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居住建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居住建筑论文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1

近年来,本人在高校建筑学专业高年级教研组承担着住宅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居住设计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与教授的磨合,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空间。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认为大四上学期是个“多事之秋”。一方面学习内容信息量巨大,往往老师觉得上课时间不够讲,学生则叫苦前“识”已忘,后“识”难明。而传统教学模式———周而复始的师徒学艺式的图纸交流,在空间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缺少生动活泼的创新和突破。从传统课程设置来看,居住建筑设计、小区规划和施工图设计内容各自为政,缺乏有机联系。早先在小区规划之后的施工图环节往往允许学生自选规模合适的民用建筑,而今网络资源丰富,出现了个别故意的“张冠李戴”现象。如果设计教学仍然只满足于五年、十年不变的基本教学要求,则会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如果能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融入到设计要求中,则一方面督促教师不断自主的学习和掌握新理念,一方面能提供激发学生创新和主动学习的契机。

2教学改革

目前,全国不少建筑院校已经从相关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适应自身特点的成果。例如东南大学建立了教授工作室制度,在四年级设置了住区设计、城市设计、大型公建、学科交叉等四类课题;中国矿业大学则将住宅设计原理和居住区设计原理整合成“个人与家庭”“邻里与小区”“住宅单体建筑与居住环境”三个阶段进行讲授。南京工业大学则在教学的环环相扣上下足了功夫,授课方式也采用了多种手段相结合。这些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和借鉴。针对前述问题,我们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整合、更新授课内容及进度安排为手段,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试改。

1)化零为整的课程整合。

具体方案是将居住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城市及住区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以及施工图设计纳入到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大范畴内。作为理论先修课程,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是核心设计环节;施工图则作为实践加强环节。这些课程课时总量巨大,可以在理论课结束后在假期布置过渡性的任务,以设问的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习或假期调研等方式实现下一阶段的知识衔接。在住宅设计和小区规划设计阶段,传统教学曾采用将住宅户型作为开端以作为学生从单体设计到群体空间规划的转换,但有悖于小区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学生更早适应社会的实践需求,同时形成整体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理念,设计教学环节从小区开始,由城市肌理和周边环境关系入手,从住宅楼到住宅户型设计,最后根据户型设计调整方案,完成住宅小区整体的设计任务。

2)化整为零的分段分层次授课教学。

由于知识点繁多,在住区规划设计和住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一次大课讲完所有内容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细分为相互连贯的若干个阶段:居住区规划集中授课—社会调研与案例构思汇报—技术指标与规范解读等专题多点展开—住宅设计集中授课—住宅精细化、可持续性等专题多点分次展开—住宅施工图集中授课—设计流程、规范解读等多点分次展开。如此分阶段分层次授课,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和进度安排、目标和要求,便于学生吸收理解知识点。

3)点线面结合展开比较式教学。

“点”是指一对一的单独辅导,“线”是指对三五个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进行随机评讲,“面”则是指阶段性全组或全班集中授课。传统设计教学以点式辅导为绝对主导,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缺乏主动交流意识的学生相互之间“互不干涉”,等到最后评图阶段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尝试将评图贯穿教学始终,在任何必要的时候(比如点对点教学时发现某个问题在三个以上同学方案中都出现过),可立即将相关同学召集起来,将作业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可以在阶段性成果展示的时候,以集体观摩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比较,自行找出彼此的优劣。我们发现,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方案陈述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4)对新知识进行专题研讨的开放式教学。

学习应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住宅产业在近些年发生极大的变化,新技术和新需求层出不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的更新。笔者在教学任务书和授课过程中,试加入一些迎合当前发展需求的专题:“住宅精细化设计”和“老年住宅”以及以日本集合住宅为代表的住区可持续性探索等,主要推荐相关书籍和案例供学生课下研究。在指导过程中结合每个同学的具体兴趣点和知识吸收程度,对相关疑问进行解答,并通过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同学深入思考,贯彻理念。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一开放性环节常常能找到极强的代入感,他们从身边的家人或者居住环境着眼,找到了本次设计的切入点和闪光点。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强化施工图等实践环节的训练。

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反馈,就业者走上工作岗位后最先接触的往往是施工图,好的施工图基础会使其工作立即上手从而脱颖而出。传统课程中常常将施工图时间压缩至4周甚至放在暑期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改革后施工图的分量增加,由原有4周变为8周,就是为了通过重点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施工图设计和绘制技巧。除上文所提常规“点、线、面”授课方式外,还请来结构老师就住宅剪力墙布置进行专门授课和课外一对一的辅导,并且邀请设计院资深高级工程师开展施工图讲座,将住宅楼施工图的制图规范、结构布置、设备要求、楼电梯以及地下室等等难点细致拆开解读,最后就施工图CAD线型、比例等文本要求进行详细示范,并试点性辅导Revit进行绘图,以便更快和社会接轨。

3结语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2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步入城市化正轨,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城市化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传统的居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现有居住文化研究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现阶段在建筑学的视角下居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居住文化的组成要素,探讨居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

居住文化;居住建筑;居住习俗;建筑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13BSH047)

1.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类在居住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文化,它是漫长人类文明沉淀积累的结晶,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学科视野下,对居住文化的定义和研究也不尽相同,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侧重点是居住文化的非物质层面;城市规划、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更多关注其物质层面。建筑学视角下居住文化是以居住建筑为载体,涵盖了居民由生活过程形成的居住习俗等内容。它既包括物质的“硬件”,也包括非物质的“软件”。其中作为载体的居住建筑是居住文化“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住文化“软件”则是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共同构成,可称之为居住习俗。本文从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分析居住文化研究的现状,并探讨居住建筑与居住习俗之间的关联性。

2.研究方法及内容

2.1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文通过收集关于居住文化的文献资料,统计这些文献中所研究的居住文化具体内容,分析居住文化的研究现状。关于居住文化的文献资料均来源自在网络大型资料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万方数据、读秀、方正电子图书等。笔者通过检索有关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关键词得到文献样本,样本涉及了建筑学、城市规划、人文历史、社会学等学科,包括书籍、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三种文献类型。在检索的结果中选择出有研究价值的样本80个,样本文献出版时间在1997-2014之间,其中书籍6本,学位论文54篇,期刊论文20篇。由样本所提取到的关于居住文化的研究内容,研究者按照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两部分来分类。其中,“硬件”部分以居住建筑为主,可分为居址的选择、空间布局、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形态、建造技术及工艺、建造程序及仪式9项内容。居住文化“软件”部分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组成,即居住习俗,可细分为宗族制度、政法制度、儒道文化、日常起居、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7项内容。通过统计样本中对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各部分的研究次数,得出其研究程度。

2.2居住文化“硬件”——居住建筑研究现状分析

(1)空间布局

统计结果表明,空间布局是居住建筑研究最多的一部分,占到关于居住建筑总研究量的18.8%。空间布局研究的一个部分是聚落及建筑的空间布局。聚落空间布局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聚落空间布局内容包括聚落公共空间如水口的营造,聚落道路的组织,其外在的表现是聚落形态,居住建筑的空间布局包括民居空间构成及其组合方式。传统居住建筑由入口空间、厅堂空间、过渡空间等构成,这些空间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以满族合院式传统民居为例,它的空间布局是以南北向的轴线控制院落空间与序列,且轴线方向上,院落在纵轴竖向呈现由低到高的空间规律。

(2)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的研究量在居住建筑中是第二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总量的16.1%。建筑形态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建筑形态理论的研究,二是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对建筑形态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建筑形态学、建筑类型学、建筑符号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着力于现存民居,包括从立面造型角度分析建筑的外部形态构成:建筑屋顶、檐口、墙体、门窗等;从空间形态分析传统民居的空间单元和空间结构;从平面型制分析基本型制,分析典型的形态组合模式,以及不同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具体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及人文背景。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有利于指导现代住区的设计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

(3)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的研究是第三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总量的15.2%。“装饰艺术具有双重性,一是依附于被装饰的主体,在不破坏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对其美化;二是装饰艺术的价值可以独立于装饰主体之外,即功能主体密不可分,又在艺术层面上游离于主体之外。”①建筑装饰的研究内容包括装饰图案、题材内容、构图特征以及表达手法。建筑的所有构件和部位都是装饰的对象,包括门、窗、墙、柱、梁、屋顶及瓦当。传统民居中建筑装饰手法有雕刻、绘画等。其中雕刻又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在徽州地区雕刻工艺广泛运用在传统民居装饰上。在现存的徽州传统民居中随处可看到其梁、枋、挂落、窗棂、雀替上精美的木雕。雕刻的内容包括花草鸟兽、几何纹路、生活愿景及故事题材。

(4)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研究总量所占比例为13.4%,是居住建筑中研究量的第四位。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包括承重体系和围护体系。承重体系又有穿斗木构架体系,木骨泥墙、夯土墙体承重、石砌墙体承重等承重方式。四川客家民居的承重体系可分为土墙承重和木构架承重两种,其中土墙承重可分为夯土墙承重和土坯墙承重。土坯墙承重与夯土墙承重的不同就在于墙体的做法,其余做法均相同,土坯墙主要是用土坯砖砌筑而成。木构架承重主要有三种做法:穿斗式构架体系、抬梁式构架体系和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混合式构架体系。围护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屋面、墙体及门窗。屋面按照材料不同可分为草顶和瓦顶,墙体有木板墙和竹编夹泥墙,门窗可分为对内立面的门窗、对外立面的门窗及天窗。“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定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建筑作为居住文化“硬件”中最主要的内容,对它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居住文化硬件中的其他内容如建筑材料、建造工艺及技术的研究也较普遍。建造技术及工艺是居住建筑实现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建筑形态、建筑装饰等。建筑材料多受制于地域环境,建筑材料一方面需要满足当地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还需要兼具实用性,降低营造费用。关于建筑选址的研究多涉及风水观念、宗教信仰、人们生活中的禁忌。

2.2.2居住文化“软件”——居住习俗研究现状分析

(1)宗族文化

在居住文化软件方面,宗族文化是居住习俗中研究最多的一项,占了居住习俗研究总量的22.3%。“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西方中古时代诸侯国错立,并无宗族上的关系,而我国殷代起就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到了周代,这种制度更为完善。……它以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村落-郡望的生长方式,从血缘化走向地域化,……使中国成为君臣和宗法双重的二元国家。”③我国传统民居的布局深受宗族文化的影响。赣南地区客家人迁徙至此地,仍然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区的宗族制度和礼法观念,其建筑格局也体现了这一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大屋内部纵横交错而秩序井然的建筑格局,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尊卑有序的宗族礼法观念。厅堂是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每进厅堂的高度逐级递增。”④徽州地区与赣南客家地区宗族文化有相似之处亦有差别,“客家的宗族文化建立在单纯的血缘关系上,而徽州地区的宗族文化则包含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并带有程朱理学的内容,从宗族血缘上升到宗法制度。”这种差别也是造成聚落形态差异的因素之一。

(2)社会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区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差异,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及时代性。在我国影响较深的三种社会文化分别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西藏地区佛教氛围十分浓厚,佛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教思想在聚落环境营造及民居选址中得到显著的体现。“天人合一”是传统民居选址的核心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道和人道的和谐统一,我国传统民居的人居环境反映着这一思想。道教经典《阳宅十书》中所提出的“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生”则是传统民居聚落环境所追求的境界。⑤在宗教信仰影响下形成的风水文化细致地指导着民居的选址、营造。

(3)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占了居住习俗研究总量的16.3%,是第三位。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体验、判断和再创造的过程。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风格能大体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居民的审美情趣,而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更加细微地反映使用者之间的审美情趣差异。适宜的尺度与气氛能够满足人们在心理上对美的追求。不同民族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审美情趣也有很大不同。以满族聚落与徽州地区建筑装饰为例,满族属于北方民族,民风粗犷开朗,其室内装饰也表现出这一特征,“满族人很讲究室内装饰和摆设,一般都摆得规规矩矩,物件整洁,进屋后给人一种干净利索的感觉。”⑥徽州地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通常用建筑装饰来表达、隐喻居住者的愿景,装饰的内容也更加繁复。

(4)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

在对传统民居的形成背景研究中,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内容,生产方式关系到社会经济模式,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模式。以徽州地区为例,其生产方式可分为务农和经商两种,这种生产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居住建筑建造及聚落形态。“从务农到经商,再到徽商形成规模,徽州形成了个人-家庭-宗族的三级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土地所有制亦是分为家庭私有和宗族共有两个部分……徽州村落很难用均质化一的方式来规划建造……居住建筑的建造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如渔梁村。”⑦居住文化软件层面中宗族文化、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及审美情趣的研究占到总研究量的70%,除此之外,政法制度、价值观念及日常起居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政法制度中的土地制度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各朝代变法改制很大一部分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关系到民生问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日常起居是人们在民居中的常态,它最直接地影响着民居的空间布局。价值观念的研究多是通过分析其社会文化,了解价值观念形成的根源,分析居住文化硬件中对价值观念的反映。

3.小结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居住文化在居住建筑、居住习俗方面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关于居住建筑的研究表明,其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居住建筑之间的差异,促使了居住建筑的多样化,使我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对居住习俗的研究表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宗族礼法的基础是家庭制度,它又在价值观念的驱动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起居。所有文献样本对居住建筑与居住习俗并没有完全割裂地进行研究,而是以其中一个为主体相互依附地进行研究。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发现居住建筑、居住习俗不仅其本身各部分之间存在关联,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将是研究者未来研究的方向。由于样本并不能完全涵盖居住文化与居住建筑的既往研究,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敬请各位读者指正。

作者:蔡迪 刘阳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以满族、朝鲜族、汉族民居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李秋生.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初探[D].长安大学,2010.

