疾病鉴别治疗学等。此外,许多国家也在大力培养假肢矫形器工程专业人才。截至2006年,美国有15所学校设立假肢矫形技术本专科专业,德国、英国等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本科教育,中国、日本、韩国等9个亚洲的国家、地区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专科教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现代康复医学。1982年中山医科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4年原卫生部确定在医学本科院校中增设康复医学课程。1992年原卫生部召开康复医学教育研讨会,并颁发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制定康复治疗师(士)、康复医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康复治疗学历教育。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康复治疗学(4年制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近40所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一些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目前已有百余所,形成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全覆盖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疗改革方案中肯定了康复的地位,指明了康复的功能,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发展康复医学己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内地不同院校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及专业分化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达到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未进行PT、作业治疗专业(OT)亚专业分化。

2、未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

(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

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三、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四、结语

理疗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医结合;体育教学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的极大的提升,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慢性病呈年轻化趋势。陇南师专2018年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为68%,2019年合格率为64%,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亚洲经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学生超重率、近视率增加,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也出现大面积的下滑。为此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国民进行体育提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无论国家、社区、学校缺少相应专业的指导,尤其是学校严重缺少专业的教师指导。这样就极易造成由于盲目锻炼进而出现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我国需要一批专的体育指导者去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故而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任就先得尤为重要。

1“体医结合”内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体医结合”这一概念,综合各个权威期刊、书籍等综合因素考量“体医结合”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相关的体育与医学知识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体育锻炼中的问题,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身体练习。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普通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中只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及体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全民健身的需求,因此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未能或者很少设置有关“体医结合”的课程。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体医结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及时合理、科学、系统的增设相关的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体医结合”教学尽早实施,以提高为人们健康生活和学生自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2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学现状

陇南师专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学依旧参照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进行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项课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学。专业课有《田径》、《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运动保健》、《运动生理》、《运动解剖》、《体育游戏》、《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方法论》等;专业选修课为《少儿篮球》、《少儿排球》、《少儿足球》、《少儿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功夫扇》等。与“体医结合”相关课程目前除了专业选修课《保健推拿与按摩》外其他课程基本没有。经过访谈发现,学生基本没有能力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所学的“体医结合”的相关知识较少,尤其有关医学的课程开设较少,仅限于课堂、书本和教师上课时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具体操作的机会很少。体育教学结合现代医学、中国传统医学进行授课的很少。课题成果KETICHENGGUO现有教学只能传授学生专门的体育技能,未能涉猎有关医学知识,未能正确地、科学地指导人们进行体育活动,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指导人才。

3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体医结合”的必要性

3.1“体医结合”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不仅需要满足丰衣足食,更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这样体育锻炼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指导知识和技能,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系统的锻炼,因此体育教育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更要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通过体育、医学手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国家健康事业的发展对医疗体育人才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锻炼人群对健身的原理以及如何根据自生的身体条件制定合理科学的健身强度、时间、次数都没有科学的、系统的依据,只是依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这样进行体育锻炼往往是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往往是在体育锻炼中出现意外伤害事故,这样就直接影响锻炼的效果以及影响人们的锻炼热情。目前为止我国的专业指导锻炼力量远远不能达到人们锻炼的需求,指导锻炼的往往都是专业的学生,退役的运动员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有专业的锻炼方法,对锻炼原理、理论学习严重不足,大多数缺乏专门的医疗体育知识或某项知识薄弱,很难做到系统、全面地从理论到实践的实时转换。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抓住自己的专业优势,完善专业建设方案,设置合理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业务水平,更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

3.3我校开展“体医结合”教学的优势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拥有专业的保健康复实验,即可用于教学实验有可用于专业理疗服务场所,教学师资队伍有能力胜任满足教学要求,各类图书达8000多册,这样的软硬设施足以支撑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教学、实验、实践的成功实施。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进行“体医结合”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原有课程设置就是最大的优势,保健推拿与按摩等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体育类课程必要组成,为“体医结合”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医学和体育虽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他们都是国民健康提升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课程设置中保有原来的主干课课程,在主干课的基础上增加有关医学基础的课程,如《运动康复医学》、《中医学基础》等。这样既可以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又可以体育社会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为高职高专学生提高了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

4我校开展“体育结合”教学的思路考虑

4.1明确“体医结合”教学的目标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的4个维度: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能力、心理健康,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学习专业的运动理论、技能,更要扎实地掌握基础医疗知识,不能够“厚此薄彼”。其终极目的是培养“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有运动能力,更要有指导人们从事体育锻炼、自我监控、自我诊断、自我进行运动处方的能力。

