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实施下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

政府会计实施下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

摘要: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自2019年1月起实施,全面进入实践应用环节,此次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影响深远,对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政府会计实施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着手,分析了现今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从而为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政府会计;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

引言

应财政部相关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并提出了“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政府会计体系,此次改革对高校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各高校的现行财务管理体系亟须优化调整,以满足新制度的实施要求。财务信息化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需根据新制度的要求进行优化重构,从而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并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一、政府会计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一)财务管理目标和职能转变的需要

过去高校实行财务管理的基础是预算管理体系,所以财务管理的目标需要与预算管理的要求相适应,需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当前在《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背景下,实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相结合的“双体系”,其财务管理目标应当兼具财务与预算会计体系双重要求,高校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应由预算管理逐步拓展到资产与收支管理、财务监督等多个方面,同时,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应由仅注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拓展为同时注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绩效性。随着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财务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以往普遍是经济业务发生在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控在后,财务管理更多的是事后控制,这种滞后性不利于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也很难满足国家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所以高校急需对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能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规划并控制自身使用财政资金的全过程。无论是财务管理目标的拓展还是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这些都需要及时准确的财务数据做支撑。而这些数据的获得需要借助现代财务信息系统,将学校预算、收支、资产、政采、基建、合同等经济活动全面覆盖,实现经济业务的一体化,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会计核算及其报告需要

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要求下,高校采取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互相衔接但又适度分离的模式进行会计核算,即在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在收付实现制的前提下,通过预算的收入、支出、结余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预算会计核算[1]。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一项经济业务进行双分录平行记账,无疑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量和难度,对会计核算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会计制度》拓展了财务报表体系,由预算报表向预算报告与财务报告这种“双报告”的模式进行拓展,在这一模式下高校需要编制七张报表以及一张附注。其中,三张预算会计报表,分别是预算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预算收支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以预算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四张财务报表,分别是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将财务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作为依据;附注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根据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类别来披露应收应付账款,根据收入来源来披露收入,根据经济分类以及支付对象来披露费用,同时还要披露一些其他重要的事项,这些都使得会计核算的范围与内容逐渐增加,无形中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实现提出了严峻挑战。除此之外,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绩效管理、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核算等改革措施推动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向科学化与精细化发展,给高校发展带来了压力,高校需要不断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功能,以便更好地适应改革需求。

(三)实现“业财融合”的需要

目前,要加快对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的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给高校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面对此次机遇各高校都陆续开始进行改革,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业财融合”。“业财融合”主要是将学校各业务处室和财务处的业务进行梳理,找出二者的关键交叉点,开启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业务和财务进行整体融合,有效地整合业务和财务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使财政资金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为高校战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由此可见,“业财融合”的实现将提升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高校价值增值的目标,是高校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并在财务会计中引入了“费用”要素,要求把管理费用、折旧费用、财务费用等按业务活动类别和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配。正符合“业财融合”按业务对象进行成本费用归集的需求,为“业财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但要将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落地生根,业务和财务有机融合,高校还需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设一套可在全校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也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财务信息化建设仍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部分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及全面的指导。根据《财政部关于贯彻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各部门以及各单位必须要树立起“业财融合”理念,加强经济业务与会计管理二者更深层次的融合,将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施行作为发展契机,进一步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并推动业务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给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实施带来技术支持,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所生成的信息能够契合政府会计的改革需要[2]。这个要求只是原则性的要求,并未对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出详细的指导,后续也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统一的建设标准。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再加上各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差别较大,这就使得由此生成的财务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各高校的横向可比性受到限制,也限制了对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实际应用所呈现出的效果。二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内部环境欠缺科学性、有效性。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还需要有效的内部环境做支撑。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重点大都放在了常规教学以及科研管理上,而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滞后,财务管理职能界定不清,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脱节明显,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中间地带,这些内部环境都不利于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再加上人们普遍认为财务信息化建设是财务部门的事,而非一项全校性的系统工程,使得财务信息化建设不能站在全校高度去总体布局,统筹谋划,不能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的优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

(二)和财务管理实际融合不足

高校财务管理活动复杂多样,涉及面广,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财务管理需求,而现在市面上的财务软件通用性较强,不能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很难适应和满足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现了软件功能覆盖不足的问题,影响了财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高校内外各信息系统之间缺少融合

