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教育范例

家务劳动教育

家务劳动教育范文1

一、榜样引领,感受劳动价值

今天,当我们询问孩子的理想时,当明星、当老板这样的答案不绝于耳,而一旦有厨师、农民这样的答案出现的时候,总会招来周围同学异样的眼光。可见,要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必要,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引导孩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伟大价值。为此,我设计了“致敬劳动者”主题教育活动。首先开展第一个活动———赞歌献给逆行者。2020年是不平常的一年,我们众志成城,赢得了抗疫斗争的胜利,如果你是电视剧《在一起》的导演,你会选取哪些劳动者作为主角?在小组合作讨论后,每个小组呈现的作品角度不一,钟南山、张伯礼等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齐心协力,创造一个个基建奇迹;口罩生产企业夜以继日,提供充足的医疗物资保障;蔬菜种植户星夜驰援,确保各地人民餐桌供应;社区志愿者恪尽职守,筑牢阻止病毒的“防火墙”……孩子们在参与、交流中渐渐明白:当突如其来的病毒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劳动者都十分重要,抗议斗争的胜利告诉我们,战胜疫情靠的是团结,是劳动,每一个奋力拼搏的身影都值得尊敬。在引导学生们认识屏幕上的劳动者后,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寻访最美劳动者”,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最美普通劳动者的背影,在班会课上交流。孩子们积极走街串巷,行动起来,上交的作品背后有着他们自己的思考:宽阔整洁的马路上,清洁工佝偻的身影、交警叔叔挺拔的身姿、外卖小哥奔波的身影,路旁餐厅里厨师熟练的操作、田野里农民伯伯脸上的汗珠……一个个小镜头展现出一幕幕真实的劳动场面。在展示完作品后,我提出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镜头?拍摄、交流时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的答案朴实而精彩,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是我们周围的一个个普通劳动者;感谢所有劳动者们为我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假如没有了劳动,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美好的时代。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我们班主任的精心引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所有的收获都不会从天而降,从古至今,勤劳善良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我们在班级管理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明白是劳动创造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劳动。

二、实践参与,培养核心素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练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

(一)家校配合,培养劳动技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课堂说教,需要家校配合,给孩子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家务劳动也是一个大课堂,有许多需要孩子去体验、去领会、去学习的东西。学生都喜欢美食,我在班会课上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讲解了最简单的西红柿炒蛋的做法后,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孩子们双休日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从采购到烹饪的全过程,以微文的形式在家长朋友圈进行展示。这一新奇的作业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朋友圈被孩子们的劳动场景所刷屏。活动效果很好,于是我将此劳动实践作为每周的例行大餐,活动内容也从烹饪扩展到叠被、洗衣、扫地等多项家务劳动。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着,收获着。家长们在活动反馈中这样写道:【家长一】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独立生活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得以提升,相信他今后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能够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克服。【家长二】家务劳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在买菜做菜过程中接触了更多的人,发觉他能对事情进行准确地分析判断,做事不再拖拖拉拉,学会统筹安排各项事务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成功地培养了孩子们必备的生活技能,同时也将热爱劳动的种子播洒进孩子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他相信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劳动在学生的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它更是一个极其宝贵的教育过程。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引导家长改变一味重视成绩的观念,与他们一起丰富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孩子们真正告别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米虫”生活状态。

家务劳动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训、劳动能力发展、劳动意识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于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的讲话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当前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向,然而,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情形并不乐观,劳动教育课程在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因此,从劳动教育课程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缺失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据,在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但受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普遍面临着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问题,这既体现在劳动教育课程类型的单一化、片面化上,也体现在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不足上,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实效。

1.劳动教育课程单一化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并付诸劳动行为,使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劳动技能”[1]。中小学生的劳动形式有很多,均在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以及劳动意识的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保障劳动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但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劳动课程单一化的问题,多以国家层面的劳技课程作为唯一的劳动教育课程。劳技课程以生活性的劳动技术教育为例,虽然具有体系强的优势,但内容覆盖面不广,难以在自助劳动、生产劳动等教育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也不能满足学生劳动学习的需要。