4.2拓展“体医结合”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高职高专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发挥自己的扎实的体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的技术水平优势,“体医结合”教学就有了理论基础,教师在上课时要及时、准确地引入医学相关的知识,并紧密结合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3构建“体医结合”教学模式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构建“体医结合”教学模式可以使体育教学与医学教学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之真正成为为国民健康服务提供科学的、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构建“体医结合”的意义在于依托体育锻炼方法、手段使人们健康地、放心地进行体育锻炼、自我监督、自我理疗;在“体医结合”教学中教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更为合理的锻炼原则、方法,从而提高和激发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水平。

4.4改革调整“体医结合”教学评价体方法目前大部分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评价考核标准是仿效、参考竞技体育量化来进行最终的评价,却忽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其他能力,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真实能力,因此为了激励和提高体育学习和医学学习同步进行,同步提高,进行充分的融合学习,达到自己可以自我指导、监控、医疗的锻炼,更能为他人指导健康的锻炼的目的,高职高专院校要及时准确地制定、修正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打破单一评价考核模式,及时调整评价的内容,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始终把“体医结合”的理念贯彻于整个教学中。

理疗知识培训范文5

老年医学合作项目的成果

1老年示范病房2010年10月,老年示范病房由高干保健科划归大内科管理,并开展门诊和会诊。2010年10月正式成立专科。老年医学组现有医师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各1人、主治医5人、高年住院医1人,护理人员13人。与其他科室合作组建了老年医学团队,包括临床药师、心理医师、营养医师和理疗医师;另外,关系密切的专科有相对固定的医师,组成了有力的支持团队。

2病房床位共24张,其中12张为亚急性病床,主要收治慢性疾病急性加重、老年综合征、复杂病例个体化治疗、术前评估、营养支持、术后康复的老年患者;1年来这些床位的平均使用率97%,周转率2.34。另外12张床为长期照料病床,收治的患者为晚期痴呆、卒中后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病房管理:(1)三级查房+主治医师负责制;(2)病历中增加了老年专科情况,包括老年综合评估(CGA)、用药核查和营养风险筛查等;(3)入院时即制定出院计划;(4)制定了预防院内感染、谵妄、跌倒、压疮等特殊规定;(5)出院小结要求符合转诊医疗的要求。

3门诊除了老年综合门诊的定额数为12~15例/单元。还推出了“一站式”整合门诊,每单元定额数不超过8例,内容包括CGA、用药核查、疾病管理、营养评估和预防建议,并预约普通门诊随诊;1年来共诊治144例,其中>75岁的患者占38%。

4院内会诊在骨科和胃肠外科开展了老年患者的术前会诊101例,对于髋部骨折的急诊患者尽可能在24h内会诊,缩短入院-手术时间,减少衰弱、压疮、院内感染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加速康复,维持功能。与药师会诊多重用药患者,减少用药。会诊需求不断增加。

5多学科团队模式老年科医护人员,医学心理、康复、营养科的医师,及临床药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每周1次查房、整合门诊,熟练掌握了团队成员沟通、无障碍信息交流、高效率会议召集等技能。

6转诊医疗与养老和护理机构建立联系,试图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或护理院之间无缝隙的转诊,尽量减少老年患者再入院率,在社区内养老。

7教育科室的重点工作之一。(1)自我提高:每周2次共3h的临床讨论会和报告会。(2)培训:①接受内科3年住院医、研究生轮转1~2个月,进修生3~6个月,国外住院医和研究生的短期见习。一对一配备指导老师,根据轮转时间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出科考试和意见反馈。②将老年医学纳入3年内科住院医教育项目,完成教材编写。(3)PUMCH、JHU及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联合举办、《中国医学论坛报》协办的“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于2011年9月在北京成功举办(Ⅰ类学分6分)。并计划将该论坛高水平继续下去。(4)自2010年9月起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开设“老年医学专栏”,每月一版。(5)在各种报刊上发文,普及老年医学理念。

8临床研究对新的医疗模式在PUMCH进行本土化适应并不断改进,然后逐步推广。包括:老年患者营养风险的调筛查的不同方法的比较;降低老年人院内感染的综合措施;关于对生前预嘱的问卷调查态度;参与了老年痴呆的队列观察及Exelon不同剂型的Ⅲ期观察。

讨论

PUMCH与JHU的合作达到该项目的三项预期目标,即人员培训、成立老年医学科、撰写诊疗常规和举办部级学习班。已经开始在全国播散老年医学的理念。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了一些感悟。

