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实训总结范例

机械实训总结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1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以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作为机械制造业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训教学平台,以制造业生产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和管理工具为教学依据,把机械加工实训的过程按生产作业流程设计成仿真生产情景单元,把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制造业职业行为基本要求和养成方法。(1)建立工作流程。原材料→出库→零件加工→质量检验→防护→入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并参与实施,从而了解加工制造、检验、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学习和训练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2)建立仿真实训车间。车间布局仿真:按照生产型车间划分原料区、生产区、在制品暂存区、待检区、检验区、成品区、物流安全通道等,按生产工艺安排设备,力求还原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目的:建立实训教学平台。(3)实行生产计划管理。订单→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生产调度→核销订单→发货。目的:了解生产管理的目的,训练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4)推行现场管理。通过了解现场管理得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内容,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5)建立仿真组织机构。按照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角色,在实训中训练和熟悉基本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管理方法,从而达到规范和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目的。

2.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和培养等方式,建设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人,职称结构: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又有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科研与操作技能均过硬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资格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师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车工、钳工、焊工考评员3人、二级建造师1人、ISO9001/ISO14001审核员1人、钳工技师、焊工技师2人;通过聘请和培养多种方式形成了由6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企业经历、娴熟的操作技能、优良的工作习惯和高尚的职业操守等,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是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2.4实训教学模式

本模块的设计,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一线教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以及对人力资源中介等所做的调查结果。在模块设计及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设计了“生产实景+入职教育+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

2.5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对于理念建立类的内容,如果教法选择不当,容易给学生造成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印象,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因此,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自觉接受训练,成为教学的难点,它需要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1)氛围感受法。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识,机械加工实训室从名称、人员称谓、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按照一般生产型企业设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机械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班级=××车间,班长=车间主任,实训小组=生产班组,老师=师傅,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认识岗位,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管理自己;按实训课目分成生产作业小组,明确管理人员:任命组长、副组长,班长总负责。(2)任务驱动法。实训教学过程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学生在实训中边做边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都得到提高。(3)行为示范法。比如教师在机械设备的保养、工具的摆放、上下班等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4)目标引导。实训开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及职场基本规则,并以实例说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职场规则对新员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做。(5)因果转换。以实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基本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有效经营的重要性,职业行为习惯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影响。

2.6学法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养成”为主,也是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法。向学生介绍企业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要求管理自己,学生在管理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管理自己。(2)合作探究法。在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借鉴、推广,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3)实践操作法。习惯养成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

2.7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本模块训练的意义、目的;模块包含的内容;讲明训练目标、标准、讲明训练方法;分组,分配角色,发放管理工具;检查执行情况,讲评,提出整改意见。

2.8实训成绩考核评价

该实训模块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按日常工作现场、设备、量具等的维护、实训纪律的遵守、到课情况等各项由指导教师、学生共同给予评定。

3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与思考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2

摘要:机械加工实践能力是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职院校展开实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提升我国中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学校加强理论、实践等知识教学,还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深度参与到实训教学之中来。中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学等教育路径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也为实训教学改革路径探索的落实供给了营养,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强化完成了实践准备。

关键词: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改革路径

中职学生机械加工实践能力是机械课堂建设的主要目的,实训教学则是重要手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内在矛盾逐渐突出,教学路径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具体的展开应集中在师资力量培养与实践教学等工作中,而真实的加工实训教学内容十分匮乏,无法满足机械加工学习者的实践经验积累需求,对其之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随着2022年教育部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学生进入中职积极性大幅提高。因此,各区域展开了提升中职实践教育质量的活动,以期通过不同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校企合作教学的展开工作仍需不断深化,使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实训教学课程之中,以此推动实训教学路径的改革与探索。

一、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相关概述

机械加工实践能力培养,主要是指中职学生在中职机械加工实训现场实操,在不断地接触、联系之中,逐渐熟悉、掌握实际工作流程、技术的一种方式。其中需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以及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引导能力、问题发现能力等。其中,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实训教学是教育工作展开的重点,实训教育质量据此得到保证,学生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学到专业知识,锻炼自身专业技能。

(一)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展开的重要性。机械加工实训教学,主要指教师在不同环境下为学生营造的一种实践来联系环境,使学生立足于教材之中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师营造的真实环境展开实践分析过程。在此之中,若实训环境有限,教师可以引入最近的真实工作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结合,研究实际操作中的重点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问题。实训教学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需要明确其定位,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练习的空间。实训教育工作推进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外部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的优势,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操作中逐渐掌握此项技能。若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与生活之中遇到此类问题,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该问题进行解决。除上述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训教学外,实训教学模式还包含校企合作式的实训教学、学校实训基地的教学等,而课堂教学模式的展开也是可以不断丰富与完善的,教师展开教学时可通过情境导入式、小组实践式、竞赛比拼式等多种方式,创建优质课堂,以提升学生参与感,满足学生好奇心,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工作打牢实践基础,这也足以见得实训教学改革路径探索的重要性。

(二)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改革路径探索的特点。中职机械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目标为,促进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之后的就业、从业等做准备,减少学生竞岗时间,减少学生未来生活压力。当前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中,机械制造加工行业也随之进化,技术更新换代,工业化水平空前提升。这对于机械制造加工行业的发展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进步空间,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标准也都呈同步升级趋势,要求也更加多元。其中,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特点包括:实训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训中提升教师专业及实践能力;实训中面向多元教育要求;实训中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等。