2.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不足

“系统加强劳动教育”[2],是当前国家对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重点要求。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以系统建设劳动课程为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既要发挥好国家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开辟新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灵活性的必然要求。但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不足的问题,未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开发针对性的课程。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队伍,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具备有效的实施主体;另一方面,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存在着碎片化的现象,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3.第二课堂作用得不到发挥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赋予了学生绝对的学习自主权,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但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多数学校并没有有效引导学生利用空闲、放学、假期的时间参与到校园、家庭、社区劳动中。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第二课堂的缺失以及教育作用的弱化全方位限制了劳动教育的效能,给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均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原因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失,既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因素,如家长、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如缺乏足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唯成绩论教育思想浓厚

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常态化、持续性、成体系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并且,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素质教育的其他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当前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多缺乏正确的态度,最为典型的便是唯成绩论教育思想浓厚[3]。多数校领导和教师均将智育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也未能给予充分的支持,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劳动习惯难以养成。

2.专业化师资队伍欠缺

当前中小学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这也是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重要因素。首先,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总量严重不足。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但相比于德智体美课程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数量普遍较少,难以担负起劳动教育的重任,特别是随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日益多元化,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其次,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高。不少学校由其他学科课程教师充当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这种情况极大地削弱了劳动教育的专业性,难以有效发挥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生劳动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3.家校合作流于形式

劳动教育既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也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媒介。强化家校合作是构建全天候劳动教育态势的基本要求,但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存在流于形式的风险。首先,家长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家长多将教育的重点落在孩子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并不关注孩子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不仅如此,多数中小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娇生惯养,不仅不配合学校层面布置的家庭劳动任务,甚至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视作浪费时间。家长的错误观念对孩子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并且,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劳动习惯,存在好逸恶劳的心理,也间接地影响了孩子,没有给孩子形成正确的示范效应。其次,家校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家校间的交流仍然以每学期一到两次的家长会为主,并且,家长会上,很少有教师会涉及到劳动教育的内容,家长也不会主动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劳动表现。

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足

实践性是劳动的基本属性,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只有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彰显劳动的价值,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然而,实践基地的欠缺是当前导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足。中小学劳动教育仍然停留在知识教育的阶段,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认知不高。尽管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多为模拟实践,并未和真实的劳动环境、劳动场景结合起来,因而难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并且,一些学校虽然已经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但并没有真正利用好。其次,缺乏外部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教育,需要协同发挥好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个主体的作用,但学校多缺乏外部资源利用意识,并没有从学校所在地的外部环境出发,做好校外联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

劳动教育课程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也弱化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必须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1.打造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单一化的问题,要以多元化理念为切入点,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群建设,打造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出发,围绕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培育,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将家务劳动、社区劳动、公益劳动等纳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方面,从共时性的角度把握好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从历时性的角度密切不同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其次,强化其他课程的劳动教育协同作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发挥好专业化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也要从跨界理念出发,深入发掘其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凸显其他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4]。以语文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课文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诸多课程中,体育课程在劳动教育中有着最为显著的协同效果,要将劳动和体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劳动技能,锻炼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学情出发开发的课程,不仅契合学生的需求,而且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正如有研究指出,“校本课程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5]。中小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性、持续性出发,组建由副校长或教务主任牵头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将劳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全部纳入到开发小组中,并聘请其他学科教师作为参考人员,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铺平基础。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与大屏智能终端的高度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而各种类型的APP则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要立足信息化的大背景,做好线上校本课程开发。

3.加大劳动教育保障条件建设力度

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保障条件,而从当前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层面的不足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对此,一方面需要加强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的引入力度,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化发展的趋势,出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引入标准。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模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素质模型包括核心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知识、个人品质四项内容,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模型框架,强化校内师资培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跨学校培训,组织教师到其他劳动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学校参观、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利用好校园的空旷地带,开办校园农场、校园手工艺坊等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劳动,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利用好周边环境也是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接受锻炼、得到发展,而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也是充分发掘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

4.实施家校合作劳动教育模式

家务劳动教育范文3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育人体系;劳动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起点和重要支撑。我校根据党和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与“和合”办学理念,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育人方式变革,通过“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提升劳动技能、感悟劳动之美、改变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的未来型人才。