1老年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1)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整个医疗过程,单病诊治指南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个体化治疗。(2)老年医学的宗旨是维持患者的健康和功能状态。(3)诊疗行为要充分考虑到获益与风险,预见和避免医源性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多重用药、插管、睡眠剥夺、谵妄、活动受限导致的功能下降和衰弱、压疮及造影剂肾病等)。(4)提倡“事先医疗计划和(或)生前预嘱”(advanceddirectives,livingwills)。(5)和缓医疗和(或)姑息医疗。(6)转诊医疗,强调连续的无缝隙医疗。(7)多学科团队合作能力。(8)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9)对医学的热情;对老年人的“四颗心”(爱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

2“病人安全”是老年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在综合医院中发挥着保障高风险患者安全的任务。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首先考虑是否可用非手术治疗替代?患者的获益是否超过手术带来的风险?其次,通过评估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缩短入院-手术时间。进一步要开展术后主动随诊,加强康复医疗及转诊医疗。对于手术的预后应该用新的评价体系,如某时间段的再入院或急诊率和死亡率(包括其他疾病)、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及花费,而不仅仅是计算手术并发症和住院日。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手术本身非常成功,但术后患者功能明显下降或引发其他疾病、进入衰弱或失能状态,该手术的结局仍归于“不良”。应用老年医学的理念制定院内的流程和制度,对入院患者进行风险程度的评估,并对高风险患者采取预防措施;举办院内讲座提高其他专科医护人员的认识。工作重点的前移可将住院或医疗相关性伤害的风险降至最低,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发挥转诊医疗作用。MICU患者或患者术后3~4d,外科情况稳定后,转入老年科病房,以康复和做出院准备;或老年医学团队协助制定出院计划和出院后随访。

老年医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理疗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人工流产;优质护理;围手术期;感染

人工流产指的是妊娠≤3个月采取人工或者药物的方法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也称之为早期妊娠终止。对于人工流产手术患者,倘若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偏长,或者存在组织残留在宫腔内部,则容易诱发宫腔内感染;一旦术后个人卫生防护不当还易发生细菌感染等[1]。同时,既往研究显示人工流产术中放置引流管≥2个、无菌措施不严格、手术时间≥3h、急诊手术及接台手术等均为手术室护理感染的独立因素[2-3]。因此,护理期间需针对多种危险因素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感染尤为重要。优质护理作为一种人性化护理模式在现阶段护理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注重人性化护理和强调人文关怀,国内外均有报道证实优质护理在人工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4-5]。为进一步降低本院人工流产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及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本院近年来积极汲取临床报道的优质护理经验,结合患者实际与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感染问题,拟开展优质护理。现拟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人工流产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优质护理对降低术后感染率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1-12月90例拟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估计方法:样本量(N)=K×Q/P,K由容许误差决定,容许误差取20%,K=100,P为早期妊娠终止人群中选择人工流产预期概率,取0.53,Q=1-P=0.47,代入数据即可计算得N=100×0.47/0.53≈90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21~34岁,平均(25.6±1.1)岁;妊娠时间5~9周,平均(7.6±1.1)周;已婚24例,未婚21例。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25.7±1.2)岁;妊娠时间5~9周,平均(7.4±1.4)周;已婚25例,未婚2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的意义。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年龄20~40岁;(2)临床查体、病史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确诊为早期宫内妊娠;(3)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手术且具备手术指征;(4)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依从性好。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性病变等疾病;(2)伴有精神病或言语障碍;(3)拒绝、中途退出本研究。