二、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训教学工作展开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训模式也相对传统,主要以模拟实训的方式展开,且设备、模式等都呈现落后状态,无法满足学生实训操作中的体验需求,以至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观摩,难以通过动手操作完成实践练习。同时,在师资方面,中职院校教师大多都是具有大量理论知识的从业者,在实践操作中经验匮乏,且教育课堂受教育模式影响,形成思维定式,实训课堂创新能力十分有限。

(一)实训教学内容及模式存在滞后性。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中,教学模式也应随之发展和转变,面向之后社会的生产需求。因此,为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就需要从专业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着手,补充市场空白,培养高质量人才。但是,目前的教育工作展开中,教学活动的推进略有不足,教育内容呈现单一化特征,教学模式也有待创新。就当前的教育来说,机械教育的教材仍是以全国统一的中职机械专业教材为主,其中大量教育内容呈现出落后的状态,甚至部分教材内容为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前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来说使用价值并不高,且在通过学习与研究后也会发现时间差异下技术内容的滞后性,学习的积极性与信心随之降低。机械专业是一门更新速度较快的行业,设备更新频率高,科技含量与日俱增,若能够在学习中同步上传教育内容,则中职教育实训教学将获得质量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也可随之提升。中职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建设、教育方法、教育设备应用等方面。学生在学习阶段若不能接触到社会中各企业使用的设备,在之后的校企合作、实习工作、职场工作等环境中的适应难度都将随之提升。同时,学生在之后工作中接触机械加工行业的初始阶段,也将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岗位适应能力低,失业风险高。因此,在展开学校教学中,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升级是中职机械教育展开的重中之重。但是,虽然有大量的学校与教师已经意识到实训教育模式、教材优化的重要性,可受经费有限、课堂建设中资料缺失等问题影响,具体实施难度仍然较高。

(二)中职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难度较高。实训教学是一个一体化教育的过程,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对于之后的教育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在之后的教学中形成障碍,学生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影响。因此,教育课堂的建设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课堂创新能力,结合创新、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展开高质量的课堂设计,以其具有趣味性、逻辑性的课堂实训内容及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中职机械加工仍旧处在教育方式更新的节点,难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难度大等问题。机械加工这一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是较为枯燥的,学生不仅需要一个优秀的引导者,还需要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优质的教育内容,教师就是这样一种身份。部分教师进行机械实训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以传统的灌输方式展开教学,学生以模仿学习的形式获取知识,机械记忆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吸收与应用,缺少直观性,教育质量有限。

(三)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有待补充与强化。教师作为中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落实者与领导者,有着带动学生实训成长、推动实训课程建设、实训练习监督的作用,缺少教师的院校势必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经统计单位调查发现,近年来中职院校教师正朝着优化与增加的方向发展,师资力量也正处于不断加强的状态下。但是,在师资力量更新、扩充、优化的节点之中,校园内教师素质差异性较大,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随之出现,教育工作质量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在中职院校教师队伍扩充中,也存在大量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正处于机会选择阶段,在教育经验、工作发展等方面都面临着选择,导致教育实训工作优化进展缓慢,人才优化难度增加。

三、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路径改革策略

(一)结合时展制定教学计划

学校教育工作展开中,教育工作的推动需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内容结合时展特征,保持技术应用的代表性与一致性,这些作为教育课堂展开的根本,在教育计划制定中有着引导价值。教育教学计划的实际制定方面,教师为了满足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需求,可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及实训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计划,保证教育工作的包容性、客观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也需要结合之前的教育评价与工作经验展开教学课堂设计,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减少教育内容与学生之间的障碍。机械加工实训课程中,学生实践练习内容包含对于生产产品的形状、尺寸、位置等的加工,最终生成成品或是半成品,在加工中需要与工艺包含锻造、冲压、焊接、装配等工作相联系,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通常不明白自身的工作价值、工作细节等,大量教师在工作反思中会提及此部分内容。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时,教师可补充实践中需要重视的细节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并在问题解决之前明确此种方法的处理原因,使学生认为这是一堂具有实操价值的课程并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实践练习掌握此部分内容。

