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商品混凝土的运行模式和成本控制

分析商品混凝土的运行模式和成本控制

商品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道路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因为混凝土质量问题造成企业责任推诿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新的运行模式迫在眉睫。本文从商品混凝土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体化模式的可行性,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探讨混凝土企业成本管控问题。

1.商品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更加注重现代工程的性能,提倡走节能减排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商品混凝土运用而生。商品混凝土是由专业的企业生产,按照一定的配合比将水泥、石沙、外加剂等在搅拌站集中搅拌后以商品的形式出售,并用运输车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供应到指定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1]。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商品混凝土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使之在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上都表现了极大的优越性。在改善环境、节能减排、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受益颇多。但凡事有利也有弊,虽然近几年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势头较猛,但发展地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地区。商混企业间竞争激烈,缺乏科学的规划,重价格轻质量造成混凝土产能过剩,制约商品混凝土高质量发展。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也失去了平衡,为了改变现状,需要在混凝土的发展上不断创新。

2.发展商品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

2.1.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的提出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从现场搅拌到商品化的转变,以前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浇注成型都由施工单位负责,但商品混凝土出现以后带来了一系列专业化分工[2]。这种专业化分工将混凝土的制备和施工人为的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专业的商混企业承包,主要负责备料、生产、运输、泵送等相关任务;第二部分由施工企业承包,负责混凝土的现场浇筑和养护。这就导致了在后续进行混凝土建筑实体检测时没有办法明确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主体。而混凝土建设实体质量检测也与一般半成品不同:要在浇筑成型养护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导致不能及时的发现混凝土存在的质量问题,生产、施工单位互相推脱责任进而影响整体的施工工程,增加施工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混凝土产品种类正在走向功能化、多样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混凝土生产技术已经远远超过混凝土施工技术,原有的生产施工平衡已经打破,需要构建一种新的运行模式打破局面。

2.2.一体化运行模式可行性分析

“商品混凝土生产与施工一体化”就是由商混企业负责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浇筑和养护工作,全程对混凝土生产、施工质量监控,而施工单位负责后续的支模、扎筋等工作。商混企业自身拥有先进的制造设备以及专业的生产技术人员给一体化运行模式带来了极大的优势,但要形成一套完善的运行体系仍然离不开施工企业的帮助。首先商混企业要另外招聘一支浇筑施工队伍用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其次商混企业及施工企业双方在每道工序推进前应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工作,以便于后续的统一管理;最后商混企业也要主动加大设备的投入,持续创新施工工艺和技术,提高生产力。

2.3.一体化模式的作用

混凝土结构实体的质量与混凝土拌合过程、泵送、浇筑和后续养护等都息息相关。混凝土完全成型后进行质量检测将难以理清是哪一方造成的责任,导致互相推诿,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实行一体化后,商混企业不再是提供混凝土拌合物,而是混凝土实体构件。商混企业不仅承担了混凝土配合比、搅拌、运输工作,还负责浇筑和养护。施工企业仅需要告知混凝土相应的性能要求、浇筑计划,紧密衔接工作安排。这种运行模式使其责任主体更加清晰,有效避免因为质量问题双方企业推脱责任,有利于提高商品混凝土质量。不管是选用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搅拌还是浇筑的连续性都有具体的技术要求。商品混凝土企业具有熟练经验的混凝土技术工人、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多年的实践经验可以对混凝土生产前中后实行严格把控,而施工单位不具备这些条件。有些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混凝土性能的了解程度不深,浇筑工人不稳定,导致在浇筑过程遇到突发状况时不能灵活应对,增加了混凝土因浇筑不正规而干裂的风险。一体化后,商混企业严格监控混凝土从原材料到形成实体的每一个过程,实现了混凝土全过程质量控制,进而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总而言之,通过发展这种新模式使得混凝土质量责任更明确,质量控制更专业,有助于提高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但时代在不断进步,通过改进和创新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做好对成本的控制,为商混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影响商品混凝土成本控制的因素

3.1.企业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导致商混企业中产品成本差距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管理人员思想意识的差别。管理者对成本管控往往流于形式,不重视对于各部门相关人员成本管理意识的强化工作,仅仅试图通过扩大销售量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一些商混企业在混凝土生产初期就没有制定好生产周期规划以及精确的成本预算,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成本超标;还有部分混凝土企业不能平衡对采购、生产、运输、浇筑的成本管控,有时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依然不能全面处理成本过高问题。

3.2.混凝土直接生产成本偏高

影响混凝土直接成本的有:原材料采购成本、人工成本、机械制造费用。首先原材料的价格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市场原材料供不应求时,呈现高价的采购成本。商品混凝的质量优劣与原材料的性能直接相关,所以选择原材料时不要只考虑单方面的成本。其次当采用生产、施工一体化模式后,工人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企业又没有一套完善的福利系统,直接升高了人工成本,且有时会出现人员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不按需安置岗位,职工对成本控制认知度不够,没有养成节约意识。最后盲目采购设备、机械调配不合理等也会造成一些费用损失。

3.3.商品混凝土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升

技术人员是在商品混凝土生产施工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的人,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和成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清楚混凝土的性能,可以灵活的对混凝土配合比做出调整,也可以在混凝土浇筑养护时有效监督,及时协调现场管理人员。然而有的商混企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常出现原材料配合比不合理的情况,使混凝土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商混企业技术人员不够,难以及时给予技术支持,都会造成成本增加。

4.成本控制的对策

4.1.增强管理者成本控制意识

企业管理人要需要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杠杆,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意识,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制定成本规划,精细成本预算,对混凝土在生产、施工中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其次成本管控不单是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工作,其他员工也要主动参与,可以通过设立考核机制和定期培训教育来让员工了解成本管理理念,提高员工主动控制成本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成本管控文化[3]。

4.2.从直接生产成本方面深入成本管控

在对材料成本管控中,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是重中之重。所以首先要加强与材料供应商的联系,使之充分了解市场价格后再完善材料价格信息系统。不仅如此,在行业内,经常出现采购人员吃回扣的现象。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采购审批制度,精细材料采购计划,细分材料采购周期。在对人工成本的管控中,可以指定合理的工资分配方案,实行绩效考核,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按需按岗分配员工,不要出现五人能完成的工作安排十人的情况。在对机械成本的管控中,首先不要采购性价比不高的设备,盲目追求高性能有时会使支出大于收益;其次,要合理调配机械,避免大车小用,在车辆运输混凝土时,指定合理的运输路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油耗。

4.3.提升混凝土专业技术人员素养

企业需要积极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并在入职后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之在面临不同的突发情况时能给予生产或施工人员技术上的指导,减少了混凝土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节约了成本,加快施工进度。而除了加强培训外,还要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创新,勇于更改传统观念,在技术上寻找新的突破,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商品混凝土企业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想在行业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寻求新的突破。而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模式能够使企业责任主体更清晰,保证质量控制工作专业合理进行。但这种模式也需要反复探索和相关部门的扶持,争取在确保工程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做好成本管控,实现商混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引用出处

[1]孟书凡.商品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20(26):33-34.

[2]潘晓熙.商品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06):109.

[3]张泽锋.预拌混凝土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29):35-37.

作者:廖康君 龙玉婷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