一、问题与思考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劳动教育的成效和质量。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从未停止,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形成了亮点和特色,但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还处于相对边缘状态,主要表现为:劳动特色校园文化尚未形成,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目标泛化,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缺乏校本表达;劳动教育课程存在无序性,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脱节;对“劳动”概念理解窄化,劳动教育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生活;家庭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育人实效评价被弱化。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从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建构与实践入手,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全面育人质量。

二、学校特色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劳动文化内生

将国家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与“和合”文化融会贯通,生成“我爱劳动”学校文化,实现价值育人。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人生的有效途径。我校将国家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与“和合”文化融会贯通,确立“我爱劳动”课程理念,生成“我爱劳动”学校文化。

1.回归劳动教育初心,落实“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未来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挖掘“和合”文化内涵,形成“和心、和行、和润、和融、和创”五大核心要义,通过“学校文化浸润、课程融创构建、创享课堂打造、教师成长支撑”策略,培养“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的未来型人才。学校构建实施的“我爱劳动”课程,旨在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价值,让学生学会劳动、喜欢劳动、爱上劳动:以“爱”为本,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积极劳动的热情,获得劳动实践的持续动力,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以“爱学”为基,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年段细化各项教育任务,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增长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体现“会学习”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活态”的课程理念;以“爱创”为旨,让学生在爱上劳动中打开潜能,实现个性发展,体现“能创新”的培养目标。

2.形成“我爱劳动”校园文化

我校将劳动文化有机融入“和合”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根植学生学习生活,形成“我劳动我光荣、我劳动我美丽、我劳动我成功、我劳动我创造、我劳动我成长”校园文化。各班制订劳动公约和规范。以班级卫生清洁为抓手,鼓励各班制订各具特色的劳动公约,督促学生认真负责地做好班级卫生和保洁工作。各班设立班级卫生责任区域,扫地、抹灰、桌椅摆放、垃圾清倒、卫生角杂物摆放、门窗开关、饮水机护理等均有明确分工,设立清洁委员、节能小委员、劳动委员、值日生等岗位。结合节日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与节日教育相结合,挖掘特定节日的劳动元素,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如在端午节和中秋节,将传统吃食粽子、月饼的制作搬进课堂,各班开展传统美食制作比赛,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节日的魅力,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体会劳动的乐趣。

(二)课程目标重塑:“我爱劳动”课程的目标体系

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在国家劳动教育《纲要》中表述为四条: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我校根据《纲要》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确立了“我爱劳动”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总目标是:在学校“润心树德、善思弘智、强魄健体、怡情尚美、崇能勤劳”课程理念指导下,将劳动育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构适应新时代小学生日常生活生产的劳动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中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责任与担当、学习与发展、实践与创造”六大核心素养,实现由“知识→能力→品质→素养”的阶梯式发展,培养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的未来型人才。年段课程目标是: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重点,鼓励学生适当参与集体劳动并进行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中高年级以家庭劳动和校园劳动为重点,鼓励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劳动,体验简单的生产劳动,丰富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养成乐观积极、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等品质。

(三)课程资源重构:开发“我爱劳动”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在“和合”文化引领下,从培养目标出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对接日常学习生活,融合科学、家务劳动、信息技术、实践创造等多种内容,形成“我爱劳动”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1.研制校本课程丛书

根据国家劳动教育《纲要》,结合校情和学生特点,我校研制了覆盖小学全学段的《我爱劳动》丛书,分别为低段和中高年级设置了教学内容,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和必备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2.开发校本课程内容

“我爱劳动”课程分为家庭和公益课程、奠基课程、选择性课程、特色课程、综合课程,并在这五类课程基础上,低年级和高年级分别设置教学内容。低年级教学内容包含个人生活、集体劳动、动手实践三大方面,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依托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个人生活包括整理床铺、整理书桌、系鞋带等生活技能的学习;集体劳动包括管理卫生角、整理讲台、打扫教室等劳动项目;动手实践包括美化包书纸、DIY纸盘、制作节日贺卡、设计纸飞机等简单手工制作和简单植物养护项目。中高年级教学内容分为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三个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作用与意义。我们根据课程分段目标,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由易到难设置教学内容,递进式开展教学。