(二)积极展开校企合作工作

校企合作教学是一种为学生创造实地练习与学习环境的实训方式,教育模式相对丰富,可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其中,校企合作方式包含以下几种:企业专家来校培训:学生在机械加工实训学习的初期,自身知识体系、学习内容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学习内容有待补充与完善。学校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学生与外部技术与信息的接触能力,可以选择企业专家来校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以此解决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这对于中职院校自身的教育体系优化、实训教学展开等都有借鉴意义,可以有效推动实训教育工作的优化与升级,满足多元化教育目标。学生入企实训:在有了一定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学生可进一步展开校企合作学习。此种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具备一定实训知识且专业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建成的学生展开,学生正处于毕业之前的一段时间,可以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去学习,并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衔接。校企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理念,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增加其综合实践能力,在获得提升的同时,达成学校的实训教育目标。校企合作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教育模式中,企业的教育模式主要被分为一带多与一带一的教育模式。一带多: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之中由一位引导教师带队,统一培训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之中掌握此门技术,深度研究与发展,提升自身与岗位的适配度,达成之后的工作及发展目标。但是,企业存在一定的缺点,由于带教教师精力有限,难免在教育工作展开中存在关注不到位或其他疏漏。一带一:此种教育模式更偏向于精细化教育模式,主要是由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带一个学生,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该种教育模式更能满足学生实训的需求,学生掌握的实践知识也更加详细、适用,和岗位的适配度更高,也有助于学校带教教师、企业带教教师沟通与管理。但是此种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精细化教学下,学生的实践空间可能会受到影响,依赖性也可能会提升。因此,校企合作中,企业带教教师的培训也需针对此方面内容展开,尽可能给予学生独立操作的空间,使其掌握该项技能的同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培训基地展开校企培训:目前,在我国对于中职院校教育教学重视度提升方面,实训教学的展开也呈现出更加方便的趋势。因此,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吸引企业人才前来参与,科学展开教学工作,满足学生实训需求,降低学生出校实训存在的各种风险,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做准备。

(三)加强建设中职院校师资团队

中职实训教学改革中,除了需要展开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资力量的培养也需要提上日程。因此,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教师的培养可从实际的教育需求着手,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与培训整理出相应的教育经验。同时,中职院校也可从优秀师资引入着手,在优化教育团队的同时,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与研究,实现共同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自身也可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自身专业技能在企业担任专业指导等工作,并保持处于技术研究的第一线,为学校的实训教学提供技术保障。除此之外,教师在自身专业能力提升中,也可展开技术应用整理与反思,深入学校实训教学,进行教学反思等内容整理,通过不断经验总结实现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学校在师资团队的建设中,也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实训机会,参加其他学校、企业的机械加工实训、演讲、培训等,为教师不断注入新的技能,在教师完成阶段性学习后,鼓励教师培养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习惯,以不定期的形式举办教育经验交流会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教师之后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打下基础。

(四)创新建设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在进行实训一体化教学中,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还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可以将课堂实训中的知识灵活应用于之后的校企合作,乃至之后的工作中。中职院校实训教学路径探索与改革时,教师的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反复思考与整理,制定出相应的实训方案,并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展开,从而使学生在之后的岗位中应用于各种问题。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训联系,在小组完成常规练习之后,以小组的形式构想出自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练习项目,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知识。在小组实训中,学生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作为其之后制定发展方向的参考,使其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完成一体化体验式实训,实现个人的成长。同时,教师可以加强引入新型技术,利用公共学习资源与专业学习资源,完成不同项目实践案例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并在之后的实训、校企合作学习课上练习。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机械加工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训内容考核,使学生提升自身眼手脑的协调能力,教师也可进行打分,以此优化实训一体化课堂的情景营造工作。综上所述,本文从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工作内容出发,对展开实训教学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控制及发展策略,以通过结合时展制定教学计划、积极展开校企合作工作、加强建设中职院校师资团队、创新建设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训课程学习的体验感,并达成教育改革路径的探索目标,为之后的中职实训教育工作展开提供建议。

作者:陈政伟

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篇2

教师在对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打造全新的实训教学课堂,结合当前时代所发展的新变化,对实训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及探索,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又可以为学生后续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凸显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中职机械加工专业进行实训教学的作用和特点分析

教师在对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时,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作用和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整合,结合实际情况提高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水平以及效果,从而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在实训教学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1]。

(一)概念

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教材中的内容和课程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引入一些真实的工作案例,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的融合,全面解决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比较强的,通过实训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完善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中遇到一些问题的话,就可以结合在学校中进行实训学习所掌握的经验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共同完成相关的训练任务,从而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从中可以看出实训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也彰显了中职院校高超的办学水平。

(二)意义和特点

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满足相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要求。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来说,也有了一定的改革和进步,对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例如要求这些加工专业不仅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突出和优异的实践能力,在后续工作岗位中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自主性的机械加工和设计,并且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假如遇到一些问题的话,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有效的解决,排除机械的故障[2]。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在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教学课堂中,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优势以及作用,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另外,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学生在毕业之后企业很难利用一些时间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如果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并不具备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话,那么会使学生在后期工作中遇到诸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教学课堂中开展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将零散性的时间进行整合,再加上对工作环境的真实性模拟,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和要求对机械加工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使学生的竞争优势得到有效的完善。

二、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现状

虽然一些中职院校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开展了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进行有效的培育,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状态,首先在实际实训教学中,教学内容是比较滞后和单一的,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再加上机械加工行业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为学生引入新的案例来让学生进行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机械加工实训时,仍然停留于传统的理论阶段,教师并没有加强对高新技术的了解以及认识,也没有为学生引入先进而真实的教学案例,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有序进行,还影响学生后续的就业。其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实训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对实训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从整体上看实训教学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教师要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从实际教学现状来看,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是非常枯燥和单一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采用单方面讲解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实际的模仿,这种程序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依靠机械性的记忆和模仿性的学习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和企业的深入合作