[3].陈英.湘西传统居住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4].胡媛媛.文化传承下的上甘棠村聚落形态研究[D].湖南大学,2006.

[5].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赵武.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D].中国农业大学,2005.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居住建筑; 传统风水理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

风水理论文化起源于中国,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传统风水理论文化就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也被称为“地理堪舆学”。在中国古代,虽然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但在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等系统理论方面还缺乏研究和总结。在古人推崇的风水学说中,对建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建筑与规划领域的理论体系。然而,“风水”二字一直被大众视为迷信的代名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被学术界视为糟粕[1]。张金秋院士曾说过,建筑应该遵循“虚实、时空融合、情景交融”的三维融合。它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从建筑文化、生态规划、绿色环境等方面编写了《风水理论研究》一书,该书收录了23 篇关于传统风水文化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传统风水理论的客观科学部分[2]。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术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形势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手段,去除封建迷信的不良方面,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开始得到国内外生态学研究者的肯定。传统风水理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强调整体性、自发性和协调性。它包含了重要的审美元素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传统风水理论与文化研究将人、建筑、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对以后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目前,传统风水理论和文化在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并认为传统风水理论是古代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传统风水理论引入现代住宅小区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价值。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规划,是指依据自然生态的实际情况,建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科学分析了传统风水理论的正确含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查验使用,与现代要求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赋予其现代含义,使之更好在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规划中运用传统风水理论文化,使其发挥应有的科学的效果,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2 居住建筑设计中传统风水理论的应用

与城市功能性修建相比,居住区建筑设计的位置相对自由,其修建规划的适应性相对较强。反之,这也是一个特殊的约束,由于需依据前期规划设计方案,创造性地规划设计与使用其土地利用等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传统风水理论为基础,侧重特殊地域条件下的基础环境为住宅修建规划提供参考。在发展中的后工业地球村的前史回顾上,前史与其经历和奇妙功能如出一辙。传统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设计联系紧密,并且是一种互补存在关系与建筑规划本身的相似性解读。面对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约束,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需秉承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客观地结合传统风水理论寻找天然的“宝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 1 建筑外形设计的应用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建筑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藏风聚气”观点是传统风水理论中最基本的体现。在这个观点下,遮蔽优于直,搬迁优于敞开,方规优于尖细,大进小出优于相悖。与上述情形相反就会发生一些环境“恶”,例如镰刀刹、马路冲、山墙冲、尖角刹等等。五行( 金、土、火、水、木) 彼此相克相生的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一定的参照,如建筑的形状、方向和颜色分别与五个元素相对应,应对不一样的修建环境和修建功能,参考相对适合的五个要素的特性,运用五要素定律来解析修建与环境之间的彼此协调,避免相互制约[3]。例如,对于波浪形、曲折的修建物,传统风水文化中都归纳于五行中水,这样的建筑通常为体育馆设计居多,如北京的水立方体育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传统风水理论对应五行中火的建筑特点以造型尖角设计为主要特征。例如中央电视台大楼就是一个典型五行元素属火的建筑造型,与东方明珠塔一样,都是同一种造型设计风格。垂直巨大的方形建筑设计,传统风水理论中将其归于木,在当今建筑设计中大部分建筑造型选择方形设计方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宇宙哲学观,对建筑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2. 2 建筑选址规划中的应用

古建筑民居选址规划中传统风水文化的应用普遍且典型。传统风水文化中将东南西北四方位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图腾表示。如古建筑布局中,古代建筑设计师通常面向南方开大门,建筑坐北朝南,前方“明堂开阔”以五行中属火的朱雀图腾为元素,其体现了传统风水理论中“纳阳”的观点。建筑后方即为北方,以“玄武”为代表,种植一些高大的树木,除了有遮挡风沙的作用,也有避免出现不美观的自然景观的作用。古建筑东西方位环境设计中,左方以青龙图腾为代表,一般会设计一些流水,右方为白虎方一般都会种植一些植物来隔绝西面阳光的暴晒,与传统风水文化中左边青龙方有流水为最佳的说法保持一致[4]。与现代人们观念中北半球人类日常生活采光的需求,迎合太阳运动的客观自然规律,给人类带来所需的光照与生活晾晒等需求不谋而合[5]。天津大学刘庭风教授在新建筑刊物发表的《水龙经自然水格的科学分析》一文中指出: 水流方向与龙穴的立向一致的水局称为顺水,亦名去水[6],反映了河流对建筑选址的重要性与参考价值。从建筑科学、能耗角度出发,设计最大程度地将来自东面的阳光保留了下来,不仅避免了西面的暴晒,也不会影响阳光的聚集,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表明,自然光线对人体生物钟调节、新陈代谢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2. 3 建筑色彩搭配中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在建筑设计的颜色搭配中被广泛运用。它非常讲究布局、色调、装饰、植物和物件摆放等。以上海祥欣猪文化俱乐部为例子,它的建筑外立面以及室内设计风格都为典型的设计风格。俱乐部外环境中一个突出的标志是以石头为材料制成的,石材的质朴显示了俱乐部的传统文化主题,同时在石纹上应用红、黄、绿三色的组合,红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吉祥色的特点,黄色为传统文化中皇家专用的特点,体现了权威的含义,绿色是活力的象征,体现了自然和谐共生的特性,体现了传统风水文化中的三种颜色的运用。步入空间看到红色会使人感到热情、温暖兴奋,让人心情舒畅,绿色充满活力、醒目亮丽。在建筑设计方面,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崇尚轻盈质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我国传统文化中白色是不吉利颜色的象征,道观建筑室内设计中运用不同种类的色彩,来填补白色在使用中的单一,同时在整体空间中合理的运用红色、穿插调节整体的颜色和气氛,整体凸显宗教文化和传统神韵[7]。

2. 4 建筑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古建筑离不开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浦东康桥“浦东老宅汉清雅集”作为典型的古建筑群落,对原有的三进两院整体布局的建筑进行了精心规划,建筑现变身为艺术家进行沟通的文化会议中心。在建筑规划中对传统风水理论自然而充分地借鉴,用斜入口的方式来规避传统风水理论中“开门柱”“冲梁”等忌讳,再配上圆形门户造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在入口处,将原建筑粗大健壮以及卧勇的感觉进行弱化。在功能上,将原有檐口浅窄不利于防风挡雨的缺陷进行重新规划。中庭天井设置休闲区,增加小景设计处理水箱的格格不入感,同时融入了传统风水理论中“聚财”的文化设计。室内规划保留了传统的梁柱,木门窗设计上进行了创新,选用青石砖和粉红色的墙壁,体现了老房子中一种怀旧与年代感。同时文化展区整面墙上的展示柜,具有很强的开放感和现代感,在布局规划中对灯光的处理十分巧妙,渲染了空间主体与历史文脉,局部天花板设计运用隐藏光源,不仅不刺激眼睛,还能满足接待、沟通和欣赏书画的功能需求。

3 居住建筑规划中传统风水文化合理性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从科学规划、有序开展等长期战略目标的角度出发,在短期机制驱动下,城市居住区规划显得十分重要。传统风水理论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显得更具争议,部分群体一味的盲目崇拜传统风水文化,显得更加形式化、单一化、庸俗化,严重地忽略了科学性的指导,因而脱离客观的研究态度,导致居住建筑规划设计中整体“个性”和部分“关心”的丧失,屏蔽了“当地气氛”和“语境”的客观因素的作用。古建筑文化传统中风水理论运用十分广泛,历史上为本土的建筑环境提供了无数成功借鉴方案。吉林建筑大学韦宝畏教授在《中国文化遗产》期刊发表了《风水学视阈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以龙井市长财村为例》一文,文章指出“顺入”之意,有利于“吉气”的纳入[8],体现了传统风水文化在朝鲜传统村落的民俗民风运用。传统风水理论中具有借鉴性意义和指导价值的方面,被地产开发商、规划师和城市建造机构等进行运用,同时也有部分观点被忽视。传统风水文化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博大精深,与中医、易经等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一些封建迷信、负面事件的影响不仅构成了人们的偏见,也掩盖了其部分内涵价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在《世界建筑》发表了《我思 我想 我活》一文,文中指出: 面对碎片化的世界,遗产既是生命漂流的坐标,也是文化存在的证明[9]。间接的反映出传统风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传统风水理论的历史价值。传统风水理论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构建了许多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体系,特别是历史与地域、文脉、民俗等因素相结合的背景,使传统风水理论成为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风水理论的研究不仅需要客观理性的研究方向,同时应具备建筑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研究者还需熟读古代经典著作,才能合理的构成正确的研究体系,不断开展实践论证,克服困难、纠正之前的误解与误读,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使现代住宅规划有了更多的借鉴,建造一个兼具时代特征和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类居住环境是一项历史性的急迫任务[10]。

4 结语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4

【摘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一年多的执行过程中,对于暖通相关条文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应用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将逐条进行梳理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暖通相关条文;居住建筑

1背景

2015年1月1日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正式实施了,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从颁布实施到现在,在具体各个项目的应用中,大家对新标准尺度的把握多多少少有些疑问,尤其对于居住建筑的暖通专业相关条文应该如何把握一直在探讨。本文根据这段时间收集到的一些问题,结合个人的理解,对相关条文做出解读,希望能达成共识,起到参考作用。本文引用依据主要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条文说明(以下简称条文说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以下简称细则)。

2暖通相关条文通解

(1)在新标准中,与暖通专业相关的条文有:节能与能源利用的5.1.2,5.2.4~5.2.8,5.2.12~5.2.16共11条;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6.2.8,6.2.11共2条;室内环境质量的8.1.4,8.2.9,8.2.11~8.2.13共5条;提高与创新的11.2.2和11.2.6共2条。(2)在上述条文中,适用于集中供暖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有:5.1.2,5.2.5,8.1.4,8.2.9,8.2.12。也就是说,在居住建筑项目中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时,上述条文都是不参评的。(3)仅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是5.2.4。也就是说,居住建筑本条不参评。(4)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下列打分条文都是不参评的:5.2.5,5.2.8第2款,5.2.13,5.2.14,5.2.15,8.2.9,8.2.12。(5)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新标准6.2.11都是参评且得分的: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6.2.11的规则评分。

3暖通部分条文详解

(1)对于新标准5.2.4,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列举了几种不参评的情况。在条文说明中指出:对城市市政热源,不对其热源机组能效进行评价。在细则中指出:①对城市市政热源,不对其热源机组能效进行评价。②用户(住户)自行选择空调采暖系统、设备的,本条不参评。③若冷热源机组位于由第三方建设和管理的集中能源站内,本条不参评。④对于没有能效标准规定的其他类型冷热源,可不参评。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若在设计图上对分散式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做出规定则可参评并得分,这条应该容易实现,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参评。

(2)新标准5.2.6: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系统能耗的降低幅度按表5.2.6的规则评分。在细则中指出:对于居住建筑没有设计空调采暖系统的,本条不参评。反过来说,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设计了分散式空调系统的应该参评。但由于进行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的计算很繁杂此条得分的很少。

(3)新标准5.2.7: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分值为6分。在细则中指出:对于采用分体空调、可随时开窗通风的民用建筑,本条可直接得分。对于不设暖通空调系统的民用建筑,本条不参评。因此对居住建筑而言,采用分体空调可直接得分。

(4)新标准5.2.8: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9分,……。对于本条第1款,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明确指出:空调方式采用分体空调以及多联机的,可认定为满足(但前提是其供暖系统也满足本款要求,或没有供暖系统)。对于本条第2款,应当理解为是对冷热源主机的评价,因此分散式空调系统不参评。对于本条第3款,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明确指出:如冷热源和末端一体化而不存在输配系统的,可认定为满足,例如住宅中仅设分体空调以及多联机。

(5)新标准5.2.12第2款: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在细则中指出:要求水泵、风机等其他电气设备也满足相关国家标准(例如……《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的节能评价值。对于应急设备,例如消防水泵、潜水泵、防排烟风机等,不包括在本条评价范围内。对于水泵的节能评价过程来说,由于常规样本上都列出了流量、扬程、转速等参数,所以按照《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附录A的计算方法示例就可以得出结果。但对于风机的节能评价过程来说,需要计算出通风机效率、压力系数、比转速等数据,而在上述三个数据的计算中,又需要知道通风机进口滞止容积流量、压缩性修正系数、叶轮功率、通风机进、出口滞止压力、通风机叶轮叶片外缘的圆周速度等参数,这些参数常规样本上查不到,即使咨询风机生产厂家对方也不一定能提供,客观上造成无法计算及评估。由于数据缺失,导致对风机的节能评价无法进行。所以即使水泵可以评价,但风机无法进行评价而致本条款基本上不可能得分。就此而言,不知规范编制组能否调整风机的节能评价程序。

