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论文范例

技术人才论文

技术人才论文范文1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所占比重较大,煤电铝、煤化工和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则比较缺乏,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次主业与辅业经营管理层主要是主业人员转岗担任,存在专业不匹配和经验不足的问题;随着煤矿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大和产业范围的逐步矿大,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引进速度却没有跟上,对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使企业的生产一线后备力量不足。

二、强化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不断优化企业的人才管理机制和提高人员的职业化素养,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化素养

一方面,煤矿企业建立全面、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学习激励计划,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要从关注人才的数量向注重人才的素质提高转变,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培训的力度与深度,从而满足煤矿企业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煤矿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的要求编制科学性、战略性的人才引进规划,采用市场化、社会化与网络化的引进方法,保持引进人才结构上的合理性与多元化。

2.实行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化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是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矿企业在坚持“精干、综合、效能”的组织机构设置原则下,要建立宏观战略控制的分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单位的各级领导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人力资源部门的战略地位,使其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前台;要不断强化对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政策、知识的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服务理念,把维护公司利益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在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方面,企业要坚持民主推荐制度,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机制。

3.营造良好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环境

首先,煤矿企业要实行人才的科学分类管理。人才有层次与类别之分,各个煤矿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企业要明确各类人才的工作性质,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煤矿企业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人才观念。社会性是人才的主要特征,人才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煤矿企业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人才观念,提倡重学历而不唯学历,始终坚持唯才是举。最后,煤矿企业要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用人、育人责任追究机制。煤矿企业的领导是主宰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用人、育人责任追究机制,对因用人失察或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用人、育人的责任心。

三、结语

技术人才论文范文2

1.存在观念误区

①对专业技术人才重视不足,认为林业企业木材营林生产粗放管理就行,不需要特别高端的专业技术,因此,各企业在各类专业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缺乏足够重视,缺乏资金投入、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核定的关键技术工种生产定额偏低或增长速度缓慢,不能体现专业技术人才的薪资优势。②把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仍然当成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没有将其纳入现代人力资源系统管理,没有发挥其他各部门的执行配合作用。

2.人才引入机制不健全

林区没有完备的人才市场,交流信息闭塞,加之企业对外宣传不到位,对新引入人才的薪资待遇不够优越,企业很难招收到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例如阿里河林业局2010年以前的10年里年均招收大中专毕业仅4人,占职工总数的0.1%,占年流失退休职工总数的1.3%,并且因薪资待遇影响已有50%流失。

3.人才应用管理机制不合理

受用人不正之风影响,不同程度存在庸人挡道、人才闲置、外行管理内行的不正常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存在人才滥用乱调、用人不当等问题,使人才的贡献大小与其薪资待遇不匹配,严重影响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改善林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对策

大幅度增加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待遇,建立吸引、留住人才的制度体系和工作环境。在普遍大幅度增加职工工资,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将单位的收入分配与职工的实际才能和贡献大小结合起来,适时适度增加关键技术岗位的生产定额,特殊贡献,特殊奖励,逐步拉大专业技术人才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荣誉感。提高新分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薪资标准,给予家不在当地的大学生以一定的额外生活补助,积极协调解决他们的住房、生活等问题,满足他们不同的工作、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近几年,内蒙古林业企业已经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特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端科研人员,通过一定的基础锻炼和组织培养,对其中的优秀人才委以了重任。过去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分到林业企业工作,现在许多大学生,开始争着来林业企业锻炼工作。阿里河林业局通过引入机制的改进,近两年就招收大中专毕业学生70名,占现有职工总数的2.3%,并且全部在各单位重要专业技术岗位发挥作用,没有流失。

进一步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林区优美环境、新林区建设成果和林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怀才之人,尤其是在林区生活过的大学生了解林区,热爱并投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育,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活动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技术比武、科研攻关、技术交流、师带徒等活动,激发职工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必要的科研机构和设施,设立科研专项资金,不断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根据主体产业转型产业创新研发的需要,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密切技术协作关系,通过技术协作为企业培养和引进稀缺专业技术人才。安排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大学生先到林场、工队生产一线体验生活,积累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并合理安排轮岗锻炼,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