在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以及在实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以往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引入的实训资源大多数是来源于校园中的,这些实训内容不仅具有滞后性的特征,还无法让学生了解当前先进的机械加工工业,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对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时,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交流,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操作机会,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3]。校企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在后续工作岗位中对专业能力的需求以及要求,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的全面素质更加符合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中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专家深入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也可以让这部分专家深入课堂中,对教师实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及纠正,提高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效果。另外,在校企合作这一背景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中进行实际的练习,要求学生像企业的员工一样同样要进行考核实施的班制,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今后工作岗位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结构,又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中职学校在培养机械加工人才时,可以让学生在入学之后直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或者是当学生运用一定的技能之后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有效的锻炼,在这期间薪酬待遇可以作为学校的学费,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企业中进行实际的练习。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对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时,除了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之外,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也是保证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有序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改革时,中职院校的领导人员要加强对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在校课程教师既掌握教育完善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完善,比如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时,可以开展多样性的专业技能进修培训活动加强和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教师到其他学校中掌握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可以让教师进行自我学习的研修,要求有关机械加工方面的教师定期开展组织讨论会,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最后,还可以让教师深入企业中进行实际的操作,掌握更多一线的工作经验,从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企业退休的工作人员来说,也可以深入中职院校中进行实训的教学,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教师在实践操作经验方面的不足,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职院校实训教学的质量。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开展实训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在对中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时,教师要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对在今后工作岗位中的人才要求和突发情况。例如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为不同小组布置不同的实训项目,当一个小组完成实训学习之后可以将实训项目进行对调,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机会,又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积极参与到理论研讨的项目环节中。另外,在实训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加强对当前先进机械加工工艺的了解以及认识,将这一新的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特征。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介绍现代科技,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良好的培育,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划分,例如分为公共学习资源和专业学习领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多方位的培育,对同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来说,要由同一位教师进行讲解。为了明确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效果,教师还要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在学生进行实际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引进企业上的一些工作案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进行有效的考核,在考核中要包含理论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和实训总结报告等多个组成部分,教师要广泛地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为学生科学地打分,凸显评价的真实性。总之,在当前时代下,为了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对中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将实训和理论课程进行融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实践水平,着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育,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王清连 单位:福建省武平职业中专学校

中职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篇3

机械加工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技术,并且此项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领域中,所以我国对机械加工人才的培养问题,保持着较高重视度。基于此,中职教育中的机械加工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在实训教学方面,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操作技术,而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改进[1]。

1教学现状

1.1中职院校实训教学条件的限制

中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主要是根据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所需人才的缺口,采取专项人才培养,以此为国家发展提供专业型和技术型人才。因此,在机械加工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但是,在机械加工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实训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的工具方面:其一,由于国家对于机械加工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所以此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多,这就直接导致实训车间的教学工具严重不足,从而出现多个学生共同使用一个车床的现象,甚至还存在学生只能观摩而不能动手操作的问题,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实训教学的效果。其二,由于车床的购买价格较为昂贵,院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多会选择二手车床,或者减少车床的购买量,这也是对实训教学造成影响的关键原因。其三,在实训教学中,由于学生较多所以车床的使用率也就相对较高,并且机械加工专业院校对车床的维护和保养问题缺乏重视,从而导致大量的车床存在故障和安全隐患,进而造成实训教学的开展受到较大的限制。

1.2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课题设置不合理

实训教学中课题的设置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在实训教学中却存在着课题单一、枯燥等问题,这也是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一大现状[3]。首先,在教学材料上,主要涉及的知识内容,仍然是一些基本的操作步骤和要点,并没有体现出创新,这就导致学生每天围绕着基础操作进行练习,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有所下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中途调换专业的现象。其次,实训教学中选择教学课题的难度较大,直接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例如,在钳工专业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划线、锯削和锉配等工艺。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却已经与现代机械加工企业有所脱节。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加工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大量的机床设备都具有智能操作功能,所以就目前形势而言,企业更需要维修钳工、装配钳工和模具钳工等。由此可见,教师在选择实训教学课题时,应该倾向于现代企业的需要,而不是单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2提高策略

2.1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必须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在教师聘用方面院校应该提高招聘要求,确保教师具有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以及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以此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4]。其次,院校还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对现有教师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只有考核通过的教师才能继续留任,而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该劝其离职。再次,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主要包括教学技能和机床实践技能等,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威信。最后,院校还应该制定硬性规定,要求所有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可以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工作素养。

2.2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要想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而在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和培养想象力方面,教师可以脱离教学实践,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着手,以此提升教学效果[5]。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在下棋时,要从多方面考虑棋局的走势,以及落子的位置会对局势造成的影响等,或者要求学生在参与竞技体育运动时,根据对手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战术。通过生活中的专项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目的。

2.3重视实训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而在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去实践操作,并且要积极总结操作中的问题和经验,以此提升自身的机械加工水平[6]。此外,为了满足实训教学要求,院校还要加大对机械专业的资金投入,为实训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操作。另外,院校还可以与社会中的机械加工企业达成共识,实现校企合作的形式。如此一来,当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后,就可以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训练,此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加大对现代科技教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科技成果被广泛的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因此,在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功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机械加工实训教学中,有很多加工技巧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十分不容易理解,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极易出现失误。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网络信息功能,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实操视频,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进行实操,既能充分理解机械加工的技术要点,又能结合实际掌握操作方法。此外,在采用现代科技教学方式时,教师要注重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以此避免学生对现代教学方式产生依赖性。另外,教师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将学生的实践操作录制成视频,而后展示给所有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在观看中,寻找出操作瑕疵。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实现合作学习共同促进的教学目的,进而达到提高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应该着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同时院校还要给予机械加工专业更大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和丰富的实践操作条件,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操中实现提升。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的目的,院校还应该与社会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以此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良好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磊.中职机械类课程教学现状和改进措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34.