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因不同业务需要会使用到各级各类的信息系统,但无论是财务系统、各业务系统,还是各业务系统之间都缺乏集成和融合,使得各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也没有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基于外部来看,高校在编制预算、收支资金、开具票据、清缴税费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然而实际工作中,高校财务部门的核算和管理系统因为信息技术、安全隐患等原因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与税务、银行这些外部单位信息系统间的连通性还有待提高,海量化的数据必须要经过二次处理之后才能够被财务使用,从而会出现大量的重复劳动,并且效率也非常低。基于内部来看,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尚未实现与业务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和有效协同。当前在各大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滞留在内部信息化建设阶段,缺乏与教务、人事、后勤等各个业务部门间的强效对接,容易造成信息孤岛。随着新准则的不断推进,高校的资产折旧与摊销、计提坏账、确认收入等方面的业务都需要财务部门与人事、合同、资产等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合作,数据共享。但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布局,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时只考虑自身工作需要,各成体系,尚不能实现数据共享。

(四)对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

在《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新制度要求财务人员对自身的专业技术需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因为如果财务人员对自身的财务知识不精通,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很难发现实际工作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然而现实中,由于高校财务人员一直不受重视,长期无法引进新人,现有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再加上职称评审受限、评先争优机会较少等不利条件使得财务人员对加强自身专业技术建设的积极性日渐减弱,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整体不高;其次,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知识还需知晓信息技术,不仅要熟悉财务知识还要对学校业务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精准地向软件供应商提出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较少,导致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三、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一)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内外部环境

从高校内部来说,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将财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中,将长远规划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站在学校整体的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二是理顺财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整合内部业务流程,方便部门间信息系统的联通和融合;三是加大财力支持,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做支撑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从高校主管部门来说,各财政和主管部门应出台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与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的配套文件,保证各高校在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下生成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延续性。

(二)根据实际“本土化”财务软件

财务信息系统只有充分结合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以及各环节,才能够激发出系统的内在优势。各大高校需要将管理目标作为导向,通过不断调研与论证,从而总结出本校的软件需求,进行“本土化”建设。首先,满足精细化要求。《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挑战,高校的财务软件应建立预算项目库,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增强辅助核算功能,将预算和核算模块细化;其次,满足多样性要求。高校管理需求日益多样化,对财务数据的要求也在多样化,高校财务软件应强化自定义生成报表的功能,提高在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作用;再次,满足部分数据自动校验和控制要求。新制度下大部分业务需平行记账,为确保决算报表、政府财报和相关财务报告编制质量,在日常核算时,系统应实现对两种核算基础下相关会计科目对应关系进行自动校验、检查,提高会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最后,以预算编制、执行、管控、考核为主线,联通预算、核算、成本三大体系,率先在财务信息系统内部实现一体化。

(三)加强高校内外信息系统的协同

高校应加强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管理流程有机融合,构建业财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中间数据库”将财务与人事、资产、采购、合同、科研等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衔接,实现全校各部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财务信息系统与银行、预决算编报、国库集中支付、税费汇算清缴等外部系统对接,实现数据的直接交换,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信息使用的便捷性、及时性。

(四)加强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对财务人员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要适应这种变化,还需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首先,加强财务专业知识的培养。财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一些基础性的会计工作逐步被信息系统所替代,但判断性、综合性、前瞻性等相关分析决策工作是不会被替代的,财务人员应夯实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次,加强财务人员管理能力的培养。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引进,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也在逐步地从核算向管理转变,财务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还应精通战略规划、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等管理知识;最后,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培养。当今信息技术和财务工作已密不可分,信息技术也应成为财务人员的必备知识。高校应通过专项培训、内部业务研讨、挂职交流等方式不断加大对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打造出一批素质过硬的复合型财务人员,不断完善和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提质、增效。

(五)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

高校财务信息化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是需要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应当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的相关文件进行详细梳理,并与政府会计的改革要求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涉及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应对措施,重新制定或修订有关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厘清各业务的岗位职责和运行流程,分析每一业务节点的关键风险管控点,将相应的内控要求嵌入财务信息系统中,减少人为因素,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增强财务信息系统的运用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推进与实施,各高校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各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统筹推进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将学校财务职能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质的飞跃。

作者:赵宇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