三、总结

技术人才论文范文3

以我院为例,我院作为本市妇产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病源方面吸引全国范围的孕产妇、妇产科及相关病患,业务量极大,个别科室加班成为常态,但由于受到场地限制、生育保险政策、薪酬待遇跟不上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相当比例人员“跳槽”到私立医院(详见图1,其中2011年的异常低值是因为编外人员转编考试拖延时间较长,一直未出结果),其中不乏高级专家、具有行政职务的管理者及重点培养的业务骨干,他们宁愿放弃所谓体制内的“铁饭碗”,有的已经临近退休年龄,仍坚持改制到私立医院工作,究其原因,相当比例人员认为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比例,认为私立医院薪酬水平高,更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目前,公立医院的各项工资、奖金等收入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即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级别。想提高收入,提高职称水平是最快捷的途径。因此职称晋升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最为关注的内容。

二、公立医院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政策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的管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管理、职称聘期考核的管理和岗位等级的设置几个方面。总体来说,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编制控制及设置原则的宏观调控下,各级专业技术职称均在规定的比例数内进行评聘。因此,各公立医院纷纷制定自己的职称评审条件及岗位设置条件,以保证在核定的指标数内有序地完成职称管理工作。以我院的卫生系列工作人员为例,具体政策大致如下(其它专业参照执行):助理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如无工作上的重大错误,即直接聘任到助理级岗位。中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尚需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英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篇、考察其完成门诊、手术、值夜班或其他临床任务、继续教育、差错事故等相关情况后,经过所在科室考评小组的评议、提交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讨论通过、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等环节方可聘任到中级岗位。.高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医院评聘条件(承担局级课题或被SCI收录、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论文4-5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关于外语、计算机、服务基层等条件,经过科室考评小组评议的定性考察与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的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者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讨论等环节方可推荐到上级评审部门进行答辩,通过后医院予以聘任。聘期考核: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我院实行职称的聘期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考核条件(基本集中在、出版论著、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每3年为一个聘期,对聘期结束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做到“能上能下”,打破了职称聘任的终身制。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按上级文件精神,从正高级到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分为13个等级,即每个级别内部分为3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数额的岗位工资。经过科学的测算及多方面权威的调研,我们制定出针对不同任职年限和不同岗位任职要求的相应政策,而上述任职要求,重点集中在、出版论著和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少部分侧重于照顾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力图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发扬人文关怀对待老同志之间找到平衡点。整体来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的各类要求,归根就底集中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高级别课题等科研方面,这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也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奠定基础。

三、公立医院人才工作现状与分析

技术人才论文范文4

1.人才配置观念较为落后

通常而言,职工工资标准应与其职业素养成正比。事业单位在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管理时,就应当尊重劳动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规律,灵活利用工资机制,招揽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从目前事业单位在对人才配置的现状就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观念明显落后,其分配机制不科学,工资调配无法起到人才激励作用。当前,事业单位存在高工资的人干着低水平的工作。在这种人才配置观念中,事业单位不能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

2.人才激励和约束效果不佳

随着事业单位绩效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行,事业单位有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已经建立的激励机制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式和严格的考核体系。通常情况下,人员配置主要由领导说了算,不能在实际中做到职能匹配。并且事业单位对于薪酬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锅饭”现象。在事业单位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仍然保持着统一的模式。长期发展,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个人贡献、经济效益相互脱节,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利益的动力,难以充分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专业技术人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事业单位的人才管理实践可知,人才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否在一系列管理制度中得到直接体现。例如缺乏人才流动机制,一些人才便缺乏相应的发展机会;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那么就可能使得事业单位难以引进实际所需的专业人才。事业单位在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中,应对上述多种要素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否则出现一系列问题,对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不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

科学的选拔机制对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事业单位首先应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充分改进人才引进的不足。事业单位需建立并利用好内部与外部选拔两种机制。其中,内部选拔可有效激励职工,具有较高的选择准确性及较低的招聘成本,但选择范围窄,且质量难以保证;而外部选拔具有比较广的招聘选择面,有利于事业单位活力的激发与形象的树立,但会对职工内部积极性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且成本较高。因此,事业单位应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岗位职工采用不同的人才选拔方法。