[2]陈明亮.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措施探析[J].职业,2020(16):36-37.

[3]关贺嘉.基于情境教学法的中职学校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20.

[4]王中雨.机械加工实训教学中的安全管理与教育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9):213.

[5]袁耀锋.机械加工实训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改革分析与研究[J].科技风,2020(13):88.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风电专业;实践性教学

与在我国风电专业教学当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教学设备落后,所学的内容和实际应用的已经形成脱节;实训课程比重严重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实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平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上也存在缺陷等等,所以总结起来,现在我国的风电技术人才培养当中仍然有很多问题。

一、提高课程设置水平

实践教学质量是直接受到课程的设置情况的决定的,无论是课时的多少还是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保证原有的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结合专业内的方向不同,可以将实训课的比例设置为高于50%。风电设备检修与维护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液压系统、风力发电机组工作原理、风电场电气系统、传感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金工实训、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电机检修及拖动实训、电工实训、风电机械设备检修实训、电气运行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风电机械设备制造与装配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绘图(AutocAD)、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数控加工技术、风力发电机组原理、机电设备装配安装与维修、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及加工、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金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

二、改良教学方式

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其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是不同的,所以有着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仅教师要改变教学风格,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和范围,以实践性作为立足点,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的图片,并且应用内部解剖图来让学生了解风电站的工作原理。结合风电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来让学生可以对于设备的运行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实验课上,可以结合本校实验室的实际条件来开展实验活动,在实验教学期间可以将实验室全天开放,组织学生分批次来进行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动手的机会,来提高学习效果。高职学校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应建立一套健全的、符合于风电专业应用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实训教学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来说,要以集中实训为主,而专业技能实训则要作为强化内容来教学。其中基本技能包括绘图软件操作、电工金工实训、设备检修等等。实训教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可以学生毕业前一个学年安排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过程管理和整个风电站管理体系。

三、完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实训教学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让保障机制有足够的落实力度,保证基地建设力度,对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也要重视起来,并且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只有保证了实训教学质量,才能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可以视自身情况来确定自建、挂靠等等方式,将行业前沿技术作为标准,并将专业教学作为依托,同时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结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以学校可以和风电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利,如有必要可以局部改造设施,来满足于实训教学的需求。对于师资建设来说,要聘用要较高学术水平、深厚理论知识并且有着较强实践能力的中年、青年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将教师派往企业进行锻炼,用于指导教学;同时也可以从企业当中聘任一些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实践。最后,要端正实践教学的态度,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激发起更高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学习当中不断进步。

四、总结

总结起来,在教学当中注重实践性,对于学生的就业和风电专业的建设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并且是将学习和生产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只有如此才能推动高职院校风力发电专业的持续发展。所以我国的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前的专业的发展情况来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风电人才,让我国可以进一步实现能源的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丁立新.高职风电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风能,2011(4):72-74.

[2]丁立新.对高职风电技术专业学生适岗性的调查研究--以通辽职业学院风电技术专业学生为例[J].风能,2013(4):42-45.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4

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即构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原则是专业群资源共享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我院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

(2)引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

(3)定期举办机械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上述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近两年,“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作为我院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的肯定;校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12项,多次为企业承办机械维修技能大赛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5

(一)高职阶段培养模式的“误区”

对高职学校来说不管是普高生还是中职生,其培养的目的都是将其培养成具有高职业素质、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如果这种“高技能人才”不能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复杂的数学计算;不能使用电脑完成相应的专业工作;不能通过良好的语言能力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甚至不能在职称评定中考过职称英语。试问这种“高技能人才”能有多高?高职阶段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等于斩断了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在传统课程下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只是一厢情愿。

(二)积极引导,因材施教

让学生了解开设的基础课程对自己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作用,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学校可以采取新生与毕业生或企业管理者进行交流座谈,让新生知道基础文化课程在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使他们产生学习好基础文化课程的动力。鉴于普高生专业知识空白和中职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的思路应该以人为本,不搞一刀切。普高生可以参考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循序渐进进行学习,中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行一定调整。适当降低《高等数学》、《英语》的难度。《高等数学》课程可以从教材中抽取与高中数学内容相近的章节进行学习,主要巩固中职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可以选用入门的机械专业英语教材,中职生熟悉教材中的专业内容,间接降低了学习英语的难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抵触学习英语的情绪。提高《机械制图》、《机械CAD》、《机械制造基础》等专业课程的难度,在课程中多选用企业实际加工图纸和工艺方案进行工作过程教学,以课程的内容拉开高职与中职的专业水平层次。

二、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一)基础课程设置

代表课程有《高等数学》、《公共英语》、《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CAD软件应用》。可以将上述课程的内容设为两种难度,让普高生和中职生通过选课的形式决定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好处是让中职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时不会由于难度过大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学习行为。提高中职生专业课程难度,课程内容与企业工厂中的生产进行接轨,让他们避免重复学习,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设置

