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使用单位安全风险双体系建设

电梯使用单位安全风险双体系建设

摘要:本论文对电梯使用的责任单位如何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便全面、及时、客观地评价各使用单位电梯潜在风险点,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体系,实现全面的排查、及时的治理、将事故隐患消除,增强电梯使用单位自我防控能力,防止各类事故发生,从而降低电梯的事故发生率,提高电梯维保单位的管理水平,提高电梯的使用安全。

关键词:电梯;双体系;分级管控;隐患排查

1前言

电梯作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在城市中使用已经十分普遍。特种设备作为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使用的电梯具有更大的安全方面的风险。做好公共聚集场所电梯使用责任主体单位的安全风险的管控和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降低电梯的安全事故,确保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意义重大。基于此,本论文对电梯使用责任主体如何进行安全风险的分级管控和隐患的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进行详细的介绍。

2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电梯使用单位的风险点是单台电梯及与电梯相关的作业活动。使用单位依据《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和《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进行电梯的风险辨识、评价、确定风险等级,明确分级管控的责任部门、责任人,落实管控措施,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2.1排查风险点

电梯使用单位的风险点为单台电梯及其相关的作业活动,风险点名称可以用“位置+直梯/扶梯”的形式来命名。按照《特种设备目录》,填写包含种类、类别、品种、型号、数量、位置等基本信息的《风险点登记台账-电梯》。

2.2辨识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时,使用单位应当贯彻电梯安全管理“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和操作、维护保养的要求,按照《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则》列出的事故特征,对该台电梯及其作业过程中潜在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应从以下四方面因素考虑辨识范围:人、物、环境和管理等四个因素,其中:人方面因素应包括电梯安全方面管理负责人、电梯安全管理员和电梯司机的持证情况、安全方面的培训、人员方面的配置,电梯检验人员、维保人员和乘客的行为等;物的因素应包括电梯维护保养状况、顶部机房范围及机房内的警示标识、驱动主机、层门的门锁、井道、轿厢、底坑、控制柜等;环境因素应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的内部构造、使用频率等设备环境以及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等;管理方面因素应包括电梯安全管理的机构、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操作指南、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档案等。

2.3风险评价

单台电梯的风险情况等级是以该台电梯的所有危险源中风险最高的等级确定。风险等级按照从高到低分为5级:1级、2级、3级、4级、5级,其中,1级是风险最高的,5级是风险最低的。出现下列情形:在用电梯未取得许可进行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的;在用电梯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使用资料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导致检验不合格的电梯除外);在用且是国家明令淘汰的电梯;具有非常严重事故隐患而且无改造、修理的价值,或者满足法规或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没有按照法律要求履行报废义务,没有进行注销使用登记的;电梯或其主要零部件存在不安全行为的,包括缺少安全附件和安全装置的或者安全装置失灵的;在用的电梯发生召回(含企业主动召回、政府相关部门强制召回);未对发生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且将事故隐患消除的;电梯主管部门责令电梯使用单位对有问题电梯进行整改而未予整改的;发生事故的电梯没有向主管部分报告而继续使用的;电梯维护保养工作由不具备资质的单位承担电梯维护保养工作的;公众聚集场所使用的电梯;未按要求设置电梯的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电梯的安全风险等级直接判定为最高级别1级。

2.4风险分级管控

电梯使用责任主体单位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对单台电梯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标准规定的等级原则,可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这四个风险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四种颜色表示,确定管控层级,并对该台电梯实施分级管控。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在《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的基础上,汇总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逐级评审、修订、审核、、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风险等级判定为1级的危险源,其管控层级直接判定为公司级。

2.5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电梯使用单位应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对清单进行逐级汇总、评审、修订、审核、、培训,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2.6风险告知

使用单位应结合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告知内部员工和维保单位,并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记录和管控措施的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所涉及的风险点和危险源,包含电梯的风险等级、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电梯值班室设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公告栏(参见附录C);在电梯轿厢或者醒目位置设置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

3排查治理事故隐患体系建设

3.1项目清单编制排查

隐患排查是使用单位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持续有效性进行排查确认。使用单位应组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司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对电梯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确认,对管控措施不到位的隐患进行排查。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使用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例如表3)。电梯责任主体单位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及程序等方面具有的缺陷属于基础管理类隐患,电梯的设备设施、使用的环境场所、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规程制度等要求的问题或缺陷属于使用现场类隐患。

3.2组织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的类型主要包括日常和专项排查。当使用单位不具备隐患排查能力时,可以委托资质齐全或有能力的单位和人员来帮助本单位进行隐患排查。使用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隐患排查的管理制度,并按制度严格执行。

3.3隐患治理验收

隐患治理流程包括下发隐患整改通知(或填制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施隐患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实现闭环管理。对于一般情况的事故隐患,由电梯司机、电梯安全管理员或者有关联的相关人员发现隐患后,聘请维保单位或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整改。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应立即组织整改,安全管理员要对整改的情况进行签字确认;难以立即排除的应及时进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限定整改期限。对于发现的重大情况的事故隐患,发现重大隐患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隐患消除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将重大隐患内容、存在岗位、隐患形成原因、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相关人员进行通报.对于重大情况的事故隐患,应当会同使用单位安全部门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对于检验机构、维护保养单位、乘客等告知的重大安全隐患线索,应及时进行排查治理。

4持续改进

使用单位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发生非常规作业活动(如新安装的电梯、电梯机房改造、电梯候梯厅维修、线路变更等),应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根据以下情况对双重预防体系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分析,更新相关信息: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及规范性文件变化或更新;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补充辨识出新的危险源、风险点;风险等级发生变化后,需要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调整。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5信息化管理

根据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或微信,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当地监管部门相关监管信息系统相连接。

6结论

电梯使用单位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电梯相关管理人员不但要遵纪守法、责任心强,更要加强电梯风险点及危险源的宣传和公告工作。针对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及时整改,并举一反三,自查自纠,从而提高电梯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潘国军、张省军等.DB37/T2882-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2]董彬,张洪涛等.DB37/T3452-2018《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3]贾丙丽,田洪根,李光华,宿爱香.浅谈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J].化工装备与技术,2019(40):45-47.

[4]郭怀力,徐宁等.DB37/T3078-2017《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5]郭怀力,徐宁等.DB37/T3079-2017《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6]《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则》.

作者:宿爱香 陈增江 单位:泰安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