2.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机制

人才使用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实现人尽其用、人事相宜的管理目标。首先,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关制度与政策,为职工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具备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才得到实惠,名利双收;其次,引入科学的竞争机制,适时在重要岗位开展公开竞聘活动,及时发现并任用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加强人事改革,赋予用人单位充足的用人自主权,使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得到重用。

3.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创新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就应当树立人才管理新理念,提高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水平。事业单位发展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从强化人本管理的思想着手。在对事业单位职工激励与约束方面,以人本性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健康管理。转变事业单位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在事业单位各项职能中的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及其职工的自我成长。

4.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为有效改善自身人才管理的效果,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尤为关键。首先,明确事业单位人才的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以学历、职称、资历为主的评价观念,将知识技能、品德修养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其次,强化各级人才岗位职责,注重职工创造的业绩及作出的贡献,强调人才取得的业绩必须得到单位内外、同行同事的公认,经得起实践检验;最后,将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各类人才实行透明公开的业绩评价,同时注重得到同行及社会的肯定与认可,确保人才评价公平公正、客观进行。

三、结语

技术人才论文范文5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

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

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技术人才论文范文6

1.教师的教学观念多停留在课堂学习上。让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上机课的实验操作也多是教材上的实训项目,学生可根据实验要求按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于对软件的理论学习和基本应用上,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上多根据学时分配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理论课堂上大多也是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软件的具体应用,缺少对综合案例的介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导性地位,学生属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对平面设计类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改革,既是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观念

平面设计类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所以在讲授该课程之前,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必须要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熟悉软件的运用,进行创新型操作,而不是验证型操作。课堂上的验证型实验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不能仅限于此而要有所突破。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明确了,才会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学生才能做到超越书本,自主创新。

(二)确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一门课程的指导性纲领,教学目标中会明确提出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任务是什么,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平面图像设计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技能,有能力在各种平面设计单位从事平面图像设计和图像处理的工作。因此,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必须从平面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各种改革,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另外,以培养设计、操作能力为目标,采用“学—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如,邢台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定位于“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强调实践操作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专业技能、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个教学目标中,既指出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要求,符合我院转型期“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体现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教师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应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和我院转型期的教育要求,整合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大纲。虽然在邢台学院2008版、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对各门课进行了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并就主要的基础课程做出了课程教学大纲,但针对某些课程应用性的课程性质,仍需对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侧重教学。比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平面图像处理技术》这门课,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为32,上机操作为16学时。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章节对Photoshop软件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上机操作主要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验证型操作。虽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理论知识和对上机的学习都体现了“应用型”的学科属性,但距我院转型期“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课程教学的需要,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对原版的教学大纲进行适当修订,比如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适当减少对某些不常见工具的介绍,增加综合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了各个工具后能有一个对工具的综合的运用过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全局概念,从而提高其创新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在上机操作环节,应减少验证型实验的数目,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在学会软件基础操作的同时,再进行自主创新操作。只有脱离并超越教材的实验操作项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运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选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使教学的效果最为有效。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内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都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示范和传授,而计算机平面设计类课程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从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理论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外,为了适应“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使用适合实践类课程讲授的方法。

1.关联性教学法

关联教学就是强调各科目之间的关联性。每个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跟其他相关课程有关联,各课程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各种课程之间,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就需要把平面设计、动画制作、视频处理、网页设计等知识都融合在一起。每个环节设计都要满足网页的整体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对授课内容作出合理的调整,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来教学安排中基本平面创作训练的科学合理部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的平面设计的知识,学会利用色彩的构成、图形结构的基本规律,提高基本的创作技能。另一方面,应加大平面设计创意的比重,开启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奇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让图形制作更有创意,更符合实践需要。

2.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是符合我院“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制度的,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为某公司做一套完整的是CIS企业形象设计,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结成课题小组,通过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设计制作一套比较新颖的CIS企业形象作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展示、评比等。通过参加这样的课题实践,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社会项目制作中来,为以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

3.身份置换教学法

身份置换就是将学生身份置换成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平面设计类工作人员,比如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企业的平面设计人员、婚纱影楼的照片处理人员、网站设计者等等,把他们当做职业人来传授讲解实际操作知识,传授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就突破了传统的书本知识的局限,把社会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进行真材实料的实践操作,当然操作内容也不再是教材上的案例,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工作。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制作一则“平面公益广告”,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置换成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教师在讲解了制作的核心要求后,学生就应该从社会公益的大局出发,运用相关的平面制作类工具,进行公益广告的构思和创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重要意义