1.2方法。1.2.1护理方法。1.2.1.1对照组。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严格按照人工流产常规护理流程执行相应的护理工作,如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术后基础宣教(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个人卫生防护及注意饮食等)。1.2.1.2观察组。观察组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干预,重点注重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护,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及考核,尤其重视感染预防护理科内培训,通过培训后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及标准操作流程培训,考核需定期进行,保持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加强对护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做到不断学习。对时下最新出现的病菌类型有一定了解,护理主管需不定时随机抽查其专业能力,根据考核制度做到合理奖惩,确保护理质量。(2)术前优质护理:护理人员术前了解受术者的生育史、手术史和药物过敏史,应主动与家属沟通,包括让家属参与术前健康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及家属提问,并耐心解答疑问,让家属术后督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耐心为患者普及人工流产的禁忌证、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同时,开展术前心理测试,筛查对有抑郁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后续手术工作的配合度;指导患者术前3d禁止性生活,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3)术中优质护理:对手术相关的医疗用品管理需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落实其清洗、消毒、灭菌等标准操作,确保其无菌物品的安全;严格执行其操作过程,注重手卫生,落实“七步洗手”理念,避免感染。大部分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精神容易紧张,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谈,消除其过度担忧的心理;待患者情绪平稳后,开始麻醉及手术,注意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呛咳等现象出现,并注意维持患者的体温。在人工流产术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同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手卫生,对有传染性疾病的手术患者采取专用手术间,并严格按照传染病规定进行终末处理;有效降低手术交叉感染的发生。术中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包括呼吸、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患者的面部神情与阴道流血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待孕囊取出之后需仔细检查,明确宫腔中无残留组织。(4)术后优质护理:术后保证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家属进入术后休息室,保证静脉麻醉患者复苏后的休息得到充分保障,从而减少麻醉后的不良反应。术后关注有无呼吸不畅、阴道大量出血、腹痛等术后不良事件出现,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快速汇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干预处理。术后需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因体温低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概率;还需注重患者营养的补充,在本院营养科的指导下采取术后饮食指导(遵循“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原则)。由于术后3d是发生感染的高发时段,因此该时间段需指导患者加强术后个人卫生防护;注意人工流产术后阴道流血的情况、需勤换洗内裤,加强会阴部防护;因人工流产术后感染一般多发生在术后3~7d,护理人员还需积极配合医生工作,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嘱咐患者按照医嘱服药,不可擅自改动服用药物及服用药量,不可间断用药,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遵医嘱服用口服药,针对患者容易产生的误区予与纠正,如术后不洗头、洗澡、不下床活动等,给予正确、科学的纠正,减少术后并发症引起的感染。要求术后1个月忌盆浴,避免上行感染;指导患者禁房事1个月,强化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必要的避孕知识和防护手段,增强其流产后避孕意识,降低再次流产率;1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嘱患者7~10d进行复查,期间若出现腹痛、阴道流血并超过月经量高峰期、体温高、白带异常等应随时返院复查,以便尽早发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感染情况。此外,术后患者可根据情况建议其选择“电刺激余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术后康复理疗,以达到促进康复的作用。1.2.2观察指标。(1)统计2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感染情况。(2)评估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于患者出院当天发放并回收,内容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技术与知识水平、护理整体效果3个方面,每方面0~10分,分值越高对应满意度越高。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与知识水平、护理整体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理疗知识培训范文7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养老;运动服务;健康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剧,老龄人口日益增多,并呈现出速度快、基数大、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等特征,使得老年人照料、医疗、福利负担愈加沉重。居家养老符合国情和人情,是社会和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我国逐渐形成“9073”“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6%-7%社区养老、3%-4%机构养老。基于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就近享受运动健康服务,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述

1.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念

现在学术界还没有针对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明确定义。本文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体育服务等相关概念和内容,将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定义为“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满足老年人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包括入户和户外服务[1]。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二是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社区体育、养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1.2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内容

凡是老年人在运动健康方面的需求都应成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运动健康指导、运动处方制定、体质监测、运动康复训练、养生保健指导、知识讲座、休闲娱乐、运动环境适老化改造、运动器材选购指导等,能够提供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机构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健身(健康)管理公司、康复保健机构、养老企业、志愿者服务机构等。

1.3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属性

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属于混合型服务产品,既具有公共服务产品属性又包含私人服务产品属性。一方面,公共服务可以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由政府供给,准公共服务由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社区等主体供给或者联合供给。另一方面,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包揽所有老年人的运动健康服务,不可能满足每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专业需求,那么这部分服务就属于“私有”,主要由市场主体来承担,老年人或其家庭成员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所需服务。

2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背景

2.1老年人身心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7岁,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超过1.8亿老年人罹患一种及以上的慢性病,比例高达75%,超过4900万老年人失能失智,相当多慢病、失能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2-4],运动健康服务有助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从生理方面重在阻止及延缓身体机能的衰退,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从心理方面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积极心态,改善孤独感、提升幸福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从社会方面能够维持和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交往能力。

2.2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截止到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前20年快速老龄化,随后是30年的加速老龄化,其后的5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将呈现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高水平、超级稳定状态,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5.2亿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39%[5]。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小觑,预计2015年至2050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等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增长18.91个百分点[6]。老龄化导致老年人疾病经济负担加大,预计到2050年将达13万亿人民币[7]。