代表课程有《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工装与夹具》、《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和与之相关的实训。在进行专业课程和实训的学习阶段,针对普高生和中职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可以针对中职生进行一次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测验,鉴定每一个高职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的中职生与普高生实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能力突出的中职生实行管理方面的能力培养。具体实施方法:在进行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时候,将学生划分为3至5人的若干小组,让能力突出的高职生担任组长。教师前半段进行教学,后半段下发工作任务,使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内容。由组长为组员分别评分,组员分别对组长评分。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专业水平情况,灵活设置组长,最后老师对小组的综合表现进行总结评分。

三、总结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山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大学,于2009年成为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高校之一,是山东省第一批实施CDIO项目的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CDIO培养模式的试点专业,从2010级实施CDIO培养模式,1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如何在前期实施CDIO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衔接,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是现阶段面临的迫切任务。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基于“以生为本”,按照实践教学培养能力递进原则,优化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CDIO教育模式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都是全球领先的工程教育实践,CDIO教育模式是从2000年开始,瑞典皇家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和研究,最早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国际专业认证于1989年由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最早发起,是《华盛顿协议》通行的国际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施国际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互认的基础。两者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两大主流改革模式,发展愿景和理念是一致的,都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不同。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科专业学生总人数占全球工科学生超过30%。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约120余万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布点17037个。如何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工程教育先进水平接轨成为高等院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和实施CDIO教育模式。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关于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2021〕第1号文件中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一共有257所高校的1600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相对于全国17037个专业,各高校专业认证通过数量和实施CDIO模式数量(100余个)微乎其微。通过专业认证是衡量一所高校工程类专业建设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CDIO培养模式是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途径。快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专业认证通过数量和实施CDIO模式的数量,是目前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要求。按照通用标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应满足12项指标。现阶段学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与毕业要求指标还有一定差距。为达到毕业指标的要求,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具体情况,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2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CDIO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整体规划和创新设计,强调基础知识与能力素质并重,建立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具体情况,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课程体系综合化、课程结构整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化、课程设置柔性化。构建包含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学科基础选修模块、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的完整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基于CDIO理念,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课程层面的设计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重点应用课程知识,加强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等,如电工电子实训、生产实习等。第二层次包括课程群层面的设计项目,相当于综合性课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课程群的知识,如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模块I、模块II、模块III。其中模块II应用到产品设计相关的知识,如运动学和机构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等。第三层次涉及产品研发和创新全过程的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使学生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应用知识、持续学习、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和毕业设计。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保障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保障。采用“深造、实践、培训、引进、聘请”并举的方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采取国内外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锻炼等方式,进一步培养专业带头人。组建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构成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机电专业是教育部CDIO试点专业,建有校内专门的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模块实训教室和支持异地多人协同的三维虚拟现实实验室,改变以往采用参观、演示性操作的实践模式,利用虚拟现实优秀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由二维扩展到三维,由静态扩展到动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全部调动起来,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各种操作,提高了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

4实施实验/实训,校内/校外实习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多条实践线:一条线以实验实训模块为主,以典型的机电产品—智能机器人为项目对象,综合应用所学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品拆装、设计、控制等,采用“教—学—做”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条线以机电产品创新设计模块为主,采用“做—学—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设计/开发机电系统,培养学生设计/开发机电系统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条线选择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中型企业,如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看—学—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生产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首先在校内就实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内容。机电专业和实习单位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密切合作,建立和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习规范和制度。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签订了兼职教师协议,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机电专业教师一同参加实习,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相应的机电装备等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和升华。同时,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5探索产学研用,毕业设计等多维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与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淄博市博山华成锻压有限公司、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等实施产学研用培养模式。基于科教融合,在现有的机械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基础上,构建一个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以科教融合为依托,融入企业主体,实现科研、产业、教学、实践运用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实现专业和学科的一体化发展,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并实施毕业设计双向选择制度。双向选择可以使毕业设计题目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采用“合—分—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点进行全面认知。在进行开题报告之前,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固定题目,在熟悉题目过程中,要学习、探索与其他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互相交流、听老师讲解,总结各题目内容时所有同学都跟着学习,这样就带动了专业培养目标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学习、深化和巩固。开题报告结束后再进行修改,每人再进行各自的课题设计,老师再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题目进行个性化指导,对学生共性问题集中讲授辅导。毕业设计任务基本完成后,老师再集中所有同学进行总结、点评和互评,讲解毕业设计文档资料的整理、答辩等共性问题,答辩后再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的情况进行交流、讨论、修改等。这样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虽然设计一个题目,但复习、应用和巩固了专业培养目标中涉及的多个知识点,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个人和团队精神。

