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破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这个薄弱环节。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扶贫攻坚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本文首先以甘肃省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省67个县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劳动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制度创新、绿色发展、扶持非公经济、人才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县域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郡县的治理,也在不同会议多次引用“郡县治,天下安”。中国县域经济伴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及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后,开始由要素数量驱动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变。东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力大大提升,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也不断得到重视。中央更是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在党的会议及政府文件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制定了很多有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政策涵盖制度建设、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破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这个薄弱环节。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扶贫开发工作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联系到一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甘肃省县域经济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寻找并建立有助于推动甘肃省县域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一、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县域宏观经济竞争现状分析

依据甘肃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2016数据,对甘肃省67个县域分别构造了经济总量、经济均量、金融资本等3个二级指标。依据综合指标体系赋值法,对67县进行量化考核,并进行加权平均,同时参考等级值,甘肃省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分布如下:具有绝对优势的县0个;具有一般优势的县0个;具有中等优势的县有1个;具有一般劣势的县9个;而具有绝对劣势的57个。2016年甘肃省所选取的67个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得分均值65.49,而从各县域竞争力得分的方差数理指标来看,数值较大,这反映了各县在宏观竞争方面差异比较大,说明67个县之间发展很不均衡;在分项计算中,67个县经济均量赋值得分的均值为63.44、经济总量赋值得分均值为64.39、金融资本赋值得分均值为66.52,与东部县域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再从3个指标的方差数理指标来看,方差较大,说明67个县之间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宏观竞争方面要素配置严重失衡。从67个县宏观经济竞争力水平经济地理视角分析,比较2014年和2016年计算结果,发现市(州)所在贫困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水平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而非市、州所在贫困县宏观经济竞争力水平变化不明显。

(二)甘肃省县域产业发展竞争力现状分析

依据甘肃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2016数据,对甘肃省67个县域分别构造了产业总量、产业结构、产业效率等3个二级指标。依据综合指标体系赋值法,对67县进行量化考核,并进行加权平均,同时参考等级值,甘肃省县域产业发展竞争力分布如下:具有绝对优势的县0个;具有一般优势的县0个;具有中等优势的县有4个;具有一般劣势的县34个;而具有绝对劣势的29个。2016年甘肃省所选取的67个县域产业发展竞争力得分均值65.49,而从各县域竞争力得分的方差数理指标来看,数值较大,这反映了各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差异比较大,说明67个县之间发展很不均衡;在分项计算中,67个县产业结构赋值得分的均值为71.44、产业效率赋值得分均值为67.39、产业总量赋值得分均值为63.22,与东部县域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再从3个指标的方差数理指标来看,方差较大,说明67个县之间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发展方面要素配置严重失衡。从67个县产业发展竞争力水平经济地理视角分析,比较2014年和2016年计算结果,发现市(州)所在贫困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水平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而非市、州所在贫困县产业发展竞争力水平变化不明显。

(三)甘肃省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现状分析

依据甘肃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2016数据,对甘肃省67个县域分别构造了居住条件、公路里程等2个二级指标。依据综合指标体系赋值法,对67县进行量化考核,并进行加权平均,同时参考等级值,甘肃省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分布如下:具有绝对优势的县0个;具有一般优势的县0个;具有中等优势的县有6个;具有一般劣势的县6个;而具有绝对劣势的55个。2016年甘肃省所选取的67个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得分均值72.40,而从各县域竞争力得分的方差数理指标来看,数值较大,这反映了各县在基础设施方面差异比较大,说明67个县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均衡;在分项计算中,67个县居住条件赋值得分的均值为76.93、公路里程赋值得分均值为68.39,与东部县域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再从3个指标的方差数理指标来看,方差较大,说明67个县之间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基础设施方面要素配置严重失衡。从67个县基础设施竞争力水平经济地理视角分析,比较2014年和2016年计算结果,发现市(州)所在贫困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水平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而非市、州所在贫困县产业发展竞争力水平变化不明显。