技术人才论文范文7

武术散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一般体育专业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体育理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徒手格斗运动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创新理论知识,并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充满创新精神,最终才能产生创新成果而服务于社会。

2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

以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武术散打》(专选)课程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对专家、教师、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了解,并针对武汉体育学院武术散打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2.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按照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和实践环节(军事训练、专业见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课程设置又可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2.2武术散打专选课的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武术散打专选课总学时的分配如上表所示,其中理论课教学基本内容包(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武术散打运动概述(2学时);武术散打技术分析(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技能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战术及其训练(6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智能及其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4学时)、武术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教练员的临场指挥(4学时);武术散打教学(6学时)、武术散打训练过程的监控(4学时)、世界流行技击术简介(2学时)。技术课教学基本内容是体能训练、基本技术、技法训练、战术训练、技能培养、实战比赛、教学训练实践、技术考察考试。

2.3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3.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片面,缺乏广度和深度

首先,课程种类比例不平衡,通识教育课程中政治类和英语类占学分比例的69.2%,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偏少;选修课比例小,灵活性不够。其次,课程内容涉及过于浅显,多以“导论”、“概论”的方式呈现,虽然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学生很难做到对该门知识的深入了解。

2.3.2课程种类偏少,缺乏新兴、综合类课程

种类偏少是体育专业类院校课程设置共存的问题,由于自身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更高要求的课程,使得课程种类仅限于体育类及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种类不够广泛,无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如科研能力培养类课程设置偏少,致使许多院校武术散打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2.3.3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场馆等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许多学校仅考虑到教室和场馆的最大利用率,而致使上课时间不合理。如把术科类和学科类课程前后相连,或是两大节术科课安排在一起,尤其是与专项技术课安排在一起,课间没有休息、恢复时间,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从而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3.4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有待改善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技术技法的运动学、力学分析,以及对技、战术整体运用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等掌握的不够全面,特别是对散打理论系统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等,反映了武术散打专项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加强。其次,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竞赛组织及裁判工作能力等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2.3.5专业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由于武术散打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实践性较强,而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的循环模式开发,所以目前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发现自身的不足时,已面临毕业,没有时间查漏补缺,重新学习和巩固、完善自身的能力。

3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改革

3.1完善武术散打创新人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以培养“完整人”为目的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大学本科阶段,而是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为学生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做准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发展的需求,依据各院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应充分把握自身发展的立足点,以学生为本,设置多个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政治类模块、英语类模块、工具课程类模块、人文自然知识类、创新知识理论模块等,通过多个模块通识教育的互相配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其思维与精神。

3.2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武术散打专门人才不论是通识类知识,或是相临学科知识技能的扩充,都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有所不同;同时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环境背景、教育背景的种种不同导致其知识、能力、素质、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计划应该能够从实际出发使得每个学生各得其所,为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空间。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之上,学生个性的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之上,选修课的比例和质量则是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举足轻重的要素。

3.3扩大课程种类,拓宽学生知识面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特征,不仅包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科学的新发展和技术的新成果,一般都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进行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宽”和“新”,以及是否具有超越原有专业范围和进入交叉学科的能力。笔者建议可以与周边学校合作进行跨校选修,跨校选修是高校间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探索与实践。通过跨校选修能将附近各大学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弥补各学校的弱势学科,增加课程门类,使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渠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现行的教育背景和不景气的就业环境下,武术散打人才本身的就业面就相对较窄,所以武术散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迫在眉睫,应重视课程的扩充,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3.4适时开设知识拓展课、讨论式课程、交流类课程

由于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自身特点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的特殊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导致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知识面窄,在此压力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在提高,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期补充和提升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势在必行的。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认知上存在缺陷,建议入学教育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视和引导。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训练有利于产生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讨论式课程就能从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讨论式课程的关键在于讨论、辨析,只有通过讨论,才能清晰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提高思考问题的逻辑性;通过讨论,学生会广泛的收集资料,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根据最新的研究动态或当下最热门的一些话题作为讨论的话题,学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3.5整合学校资源,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优化整合校园资源,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最有利的条件。首先,术科类课程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课程,是通过对身体的消耗、改造、恢复和提高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对体力消耗比较大,并且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其次,武术散打专项课,不仅对体力消耗比较大,作为徒手对抗类项目,其对身心的兴奋性调动比较大,恢复至静息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尽量把专项课安排在单独的一个上午或是下午课程的前面,后面最好没有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全力与赴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课后还有空余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继续巩固、完善技术动作,而且有充足的时间放松与恢复。