6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习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习前开动员会,加强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实习中企业专门安排人员负责实习工作,白天按照实习流程学习,晚上学习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在实习中加入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励志教育、社会担当等内容,实习企业车间到处都有体现企业文化的标语。如去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安排董事长、企业骨干和优秀校友做报告,讲述个人成长历程和企业发展,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公司坚守“诚信是本、创新是源”的文化理念,发扬“工作着、学习着、进步着、创造着、收获着、快乐着”的工作理念,营造“享自尊、得关爱、崇公平、敬创新、爱团体、重效率”的公司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大学生和将来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能力、责任和担当,提升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7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机电产品设计向高速化、高效化、精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促使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国制造业发达地区急需大量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从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CAM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能极大提高企业制造、管理的能力,在机械行业中已经广泛采用。我院于2007年增加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同时在我系各专业中开设了“CAM技术”课程。“CAM技术”课程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4个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综合应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是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建模的基础,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必需依托的课程,更是学生就业后岗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近几年来,中职、技校和高校数控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扩大,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局面,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竞争力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往高职生竞争力定位是:理论水平比中职强,实践能力比本科强。   但事实却表明高职生在求职中陷进了“理论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场面。为此从2007年开始,我校以教育部十六号文精神为导向,把高职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作为培养目标,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求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对实验(实训)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我们对“CAM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CAM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搭建了“零件数控加工CAM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CAM软件”)和实训课程(“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内容以MasterCAM、UGCAM软件应用为主线连结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CAM软件”的重点是熟悉软件命令,以熟练为目标,难点在于软件操作技巧;“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工艺参数与刀具路径的关联,难点是融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如何解决刀具路径的难题,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数控加工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构建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加工工艺编制、CAM编程与仿真加工、加工设备的调试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工作。即采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引导,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实践知识,完成实训报告。难点在于质量控制,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建模、编程和加工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刀具、夹具等工艺问题,难点在于设计、加工思路以及参数选择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通过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以与企业合作开发毕业设计内容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强调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企业以后所用的,努力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与“在企业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本课程拥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成型机,一个CAD/CAM实验室和一个CAD/CAM实训基地,CAD/CAM正版软件等。另外教材建设、电子课件、视频资料、师资队伍及实验实训条件为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满足省内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基础上,面向深圳、广州、上海、温州、宁波、杭州等沿海经济特区,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长江电力公司、中广核集团、TCL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等每年从我校招收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工作。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措施是: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典型案例驱动   课程组织以工作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能力为主线,所需知识为辅助,素质为保障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一级齿轮减速器、单缸内燃机、齿轮泵为典型案例,结合实物模型,采用上机讲练的教学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实体造型、零部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生成工程图、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块的教学,将分散的知识模块串接起来,使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p#分页标题#e# 2.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个模块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际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设计讨论、企业项目设计、作业展览与评价都全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形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认识机械的基本构造、原理,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并进行“车、铣、刨、焊、钳”的机械加工技能操作。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课题,让学生进行创新造型设计,将设计出来的模型进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顶岗实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学习,真枪实战,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过程,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为提高,进而为参加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打下坚实基础,每年“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   4.精选课程练习,考核综合能力   根据本专业对应岗位应知应会及考核准则,归纳和总结教材的要点,精心组织、严格筛选习题,建立了习题库和自测题,各工种岗位应知应会题库、数控加工案例库。学生们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设计出了多种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如汽车用千斤顶、单一螺旋千斤顶、手动剥壳器、脚踏式拖把拧干器、灭火拖把等。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传动方案的设计方法,开阔了眼界,同时熟练掌握了软件应用,培养了创新设计的能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和省级数控操作技能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制作装配图;CAM仿真加工;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课程学分。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作品,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设置在线解题指导、在线答疑、自我检测等环节,使学生及时掌握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检阅平台。通过设置这样一扇改革的窗口,可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那么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就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有所不同,而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和评价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制度缺陷一度陷于自卑的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转为设计操作兼备、手脑并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鉴于此述,将“CAM技术”课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三点连成一线。把大赛作为对日常培训、教学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检阅,把培训和应用作为大赛的前期准备和根本目标,工作重点落在人才培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应用上,以大赛牵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和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从课程知识的概念、思路、技术、技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样培养的“高端人才”,更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当然也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   三、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是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总工会、省机械机车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项重大赛事,目的是为了积极实施“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围绕“技能创新、人才强省”的主题,引导企业加强职工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该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参赛选手来自全省各地企业、院校。2010年10月,我系派出六名学生代表我校参加湖北省第四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竞赛,我院参赛队伍克服人员紧张、时间短任务重、软件版本和设备型号不匹配等困难,完成了紧张的赛前集训。通过比赛软件上机考试、理论笔试和机床加工实操三轮竞技,在有28所高职院校179名选手参赛中,获数控铣工第四名、五名、七名、数控车工第七名和第八名好成绩。实现了我院在该项赛事上学生参赛成绩的突破,同时也体现出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2010年6月由我系学生组成的三个参赛队代表我校参加“博亚杯”2010湖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院校共44所,参赛作品有266项之多。在此次大赛中,我院学生精诚团结,配合默契,能学以致用大胆设计,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其参赛项目的设计创新点和作品制作特色、选手演示作品时默契的配合均给评委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并获组织奖好成绩。#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分析、装配、生成工程图以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产品实例,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讲练→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学,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

机械实训总结范文8

1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的技术基础及专业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在教学上,强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培养既懂得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应用型的综合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培养现代企业急缺的工业工程师、物流工程师、企业生产管理专员等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联系理论教学和生产的纽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传统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实践教学过于程式化,内容单一

专业培养突出实践性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高校自身特点,实践教学过于死板,实践项目过于单一,程式化,且每个教学周期都是一成不变的实践项目,虽然这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但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却远远不足。