2.3养老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人口老龄化背后蕴藏着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空间,为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8]。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22万亿,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的支柱点[9]。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年至205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增长到33%[10],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老年运动健康服务行业是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体育健身”列为鼓励发展行业,2020年2月,国家统计局颁布《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其中包含老年体育健身服务、老年养生保健服务、老年体育产品制造销售租赁等多种类别,为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打开了创新发展的天地。

3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主要模式

3.1社区平台模式

一是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模式。以上海社区“乐活空间”为代表,由政府提供场地、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投入管理,政府与市场深度合作。中心配备专业适老化健身器材,由运动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指导人员,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体质测试、器械练习、团操课程、运动处方、慢病运动干预、知识讲座、文娱社交等个性化、精准化健康服务。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二种:社区居委会管理运营(公办公营)、专业化社会组织或企业运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目前中心由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人员、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健康管家等服务人员,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康复保健、娱乐休闲、知识讲座等方式为居家老年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

3.2企业运营模式

以老年运动康复企业、养老服务企业为代表,老年人或其家庭直接向企业购买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如熠腾健康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以直营(在社区自租场地开设运动康复训练课程)和入驻(与部分养老机构、社区中心合作实现课程进驻),针对中轻度失能老人,由运动指导师、康复理疗师等专业人员提供运动康复服务。又如青松康复护理集团、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针对失能失智、病后术后康复期、慢病及高龄等老年群体,由专业康复人员提供上门的运动康复服务。

3.3智慧服务模式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开展信息化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一是以“虚拟养老院”为代表,由政府统筹指导,企业进行运营,通过智慧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的服务体系,实现对各类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由服务企业或机构派出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进行运动健康服务。二是以社区“智慧健康小屋”、“智慧康养小屋”为代表,如上海市卫健委、市体育局联合推进的“智慧健康小屋”,委托公办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或第三方社会机构运营,由具有健康服务技能的医务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提供针对老年人的体质测试、健康指导与宣教(包括开具运动处方,提供体育锻炼方法和指导视频,提供健身技能培训)等运动健康服务。再如江苏常州“智慧康养小屋”,以租赁方式或购买服务方式交给社区或机构运营,引用康复三级预防理论和智联网概念,将云系统、康复设备与用户智能互联,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运动康复、认知康复训练、康复理疗等运动健康服务。

4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发展思路

供需匹配是构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体系的关键,亟须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促进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4.1构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多元主体供给体系

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社区紧密协作的多元化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主体,同时精确区分各主体之间的服务权限和职责范围。第一,政府起保障和引导支持作用,一方面,保障所有居家老年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运动健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引导支持和规范限制,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二,社会组织,包括非营利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及志愿者团队等,作为重要支撑来源,要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体现出志愿性和社会互惠的价值。第三,企业等市场主体要发挥资源配置高效的优势,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有针对性、可选择的服务产品。第四,社区是老龄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起着组织者、协调者和联络者作用,除提供基本公共必要支持,还要进一步集结和优化多主体的资源,为社会多元主体提供服务平台。

4.2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有效服务需求

理疗知识培训范文8

一、2019年重点工作

(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效显著

2019年,卫健局作为全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牵头单位,在深入推进卫健系统病媒生物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管理、“四小行业”综合整治等工作的基础上,紧盯标准、细化责任、持续发力,全区的创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达到国家暗访评估标准。在宣传发动方面,多措并举、大力营造创卫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干部群众参与创卫达到8万余人次。举行了1500余人参加的创卫冲刺攻坚暨“党员先行•全民创卫”启动仪式,在居住区、人员密集场所发放创卫倡议书5万余份,全面提升了市民知晓率和支持率。在垃圾清运整治方面,组织开展全区垃圾清零行动,2019年8月份至10月底共排查清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积存垃圾33000余方,国省干道、高速、铁路、绿化带及河道周边垃圾42000余方,一些存在十几年的垃圾死角、陈年积弊得以清除。在居民小区、机关单位、工矿企业整治方面,对主城区198个居民小区、全区265个小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成立了6个由科级干部带队的专职督查组进区入院检查督办。7月份以来,共排查问题点2668个,目前已整改完成100%,清理居民小区、工矿企业等封闭区域内积存垃圾24000余方。在市容市貌管理方面,强化道路清扫、落实“门前三包”,全面清理占道经营和私搭乱建等“十乱”乱象,1500余家沿街门脸进行了搬家式大扫除、大消杀。在市场规范方面,投资760余万元对海山市场进行了综合整治;进行每日消杀,垃圾随产随收、日产日清,污水入管网。在病媒生物防制方面,邀请健康教育所和疾控中心的专家,对病媒生物防制的14大类孳生场所涉及的10个部门进行了多次的集中培训,并现场进行了督导指导。对学校、医院、公园、绿地、公厕等重点场所进行了专业的病媒消杀,消杀面积超过210万平米。在“七小”整治工作方面,对主城区741家“七小”商户严格执法、以查促改,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600余份,发放《责令改正通知书》150份,强制查封门店、设备设施40家。“七小”商户整体创卫达标率已超过95%。在巩固创卫成效方面,从2019年7月份开始,坚持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带队到创卫一线开展志愿活动,每周五下午各机关单位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全面清理机关内外环境卫生;每周六利用半天时间,区直各部门到分包居民小区开展志愿活动,清理小区内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每周日上午,组织各单位到主城区背街小巷、老旧企业和拆迁区,轮换分包进行义务劳动,清理垃圾杂物,整治“十乱”。两个月以来,参与义务劳动和志愿活动已超过30000人次,对主城区198个居民小区和699条背街小巷实现了全覆盖。