3.开发“我爱劳动”《实践手册》

我校开发了与“我爱劳动”校本课程配套的学生劳动《实践手册》,分校园实践篇、家庭实践篇、社会实践篇,作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指南。

(四)教学样态创生:构建“我爱劳动”五步教学范式

我校在国家劳动教育《纲要》指导下,设计了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五步流程“设计→操作→生成→分享→拓展”,构建了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情景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我爱劳动”教学样态。设计是教师在做好教学设计基础上,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准确把握重点,讲解劳动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等。设计环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老师要讲解示范,既发挥好指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生成本堂劳动课《学生劳动操作单》。操作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让孩子进入实际劳动场所。二是在教室里通过场地布置,多媒体展示创设劳动情境,学生按操作单操作,教师指导示范,强化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专注品质,以及防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生成主要指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完成综合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如“整理书包”一课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杂乱无章的书包带给我们的问题,引发动手整理的兴趣,孩子们通过操作实践,生成分类整理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可生成劳动成果、劳动兴趣、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体验、劳动情感、劳动意志等。交流是分享劳动体验和收获,选取优秀的劳动生成进行展示分享,通过展示作品、畅谈感受、分享方法、升华情感等方式分享展示。分享过程围绕孩子劳动价值观的生成,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拓展环节包括课后继续完成劳动、再次完成劳动、写劳动收获、完成劳动实践手册、与家人交流劳动感受等,将劳动课延伸到课后,拓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之中。

(五)教学空间再造:拓展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化劳动育人途径

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劳动教育新格局,切实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为课程全面实施提供保障,我校充分调动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四类主体投入劳动教育实践。

1.拓展学校劳动教育空间

学校是劳动教育主阵地,我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和合”校园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根植于学生学习生活,形成爱劳动、会劳动的学校文化。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每日、每周、每月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养成劳动习惯,创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如书吧整理、每日教室卫生打扫、每日餐厅饭后清洁、每周五大扫除等。积极开展特色劳动活动:开设“我在食堂轮岗”活动,学生通过竞选、老师推荐等方式进入食堂,展开岗位模拟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年级劳动月特色活动,如低年级的“整理小达人”、中年级的“光盘行动”、高年级的“美化楼道”等活动。

2.拓展社会劳动空间

建设多元劳动场域,拓宽劳动教育形式,形成劳动教育合力。我校与社区共同发掘境内劳动教育资源,签订共建协议,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拓展研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德阳丰富的人文地域资源,建构“博物馆、名胜古迹+研学”“工厂+研学”“农户+研学”“村镇+研学”劳动教育研学模式。

3.营造家庭劳动教育空间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劳动教育专题培训,让亲子劳动成为家庭劳动教育的主旋律,家长与孩子一同做家务、一同做美食、一同种花草,浓浓亲情在劳动中流淌。

(六)教学评价激励:构建小学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体系

家务劳动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重要性;开发与实践

2020年3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劳动教育开展的新的指导文件。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较长时间,也一直在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受社会大氛围特别是旧有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的关注点还是集中在智育,后来才慢慢重视德育、体育和美育。而对于劳动教育,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一直都关注不够。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此,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其措施之一就是要优化课程建设,设置与中小学教育相契合的劳动课程。农村中小学教育有其特殊性,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条件还是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劳动教育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充分认识农村中小学劳动课设置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与之适应的劳动教育课是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文章将主要谈谈相关方面的认识,希望能对当前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这就是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而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劳动在学生发展和成长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劳动表面上看是一种体力劳动,实际上学生身体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其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也能够提升。劳动还能磨炼其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接触劳动的机会更多,但是现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独生子女家庭较多,而农业的现代化也使农村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常见的农业劳动。在家庭中,很多家长要么觉得孩子年龄小,很多家庭劳动都干不了;要么担心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很多学生在家庭劳动中的参与也很少,这就导致很多农村中小学生不会劳动,甚至出现了不想劳动、轻视劳动等问题。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一些农村中小学自身受到教学压力的影响,还在坚持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旧有教育教学理念,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或者考试科目的学习上,对于劳动这类非考试科目则有些忽视。因此很多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就是安排学生参与每周的大扫除活动或每天的值日活动,这样的安排不仅不规范、不正式,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劳动教育、劳动课程不重要的感觉或者认识。所以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不爱劳动,或者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浪费粮食、不懂得节约等不良行为。这说明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认真面对。农村中小学校承担着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必须发挥农村中小学校的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校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特别是要重视课程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