(6)新标准5.2.14: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评价分值为3分。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指出:本条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若当地峰谷电价差低于2.5倍或没有峰谷电价的,本条不参评。该条首先适用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可理解为不参评。其次可依据当地峰谷电价差判定是否参评。再次,从使用角度而言,居住建筑多选用分散式系统,住户自理为主,极少选用蓄冷蓄热系统,所以不参评。

(7)新标准5.2.16: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5.2.16的规则评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生活用热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且得分的可能性最大,电量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且得分的可能性较小,空调用冷量和热量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且得分的可能性最小,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进行分类分档评分并累计,但满分为10分。

(8)新标准6.2.8: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在细则中指出:不设置空调设备或系统的项目,本条不参评;如采用分体空调、多联机等无需冷却水的空调系统,本条直接得10分。第1、2、3款得分不累加。第2款仅适用于运行评价。整个项目的所有空调设备或系统均无蒸发耗水量时,本条第3款方可得分。本条所指的“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包括采用分体空调、风冷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多联机、地源热泵、干式运行的闭式冷却塔等。对于居住建筑而言,常规设计只要采用各种分散式风冷空调设备即可直接得10分。

(9)新标准6.2.11: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6.2.11的规则评分。在条文说明和细则中均指出:没有冷却水补水系统的建筑,本条得8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与6.2.8条相似,常规设计只要采用各种分散式风冷空调设备即可直接得分。即使没设计分体空调,只要没有冷却水补水系统,同样得分。所以这条可以说是最容易拿分的。

(10)新标准8.2.11:气流组织合理,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首先是如何界定重要功能区域?在条文说明中指出:重要功能区域指的是主要功能房间,高大空间(如剧场、体育场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以及对于气流组织有特殊要求的区域。上述是三种平行的概念。那对于居住建筑而言,客厅、卧室就应该视为主要功能房间,即重要功能区域。对于居住建筑来说,第1款可依据条文说明中要求执行:对于住宅,应分析分体空调室内机位置与起居室床的关系是否会造成冷风直接吹到居住者、分体空调室外机设计是否形成气流短路或恶化室外传热等问题。在具体操作上,需在图纸上标出室内机位置,根据经验示意其气流组织的合理性。对于室外机,若能做出气流模拟分析更佳。第2款的判定原则如下:居住建筑内尽量将厨房和卫生间设置于建筑单元(或户型)自然通风的负压侧;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设置机械排风,保证负压;还应注意各进排风口的位置设置,避免短路或污染。

(11)新标准8.2.13: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评价分值为5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若未设置地下车库本条可不参评。新标准中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篇章中与暖通有关的条款由于在设计阶段不评价或极少参评就不赘述了。

4应用

暖通相关条文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中的应用视具体项目各有不同。下面总结了发生概率较大的两种应用情况做比较。第一种应用情况是居住建筑类型项目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那么暖通相关打分条文的应用情况为:不参评条文:5.2.5,5.2.8第2款,5.2.13,5.2.14,5.2.15,8.2.9,8.2.12。参评且得分条文:5.2.4,5.2.7,5.2.8第1、3款,6.2.8,6.2.11,8.2.11。参评且暂按不得分计条文:5.2.6,5.2.12第2款,5.2.16,8.2.13。在上述条件下测算,得11.05分,若参评且暂不得分条文能得若干分则分值会再高些。第二种应用情况是居住建筑类型项目未设计任何形式空调系统。那么暖通相关打分条文的应用情况为:不参评条文:5.2.4,5.2.5,5.2.6,5.2.7,5.2.8,5.2.13,5.2.14,5.2.15,6.2.8,8.2.9,8.2.11第1款,8.2.12。参评且得分条文:6.2.11,8.2.11第2款。参评且暂按不得分计条文:5.2.12第2款,5.2.16,8.2.13。在上述条件下测算,得2.31分,若参评且暂不得分条文能得若干分则分值会再高些。

5结语

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暖通相关条文的应用中,有几个规律可以把握:

(1)适用于集中供暖空调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有:5.1.2,5.2.5,8.1.4,8.2.9,8.2.12。也就是说,在居住建筑项目中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时,上述条文都是不参评的。

(2)仅适用于进行供暖或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的条文是5.2.14。也就是说,居住建筑本条不参评。

(3)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下列打分条文都是不参评的:5.2.5,5.2.8第2款,5.2.13,5.2.14,5.2.15,8.2.9,8.2.12。

(4)不论是否设计分散式空调系统,下列打分条文都是参评且得分的:6.2.11。

(5)是否按分散式空调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得分的分差有11.05-2.31=8.74分。

(6)若5.2.12第2款,5.2.16,8.2.13条文及提高与创新篇章中暖通相关条文也能部分或完全得分的话对整个项目的评价得分贡献会更大。

作者:李申 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第二篇:绿色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建筑设施与人们联系紧密,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被提出来。论文从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出发,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及重要性进行探讨,就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几点改进策略。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建筑满足工作和生活需求,而且还要求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绿色建筑的含义就是建筑与环境友好和谐,互利共赢。也就是说所建建筑不能过多地影响周围环境,同时,建筑设计师还必须考虑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避免消耗过多的能源,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关系,秉持这种设计思想而进行的设计,就称之为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当满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等多个条件。同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设计具有很明显的特征[1]:(1)绿色建筑不污染环境;(2)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在投入使用后对能源的消耗都比较少;(3)绿色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绿色建筑实现了生态环境、建筑节能以及建筑工程三者的完美统一,不仅降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要求。

3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人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环境保护上,这一点在广大群众对建筑物的要求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而且,随着群众的绿色节能意识的提高,要求建筑物既能满足生活需要,又必须环保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但是绿色建筑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建筑行业还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建设标准,但是绿色建筑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不变的,同时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2]也不会发生变化。(1)绿色建筑设计注重对建设材料的节约,避免建筑资源的过度浪费;(2)太阳能、风能等各种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3)绿色建筑设计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环保主义者,带动了建筑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4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4.1以人为本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建设的最初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舒适、健康、环保、方便等。人文设施越齐全越能吸引更多的人,不论是商场、小区、或写字楼。人文设施可以做一些铜人雕塑,以古今生活某一个画面为主,例如2个人在下棋几个人在围观、2个人在弹着吉他唱戏、一家三口购物等生活画面,这些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生活气息,消除人们心中的疲倦,放松心情。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3]也可以对应着建筑群的性质来适当地增加些便于周围人群的使用设施,例如公园周围的长椅、购物广场外的儿童游乐园等。

4.2资源节约

建筑群的资源利用率是设计者的重要考虑内容,要求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休闲、车辆存放、绿化面积占比等条件才可以,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会使整体产生不完美的效果,并且资源浪费是成本的一大损失。现代化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把建筑群的所有要素考虑进去,例如生活区的建筑、绿化面积、小区休闲娱乐区域以及休闲设施、停车位。另外,自行车和电动车停放区也不容忽视,虽然自行车很少,感觉地位已经被汽车所取代,但是实际生活中自行车的地位仍然不能被忽视。所以建筑群资源完美的配比可以体现设计的完整,也能让居住、工作、购物人们感到舒适。

4.3生态环保

建筑群的设计在生态环保上要有必要的保护及处理方案,如何确保废水排除,雨水疏导,垃圾收集及处理,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工业垃圾逐渐增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逐渐加强,做好生态环保及建筑设施的设计能保证建筑群内人员生活及工业的稳健发展。日常生态环保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倡导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例如小动物的垃圾桶或木质外观效果的花坛等。

5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

5.1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就是评价某项工程或是某项活动的标准,要想有效推动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建筑行业实施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但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有相关明确的工程技术标准。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之前,要充分了解并分析现有的经济环境及技术条件,针对建筑设计当中存在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及技术要利用法律、法规及时纠正。目前,我国在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方面也开始使用计算机,建立了一整套计算机模拟试验,同时也对采光及供暖系统进行完善。虽然长期的实践证明,我国所建立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行之有效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体系被真正地实施并执行,只有在整个设计、施工及验收等环节严格贯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2实施环境绿化设计

绿色建筑不但是指小区或工业区亦或是商场的内部绿化,而且还包括将环境进行绿化,包括周边道路的绿化,护城河两岸的绿化等。环境的绿化设计要从绿化植被、草坪蓄养、花木点缀等方面整体考虑,不但要视觉效果好,还要考虑四季如常。在花木草坪的绿化外可以利用建筑材料的颜色加以搭配,使人有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体建筑要以安全为重,不能忽视安全隐患的排查。在绿化环境设计时可以考虑与周边小区或环境相融洽的配置颜色,以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

5.3提升和谐生态意识

建筑是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必须,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都投入进来,提高全民和谐意识,可以加大日常人文活动的发展,例如露天电影、广场舞等集体活动,在发展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活危机意识及应急措施的练习,如火场逃生演练,急救措施教育等生活安全常识。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集体去建设,这离不开人们自身的人文素质,需要从人文素质上去提高,从而有助于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提升和谐生态意识。

5.4运用节能施工工艺

绿色建筑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建筑的施工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审查。尤其是建筑的施工材料,应当尽量选用环保材料。环保材料在施工后可以降解,这样对环境不会有副作用。节能施工工艺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从墙体浇筑、地面浇筑、梁柱搭建等方面去选择成品的盒子板作为成型板材。施工过程中尽量选用一次性浇筑,避免二次续接施工造成的工程面保护费用。另外,对于主题装修材料可以选择节能品牌,例如照明,采光,太阳能等节能产品。

6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以及生态环保等几项原则,确保资源的科学利用。同时,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该贯彻到整个建筑过程当中,包括建筑施工期间、建筑使用期间以及建筑维护期间等。绿色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其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作者:张东光 单位: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桂小宁.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8):163.

【2】窦鑫.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5(2):43

第三篇: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发展迅速。现有保障性住房能耗高、居住舒适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势在必行。结合益阳市区位气候特点和发展现状,对该市保障性住房进行绿色设计研究,从建筑设计原则出发,提出符合地域特征的一系列绿色设计方法与策略,有望为益阳市绿色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设计原则;建筑设计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大规模高速增长的保障性住房虽然满足了城镇人口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但随之而来的能耗高、居住舒适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凸显。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和建筑从业人员逐步意识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并将该理念贯彻落实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使保障性住房成为一种“绿色保障性住房”。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实现建筑过程中的节地、节能、节材等,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同时,绿色建筑技术能有效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适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并降低房屋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改善城镇居民现有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住户的居住成本[1]。

1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

自2006年原国家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重要文件以来,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在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节能技术等方面均具有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随着相关细则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绿色建筑理念已逐步得到行业和公众认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绿色建筑技术率先取得进展和突破,建成了一大批示范性绿色建筑。得益于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工程项目呈指数增长,发展和推广到全国数十个城市和地区,在住宅建造工程中的应用尤为广泛。随着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量呈逐年增张的势头,且增速较快。其中,越来越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开始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以期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物的品质。与此同时,为规范保障房建设过程,促进其法制化,各地政府也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深圳市提出全市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都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江苏省规定,从2011年起全省新建保障性住房均需满足成品房绿色建筑标准,目前江苏省己有数十个项目被授予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此外,上海、西安、重庆等城市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和发展绿色保障性住房,应用情况良好。与绿色保障性住房实践项目如火如荼的态势相比,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绿色建筑技术相关理论研究甚少,仅有少量报道。李建硕等通过分析重庆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了重庆主城区廉租房的低能耗设计方法与策略[2]。刘然等在实地调研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住宅建设的不足之处和西安市的气候、地域特点,基于现有的被动式节能措施提出了规划层面和建筑层面的技术性策略[3]。

2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原则

保障性住房的绿色设计涉及到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既要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自身的特点。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选址、规划、建筑、结构等诸多方面,在项目全寿命周期中采用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绿色设计的理念不仅贯穿于建筑过程的所有阶段和环节,还要考虑与之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下,总结符合益阳地区保障性住房特点的绿色设计原则如下。

2.1集约化设计原则

当前,益阳市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急剧增长的城镇人口的与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对突出矛盾。而近年来,政府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使得住宅建筑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土地资源的压力也随之剧增。在此背景下,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以满足居民基本居住需求为基本前提,适度地增加建筑容积率。高层、高密度的建筑布局形式这一高效用地的开发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集约化设计,在用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服务更多受保障居民的目的。

2.2低能耗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以益阳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地级市而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尤为重要。基于此目标,要在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过程中确定低能耗的设计原则。具体的措施一方面包括合理增加前期建设成本,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新兴技术手段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合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值得注意的是: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技术并非在建设时盲目堆砌新技术、新产品,亦不是随意减少投入,降低建筑标准和质量,而应该达到一种平衡。

3益阳市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方法策略

3.1益阳市区位、气候及保障房建设情况

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北部,洞庭湖西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3'02"~112°55'48",北纬27°58'38"~29°31'42"。市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气温总体偏高,具有春寒阴雨突出,夏季雨水较多,秋季高温持续久,冬季严寒天少等特征。年平均气温16.1℃~16.9℃,全年日照时间1348小时~1772小时,年均降水量1230毫米~1700毫米。2015年,湖南省政府下达益阳市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为44241套,至2015年年底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改区44241套,基本建成37032套,基本建成率56.47%。但是,在益阳市现有保障性住房中,普遍存在建筑能耗高、居住舒适度差等问题。鉴于此,在益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将有利于节约资源,形成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3.2建筑节地设计

如前所述,益阳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日趋紧张的城市住宅建设用地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使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困难重重。除了在项目的前期规划布局阶段采用集约化的设计原则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外,在单体建筑中,对建筑空间进行集约化设计,采用节约型户型实现空间的复合利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而言,户型的节约化设计可以实现住宅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达到节省土地、节约能源与资源的目标。

3.3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

在不过度增加项目建设成本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调研发现,现有绿色建筑常采用的绿色节能技术主要涉及能源供给、设备系统以及建筑设计与构造系统,具体而言,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公共照明系统、采暖系统、空调系统、遮阳系统等。结合益阳市区位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绿色节能技术在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作用显著。益阳市全年日照时间较长,且太阳能热水技术目前已经日渐成熟,因此适宜在绿色保障性住房中大力推广,而光伏照明系统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不具备推广价值。此外,益阳地区夏秋两季炎热,空调使用率高,因此要发展空调节能技术,以降低能源消耗。

3.4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

建筑物是通过建筑材料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是建筑产业的基础。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制备过程中普遍存在能源和资源消耗量高、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应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选用时,应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避免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降低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选用绿色建筑材料还要关注材料在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例如:应避免使用在生产过程释放有毒气体的材料。

4结语

本文结合益阳市的区位气候特点和发展现状,对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进行绿色设计研究,从建筑设计原则出发,提出了符合地域特征的建筑节地设计、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以及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等一系列的绿色设计方法与策略,从而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适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住户的居住成本。有望为益阳市绿色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作者:舒畅 殷赳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慧峰,阮建清,张欢.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及实践[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4):75-79.

