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毕业实践培养新模式实践

环境工程毕业实践培养新模式实践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实践的现状,以毕业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考查毕业生选题分类、课题拟题、选题、过程指导、成绩评定等环节,探索出毕业实践培养环节的新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该模式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相继提出了新战略和新政策。自2009年9月以来,美国颁布了以《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为代表的系列创新政策,建立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业园区、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模式;2009年6月,英国公布了“建设英国的未来”计划,提出了教学中心模式、沃里克大学模式;2009年12月,日本也出台了《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提出了产学研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研究中心模式、科学城模式。2017年6月12日,教育部正式《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指出新模式选题是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2]。目前,哈尔滨商业大学环境工程及其他一些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实践培养模式,采用分配学生到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参观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由指导教师拟定的方式,学生被动选择实习单位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达不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因此,文章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学生兴趣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探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解决企业和学生对接的问题,促进学生就业,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师生在区域内服务社会的水平。

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的现状分析

毕业实践环节包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参观企业形式完成,实际生产的认知程度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解有差距[3]。毕业论文模式为:毕业指导教师一次性拟题、学生选题、集中2~3个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最后根据毕业(论文)设计对开展过程、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及答辩等方面进行考核。这种模式中,拟题环节拟定的毕业课题方向并没有与学生兴趣和就业方向相结合,部分选题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应用性,不能发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观内在动力。选题环节采用一人一题的选择模式,一次完成选题,导致部分学生选不到合适的课题和指导教师。毕业指导过程多采用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多个毕业生的方式,存在指导教师精力不足的弊端,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不能及时到位。而学生正好处于求职、研究生复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关键时期,占用了部分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导致学生不能将精力集中于毕业(论文)设计上,同时学生多以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为动力,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生本身的积极性较低,这些都会导致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下降。考核环节目前主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参数或者实验数据、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及答辩环节的学生表现来评定成绩,但是答辩的时间有限,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不了解,导致存在不能准确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

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新模式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学生特点的凸显、专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变化,高校需要对以往的毕业实践环节的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才能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以满足专业认证和环保行业等对毕业生自身所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文章提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新模式,克服以往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弊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毕业论文拟题和选题新模式

毕业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一种综合性的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是检验、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4]。首先,深刻理解培养方案和明确毕业实践环节培养目的。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毕业实践,培养学生具备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事环境规划、设计、评价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最终成为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次,结合专业兴趣、就业方向、科研课题、企业所需等拟定毕业课题方向。根据目前专业培养的方向和社会需求,将毕业课题方向分为实验研究型和工程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检测及验收、工程设计等)两类,研究类主要针对考研、科研院所就业等去向的学生;工程类主要针对直接就业的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拟定毕业论文的方向。这种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拟题,改变了学生被动选择毕业题目的现状,促使指导教师拟题方向结合学生专业兴趣和就业方向,确保拟题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最后,毕业课题采取分组双向选择,适当进行课题调整。毕业课题满足一人一题,学生按照拟报的方向,进行课题的选定,在一题多人选择的情况,由指导教师确定该毕业课题归属哪个学生,这样会出现学生的课题在具体方向上出现偏差的情况,通过指导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沟通来调整个别课题,以满足学生可以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需求。

(二)校企联合指导过程的新模式

专业毕业指导教师采用教研室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可以弥补指导教师精力、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实践环节新的培养模式。高校通过引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再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把企业生产项目细化为若干个项目,并按照教育教学规划,构建项目化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工作任务编制项目化毕业(论文)设计,并组织实施,让学生能在教学实训过程中直接参与到企业真实的项目生产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校内指导教师分组

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双师型(或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一组,主要指导工程类学生的课题设计,其他指导教师(有科研项目、年轻的博士教师等)一组,主要指导研究类学生的论文。这样的分组模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优势,提高了论文指导过程的有效性。

2.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和指导教师的选择

通过走访、座谈相关企业的专家、科研机构、毕业生所在企业等,开展毕业实践环节模式讨论,建立企业、校友、学生等信息库,筛选能够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作为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基地;选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或研究机构有指导学生能力、经验和精力的人员作为联合培养学生的指导教师,将校外指导教师按照研究类、工程类指导方向分配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中。

3.校企教师联合指导方式

根据每年校企联合拟定题目数量和学生选定的情况,选定工程类、研究类毕业课题的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到企业“真题真做”,毕业论文的指导采用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的指导方式。由于提前了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该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校内进行毕业课题的学生,以校内指导教师为主、校外指导教师为辅的指导方式,同样可以提高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兴趣和动力。

4.成绩考核与评定

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考核评定环节,以毕业(论文)设计目标达成评价为主线,充分考查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的学习态度,重点考查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对所学工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工程与社会、职业规范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处理、沟通,自我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最终结合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对学生的最终成绩给予评定。

三、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实践

在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过程中,哈尔滨商业大学逐步建立6家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新模式下开展了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毕业生分类联合培养实践,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通过分类联合培养模式,选择工程类课题的学生人数比例逐年增加,2013级、2014级和2015级选择工程类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8.36%、41.76%和53.52%。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逐年增加,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24.66%、30.77%、和38.03%。与此同时,毕业后留到联合培养企业的学生人数占企业人数的比例逐年增高,其中2013级占比44.44%,2014级占比42.85%,2015级占比48.15%。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毕业课题拟题、选题、指导、评定等环节的新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了学生的就业方向,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

四、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成效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毕业实践环节分类培养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就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搭建了桥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3年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形成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新模式,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作为普通高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毕业实践环节培养体系的新模式,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相关专业。然而,要更深层次地推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建立灵活的课程开发制度,给予企业和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更大的权利,考核评价体系具有一定弹性,减少企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难度;其次,建立校企合作成本分担机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成本分担制度,只有保障了双方的权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才能长远;最后,为承担毕业(论文)设计的企业减轻税赋负担,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到人才培养中。

五、联合培养毕业环节新模式运行及思考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选择符合专业特点的企业,企业不仅提供学生实习岗位,还要使学生在实习岗位获得专业能力。做到企业提供平台,学生服务企业,高校监督管理,达到毕业实践良性循环。校企双方在双赢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学生毕业实践环节培养的方案。在毕业实践期间,学生需要参加企业职业培训,积极参与企业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分享高校资源优势的同时,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最终,探索出一种校企合作毕业实践培养新模式。在总结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新模式,同时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积极推进校企之间的有效互动,相互交融,深度合作,逐步形成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2)如何持续建立与优选毕业实践环节分类培养新模式企业基地;(3)如何进一步优化管理,持续保障学生培养质量;(4)如何保证持续的培养经费、安全等问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培养新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内涵不同,需要指导教师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最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李俊生 谭冲 左金龙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