1.2实践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各高校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于校内建设的实验室和校外的实训基地,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较多,不仅包括了基础IE实验室、人因工程等专业实验室,还包括机械工程若干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一经建设,若干年不会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升级和重建。造成实验项目一成不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实践场所,但很多企业怕影响企业生产,或是设备贵重,涉及学生操作安全的问题,这些实训基地不能够充分利用起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只停留在学生到企业参观这一层面上。

1.3实践教学设置上不够合理

很多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都是由实践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课程和时间来进行的,没用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过程中与理论授课的衔接性,与学生自身成长环境的联系性,没有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全班同学都是一个实践项目,没有创新性。

1.4实验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企业对该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还不重视,很多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也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因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造成对该方面投资不足。造成实验设备老旧,先进的实验仪器相对较缺乏。

2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思路

2.1实践教学安排

从实践教学安排上,打破原有的实践课程安排在第5-8学期的安排方式,让学生从一入学就接触实践教学,了解专业知识,认识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培养专业兴趣。并且每个学期末,都进行16+x模式的实践教学,其中x为实践教学的周数,它是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的。

2.2实践教学内容

从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改变传统实践内容只停留在认知和参观时间的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基础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学生的兴趣。改变一成不变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鼓励学生自我开设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实践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当前所需人才的技术要求,开设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项目,而至于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企业合作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3多种渠道,完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

由于我校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还有很多不足,但很多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资源,通过企业捐赠,校企合作等方式,逐步完善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并建立了6个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校建设的投入资金,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实验室。

2.4实验指导教师的挑选

在实验指导教师的安排上,充分发掘专业教师的工作背景和专业背景,特别是一些有过企业生产经验的教师,让他们设计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并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验项目逐级深入的实验教学方法。既让学生能学得懂,学得会,又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同时,我们加强对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所有实验指导教师每年暑期都会安排到当地的生产企业进行企业培训,掌握企业需求和企业的先进技术,为指导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5实践教学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进行

对于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践,我们打破原有传统实习方式,改变原有的仿真实验或是实践,以实际的生产相结合,通过企业项目或是教师在研的课题,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根据不同的项目组,学生进行的实践项目也是不同的,这些项目都是综合性强,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通过组织学生深入项目中,完成项目中一部分工作,来实现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3总结

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创新实验内容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实验条件。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新型的中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杨拴强 沈振辉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

第二篇

1工业工程专业“211”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1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

该专业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和数理统计A、大学物理、工程实训A、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

1.2专业核心领域课程

该领域课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该课程包括计算机绘图、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运筹学课程设计、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设计、系统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系统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

1.3专业选修及实践实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包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机械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现代物流学和专业社会实践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2“21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前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学生还必须修读非本院、本学科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完成8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体育专项课程等,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5学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学分5学分纳入自主修习课程考核。其次,“211”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共性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以思想的自由为前提的,个性是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的表征;如果说通识领域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

3校企合作背景下的“211”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

为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工业工程专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业工程专业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与之对接合作,采取课程实训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措施。

3.1明确实训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为了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效果,“211”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所有的实训课程都有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这些实训教材或指导书由本专业的老师集体编写和修订,并贯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2)实训课前,教师和实训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备课,检查实训设备、设施的性能和实训材料的有效性,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运行。

(3)实训教师需严格管理学生,向学生讲明实训规章、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对那些违反实训章程,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应该明令其停止实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实训报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做。

(4)实训结束后,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并认真批阅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将其记入实训成绩档案。

3.2构建实习管理体系,促进实习效果的提高实践实习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实习取得良好效果,湖北文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按照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制定了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编制了与实习各环节管理相对应的《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申请表》、《变更实习单位申请表》、《实践实习进度表》,以及一系列能够反馈实习效果的《实践教学工作评价调查表》、《实习单位意见调查表》和《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意见表》等,这些实践实习跟踪管理文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监督作用。

作者:贾利梅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第三篇

1校企合作的模式

(1)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该模式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这样,校内实训室俨然变为了企业生产车间。实训室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企业产品纳入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学校然后根据企业产品的生产要求,为学生设计实训课程。于是,学生有了理论联系生产实践的机会,在基地顶岗中实现了专业职能与企业岗位的对接;而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又有了提升理论水平的机会。

(2)院校国有民营模式

该模式遵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将学校的国有资产独立出来,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然后利用民营企业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进行运营生产。这种模式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企业有了自主权,就可以按照产品的质量和销售的数量来开发课程、设置专业,将企业岗位要求、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工业工程的整个教学计划中,这无疑会使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技术、资产和资本实现了优化组合,有利于双方资源的真正融合。

(3)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研发生产技术,然后将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创造效益。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科研、生产与应用的一体化,既有利于校企之间的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也有利于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工业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范式

为了进一步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之间的真正合作。本课题按照校企合作的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

(1)工业工程专业与机械、汽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

研究基础工业工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等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以及工业工程与机械工程和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现有的,雄厚的机械工程和汽车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深化机械工程背景,专注某一产业(比如汽车产业),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各课程实验大纲,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统一实习与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探讨

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内容以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优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专项实习、毕业实习之间的关系,设计与各阶段理论知识相适应的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实习内容避免重复,使各阶段实习相互衔接,逐层深入,研究学生自主实习的考核机制。

(3)实验室、校办企业与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实验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的模式,把实验教学引入企业和实习基地,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内容,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改变学生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

(4)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与评价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