[2]李建硕.重庆主城区廉租房节能设计策略[D].重庆大学,2009.

[3]刘然.基于西安小气候特点的保障性住房节能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第四篇:高层民用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增加。为了让人们住的舒心,绿色建筑理念被引入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并且成为现代民用建筑的主要理念。基于此,论文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出发,分析了高层民用建筑应用绿色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并对绿色建筑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层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应用

1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必须将节能环保严格落实在每一个行业当中,尤其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行业。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行业中,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绿色建筑的含义就是建筑与环境友好和谐,互利共赢,即所建建筑不能过多地影响周围的环境,同时,建筑设计师还必须掌控好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避免建筑消耗过多的能源,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关系,秉持这种思想而开发的建筑,称之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应当满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等多个条件。同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具有很明显的特征:(1)绿色建筑对环境污染较低;(2)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在投入使用后对能源的消耗比较少;(3)绿色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绿色建筑实现了生态环境、建筑节能以及建筑工程三者的完美统一,不仅降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要求。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必须满足一定的原则。(1)节能原则。该原则属于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绿色建筑的本质要求,更是绿色建筑的价值体现。(2)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绿色建筑最终的使用者,所以绿色建筑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包括绿色建筑的舒适性、节能性、美观性等多个方面,也只有符合人们需要的建筑才能实现其本身的价值。(3)系统性原则。在绿色建筑施工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整个建筑符合系统性原则,绿色建筑一旦缺乏了系统性,建筑的整体性就会受到损害,给后期使用带来不便。(4)保护环境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确保建筑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要保证周围环境不会对建筑物造成影响,实现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避免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

4高层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的应用

4.1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选址中的应用

高层民用建筑的最终使用者是居民,所以必须充分考虑使用人员的基本需求,例如,建筑的舒适度、建筑周围的环境等。由此可见,高层民用建筑的选址非常关键。尤其是当前人们对绿色建筑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要想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必须实现绿色节能的环保效果,高层民用建筑在选址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1)需要对所选地址的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和调查,确保其周围的绿化程度能够满足今后的公众需求;(2)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通过对地质资料的深入分析,找出最适合的建设地点,保证未来的建筑物在能源消耗方面达到最小化;(3)民用建筑的规格、朝向、角度等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使用性能[1],在进行选址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当地的光照情况和常见风向,使得建筑物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减小建筑物对能源的消耗量。

4.2绿色建筑在高层民用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高层民用建筑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当地的地质资料、气候特点、环境因素、资源状况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其中的有利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确保高层民用建筑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并达到绿色建筑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减少高层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

4.3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4.3.1充分应用保温技术

高层建筑物的体积和面积都比较大,其能耗的主要方式就是自身的散热损失,这种散热也就成为了绿色建筑的一个重点控制目标,因此,在今后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针对其外墙以及屋面采取恰当的手段来提升其保温性能,当前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就是构建恰当的保温层结构,通过合理运用各种保温材料逐层在外墙和屋面上布设,进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发挥较好的保温节能作用[2]。

4.3.2针对阳台进行合理的绿色节能

阳台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主要部分,也是体现高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的关键环节,也决定了该高层民用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水平。通常情况下,阳台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包括通风情况、遮阳情况以及如何实现阳台的最佳利用,从而提高阳台的应用率等。此外,阳台还应该满足必要的美观需求[3],例如,在阳台栽种一些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还能够提升建筑物的绿化水平。

4.3.3综合运用绿色景观技术

绿色景观的构建也是当前高层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绿色景观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上文中提到的阳台区域,在整个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可以进行绿化的区域都可以进行这种绿色景观的构建,促使整个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立体绿化结构,并且确保这种绿化结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优化高层民用建筑的热环境,为高层民用建筑的节能环保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4]。

4.3.4提高各类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效率

将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目的不只是保护环境,提高各种资源和生态能源的利用率也是主要的目的之一。提高资源和生态能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使用,降低资源本身的能量损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提升对生态能源的利用率[5]。而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方面,主要方法还是加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5结语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既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符合现代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又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已经成为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相关设计人员在对高层民用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努力平衡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建筑材料被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作者:宋芳 单位:秦皇岛市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少东.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门窗,2016(2):95-96.

【2】程健恒.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运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4):124-125.

【3】方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S1):72-74.

【4】张显君,孙健.探讨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应用[J].明日风尚,2016(7):49.

【5】邹波.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13):72.

第五篇: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思考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建筑领域资源的巨大消耗也变成全球性问题,为了调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绿色建筑”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作为资源消耗大国,“绿色建筑”的实施迫在眉睫。但是目前绿色建筑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发展情况简要介绍绿色建筑概念,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方法

1正确认识绿色建筑

目前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绿色建筑”的概念每个企业都清楚,但是在执行时并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所要求的理念,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将概念转化为实践,通过实践证明理论的可能性,正确运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1绿色建筑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一方面经济的迅速的发展给地球带来了极大负荷,环境承受能力将要接近极限,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涌现出来:二氧化碳增多造成温室效应,酸雨腐蚀臭氧层,海洋污染严重出现油膜效应,核污染严重等等,不仅环境出现问题,如禽流感、SARS、飓风海啸等全球性的重大灾害也时常发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人类采取的各种手段严重影响了地球的循环,破坏了能源资源的可再生,过度开采砍伐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废气能源的随意排放污染了环境,导致了全球变暖,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加剧了全球性的缺水问题,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了人类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基于以上两个方面,人类以大肆破坏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终于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人们逐渐形成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开始为实现这种理念而做出努力尝试。我国由于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改变现状的一种有效方式,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发展绿色建筑。

1.2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虽然已经起步,但是主要经验仍来自于借鉴国外事例,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并不能提出自己的创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操作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不够,只浅显的停留在绿化和保温层方面,但是当前绿色建筑技术已得到极大发展,我国技术人员的水平跟不上实际要求;最后一方面是虽然人们意识到了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将绿色建筑运用于实践的情况还是少之又少,很多企业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却不能采用相关的技术,严重制约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1.3影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是正确使用绿色建筑策略,随着绿色建筑的逐渐发展,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业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这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绿色建筑的因素,譬如“绿色策略”、“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使用方式”等。在这些因素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绿色策略,它对绿色建筑的前期设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绿色策略的合理应用可以让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主要就看设计中是否采用了合理的策略手段。第二是建筑师团队与其他工作团队的关系,建筑师团队主要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但是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建设问题就不是建筑师一个人可以解决的,所以绿色建筑的实现要求转变传统建筑模式,发挥各方面作用,在以建筑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协调各个环节工作团队的关系,使得每一个团队都参与到建筑环节中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协同工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建筑师与其他工作团队的默契合作,最终确保绿色建筑设计的顺利进行。第三是利用设计工具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评估,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在进行环境评估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单纯依靠表格、计算器和数据进行猜想预测,但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为建筑评估提供了新方法,将三维计算机模型和分析工具相结合可以准确预算处一处建筑物的资源消耗量,用计算机模拟出建筑物内部和周围气流,模拟调节周围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目前基于网络信息共享为前提的新型评估技术也已经出现,这种技术将绿色建筑设计中可能的各个因素结合起来,使评估范围最大化,运用网络实现实时动态评估。这种动态评估方法保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

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具体步骤

2.1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提策划

前期策划的完整性保证了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的顺利进行,绿色建筑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重点考虑建筑地周围居民的意见,判断废旧建筑是否进行二次建设,建筑过程是否注意了节约能耗提升经济效益,建筑建成后的具体使用用途等方面,将相关度高的因素都考虑进来,结合建筑地的气候环境特点,综合整个项目策划部分所有人员的智慧制定出最优化的前期策划。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信息数据平台,最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影响因素,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建筑评估,从建筑师和其他参与者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建立稳定的评估机构以适应绿色建筑的长期进行,实现建筑全过程的动态评估。

2.2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

相交于传统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的侧重点已发生明显变化,更多种类的技术学科将被考虑进来,例如仿生学,模拟软件分析、植物学等,这些学科的介入为绿色建筑设计带来了新鲜的构思和发展;绿色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拓宽了建筑的功能区,是绿色建筑更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部分的发展要求可体现在建筑向着智能化和数值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新的模式功能就要求绿色建筑采取新型的使用方式,这些新型使用方式的出现代表着绿色建筑发展拥有了更高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基于以上几点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不同之处,也就对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可以从相似的状态下寻找设计灵感,广泛采纳各种建筑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中符合自身要求的方案。由于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量和考虑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进行设计时通常采用团队设计,激发多个人的协同工作,保证方案设计中的创造性和合理性。

2.3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步设计

在进行初步设计时,一般采用计算机标准绘图方式,设计者通过图纸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表达给建造者,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进行绘图的软件多种多样,人们所采用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设计师之间的沟通障碍,提升了国际合作的难度,所以目前必须要建立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提升合作的效率。但是在没有实现标准统一之前,各单位在进行设计时可以讨论制定出一个小范围内的可行性标准,将这个标准贯彻于整个项目的设计中去,避免设计沟通问题的出现,也更便于进行管理。

2.4绿色建筑设计的施工图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主要是对施工中出现问题的综合考量,保证施工全过程都能够按照绿色施工要求进行,为了实现绿色施工就要求管理人员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提升现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合理调配现场机械,实现信息化施工模式,用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保证人员机械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的目的。在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管机制确保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建筑各方的节能意识,制定合理的能耗评估办法和参照标准,安排专业人员不定时进行能耗评估检查,对不合格的现场严肃整顿,将绿色建筑施工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2.5建造后的绿色建筑再设计

建筑在完成后也需要进行不断地追踪检测,在建筑的全部生命周期中,当建筑使用寿命到期后要对建筑进行合理处理,让废旧的建筑构件被重新利用或者被生态环境吸收。体现最明显的一方面就是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譬如废弃混凝土经过加工可代替骨料重新制作混凝土、废弃沥青经过回收后重新作为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材料、废弃玻璃可作为粗骨料或细骨料加如混凝土中,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废弃塑料可改造成混凝土减水增强剂等等。

2.6关于设计方面的反思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方面的问题,第一,将全球性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技术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主要高新技术能否真正满足实际情况的要求;第二,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绿色策略,当前绿色建筑的飞速发展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设计人员一定要依据不同的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段,不要盲目重复;第三,实现协同工作设计方法,绿色建筑的设计绝不是一位设计师能完成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多方人士的意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

3结语

绿色建筑的出现又一次造成了建筑领域的重大变革,绿色建筑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我国也开始逐步尝试进行绿色建筑,但是目前仍缺乏专业的指导,这就需要从业人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渐建立起清晰完整设计系统,帮助加快绿色建筑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的过程。

作者:吴震宇 单位:上海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朱海峰.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7):181-181.