(二)医疗联合体建设持续深化

在2018年组建的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基础上,印发了《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扩大了医联体建设范围,明确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区中医院、区妇幼院为协作,14家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医共体。一是在技术协作上抓好合作帮扶,由牵头医院派驻中层以上或主任医师到基层卫生机构负责管理和坐诊。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院分别与14所乡镇卫生院签订了技术协作等协议。通过人员派驻,不仅提高了医共体内基层卫生院管理水平,同时还提高了医院的业务水平。二是在财、物管理上,落实绩效考核制度。专门成立了财管中心,中心主任由人民医院财务科担任,负责对下属各乡镇卫生院的财、物方面进行集中管理,强化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加大医共体核心指标运行监测力度,及时进行预警干预,确保医共体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在技术指导上,做好由上而下的技术下沉。一方面依托人民医院,成立了区护理、院感、病案、急诊急救、内分泌、药学、检验、影像8个质控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各医院业务质量控制指导;另一方面今年从医共体牵头单位抽调内科、妇科、药剂科、检验科等科室骨干力量,共21人,其中人民医院11人,中医院4人,妇幼院6人,下派到基层卫生院开展业务工作指导。通过人员、技术的下沉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质量。

(三)信息化建设更加便民惠民

一是推进智慧医疗信息便民惠民工作。提升全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应用水平,启动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工作,群众持实名认证的居民健康卡可在任何一家区属医院内查询门诊就诊记录、用药处方、检验结果、住院记录等个人信息。二是实现了与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市中医院、市第四医院、市第五医院、市第六医院、市第八医院诊疗信息的互通共享。三是开展医院信息系统更换工作。现有的卫生健康信息化系统核心服务器超出了安全使用年限,服务器运行不稳定,不能支撑区域医共体开展。采用最新的“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更换核心服务器。目前,已与移动、联通、电信等四家通信运营商沟通,召开了演示汇报会和各医疗机构评议会,初步意向确定为联通、移动两家公司,并与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处沟通对接,征求其意见建议,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动中。

(四)创建中医药强县准备就序

2019年以来,我们按照省中医药强县评估标准,多措并举抓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印发了《建设中医药强县实施方案》(鹿政办函〔2019〕27号),确保顺利通过省中医药强县验收评估。一是培育龙头,打造区级中医药服务强院名院。区中医院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治未病中心”,设置了“名中医工作室”。“脑病科”“心病科”“骨伤科”已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优势特色明显。二是做强枢纽,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为乡镇卫生院配备电针、多功能诊疗床等中医诊疗设备70余台件。全区12个乡镇卫生院,8个建成“国医堂”、4个建设成标准化中医科,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比例达到了100%。三是筑牢网底,中医适宜技术在农村得到普遍应用。115个村卫生室建设成为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所有村卫生室配备中成药均在50种以上,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等不少于4类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在基层得到了充分应用。四是推进中药材和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园区建设。结合生之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特色半夏中草药种植园”资源优势,建立了“黄壁庄镇生之谷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区”。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准备就序。

(五)卫健系统项目进展顺利

2019年,卫健系统项目建设包括4个:一是人民医院永壁分院项目。目前该项目已主体完工,二次结构已完成,第三方验收已完成,消防水池周围回填、地下室回填、拆外挑架已完成,现场清理、内部整理已开始。二是上庄镇卫生院项目:2019年5月1日已陆续搬入,目前已正常开展业务工作。三是铜冶镇中心卫生院项目:该项目正在进行项目立项和征地,计划12月底完成项目立项和可研,项目征地和组卷。四是山尹村镇卫生院项目:该项目已递交立项的资料,地上附着物涉及农户已全部评估并赔偿到位。区规划局已批复符合规划要求,现已将组卷资料提交至规划局,等待批复。