3.6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调整教育实习时间

专项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在保障专项训练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教学、训练能力的培养,通过以理论课为基础、技术课为指导、实践课为提高的多层次能力培养方式,从第二学期开始逐渐在每个学期安排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指导,系统完善学生的教学能力;强化裁判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班组为单位,提供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裁判能力重要性的意识,逐步使得学生独立完成竞赛组织,并且建立严格的裁判员晋级考核制度。改革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安排每学年实习一次,以便更加切合实际的使学生创造性地学到实际知识、活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

3.7合理调整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各种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顺应这种变化并不断在其中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冲击更是加大了社会对高素质、全面人才的诉求,创新人才的各方面素质符合这种诉求,加大了我们对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的决心。在武术散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学生的技术体系,更是要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扩充对武术散打运动深层次的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要加大理论课时的数量,逐步积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在后几个学期逐渐增加理论课的课时数,加强武术散打知识系统化的教学,加深学生体、技、心、战、智的综合整体把握和理解,为学生的内化吸收提供充足的机会。

4结语

技术人才论文范文8

目前美国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旨在培养三大类人才,第一大类是市场营销各个职能,如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广告、推销、市场调研等方面的中层管理人才;第二大类是推销员、市场调研人员、企业策划人员、广告管理人员等专业人才;第三大类就是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美国学者认为只精通营销专业知识,不懂专业生产技术,也难以做好某一特定行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因此同时兼备营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社会的一种普遍需求。美国大学通过系际联合培养这种专业技术型人才,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英国同美国一样,除了非常注重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的培养,还非常注重精通多种语言、擅长国际沟通的语言型营销管理人才的培养,许多大学都设有市场营销和语言双学位,由市场营销系和外语系联合培养语言型、综合型人才。虽然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的概念进行界定,但是许多数院校在开始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和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前者强调知识的运用,后者不仅仅强调知识的运用,还要求市场营销人才必须具备某个具体产业部分的技术特性,如网络营销人才、汽车营销人才、IT营销人才等等都是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将更强。本文着重探讨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2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培养高、精、尖、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所谓的“通才”,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今天,唯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最具有社会竞争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2.2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和手段不断发生变化,新的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市场以及新型营销方式的涌现,要求企业营销人员不仅要精通市场营销理论、掌握市场营销规律、而且要有丰富的行业产业知识技能。这种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高要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据麦可思《2013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权威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在我国通信、石油、汽车、快速消费品、金融等行业领域大量需要专业技术型人才。

2.3市场营销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调,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表现

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连续五年,市场营销人才稳居企业人才需求量榜首,而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专业不对口。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根据麦肯斯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大体分四类:第一类是初级的销售推销人员,这类人员对学历和专业的要求比较低;第二类是能从事市场研究、市场推广的营销人员,这类人员一般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历;第三类就是中高级的营销专才,在一些新兴行业和业务领域,既具备营销知识又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的营销人员,如汽车营销人才、网络营销人才、金融营销人才等等;第四类是高级营销人才,既具备丰富的市场实践经历又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的营销策划人才。目前,我国有838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明确提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高校不超过半数,大量的雷同的无特殊专才的“通才型”市场营销人才充斥市场。据国家劳动和就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年年全国市场营销毕业生接近12万,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不超过3万,而市场需求量大约在5到8万左右。因此以上四类人才中,第一、二类人才是相对过剩的,而第三、四类营销人才才是紧缺的,市场营销人才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所以当前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调,高等院校应该迎合市场需求,加大力度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究竟如何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呢?