第六篇:绿色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要求逐步提升,建筑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理念,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建筑的质量,还迎合了节能减排的要求。本文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特点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方式,以期提升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推进。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对策

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述

1.1绿色建筑的含义

人与自然、建筑、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却造成了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严重污染了人们生存的环境,由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工程所消耗的能源及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实施绿色建筑设计,可有效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在进行设计与施工时,所采用的均为纯天然的原料,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其对环境的污染十分小。在进行绿色建筑方案的设计时,需要参与设计的人员对建筑区域以及周围发的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与分析,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着绿色环保的概念。可以借助太阳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来展开相关的设计,同时还能够提升绿色建筑的使用价值以及节能效果。

1.3绿色建筑设计所坚持的原则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始终要坚持系统协调性原则,使外部环境与绿色建筑物本身进行结合,进而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实现高效运转。同时还要坚持地域性原则,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国土资源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差别较大。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对其地理环境及相关资源进行调查与了解。还可以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现代化进行融合,使整个建筑物具有该地区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坚持高效率原则、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健康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动态协调性原则等。

2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每一种设计理念都有与之对应存在的意义。同样的,绿色建筑也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资源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设计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的环境与经济的持续的发展。可以通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低能耗房屋住宅。其建筑的材料可以就近取材,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绿色建筑这种新型的材料能够有效地刺激我国的建筑市场,进而使其得以运用与发展。

3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有效措施

3.1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

对建筑工程整体的设计,其设计质量与绿色建筑使用的稳定性以及相关的建造成本有着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时,必对施工区域的气候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情进行考察与分析,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才能有效地提升其建筑物整体的设计水平。

3.2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在设计时需要依据其区域的环境特征来进行,还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建筑工地情况和实际状况。其气候条件和区域特征是建筑设计思路和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使用通风、焦热等手段进行相关的考察。例如,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太阳能的利用效果最大,可以有效地减少其他能量的消耗。而在北方气温偏低的地区其墙面的设计可以使用保温性强的材料,在南方等温度特别高的地区则需要隔温效果好的材料,减少热量进入。

3.3选用新型的环保材料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要选择环保、节能型的材料,其建筑外层材料、结构的作用则是要能够将能源转化,以防能源的流失。与此同时,环保材料还具有可再生的能力因此环保材料可将绿色建筑的设计核心进行全面的体现。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使用与浪费,环保材料是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使用环保材料就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所以新型的环保材料除了具有易分解性外,还要具有与周边能源相互配合的能力,能够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实现对建筑物的照明、取暖的作用。

3.4积极进行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和宣传

推向绿色建筑理念,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决需要进行全社会的教育和宣传工作。首先,可以从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入手,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宣传,使其所设计、建设的建筑应该符合当前认识水平和社会普遍价值观,同时也对建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中,我国的很多产业都获得了进步,人们的生活品味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思路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理念,对于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之中我们应该对建筑节能设计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建筑节能设计,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刘振华

参考文献

[1]曹静.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3,(18):21.

第七篇: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目标

摘要: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发展愈加迅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建筑在发展的同时,其生态环境也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这对于我国的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将绿色建筑发展到整个国家的各个城市,让绿色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主要了分析叙述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以及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期为未来的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目标;原则

前言:

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让人们的眼光更加开阔,让人们的认识予以提高,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也产生了更为先进的理念。尤其在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时候,“绿色”理念进入到人们头脑,让人们将其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力争做到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让建筑焕发出春意盎然之感,而且还让其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建筑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绿色建筑设计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通过原则和目标的构建,让绿色建筑设计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让建筑设计获得“绿色”发展。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深入分析绿色建设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让绿色建筑设计沿着原则框架进行,向着目标勇往直前。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物系统协同性原则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外部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交互性,让这个系统也就具有了相对较为特殊的功能和极具代表性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组成的系统使各个相关的要素,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体现出可持续、高效、最优化的态势予以运行和发展下去。此外,绿色建筑物也是在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予以发展的,其牵涉多个相关的主体,跨越多学科范畴的交互,是通过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横跨多尺度领域的系统工程。

2.地域性原则

在人们文化发展的整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意义的标志性内容之一。但是在整个地球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国内外的风俗文化习俗和基本的生活习惯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建筑物的文化内容就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的条件,主要包含当地的天气、文化风俗和经济水平等,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传统建筑物在资源和环境在紧缺条件下所进行的的设计和建设等内容考虑进去,这样制定出一个和当地的地域特征相符合的绿色建筑物。设计的方案还要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通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得到最佳的方案。

3.高效性原则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建筑物所消耗的资源占据全世界资源消耗的40%,高数值的比例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其必将成为21世纪建筑界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绿色建筑物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在建筑物中进行节能环保设计,通过一些节能的措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对于绿色建筑物的设计上必须要注重加强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能源的消耗,注重对能源的高利用率,降低其对土地和水资源等其他资源的消耗以及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对其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合理的处理,避免出现随意乱扔乱排的现象,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自然性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尊重大自然,把生态二字放在首位。这一出发点主要是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方面的设计、建立,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原生态大自然的保护,将提高保护生态系统的认识上升到首位,注重国土资源气候等条件的利用和保护。另外一方面,在建筑的周边也要控制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必须要减少建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对一些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也要进行及时的修复,避免生态系统被破坏而难以挽救。我们也要合理运用大自然的一些可再生资源以及新能源,例如风能、太原能和水能等,让建筑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形态。

5.健康性原则

对于绿色建筑的健康性原则,就是要求在绿色建筑物的设计时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的调控和建筑室内环境的营造,创建出一个有利于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在这里,身体上健康主要是指舒适健康的建筑热能、悦耳的声音、充足的光照、良好的空气质量等;心理上的健康则是通过一些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系统环境给人们营造一个极大的心理空间氛围。

6.经济性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物的经济性原则不单单只是巨大的经济成本的投入。绿色建筑设计上必须要以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预算,制定出一个设计方案的具体投资和消费数目,通过这些详细的预算达到控制成本使用的目的,这在实际的方案实施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此外,通过具体一些实际项目的经济消费和施工的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案,也同样能够很好的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相互结合和互补运转的目的。

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1.设计目标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了三个目标,第一点是环境目标,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达到环境的标准目标,要求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必须能够运用更加清洁、更加节能的能源,将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将传统资源的使用降低到一个最低的限度。绿色建筑设计在很大的一方面可能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予以控制,还要注意此影响所产生的二次影响要保持在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确保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能够和谐共存;第二点是经济的目标,在绿色建筑设计开始到完工交付和后期使用的整个过程之中,都必须要注重经济目标,保证好经济需要和环境之间不会存在过大的矛盾;最后一点是社会目标,绿色建筑的设计时必须带给人们又更大的幸福感,让人们在居住这个绿色建筑中都能满足自身心理和身体的需求。此外关于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的特征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普适性,绿色建筑物不应该只是代表一个实验案例的示范性项目,其需要真正的应用到人们实际的居住环境之中。另外一个是系统性,绿色建筑物包括了多个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复杂系统,其存在是比较专业方面的领域,通过不同的主体在社会组织、经济支持、技术研发、管理决策等活动或者要素予以相互协调与作用来实现的。

2.评估目标

在我国的评估目标主要就是采用设计、管理、建设等方法,让建筑相关的指标满足一些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要求,最终获得评估标识,这是我国当今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最常见的设计目标和标准。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专家学者进行评定,二类是给予绿色生态环境对建筑进行评价。在我国现有环境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分属第一类,这个体系主要考虑到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并且具有针对原有建筑和新建筑不同的内容,其包含了工业建筑、医疗建筑、办公建筑、医院、零售商场、学校等等多种建筑类型。除此之外,这种体系也广泛的适用于一些方案的设计阶段,作为这些绿色建筑设计时的辅助工具,其评估的最终目标就是降低建筑物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

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福音,只要其沿着设计的原则进行,必然能够达成预计的目标,让建筑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绿色要求。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更好的方式,协调好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方案的构建、比较,让最好的防止指导建筑的设计,让绿色建筑“长青”不败。

作者:王军 单位: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时刚,王立雄,褚泽晶,高宏韬,张余力.基于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6:9-12.

[2]王江.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解析[J].江西建材,2016,06:50+53.

第八篇:绿色超高层办公建筑设计实践

摘要:

作为重庆首个绿色超高层三星级建筑,国华天平大厦从项目设计初期即对不同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确立了适宜的三星级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一直贯穿项目的整个设计流程。该文重点对国华天平大厦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以及主要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进行阐述,为绿色超高层办公建筑在重庆地区的实施提供典型示范。

关键词:

重庆;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整合设计

1项目概况

国华天平大厦位于重庆市江北嘴中央商务区。该商务区是一个集金融、保险、商务总部办公,同时兼容商业、服务业、居住等多种功能的金融中心区,总开发量约630万m2,是未来重庆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国华天平大厦项目用地位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南侧滨江地段,北通中央公园、南临嘉陵江,交通便捷,景观条件优越。项目功能定位是包含金融总部机构及附属服务的高端金融类办公物业,总用地10893m2,总建筑面积140335.20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53191.34m2,地上建筑面积87143.86m2。地上部分分为A、B两个塔楼,A塔31层,B塔26层,裙房11层。除裙房部分局部为展厅外,12层及以上均为标准办公空间。国华天平大厦项目于2011年立项,2013年3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15年1月完成主体竣工验收,2015年6月于北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通过绿色超高层三星设计标识答辩,获得由住建部颁发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该项目已于2016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技术选择

2.1整合设计指导下的设计策略

1981年,生态设计先驱西姆范•德•莱恩(SimVanDerRyn)首次提出了“整合设计”的概念,认为“整合设计”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和谐利用其它形式能量,并将这种利用体现在建筑环境的形式中。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整合设计其实是一种非传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法。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密切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全程技术支撑。项目自立项伊始,就确定了以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为目标,力求将项目建成重庆地区首个具有绿色超高层三星设计标识的5A甲级办公楼,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室内空间环境,成为重庆本地一个可持续办公物业的良好范例。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业主方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就建立了包含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智能化工程师、绿色建筑顾问、物业顾问、景观设计师、成本预算师、装修设计师等项目工程各相关方的综合性项目团队。由承担项目土建及机电设计的重庆市设计院作为项目总负责,立足于项目目标而不仅仅是绿色目标的视角来协调各个项目参与团队。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通过项目协调会进行绿色理念的宣贯;根据业主需求及项目特性,因地制宜地提出项目设计计划,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提出上述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及物业管理中的计划及相关实施要求。这些工作,使得项目各方参与者自项目伊始便明确各自在项目设计建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要点,避免了传统绿色建筑设计模式中“先设计、后审图”带来的繁复,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设计施工的质量。以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为目标对设计团队提出了更复杂和综合的设计要求。参与该项目的重庆市设计院团队,曾完成重庆市首个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以及首个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这些工程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帮助绿建顾问团队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重庆本地的技术策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绿色技术的选择

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同时,项目各利益相关方即对项目绿色目标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实现不同等级绿色建筑的技术组合、增量成本、投资回报等进行了总体评估。在初步设计之前,业主方与项目团队在绿建顾问的协助下,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1]与《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并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3]共同确定了实现绿色建筑三星设计标识目标的技术组合方案,用于指导项目的深化设计,以及施工流程(详见表1、表2)。经过业主方在施工图完成后的投资核算,与重庆本地常规的甲级写字楼比较,该项目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约为190元/m2。

3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3.1节地与室外环境

项目从规划初期即对项目周边进行了风环境模拟分析,用于指导项目的布局与规划设计,确立了“双塔+空中连廊”的规划设计方案,形成了清晰、流畅的自然通风通道以及景观视线通道。重庆市主导风向为冬季北风,夏季西北风,春秋季西北偏北风。通过CFD技术进行的通风模拟结果可知,夏季建筑前后压差为3.45Pa,春秋季建筑前后压差为6.25Pa,满足风压自然通风的要求,有较高的室外环境舒适度。同时,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项目周边人行区域通风状况良好,人行高度处最大风速均小于5m/s,符合人行舒适度的要求。项目采用了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位于裙房7层屋顶,塔楼连廊23层屋顶和塔楼B屋顶。裙房7层的屋顶花园主要作为望江平台,布置有观赏性的地被植物。该项目在A塔楼西侧车库入口上方设有垂直绿化,面积约为331.1m2。绿化物种选择了适宜重庆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深根乔木种植土最小深度1.5m,浅根乔木种植土最小厚度0.9m,大灌木种植土最小厚度0.6m,确保植物成活率达到100%。项目基地对外交通十分方便,轨道交通6号线大剧院站距离项目主要出入口不足500m,有利于办公人员通过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同时,在停车位设置上,增加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并为特殊人员设置了12个无障碍停车位,由无障碍停车位直接推门即可进入大楼的电梯厅,方便快捷。项目充分开发地下空间,作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以及设备间。项目的地下建筑面积53191.34m2,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达到917.7%,占项目总建筑面积近4成,大大缓解了地面停车压力。

3.2节能与能源利用

对超高层办公建筑而言,节能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项目实际运营中的能耗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项目设计之初,就确定了节能率65%的能耗目标。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与绿色顾问共同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空调系统形式和效率、照明系统节能、智能化控制节能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围护结构方面,项目在设计中重点强化外墙及外窗的热工性能。外墙采用100mm厚垂直纤维岩棉保温板+200mm厚厚壁型烧结页岩空心砌块,传热系数0.55W/(m2•K);外窗采用8mm半钢化+1.52PVB+8mm双银Low-E半钢化+12A+8mm钢化中空夹胶玻璃,传热系数2.10W/(m2•K),遮阳系数0.31,可见光透射比0.48。这使得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实现全年采暖和空调负荷比节能设计标准参照值低3%以上。同时,幕墙可开启面积比超过5%,使过渡季节可通过开启外窗提高建筑室内的热舒适度。项目的冷热源由江北嘴2号能源中心供给。能源中心制冷采用高位电制冷+水源热泵+冰蓄冷技术,制热采用水源热泵的技术,冰蓄冷容量占设计日负荷30%,所有冷机效率均在5.65以上。并根据功能和使用特征进行空调分区设计,地下车库、大堂以及裙房部分的银行、展厅等采用吊装式空气处理机组或风机盘管组加独立新风空调系统;塔楼标准办公区则采用全空气单风道变风量VAV空调系统;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采用转轮式全热回收方式,焓效率>50%,热回收效率>60%,各层排风系统单独设置,新风经过热回收机组处理后送至各空调机组或新风空调器。消防及监控室中心采用带热回收功能的多联式分体空调,由于消控间常年制冷,室外机放出的废热将直接回收利用于制备生活热水,热泵机组的制冷量为40kW。照明系统按照各区域照明功率密度目标值进行设计,荧光灯采用T5、LED灯管,并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对公共区域分区定时控制系统以及地下车库的感应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地下车库,裙房公共区域和A、B塔楼的公共区域一般照明均由BAS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时间设定达到定时和模式控制,地下车库同时配有感应控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并设置自动控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启停的感应传感器。电梯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的功能,并采用节能型能量需求不大于2.5KWh/(t•Km)。低压配电出线安装智能电量表,设置建筑用能管理系统,对空调、楼层照明插座、动力用电等按功能和用途分别进行计量,并直接由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