二、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的开发与实践

(一)强化理论学习,做好宏观规划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首先要知晓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明确劳动教育开展的具体方向,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劳动课程,进而进行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以及相关的课程实践活动。为了指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这是新时代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之后,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对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组织实施、基本保障等内容做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这些文件特别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在农村中小学也是如此。各地学校要根据各学段的特点,建立契合学校实际的劳动必修课程,在劳动教育的课时安排上,要坚决落实每周劳动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的国家要求。在此基础上,农村中小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把劳动教育课纳入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并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为劳动教育课的顺利推进做好准备。农村中小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要把劳动教育重视起来,不仅要重视劳动课程的开设,在师资力量安排上也要充分重视,以保证劳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要重视相关教师的理论学习,保证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能够按照国家要求,来合理地设置并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劳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实践。

(二)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

针对国家相关部门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要求,各地农村中小学校在确定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下,要想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推进,其工作重点就是要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开展各学科教学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首先学校要围绕培养目标来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纲要为指导设计培养目标,构建设计劳动项目;其次学校要结合劳动领域与途径,来设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依据、有参照。同时,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需要改变在劳动教育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参加劳动,这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的误区。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育部有具体的实施建议,它特别强调中小学劳动教育要立足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要着眼于打好基础来开足、开齐课程,同时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方法,注重教学效果,特别注意要安全适度,同时也要重视家校合作。所以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在课程建设上要注意其基础性和实用性,结合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要求,把劳动教育融入其中,既要有基本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整理个人物品、洗衣服等劳动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也要把学校组织的相关的公益劳动融入其中,如学校功能室的打扫、一些基础性的农村村镇劳动服务工作。在中学阶段,学校还可以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适当增加生产劳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了便于开拓农村中小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对社会的认知,农村中小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利于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相关劳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一定的准备,也能够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劳动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也要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劳动教育课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重视实践育人,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

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来看,它既包括劳动观念教育,也包括劳动实践教育。从教育的实效性来说,真正使学生参与的劳动实践教育既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还能够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的育人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一定要重视实践育人,要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来组织开展。在农村中小学校园内部,学校和教师要结合农村地区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好各种劳动教育活动。首先,要组织好每天的班级值日工作,既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还要力争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有一定帮助;不仅要引导学生爱上劳动,还要培养学生提高劳动能力。学校要利用好每周的大扫除活动,这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的重要载体。在进行大扫除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分工,力争学生全员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内边边角角的空地,建设校内种植园,可以安排学生和教师一起种植一些农作物或者中药材,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校要抓住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相关活动,如每天就餐后对餐具的清洗,住宿生对宿舍个人物品的整理和对宿舍卫生的打扫等,这些都是在学校内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学校要把劳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学生们在劳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校园外,农村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其地域优势,把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的课后作业之中。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和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进行劳动打卡活动,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劳动,并且鼓励家长参与其中。在农忙时节,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庭的农业劳动中,如农田的灌溉、农作物的收割和晾晒等工作。还要利用好寒暑假时间,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学生在家的时间,结合农村中小学生更接近农村劳动的优势,给学生安排假期劳动打卡的任务,这些任务既涵盖基本的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还包括一定的生产劳动,如夏收、秋收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做好记录,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生活经历的积累。这些劳动经历是学生进行语文写作的重要素材,能够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磨炼意志品质,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联系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在家庭中做好引导与监督的工作,家校之间协同育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学科联动,全面渗透劳动教育