3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基于当前市场营销人才出现的供需矛盾和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培养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已是当前高等院校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3.1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地进行专业定位

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出现雷同,模糊不清,要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首先要清晰专业定位。各高校要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出发点是面向市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目前市场上竞争力最强的是具备营销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时熟悉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知识的人才。许多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专业培养的时候设置了一些专业方向,如保险营销方向、汽车营销方向等等。这样人才培养目标就非常精准,人才培养定位就非常清晰,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3.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专业性

3.2.1课程设置体系遵循“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或者行业领域课程”的原则

在培养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的清晰定位下,课程设置必须坚持“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或者行业领域课程”的原则,同时还要缩减通识课程。即大一第一学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主要有英语、计算机等,大一第二学期即开始进入专业平台课程学习,主要有应用统计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商品学等课程;进入大二就要进入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也就是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公共关系、商品学、服务营销、市场调研与预测、推销学等课程;大三主要学习专业方向课程或者行业领域课程,比如网络营销方向相关课程涉及到网站的推广与建设、搜索引擎营销、网店运营管理等课程,还有汽车营销行业领域课程涉及汽车商品知识、汽车销售与礼仪、汽车营销策划等等课程,也就是说整个大三的课程全部与职业挂钩;大四,学生就可以进入相关行业领域实习,在实践中学习。

3.2.2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关乎人才培养的成败,既然确定要培养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那么按照行业领域需要设置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高等院校在这个问题上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选定行业,设置专业方向。比如地处长三角的海滨城市宁波,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集中在机电、汽车、房地产、服装等行业,另外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全国也处于领先优势,所以当地院校在设置专业方向时大多考虑这些行业领域,设置网络营销、房地产营销和服装营销等方向。另外,根据笔者多年对就业市场的调研,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无外乎这样几点:沟通适应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行业领域知识。基于这样的要求,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要以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模块,比如营销策划能力的课程模块包括:营销策划、商务写作、市场营销、商品学、公共关系等课程,五大能力形成五大课程模块,最终形成以“行业领域”和核心能力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3.3校企融合培养、系际联合培养和跨校培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3.3.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在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培养上,讲究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性,那么校企联合培养是最好的路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首要模式是订单式培养,比如在浙江一些高校开设吉利汽车营销班、太平鸟服装营销班、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学院等等就是这种模式。在没有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学校可以采用企业家进课堂、校企实习基地开发、引进企业导师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3.3.2系际联合培养人才

现在的高校大多是综合性高校,开设的专业门类比较多,那么有效地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发挥专业协同优势,采用跨专业、跨院系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某高校有经管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那么就可以联合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和机电产品营销人才,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采用学分辅修的方式进行。这样学校各专业资源优势整合,对人才培养发挥了最大的效力。

3.3.3跨校培养人才

这种方式在国内院校之间比较少见,但是国际合作中比较常见,主要采用高校间学分互认原则,在一个高校修两年的课程,在另一个高校修其他年级的课程,学分互认,最后拿到双文凭。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在国内高校中进行尝试。可以效仿美国高校,水平比较接近的高校成立联盟,比如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名校,联盟内高校某些专业的课程实行学分互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各高校课程。当然,国内也有成功的案例,只是还没有大面积推广,比如国内顶尖高校联盟C9,包括了北大、清华、复旦等一流名校。是否可以在地方探索办学水平相当的院校实行联盟,进行学分互认,实行专业优势互补,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3.4多元化、应用型教学支持系统

3.4.1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

首先,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引入国内外先进教学资源,如现在比较热门的网络公开课程,使得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同步;第二,在行业领域课程上,引进企业参与课程内容整合、参编教材,使得行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做到学生“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台湾的高校在这一块做得比较好,如南台科技大学,他们的课程全部引入企业人员参与;第三,所有课程内容项目化,任务化,项目和任务来自行业领域的实际企业,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更有目的性和实践性。

3.4.2教学组织多元化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能一直呆在课堂里,必须要在市场里。因此,第一,应该缩减课程上课时数,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研究市场,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第二,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布置任务,答疑和辩论;第三,在这之外,还要在行业领域课程上引进相关企业人员讲座和座谈;第四,在学生跑市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与学生进行互动、答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学生以团队为载体,在团队中思考、协作和进步,以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4.3“校企共同参加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注重过程性,由学生完成的一个个任务或者项目累计成最后的成绩,并且每个项目都由企业和教师共同完成考核,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定。

3.4.4学位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