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项目设计中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坐便器采用节水型双冲马桶,小便器采用感应式低冲流量;洗手盆采用延时自闭及感应自闭式水嘴。地面绿化采用复层设计,植物种类均为耐旱性的本地植物,绿化灌溉采用微灌系统,100%采用江水源尾水工程项目处理过的中水进行绿化灌溉,达到100%不使用可饮用水灌溉。同时,项目以市政江水源尾水中水系统供水作为水景补水以及绿化浇灌、道路浇洒,地库冲洗等。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了26.76%。

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作为150m高度的高层办公楼,两栋塔楼在21-23层通过一个连廊连接;项目外立面为全封闭幕墙,因项目位于江边,为了能有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及最大化的临江面,减少结构构件的遮挡,结构设计团队对大厦的结构布置方案进行了比选。最终依据材料的经济性、可循环性和建筑空间使用的适用性等方面考虑,从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三种结构体系中,最终采用了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项目采用的HRB400级以上的钢筋用量占受力钢筋总用量的89%,可循环材料用量比例10.37%。同时,业主在租户协议中要求办公区域采用可循环利用隔断,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玻璃隔断等,实现项目可变化空间灵活隔断比例达到99.7%。此外,项目在建筑形体设计上采用了简约的现代风格,体现出高品质的现代办公建筑风格。外立面材料采用石材、金属及玻璃幕墙,干净简洁,无多余缀饰。项目无装饰性构建,减少了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3.5室内环境质量

办公楼对室内环境中的采光、噪声以及热舒适度控制要求较高。项目室内温湿度、新风量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的设计要求。室内照度、照度均匀度、统一眩光值、光源显色性能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5]的要求。外墙屋面均采用外保温体系,幕墙经结露校核,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均高于室内露点温度。项目94%以上的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采光系数满足要求。同时,9层广场设有水景,水景底部采用钢化夹胶透明玻璃,与地下车库直接相连,为8层地下车库提供天然采光,该层19.79%的面积满足地下车库采光要求。在噪声控制方面,办公室之间隔墙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双层双面,内填50mm厚岩棉。玻璃幕墙采用8mm半钢化+1.52PVB+8mm双银Low-E半钢化+12A+8mm钢化中空夹胶玻璃,阻隔室外噪声。主要的运转设备均设于地下室机房内,机房由土建作吸声处理,通风机和循环水泵等设备均选高效、低噪声及振动小的设备,且均设置橡胶或弹簧减震器或弹簧减振吊钩,配套电机均设隔音罩。考虑到展厅和餐厅人员比较密集,人流变化较大,展厅和餐厅每个房间各设置2个CO2传感器,根据室内的CO2浓度值监控新风阀的开度。办公部分也设置CO2传感器,根据办公室内CO2浓度值和新风温度增加/减少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充分利用新风免费供冷并确保CO2浓度维持在卫生标准限值内。在地下车库排风口处设置CO气体浓度传感器,自动控制风机运行。各房间均设置控制面板,可独立控制温湿度。

3.6运营管理

项目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对整个建筑的机电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测和远程控制,以达到最佳节能效果,实现节能减排的控制目标,定制合理保养计划,延长机电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办公运营环境舒适程度和设备运行的自动监测能力。BAS系统监控设备包括以下设备与系统:空调换热站、变风量空调机组、新风换气机、新风机组、单风道型VAV、并联型FPB、送风机、排风机、排风(烟)机、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公共照明、电梯与消防电梯、自动扶梯、智能化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生活水可调式减压阀组、排水(污)等设备。对空调系统的各个设备和状态进行监控和调整。4结语由于超高层办公要实现三星级绿色建筑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因而对设计团队提出了更复杂和综合的设计要求。这些要求使得设计团队在完成项目规划、建筑、结构、机电、智能化等专业设计的同时,需要与景观、幕墙、环境资源、室内装修、绿色建筑、LEED等顾问咨询团队密切配合,更加注重设计协调运作,实现项目整体的绿色建筑目标。项目建筑节能率达到66.78%,68%空调采暖以及10.99%的生活热水量采用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25.36%,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达到11.63%,各项指标均充分体现了“四节一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作为重庆市首个商业地产领域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以及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超高层项目,其绿色建筑设计流程和技术体系应能作为重庆地区超高层办公类绿色建筑的一个示范性案例。

作者:谢崇实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5

文章主要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基本构成,旨在使环境设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整体思维;建筑学;课程结构

一、整体思维与环境设计

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是基于系统论的环境整体意识的强调。映射到专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教育,以及对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艺术与技术、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倾向。这意味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划定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范围。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灰色”属性赋予了它边界的模糊性,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有向“大建筑学”靠拢的倾向。但其清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研究范围是基本稳定的,即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三个方向。

二、建筑教育在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位置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叙述中,可看出建筑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在这里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依据:第一,建筑是环境设计的载体,是构成环境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本身作为实体承载了环境设计,而建筑设计的意匠、空间、功能等又需要通过环境设计实现。第二,建筑是环境设计方向划分的依据。环境设计根据设计目的划定专业,但不论如何分化与发展,从大的方面分化为以建筑为母体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方向并不会变化。第三,建筑学科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教育支撑。建筑学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产生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背景,凝聚了各种信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存在。在《广义建筑学》的前言中,吴良镛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环境设计范畴,包括从个体建筑到建筑群,从小庭园到大的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仍然是建筑学的延伸,而建筑学无疑是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环境设计的“灰色”属性,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适应面十分广泛,分散在以建筑为主导的工科院系、以艺术为主导的美术院系和以园林为主导的农林院系中。各院校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主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尽管各有千秋,但是各有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存在弱势与不足之处。

三、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包括四个部分,即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程与技术以及设计经济与管理。建筑学作为环境设计的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以上四个方面的全部知识领域,并且贯穿四年本科制教学。因此,环境设计中的建筑学教学整体意识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自成体系,表现为课程的全面性、连贯性和有机性。二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上的顺利过渡,体现在内容与时间上的自然衔接。三是教学效率的提高。尽管建筑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环境设计整体的课时量是一定的,这意味着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建筑教学内容、提高建筑课程的比重。这就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保留核心内容、摒除重复教学,提高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依照《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领域的划分,拟将建筑类课程分为四个基础板块,即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建筑管理,分别对应于所提出四个子域。所有课程均为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

1.建筑理论——设计历史与文化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而创意来源于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理论基础属于环境设计的通识教育模块的组成部分,对应于设计历史与文化板块,是设计创意的来源之一。理论板块主要设置于低年级,笔者建议比重占据建筑类课程总体的25%左右,由建筑概论、建筑历史、设计原理三部分组成。建筑概论课是学生进入设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别于建筑学专业,是专门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概论,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由五个必要部分组成,即建筑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艺术与发展倾向。设计原理课的内容对应于第二板块中的建筑设计,属于建筑设计的先修和预备课程,可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方面讲述。对于建筑历史的讲述,笔者建议将建筑风格、空间秩序、建筑造型、结构体系、装饰与色彩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掌握的重点内容。此外,目前各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多数未专门设置建筑美学的课程,而是将有关内容分散到了建筑史、建筑设计和美学的课程中。笔者认为建筑美学更适宜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进行教学。

2.建筑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

环境设计经历了一个从界面到空间再到场所的意识变革。特别是公共建筑,对于空间和场所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最终设计的成败。第二板块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重点在于建筑空间和场所意识的建构,并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始终,其课时量的比例最大(笔者建议45%),是环境设计从理论到成果的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对于建筑空间的感知和构成训练是空间设计的第一步,在一年级完成。在设计基础环节,严谨的制图与表现训练是内容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各类空间和场地的感知与构成训练。在这一环节中,行走体验、模型制作与图解训练十分有效。建筑设计课程是第二板块的核心内容。首先需要两类先修课程作为基础,即第一板块内的设计原理和第二板块内的设计基础,并且需要强调建筑与环境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的指导和贯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训练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条线索下的若干类型设计,如住宅建筑、景观建筑、办公建筑、博览建筑、商业建筑等。最重要的是,建筑设计课程下设的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最终对应于环境设计的室外环境设计、办公环境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这里提倡综合项目的连续设计,即在教育初始就设立若干工程项目(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设置),每一工程项目从对原始资料与环境的踏查、创意设计到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再到内环境设计,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相互衔接,以训练学生形成连贯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的整体意识。以上这些也同时要求教师的通力配合与协作。

3.第三与第四板块

第三与第四板块均设置在三、四年级。第三板块为建筑技术——设计工程与技术,笔者建议在建筑的总课时量中占据20%的比例。尽管处于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之下,但是环境设计专业名称的再次变更重申了在该专业设计中对于技术和科学的强调。第三板块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建筑角度与设计工程和技术对应。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建筑技术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艺术园林类院校对建筑技术的轻视乃至忽视;一种是工科院校内的环境设计专业直接套用建筑学的建筑技术教育模式。鉴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形成适应该专业的建筑技术教育的专门教材,制定与之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第四板块为设计经济与管理,建议比例为5%,主要设置建筑经济与建筑管理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与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管理对应,建议作为后者的先修课程。

四、结语

系统论下的环境设计需要的是室内与室外、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整体观。不管是环境设计师统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师配合建筑来完成环境设计,对于建筑的理解决定了最终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尽管环境设计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教学体系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步伐。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仍延续着以往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并未追随国家对于该专业的定位而作出转变。笔者在这里仅就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以自下而上的课程体系研究来减少认知上的模糊性,希望能使专业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作者:贺美芳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6

关键词:疫情;空间环境设计;多功能并行;去共享化;从“高大密”到“低小疏”

从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从整体上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明进步与经济腾飞。包括城市与社区建设、建筑室内外环境建设等是这一文明进步的显像成果,其持续近百年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至少表面上)的态势。2020年疫情的爆发改写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在疫情中,之前人们引以为傲的城市设计、社区、建筑或室内外环境设计、公共设施等都因为没有做好应对此次疫情的准备而呈现“裸奔”窘境,暴露出诸多无法修正的“致命”问题。但是,应该以宏观且长远的视角辨证地看待疫情给全球带来的混乱和灾难。在历史上,防控各种传染病疫情或流行性疾病一直是各类型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功能对标物,从这一点看,疫情从来都是空间环境设计进步的最重要推手之一。2000余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很多人居住在从原始社会延传的地下或半地下简陋构筑物中。夏天降雨多、气温高时,一些低洼地区会形成富含大量有机质细菌和蚊虫的“瘴气”地区,使人致病;冬天,低温下的湿冷导致冻伤或导致人们染上风湿病,这种地区和气候条件对人类生存产生严重威胁。据此,当时的智者提出了对低洼地夯土填平之后垒筑高台的构造模式。《墨子》中记载,“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依此原则发明与应用的夯土高台建筑形式,使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长足进步。“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朋;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是墨子对这一时期人类生活方式“食、衣、住”三要素重要性的强调。1347年,欧洲腺鼠疫爆发,一半以上的欧洲人口因此致病,其中六分之一人口致死,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疫情。该疫情引发了从意大利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在腺鼠疫疫情爆发之前,南欧地区的居住建筑形式多以木材建构,人与牲畜共居建筑物内(人居二层,牲畜在一层),疫情中,人们发现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缺陷是难以防止老鼠出入,所以,砖石结构房屋逐渐替代了木构建筑房屋,牲畜也远离人居圈养。除了住宅建筑形式外,人们在穿衣、沐浴、分餐饮食等方面都引入变革以应对疫情。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南欧洲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卫生管理制度,如派遣专人管理食品交易市场,进行牲畜宰杀检疫和饮用水源管理、定期清洁街道等。180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伦敦,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和卫生条件恶劣,霍乱和伤寒疫情开始流行,疫情带来的灾难引发了英国城市改造和革新运动,一方面,城市设计注重街区的规划,要求街道更直,更平整,更宽,每户居住空间保持一定的卫生距离,使空气流通。街道道路下方,挖掘开凿巨大的网状地下管道系统,对饮用水和污水进行分系统管理。英国也是最早对传染病的流行方式追踪与隔离方法进行研究的国家。19世纪后期,结核病、伤寒、小儿麻痹症和西班牙流感的爆发促进了城市规划更新,贫民窟清理,社区物业管理制度建立以及居住区垃圾管理改革(Chang,2020;Lubell,2020)。20世纪,控制传染病疫情和防控流行性疾病成为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动力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师(如柯布西埃)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视为治愈人满为患的城市疾病的最有效社会学工具。其强调为大众服务、城市与建筑应具备简约外观、“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等现代主义思想与理念,为战后世界各国的城市与社区建设绘制了标准蓝图。现代主义提出光,空气和自然环境对人有天然的疗愈效果,所以当代建筑应具有严格的几何形状纯净外观、应用当代最新科技材料;室内应采用具有通风对流功能的大扇窗户、充满阳光的阳台、不会聚集灰尘且易于擦拭消毒的平坦家具表面和浅色调简约装饰风格等。这些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在空间物理层面的确对控制疾病与污染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现代主义美学符号。医学长足进步加以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使世界范围内在传染病疫情控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0年的疫情来势突然且不按人类已知的常识“出牌”,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所构筑的对疫情与疾病的防火墙被疫情轻易突破。人类在空间环境设计领域又一次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升级换代时期。下文将从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城市与社区规划几个角度分析疫情带来的新的功能需求以及可能的设计改革方向。疫情期间,“家”成为人们重要的躲避疫情避风港。在2020年中相当长时间内,几乎全世界每一个国家中的每一家人,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在家中同在共处。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这一“超级体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理的家是身体避风港、亲情的家是心理避风港。这一长时间居家体验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产生深刻影响,这一影响正在逐步显像中。由于人们的居家时长比疫情前成倍增加,家居的功能也就多了不少“增项”。之前由城市、社区或公共空间承担的功能转移到居家层面:居家隔离、居家办公、居家上学、居家锻炼、居家娱乐、居家医疗等;同时,居家中的原有功能如烹调、清洁、储物等也被放大叠加。这些增项带来的是人们对居家住宅不同程度的增量需求。