(六)基本公卫和居民免费体检工作成效明显

2019年,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卫健局始终把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持续强化绩效考核和资金管理,有力保证了各项任务扎实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各项服务指标完成情况均高于国家和省市要求。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资金监管中心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到我区调研,对我区的基本公卫项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区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由两年一轮改为一年一轮”,为落实好体检工作,卫健局认真谋划,积极推进,确保广大群众享受到区委惠民举措。截止11月中旬,我区已为辖区内居民免费体检166551人,体检率75.86%。各医疗机构针对检出的异常人群进行了延伸服务和定期随访工作,共计942人次,医疗机构自付金额65002.2元。

(七)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平稳推进

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是2019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按照省市《关于推进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我们坚持示范带动,以点代面的工作思路,遴选铜冶镇中心卫生院和寺家庄镇卫生院2所卫生院28所村卫生室作为推进试点。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建立了“六统一”管理模式,合理规划配置了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推动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增强了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在继续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一般诊疗费所需补助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基础上,计划将村卫生室电费、水费、网费、供暖、医疗责任险、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费等七类项目年均共计127万元进行补助,保障村卫生室正常运行。同时,落实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注册在岗乡村医生,给予每人每年500元补助,资助其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直至其满60周岁,享受养老待遇。已年满60周岁的享受原“赤脚医生”养老补助。相关资金补助工作已经通过政府常务会研究,全区乡村管理一体化工作计划2019年底在全面推开。

(八)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平稳推进

一是全面落实两孩政策。积极推广计划生育网上办事大厅和“计生办证”APP手机客户端,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办证环境,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二是落实各项计生奖励和扶助政策。2019年严格按照规定条件进行了审核,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一次性救助12人,发放资金5.2万元;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生活补贴98人,发放资金43.44万元;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补贴98人,发放资金22.98万元;享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生活补贴98人,发放资金17.52万元;享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补贴67人,发放资金11.46万元。奖励扶助2019年新增217人,死亡退出81人。今年确认奖扶对象4018人,发放奖扶资金385.728万元,特别扶助新增2人,退出3人。确认特扶对象112人,发放特扶资金57.06万元。三是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65岁以上老年人开通就医服务绿色通道,特别是对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就医便利服务,在挂号、就诊、收费、取药、住院等窗口明显位置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实行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签约服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

(九)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先诊疗后付费”等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贫困患者免收住院押金、自费诊疗项目告知和“一日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到位,切实保障贫困患者就医权益。2019年,累计入院救治贫困患者118人次,全部执行了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其中县域内入院30人次,县域外入院治疗88人次。医疗费用总计31万元,人均自费861.10元,自付比7.72%。二是“大病集中救治”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区执行25种大病专项救治病种,确定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大病集中救治定点医院,今年大病集中救治18人284人次,所有大病人员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做到集中救治不漏一人。同时加大了25大病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了有关人员和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知晓率。三是扎实开展“一站式”报销结算服务。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全部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实现通过一张报销票据完整体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政策的落实。四是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履约服务。全区组建家庭签约服务团队14个,努力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的全覆盖。全区慢病签约服务需救治人数116人,救治率100%。

(十)全区医疗技术发展较快

一是人民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开展了冠脉介入手术76例,其中急诊PCI介入治疗10例,此项技术填补了空白;成功实施首例3D引导下的肺微小结节穿刺术,标志着此项技术水平已跨入医疗技术领域先进行列;全面启动“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对于提升全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区、乡、村三级联合救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购置1.5T超导核磁一台、6兆直线加速器和DR数字成像系统,引进了奥林巴斯电子胃肠镜设备,最大限度满足全区人民就医需求。二是中医院的中医龙头示范作用效果明显。脑病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发展专科,心病科和针灸理疗科被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同时为支持特色科室骨伤科开展高难度手术,投资300万元完成了百级手术室升级改造,引进椎间孔镜设备,完善了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治疗方法,实现了精准治疗。2019年7月,区中医院“卒中防治中心”建设通过国家卫健委脑防委专家组评估验收工作。三是妇幼院的妇幼保健工作更加便民、惠民、利民。今年7月,妇幼保健信息便民观摩会在区妇幼院召开,我区的“互联网+智慧妇幼”服务系统的预约诊疗、线上支付、保健知识推送、孕妇自主建档等七项服务功能,受到了卫健委和各县市区的一致好评。四是乡镇卫生院的重点特色科室成效初现。大河镇中心卫生院新开展六项中医理疗康复术和三氧大自血治疗,收到较好效果;永壁分院的中医特色理疗科、儿科依然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寺家庄卫生院在治疗妇科盆腔器官脱垂方面取得突破;铜冶镇中心卫生院与省二院骨科协作开展保膝阶梯治疗,成功实施一例胫骨高位截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等等,各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十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实施

