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困境浅析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困境浅析

摘要:内部审计工作是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普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内审机构也没有制定内审制度,即使为完成审计机关安排的任务而设立了内审机构的单位,也普遍没有开展审计项目或审计质量较差。基于此,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行政是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及要求,然后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旨在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更高的政治地位及更多的政治使命,而当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尚不能很好的完成本部门本单位“经济体检”的工作任务,存在着独立性差、人员素质低、理念和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如何上述打破困境是新形势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及要求

内部审计是三大审计类型之一,是指部门、单位内部组织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本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独立客观监督和评价的活动。2003年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根据规定和工作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限的独立性。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职能,社会审计按照委托独立开展审计业务,二者都有较强的独立性。而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均受到管理单位的一定限制,有限的独立性也影响了审计结果的鉴证性和强制性。

(二)较强的管理功能。与外部审计人员相比,内部审计人员更加熟悉单位情况,审计程序也比较简便,能够迅速的发现问题,并及时向管理层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因而在促进本单位改进管理方面更具有时效性。

(三)灵活的工作方法。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的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都做出了规定,对审计时间安排也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外部审计在开展工作时,还需要考虑不能影响被审计单位正常的工作和业务开展。但内部审计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审计计划和时间。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困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不够独立。早在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己的情况设立内审机构,截至今日,尚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但较多的是设立在财务、办公室等部门下,其计划制定、质量控制、问题处理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主管部门的干扰,而且现实中很多内审人员都是兼职或借调,不能完全独立、客观、公正、保密的完成内审工作。

(二)内审机构职能定位不清。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己单位财务制度制定很完善,各项收支都有领导层层签批,预算、统计、政府采购等业务都有专门部门管理,还有纪检部门监督,不会有什么问题,没有必要再设立内审机构。而内审机构也对自身的职能定位不清,开展业务时瞻前顾后,既怕失职又怕越权,导致内审机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和监督作用。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内审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一样,均要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同时还应具备敏感的职业判断、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定的职业道德。但是与外部审计人员不同,内审人员的审计对象固定,不能有更广阔的职业视野,也不能经常的接受业务培训,因此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求。更何况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以缺少编制为理由,配备的内审人员不能专职,甚至没有会计、审计、法律等专业背景,导致审计结果差强人意。另外,有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要么怕得罪人而不敢揭示问题,要么不认真而应付工作,进而导致了内部机构形同虚设。

(四)内部审计理念和审计手段较为落后。第一,根据审计署下发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指导意见,当下的内部审计是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停留在对财务数据查错纠弊的阶段,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将其作为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加以充分利用,不断提高本部门、本单位决策的正确性、管理的有效性、风险的可控性。而且内部审计的内容也不能仅仅限于财务和内控,而应当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计中国乡镇企业工作的规定履职,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各项规划决策的执行、经济管理和效益等多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审计,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第二,信息化时代下,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业务也越来越复杂,手工处理这些信息会严重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内审人员应更多的尝试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开展工作。但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内部数据不完整不标准的情况,而且在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尚未制定的大环境下,内审人员缺乏工作指南,面临着较高的审计风险,因此内审机构创新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难度系数较高。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困境的对策

(一)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任何一项工作想要做好,都离不开“一把手”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等相关部门要做好内审机构的“娘家人”,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法律法规,在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给予内审机构支持,利用网络媒体等平台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加以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对内审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让行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对内审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配合。其次,相对独立的环境是保障内审工作顺利开展、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首要条件。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不但要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更要使内审机构受单位“一把手”的直接领导,履行审计职责不被其他部门领导和人员干扰。内审人员也要尽可能的专职,即使不能专职,其工作内容与其他机构的工作内容之间也要避免出现利益交叉,从而保证内审人员的形式上的绝对独立。

(二)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单位总体职责,再造业务流程,细化各部门职能。既要避免各项业务出现梗阻,还要避免职能交叉、人浮于事,更要避免出现监督真空。内审机构作为内部监督部门,可以作为促进单位总目标完成的抓手,即可以监督各部门是否有效履职,又可以填补单位纪检、组织等部门的监督盲区,单位领导层可以通过内审报告了解单位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工作优势。内部审计在促进提升财政资金管理经营绩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审计的时效性上也强于外部审计。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召开涉及制定内控制度、决策“三重一大”事项等会议时,可以允许内审人员参加,并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使内审的监督关口前移。另外,对于重大的政策执行、资金使用情况,可以允许内审人员开展持续跟踪审计,充分的发挥内审机构“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

(三)大力培养高素质内审人员。第一,在人员选派方面。各行政事业单位招聘或选派的内审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财务、工程、管理、计算机等专业背景或从事相关工作经验。第二,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要对内审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安排内审人员去高校或外部审计单位参加培训,尤其是国家审计机关针对内审人员安排的培训课程,各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支持内审人员参加。此外,各行政事业单位还要鼓励内审人员通过自学充电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第三,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内审机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不受单位内部权利或诱惑的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开展审计工作。另外,只有内审人员作风正派,没有私心,其审计工作结果才能让单位内部领导及其他人员信服,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

(四)多举措提升审计理念和审计手段。首先,改变内审机构就是对单位账目查错纠弊的传统认识,建立审计全覆盖的理念。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应认真研究本单位的管理漏洞和单位管理层的监督需求,有层次有重点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在覆盖单位年度重点工作、重大投资、重要制度或规划的执行等情况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前移审计关口,及时发现问题及风险,并深入寻找问题成因,提出有效的审计建议。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内审部门要把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整理成标准化数据,动态分析本单位数据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疑点及时分析原因,使审计工作更加高效。以“三公”经费为例,内审人员可对近几年的“三公”经费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是否与业务工作的开展相匹配,是否存在内设机构业务工作无较大变动但报销的“三公”经费异常增高的情况,进而作为疑点核实是否存在虚报冒领或损失浪费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在维护国家财政资金安全、促进单位目标与国家宏观政策目标有机统一,保障单位良性运转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部门单位应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强审、着力构建审计全覆盖的政策背景下,重塑单位内部控制架构,大力培养素质高、理念新、技能强的内审人员,并通过建章立制为其提供独立的工作环境,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促进本单位管理能力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春花谢光安.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9(4):123-126.

[2]高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财税审计,2019(11):138+141.

[3]李继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时代金融,2018(35):23+28.

作者:常征 单位:高唐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