(一)增大面积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在美国或澳大利亚购买独立式大面积住宅的客户在增加。国内房地产动态也显示,近期人们置换房屋对住宅进行升级换代时,面积增加是首要需求。疫情期间,大户型住宅带来明显的优势,在多居室、多卫生间的户型中,可以将其中一室一卫(通常是主卧室与主卫生间)用作有家庭成员疑似被感染时的临时隔离用房(图1)。如果有条件将隔离用房的空调系统调整为正负压可切换功能,并配合网络远程问诊医疗的话,则家庭隔离可以在公共医疗资源紧张时成为疏解城市医疗救助困局的有效方案。较大户型的住宅可以将书房或客房作为居家办公、居家上学用房;疫情期间,很多住宅建筑的阳台被用于居家锻炼空间。意大利某运动员在家中7米长的阳台上以每天6000余来回进行马拉松长跑锻炼。内庭院或阳台也被作为种植植物或蔬菜的绿色平台,人们每日可于此方寸之地呼吸新鲜空气,舒缓心理压力。在家中种植蔬菜或农作物也是在疫情紧急时解决家庭食品需求的一个补充方式。

(二)居家空间“免疫力”

如何提高“空间免疫力”是疫情期间人们对居家空间的基本且重要的诉求。首先,同室外自然环境相比,室内空间在空气质量方面存在天生不足。室内的空气污染物如甲醛、PM2.5、尘螨等一直高于室外空气数倍之多,疫情期间又叠加了这一易飘浮、更小更具破坏力的污染威胁。既然室外空气总是优于室内空气,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就是兼具功效又简单可行的防疫方案。具备良好的室内外空气交换能力的住宅已经成为人们评价住宅优劣的首要标准。非典后南北通透的高层板楼取代不具备良好通风效能的高层塔楼;疫情期间低层板楼取代高层板楼;疫情后低密度住宅将取代高密度住宅,这一观点是国内房地产行业专家们普遍的认同。每日的住宅通风是疫情期间居家家务的重要项目,直接关联到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是居家空间“免疫力”的第一要素。

(三)清洁需求与简约风格

对家具与特定位置建筑部件(电梯门厅、门把手等)的清洁是居家防疫的另一要务。因为居家清洁的需求,简约、轻便、可移动成为疫情期间家居装饰风格和家具选择的主流模式。简约风格装饰与简约形式的家具可较好适应房间对卫生清洁和通风换气的需求;占地面积小、轻便可移动家具也使其具有了在疫情期间适应家居多功能变化的优势(图2-3)。再之,防止通过给排水管道或空调管道的“气溶胶式传染”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城市高密度社区的高层住宅中,防止病毒从“后门”潜入是每一家庭要格外重视的问题。需要人们对自家的给排水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与方式有基本的了解。家庭成员也因此从暖通专业的“门外汉”转变为“准专业人士”。另外,住宅家居的储藏空间不足一直是人们诟病当代住宅设计的一个因素,疫情期间,这一短板更加被放大。应对较长期隔离的食品等战备物资储藏空间和设施是今后住宅设计需要认真面对的功能新“增项”。总之,住宅不是“居住机器”,防控疫情,人们对家居住宅的需求有了更多“增项”,总体概之,住宅需要有更多阳光、更多流动的清新空气、更多可以居家锻炼与活动的空间、更多智能化控制,以及可以在心理层面给人以安全感的简约且温暖的风格。本文所指公共空间是指由不同功能的建筑或设施组成的有密闭或封闭特征的室内空间,如办公楼、商业卖场、餐饮空间、影剧院、娱乐与室内体育场馆、大型酒店等,也包括机场、火车站、飞机、火车、邮轮等交通设施。这些空间场所面积较大、经营时参与的人员较多、封闭且较少自然通风措施,需要通过空调等设备解决内部空气流通问题。颗粒物粒径比细菌小百倍,颗粒越小,在室内空气中稳定度越高,被人吸入呼吸道概率大,进入身体后沉积部位深达肺部,引发肺炎疾病。公共建筑空间或公共交通设施中自然通风少,对集中式空调依赖大(集中式空调为节约能源,需要将部分室内回风循环利用),这些特征,正中下怀,使公共空间成为传染最具危险性的温床。

(一)公共空间多功能化

上述公共空间在疫情期间被大量空置,也有一部分空间被改变功能使用,如将大型体育场馆改为临时方舱医院,机场候机楼、酒店公共交通工具改为临时隔离空间等。有些场馆如电影院、餐饮空间、飞机、邮轮等则被长时间停用。对于已经建成的上述公共空间来说,疫情后会被重新梳理其使用功能和设计模式,之前的模式与理念将成为过去式。新的模式中应该有更多功能平行并置、平疫结合、平战结合等新理念。植入多功能、改良通风与空调模式、化整为零等都将是今后对“旧”(疫情前)建筑与设施空间改造的重点。德国OppositeOce设计公司在疫情期间柏林勃兰登堡机场改造方案中就是将临时医疗单元以模块化的方式植入机场候机楼中,该设计严谨、高效,并兼具简约主义美学效果(图4-8)。

(二)公共空间去共享化

在办公空间中实行共享式办公是近30年的通常且高效的模式。大部分员工共同在一个大型开敞式空间中办公具有提高效率、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效果。但的传播使开敞式办公空间区域成为危险之地。由开敞办公回归传统的分空间办公,是办公空间“去共享化”的被迫之举(图9)。除了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交通设施、娱乐空间等也都会开启“去共享化”的模式。当地时间7月19日,美国最大电影院线集团AMC声明,宣布全美院线重新开放,但要求所有观众观影时佩戴口罩。根据该集团最新声明,全美超过600家电影院重新开放后,每场次只可有不超过30%的观影人数,这就是“去共享化”被迫之举。也有积极面对“去共享化”的设计方案。奥地利设计师普雷希特(Precht)工作室设计了疫情下的社区公园模型。公园的设计既像指纹也似迷宫,人们在其中循环游走散步(单向全程600米),行走时可以保持社交距离,由于是单向行走也不会与其他人相交相会。该设计既有历史要素,又具防疫功能,还有十足的幽默感,是室外公共景观空间尝试“去共享化”的成功尝试(图10-12)。

(三)公共空间“室外化”

疫情后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个新趋势是重归“室外化”:城市中的密闭空间如电影院、剧院可否重新回到以室外剧场、影院为主,如同古代市集露天戏院,或者在上世纪60-70年代时中国城市居住社区、农村中常有的户外电影一样?2020年7月,法国巴黎开启了塞纳河上电影院,电影屏幕设置在河岸上,人们坐在小船上看电影,既浪漫又预防了密闭空间带来的危险。国外的露天剧场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国外文化演出活动业占有半幅江山的地位。国外露天剧场有几个要素:一是政府在财力上大力支持;二是公益性为主;三是灯光设备齐全;四是剧场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融成一体。露天剧场或影院,应该是疫情后影视娱乐空间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图13-14)

(一)城市建筑由高到低

近代的很多与“美好生活”相关的宣传画都是以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作为背景或主题。城市中的高层建筑曾经是人类文明进步以及城市建设的形象代表。很多学者也认为高层建筑以及高密度社区已成为城市的“新型全球生活方式”。1930年,布鲁塞尔CIAM第三次会议中,与会者一致认为,理想的大城市应该普及高层住宅建筑。并提到,“高层住宅拥有最好的空气与阳光,可以扩大建筑间距离,为孩童提供大型绿色空间,让他们玩耍娱乐”。在中国,住宅高度形态如何选择,走什么样的城市建筑发展道路,一直以来是学者们争议的话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在城市建设中引入高层建筑后,低层居住建筑普遍受到排挤,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各类型高层建筑在中国发展迅速。上海浦东新区、北京CBD区、深圳福田中心区等成为全国城市建设竞相参照的模板。有学者在对中国南方某城市社区居住舒适度调研中,大部分居民对选择高层住宅的认同点聚焦于拥有较好视线、光照充足、室内较少潮湿现象等方面。近几年,由于各种社会、生态环境、人的身心健康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对高层建筑产生质疑。很多中外学者在对城市中高层或超高层住宅建筑进行的长期研究后,也对其给予了越来越多负面评价。批评主要集中在高层建筑增加人口居住密度,使人缺少隐私感,易得城市病;安全系数低,增加社会负担;建造成本高、避险功能弱;破坏生态环境,使城市陷于无序状态等。特别是2003年非典肺炎疫情后,高层塔式住宅因为其天生缺陷(一般塔式住宅只有30%左右户型有较好通风、采光环境)逐渐被南北通透、光照良好的高层板式住宅代替。此次疫情,人们在长期居家状态下,高层住宅中缺乏隔离空间、活动空间、储藏空间,且因为楼层高,公共交通空间易成为交叉传染空间的弊端暴露出来。低层住宅重新回到公众视线,成为人们在疫情下对住宅升级换代时的新选择。可以预见到,疫情将是城市居住建筑“由高到低”趋势的有力推手。

(二)城市规模由大到小

关于大城市,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4)》,中国以常驻人口的数量划分城市规模:100万至500万为大城市;500万至1000万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这一划分标准全球大体如此。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0%以上,根据联合国相关预测,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可能达到近70%。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经常是总体效率高、就业与收入良好、多样性丰富、生活品质高的代名词。大城市吸引了大量周边人口进入,一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病和不可预测的灾害风险。大城市的另一重要功能是承载密集人员大规模流动,为全球或区域交通枢纽,这一功能也被利用,成为其向全球或区域传播疫情的平行路径。此次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大城市或超大城市的疫情严重程度远远高于中小城市;中心城市高于偏远城市;城市高于农村。中国武汉、美国纽约、巴西里约热内卢等超大城市都是疫情的重灾区。学者吴元君近期在其论文中对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应对此次疫情防控表现做出分析,其将厦门市“城市化水平高”、“外来人口比重大”、“为旅游型城市”作为三个防控主要“劣势”。而这三项在疫情前的城市化建设中,是作为“优势”被大加弘扬的。城市化水平高说明了城市在大众出行、通勤、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合理规划与管理水平高;外来人口多反映城市具有的活力与吸引力;旅游型城市是因为城市因为拥有特色才具有的优质潜力。这些优势在疫情下“反转”成为城市的劣势,值得人们深刻反思。中国北京市在疫情下也表现出相似性:城市中人员流动大的丰台区新发地市场爆发了疫情,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均被波及,而相对偏远、封闭,城市化水平不如中心城区的平谷区是一直没有疫情发生的唯一“绿区”。可以预见到在疫情常态化下,从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制定者到普通大众对于大城市或超大城市的认识会有一个转变,中小型城市在抵御诸如疫情方面呈现的优势会影响今后的城市规划与设计。2020年8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昔日寸土寸金的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由于大量人员的迁出,其房地产市场受到严重打击,一些高端地产5折出售。这一新闻与本文提及的观点相符:中小城市成为人们“逃离”大城市后的归宿与选择,而疫情后的城市规划可能会出现“由大到小”的与疫情前“反转”趋势(图15)。

(三)社区布局由密到疏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7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民教育,历来被国家高度重视。近些年,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小学校建设也随之加快,因此,新建校园需要针对新条件做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灰空间普遍的存在于各类建筑中,对于建筑空间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研究中小学校这一重要建筑中的灰空间,改善其环境,使其更加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以期在校园建筑设计中起到有益的督促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校;灰空间;建筑设计