主题教育安排部署后,卫健局第一时间召开了动员会议,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开展了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深入调查研究,讲授了专题党课,进行了检视反思,以实际行动推进主题教育全面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党组班子成员共检视出42条问题,均已经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同时积极推进10个专项整治。一是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自查发现乡村医生队伍老化、能力不足预防接种工作不规范两个问题,均建立整改措施并整改落实到位;二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教育管理宽松软、基层党建主体责任缺失专项整治。共自查发现基层党组织未按时换届和上寨乡卫生院等5个单位党员活动室未达到“七有标准”两个问题,均已整改到位。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专项整治。防范重大传染病流行蔓延、防范化解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和防范群发性职业病均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制定了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任何重大风险事件;四是为民服务解难题专项整治。卫健系统各医疗卫生单位已经为群众患者解决难题95项,例如人民医院DR放射科设备陈旧,患者排队时间长问题,已于2019年10月完成了新设备购置,已投入试运营,进一步方便患者就医;区疾控中心健康证办理时间长,经整改公共场所健康证办理由原来需要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山尹村卫生院大厅位置布局不合理,老年人通行不便,就诊拿药不方便,经整改已经完成门诊大厅外部重新改造,增设无障碍通道,使老年人就医方便,等等。五是其余对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置若罔闻应付了事弄虚作假阳奉阴违问题;干事创业精气神不够患得患失不但当不作为等6个问题专项整治均自查未发现问题。

二、2020年工作谋划

1、继续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涉及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禁烟控烟、病媒生物防制等各项牵头工作,全面落实好重点场所卫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宣传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保驾护航,确保2020年通过国家的验收评估。

2、加快铜冶镇中心卫生院和山尹村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力争跑办完成项目前期手续,2020年底前开工建设。永壁分院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3、继续抓好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知晓率。加大项目工作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人员的培训,突出培训针对性。加强乡村医生的信息化工具使用培训,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当前医改整体推进过程中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新要求。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建设我区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4、继续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圆满完成健康扶贫各项任务。落实好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

5、加大健康扶贫推进力度。做好全区农村贫困人口25种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执行先诊疗后付费工作,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优化服务流程,确保贫困人口自付比例不超过10%。

6、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继续开展医疗服务行动提升计划,完善质控体系建设。充分利发挥8个质控中心的作用,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断调整、完善、改善医疗服务的内容和措施,确保医政各工作稳步推进,认真开展病历质量评审、医院等级评审。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与管理,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7、在广泛征求各医院意见基础上,结合卫健委规划信息处建议,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定稿并组织开展实施,争取2019年底开始试点运行,到2020年区级三所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助力区域医共体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开展远程心电中心,影像中心建设。

8、继续推进医共体建设工作,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探索以专业科室为主的紧密型医共体,以点带面,通过逐步扩大专业科室范围,逐步形成区域内紧密型医联体。

9、继续推进优质服务暖民心行动,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巡查力度,针对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基础环境提出改进性意见,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制度工作计划,定期到各医疗机构进行辅助用药、院感管理、医疗乱象的督导查检,落实好上级的各项文件要求。

10、继续加快深化医药卫生综合改革工作。按照省、市医改工作要求,做好人民医院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督导检查和医改数据监测上报工作,促进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占比、医务人员经费支出占比等相关工作开展。同时,做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销售监管工作。

11、强化重点药品监控机制建设。完善县级公立医院重点药品监控机制和备案制度建设;加大“四合理”和“双排序、双公示”的处罚力度;继续加强“两票制”工作开展落实;做好省级药品平台药品采购监管工作;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2、深入推进全区一体化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六统一”管理。

13、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服务质量,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对接。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基金费,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14、启动第二年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遴选4所乡镇卫生院(李村、宜安、上寨、永壁)开展创建活动。

15、继续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项目,做好免费孕妇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项目和耳聋基因筛查项目。加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的监督管理及辖区0—6岁儿童近视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