二、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总量水平普遍低,产业化程度不高

2015年县域经济数据显示甘肃省县级经济总量排名靠后,国民生产总值排在全国各省市县域倒数第5,单纯从西部12个省区市来做比较,国民生产总值排在倒数第3,从趋势来看,名次在不断下滑。同时从各县域的产业结构来做分析,产业化程度不高、结构单一。经济效率比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占比比较低,从县域结构内部来看,第一产业占比超过20%多达49个县,有9个县比重超过了1/3;许多县域还主要依靠传统种养业,再加之甘肃省许多县域国土面积都是限制开发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被称为“中华水塔”、“地球之肾”,承担着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责任,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还有一些县域森林资源丰富,但在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生态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潜能和作用,林业产业种类杂乱、质量不高、水平落后,“大资源、小产业、低贡献”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二)教育卫生投入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

甘肃省许多县域教育医疗人才队伍严重匮乏。受地理环境、交通等因素影响,一些高海拔地方不适宜养老,优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双语”教师和音体美专业教师紧缺,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缺师少编的现象。同时,发现甘肃县域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比全省低0.74年;从人口结构来看,67个县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13.29%,说明相当比重的劳动者知识技能很低,比全省高2.67个百分点,严重影响产出效率。文化素质不高导致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有限,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个别群众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高原地区,许多农牧民安全意识淡薄,在调查中出现了多起因火灾导致财产受损而返贫的现象,还有因交通规则意识不强而致残返贫的现象。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带动不足

甘肃省许多县域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建设工期短、成本高,受气候影响,基础设施使用寿命短,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旅游发展的基础,相比于之前,许多县的交通条件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村村通柏油路,路面硬化几乎是100%。但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村镇内部的道路路面比较狭窄,有些村镇内部道路比较乱,缺乏统一规划;另外一方面,在一些偏远山区,通达条件相对较差一些,而这些地区却往往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从长远来看,重新科学规划势在必行,这也可以为以后的乡村振兴战略做铺垫。同时县域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特大型企业比重较低。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全省支撑县域产业发展的“四上企业”仅有3006家,许多企业影响力较低,只局限于局部地区,而且产品基本都属于初级产品,缺少深加工过程,在当地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附加值较低。

三、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推动制度创新,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甘肃省县域经济要注重内涵式、品质式发展,政府要主动做新发展理念的推动者、践行者,加强政策学习和调查研究,积极推行重点项目、重大事项清单式管理,改进政务督查,强化行政问责,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的整治力度,促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快节奏落实。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供给方式。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听取民声,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

(二)强调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中要牢固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继续不断挖掘森林生态文化推动扶贫,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主要道路绿化美化和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致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丰富农村旅游环境和旅游要素;通过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合理配置草场资源,减轻草场压力,促进牧草休养生息,恢复植被,使草地生态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对维护和保护长江、黄河流域及湿地生态平衡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突出非公经济,大力发展富民产业

甘肃省非公经济是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形式,要做强做大产业开发,必须组织和引导非公经济参与。具体要结合甘肃省县域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把富民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引导和组织非公企业去开发。具体来讲,可以围绕种植业可突出特色中药材和特色林果产业;围绕养殖业可突出特色畜牧产业;围绕第三产业可突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加工制造业可突出特色产业加工业园区,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开发。

(四)贯彻创新理念,切实推进人才开发

甘肃省必须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务实、管用的创新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县域发展需要一个先导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前瞻性地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使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协同一致。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树立“大人才”观念,积极引进科技型的领军人才、物流、旅游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业态开发人才。

参考文献:

[1]福建师范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4-2015)》中郡研究所.2015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高宏霞,赵扬.甘肃县城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定西市安定区[J].甘肃金融,2010(7).

[3]卜强,冯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酒泉市为例[J].甘肃金融,2016(7).

[4]连辑,范鹏,段建玲.“一带一路”倡议导读(一)[M].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10(第1版).

[5]李瑞记.论县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

作者:杨迎军 王晓涵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兰州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