1研究中小学校园中灰空间的必要性

1.1中小学校发展现状

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颁布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中小学面临数量不足,空间不够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仍然重视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校园建设面临着巨大的问题,针对如何贴近现代教学模式,校园空间设计需要建筑师多加思考。另外,针对已建成校园,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丰富校园环境,将传统的以在教室教学为主的模式走向新的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往的能力。因此,在现代校园建设中需要考虑给予师生互动的空间场所。

1.2灰空间的重要性

灰空间作为以一种联系内外的过度空间,它既能使室内与自然环境恰当融合,又可以给人提供一个交往的空间。灰空间作为校园空间中的一种形式,它的设计优劣会影响到学生、老师和其他校园活动人员的生活。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实行,新生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均校园空间不断减少,新校园建设不断增加。另外,现代教育不断发展,为使学生茁壮成长,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灰空间作为联系室内外的媒介,不论是进入校园的空间,进入教学楼的空间,还是进入教室的灰空间,都是良好的媒介,可以拉近人们的关系,增加学生的交流。

1.3中小学校园中的灰空间

灰空间作为室内与室外的中间空间,介于内与外之间,但不同于两者中任何一个。它有顶盖,可被当做内部的空间,有些是开敞的,又可当做外部空间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内外的一个结合点[1]。在中小学校中,灰空间随处可见。校园的入口广场、教学楼入口门厅、会议室外走廊、教学楼连廊、教室外空间、宿舍食堂入口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师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空间。

1.4校园灰空间现存的一些问题

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与室内空间、外界环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衔接外界和内部的空间,是空间的转折点,也是交通流线的节点[2]。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使得人们驻足停留。老旧校园中的灰空间很多仅仅起到基本的连接作用,师生只是匆匆而过,甚至我们仿佛看不到这些灰空间。针对老旧校园的现状,以下总结了其灰空间相对普遍存在的问题:①灰空间使用功能过于单一,缺乏使人停驻的活力。②缺少有利师生交往的空间布置。③灰空间及场所的人情昧的缺失。④安全措施尚不完善,使人丧失安全感。⑤场所感和领域感不强烈。尽管总结了一些问题,但是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要正确处理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2对中小学校园中灰空间的建筑设计

2.1入口空间

校园建筑的入口空间包括:1.校园大门周边空间;2.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等单独建筑的门厅等空间;3.教学用房的前室等空间。

2.1.1校园入口处

校园大门及周边空间,是整个学校和外界的过度空间,有着至关很重要的作用。校园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校园入口空间的合理设计尤为重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大门可以解决问题的。另外,校园入口是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第一个相遇的空间,处理好入口空间,还可以增强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在入口处设置中心广场,布置绿化,在周边设置休息设备,有利于人们的活动和交流。图1为吴江实验小学太湖湾校区入口分析,考虑到中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上学放学需要父母接送,入口处设计为半开放式。上学和放学时,车辆可以进入校园专门的通道中,方便接送孩子,但平时此处封闭,不影响校园的安全性。

2.1.2门厅

教学楼等独立建筑的门厅,是校园室内外的过度,不仅仅是物理环境上的过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心理上也存在着过度关系。现在教育,师生间不仅仅是古代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既是师生也是朋友。教学楼门厅是师生间在校园中除了教室等教学场所,相遇最多的地方。现在很多师生间仅仅是问声好,就各自离开,又想交流的,也往往站着说几句。因此,处理好门厅空间,也将有效拉近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关系。教学楼可架空底层,布置交往空间,或者设置门厅花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消除师生矛盾。

2.1.3前室

教学用房的前室,一般是教室外的走廊等,有些学校单独设计了教室的前室以突出教室,但是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比较好动,尤其是中小学生,除去上课时间,学生们喜欢到教室外活动,教室外的灰空间是学生们经过次数最多的地方。教室前室空间可以结合走廊布置,加大空间,设计室外休息和活动空间,或布置文化墙,加强文化教育。

2.2各楼层的交通空间

中小学校中的交通空间也是师生必须经过的空间,在中小学校中,楼梯间的使用率很高,这里把楼梯间以及周边的空间当做一个整体看待。所以合理处理楼梯间空间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楼梯间环境的设计不必大规模的改变,在现有地形上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师生的使用。适当设置座椅,并进行简单的装饰,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匆匆忙忙来回跑动带来的安全问题。另外对楼梯间布置植被,可以使人贴近自然。另外,在楼梯间的墙壁上张贴海报、增加新闻墙,不仅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了话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2.3活动平台

活动平台是教学场所与外界的过渡空间。校园中大的活动空间往往是广场和操场这样的场所,距离教学场地相对较远,而且完全属于室外,加之小学生好玩爱动,这些空间都不利于学生短时间的活动。在教学楼中合理布置活动平台,可以是低层教学用房的屋顶平台,也可以是独立设计的空间,满足学生不用离开教学楼,也可适当活动的场所。在这种空间的安排上,需要合理布置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徐州市潇湘路小学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好动的心理,在各独立教学楼之间设计了一些连廊和活动平台,这些活动空间

2.4其他灰空间

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还有很多,如教室的阳台、中庭、内院等等。有些学校的布置阳台,这是师生直接沟通外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阳台布置可以使得学生更加贴近自然,心情舒畅。中庭和内院是建筑内部的空间,也是沟通内外的过度区域,利用布置小花园,丰富的植被等等处理手法,都可以改善校园环境。

3江苏师大培栋实验学校中的灰空间设计

3.1项目概况

江苏师大培栋实验学校又称师大附中,拟建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校用地周边辐射1000m范围内拥有东南郡、御景湾、花语城、龙锡庄园等多个中高端小区,2000m范围内为规划的一类和二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及高等教育用地,周边拥有昆仑大道、迎宾大道、北京路、欣欣路,交通便利,可达性好。师大附中在设计时就充分利用灰空间,有效改善校园环境,同时利于师生的交流。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就重视过度空间的利用,强调内外空间的渗透交流,使学生更好的在课外相互学习,帮助与交流。

3.2入口空间处理

对于入口空间的处理上,有以下几个处理方式:①校园大门入口。师大附中的校园入口处为一个梯形广场,广场中安排座椅等设备,方便学生、老师和家长休憩。另外广场和大门间增加一段矩形的过渡区域,适当布置绿化,迎接学生进入校园。另外,在大门处和过渡区域各设置门卫和安保,这样,校园就有了两重安全措施。②地下车库直通办公楼,在其过渡区域,布置下沉庭院,使得老师与校领导刚进入校园就获得绿色好心情。③教学楼入口空间大,不仅起着走廊的作用,也是学生的活动场地,这种半开放的空间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方便学生活动。

3.3平台空间处理

在整个校园的设计中,合理安排了很多活动平台:①利用低层的屋顶作为活动平台。②在沟通教学楼的连廊处局部加宽廊道,形成活动平台。利用屋顶平台作为活动空间,可以获得大面积的活动空间,这样既不增加使用面积,也方便了学生活动。

3.4其他灰空间处理

楼梯间入口处加大空间,周边布置展板展示处,设置休息座椅等等设施,方便学生、老师交流,同时美化校园环境。局部加宽连廊的空间,虽然增加了一部分面积,但是使得学生获得了距离教学空间较近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可方便老师与学生交流,也可在室外进行部分教学活动。整个校园布置多处下沉庭院,不仅使得校园环境丰富多彩,也加强了教学楼之间的联系,形成独立院落。因为用地紧张,利用了部分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庭院也解决了部分采光问题,同时,处于地下的综合教室和实验室,因周边的庭院,获得了良好的环境,也方便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和交流。

4结语

中小学中的灰空间形式多样,设计灵活,不仅能够改善校园环境,更加会影响到到学生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通过系统的整理灰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于以后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本案只是初步设计了校园中突出的灰空间,运用了一些设计手法以达到增进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目的。校园中还有很多灰空间值得人们思考和改进,希望通过本文使得设计师更加注意校园中的灰空间,共同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韩方奇 季翔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聂丹,郑革委.浅议设计中“灰空间”的应用,大众文艺[J].2009.24.56.

[2]陈奕光.浅谈灰空间的作业和营造方式,城市建筑理论研究[J].2013.15.87.

[3]王晗.高校教学楼灰空间交往功能及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林余铭.当代中国城市小学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汤成明.现代居住建筑灰空间研究.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0.

[6]王淑坤.浅谈灰空间在建筑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8

关键词: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施工难点

工程学科的发展除了建立在工作经验之上,同时需要考虑人类不断更新的需求,按照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进行考虑,新建以及既有建筑会存在一次以上的装修工程,造价控制在整个建筑物总体造价的30%左右,对于新建建筑,政策表明房地产进入无毛坯时代,2017年9月18日,杭州市住保房管局“重磅炸弹”:自9月19日起实施住房限购。其实,早在一个月前的8月18日,上海市住建委就了类似的公告,公告称自2017年1月1日起,外环内新建商品住宅将100%实现全装修。据目前调查分析指出,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加剧了有限的资源和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大范围的污染使得人们追求绿色建筑,寻求低耗能。因此装饰装修工程的绿色建筑将会是房地产以及人类的必然选择,同样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光明方向[1]。

1国内外关于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的研究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主要是针对施工管理和操作,因此还未建立健全完整的绿色施工的评价体系,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整个施工行业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论文参考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国外使用最多的是美国的LEED[2]、加拿大的GBC[3]、澳大利亚的NABERS[4]以及多国建立的GBTOOL[5],美国的LEED的提出时间是1998年,最后在2003年进行过修订,关注的对象是商业建筑、四层以上居住建筑;评价的内容是:是否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是否节水以及设计过程与创新;加拿大的GBC理论主要针对商业、住宅、公用、农用等所有建筑,评价的内容是选址、规划和开发,能源和资料的消耗情况以及环境承载力;澳大利亚的NABERS主要针对教育、医疗、工业等建筑,评价的内容是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交通、水、节材、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及创新;GBTOOL主要针对集中住宅,同样考虑的内容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材料的消耗、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国内针对装饰装修工程的绿色施工评价材料也很少,主要集中在建筑物全寿命过程中的绿色施工评价,最早的评价体系是香港政府出台的,之后台湾政府也出台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之后2003年,为了给奥运会参赛选手提供舒适的环境,奥组委出台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2006年和2007年建设部为了进一步规范新建、扩建和改建等建筑工程的评价体系,出台了《绿色施工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两部标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省级单位相继出台了符合本地区发展的绿色建筑的标准,并造就了一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2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理论

装饰装修工程定义为:为不破坏原有建筑的承重结构而对建筑物进行的美化行为,即采用装饰材料或者是装饰物对建筑物的内外层的处理。而绿色工程指的是不减少建筑的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资源和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四节一环保)[6]。因此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就是使用较少的资源和在对环境污染极低的情况下,对建筑物内外层进行的美化活动。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以客户为主,旨在完成客户的要求,确保施工结果是“健康住宅”,同时得到客户的认可满意;

2)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绿色环保节能的基础上,装修工程尽可能使用较少的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绿色施工应该满足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法律法规,按照对应的标准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气体和有害物质的损害程度最低化;

5)积极推广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装修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其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防止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因为成本的增加而得不到广泛的推广。

3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的难点

3.1具体施工包括的流程

施工工作流程见图1.

3.2施工难点

装饰装修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兼具艺术性欣赏性和实用性,施工工艺比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结束后都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不仅要满足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特点,同时要兼顾绿色施工,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成本(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引入)[7],同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导致工期不能按时结束,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性,如业主对于视觉效果不满意重新设计、施工队对于新材料的陌生感都会使得工程复杂度增加,影响进度,通过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管理: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一般涉及较多的专业,施工队数量较多,同时涉及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也较多且复杂,需要相互协调配合完成,而且大部分工作时间段存在交叉,管理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组织比较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此外绿色施工是一个比较新鲜而且先进的理念,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理念,但是年轻人缺乏实战经验,各方面的配合协调工作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使得指令的下达和准确实施有一定的难度。

2)材料问题:选用绿色环保和质量达标的装修材料是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的首要条件,但是现在市面上宣传的材料大部分达不到这个标准,尤其是常用的涂料、板材、油漆以及各种粘合剂等材料,这些材料如果不进行更新换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材料,那么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便不能达到真正的“绿色”概念,只是空谈。此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施工队在购买环保材料的时候不会完全赞同,更不会花费大量的资金用于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同时业主的意愿是前期一次性资金投入,但是有些材料的变动会使得业主对于绿色施工产生疑问,这也会对绿色施工造成一定的难度。

3)施工工艺:整个建筑的结构框架是相对固定的继承的,一般不会做较大的变化,但是装饰装修工程的工艺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施工工艺相对复杂繁琐,而且环节多、工序严谨、工艺转换快等特点,每个环节都必须得到重视,才能使得最后的成品质量得到保证,稍有差错,不仅质量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工期也不能保证,材料也会浪费,对于环境和人体的伤害也会增加。

4)协调配合:各种专业之间的转化和配合也是造成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难度的一个重点,单纯的施工是不存在的,一般要配合水、暖、电、气等专业,在施工过程中各种专业的交叉作业大量存在,因此在编制施工部署时要充分考虑各种专业的协调配合。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