家务劳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青少年

一、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观基本概念

1.劳动的基本概念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劳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作为劳动主体,通过劳动来获取自身所需生活资源,精神的劳动和实践的劳动是其两大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人们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摆脱外力的束缚,独立自觉地存在。人类社会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社会史等于人类劳动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论劳动形式如何。共同点是精力、体力、时间和知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劳动创造。人类要通过劳动把“自由的自然物”变成“人的自然物”,人们用劳动来获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在满足自身基础的生活所需后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信仰,文化艺术等等具有精神层面的物质。

2.劳动教育观的基本概念

人们对“劳动教育”一个概念比较熟悉,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把对劳动的教育划进了德育的涵盖里。《辞海》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平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2]《教育大辞典》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素养出发,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义也发生了本质改变。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是指面向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践青年人应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工作方法。

二、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劳动认识教育

劳动认识教育旨在教育受教育者要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优秀的劳动观念的养成势必成为培养青少年全面优秀健康发展的中心和重心点。在新时代,要养成青少年无私奉献的劳动观。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教育方式,以培育正面积极向上的劳动观为主,以培育不良怠慢消极的劳动观为辅。就现今在青少年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良劳动观,主要有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人民,歧视一些体力劳动的工作性质这几种错的观念。培养青少年意识到就算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做出不凡的成就,对待普通但不平凡的劳动者们都要尊重他们,要崇尚劳动。

2.劳动实践教育

从字面上看,就是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在培育青少年积极劳动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最终好的劳动成果,自己可以努力克服解决一切困难,持之以恒完成劳动的精神,要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在新时代下,我国已经进入了智能数字化时代,高科技技术工作者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在教育上我国没有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忽视了对青少年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如今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教育相结合,对青少年的培育具有系统科学性,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生活必备技能,使其在学业和生活上获得更好的幸福感。

3.劳动感情教育

党中央深入贯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推崇大众积极学习。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这对宏大发扬我国的工匠精神蕴含举足轻重的意义。奉献、诚信、敬业是劳动精神的三要素。要实现中国梦,国家的富强,就必须依靠辛勤的劳动。

4.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劳动法》的,也使建设良好的劳动法律法规进入新征程。由于之前一直忽视发动立法的教育,使大部分的劳动者在劳动上法律意志薄弱,当雇主违反了自己的劳动合法权益时,却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武装自己,这使很多单位变得明目张胆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扰乱社会劳动秩序和社会资源。另外,很多劳动者在无知情况下会违反法律法规,触碰到法律的红线。由此观之,法制治国尤其重要,要帮助青少年在劳动上培育正确的法律意识,在武装自己的同时也能成为保护伞。

三、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观的问题

在新时代下,青少年对劳动认识、劳动实践和劳动情感对调查青少年的自身劳动品格具有关键性意义。

1.劳动观念的忽视使青少年缺乏对劳动的认识

有科学的研究证明,在一个人七至九岁期间,是其劳动观念开始逐渐形成时期。就现状下,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仍有不合理:一是学校里,学校一直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是首要任务,对劳动的教育观念十分缺乏。老师都是费尽心思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升学率并不会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上。所以这导致了学生基本上都存在对劳动意识的缺失,不能吃苦耐劳的现象。二是家庭里,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所以基本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包揽并且对孩子的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另外家长也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习上。因此,青少年在关键时期无法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自然就造成青少年忽视劳动、更甚者不尊重普通的劳动者的观念。

2.传统应试教育使青少年缺乏对劳动的实践

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采取以应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古代采取科举制度选拔治国之士,科考就是寻常百姓进入官职的唯一途径。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也一直对现代的教育影响深远。这种坏的传统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了学校是根据国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来实施教育内容,只是单一的施教国家所严格规定的内容,最后的升学考试考什么内容就只教什么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只重视课本而忽视实践,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兴趣爱好的培养。本来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是丰富其精神世界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时期,但现在学校的教育仅仅只是为国家培养只会读书而缺乏实践的人才而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种地不如老子,理财不如嫂子”。

3.社会因素影响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观

就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基础经济较弱,社会贫富差距也较大,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以后能更好地在社会就业。现在社会的就业压力巨大,教育需求愈来愈加大但教育资源愈来愈缺乏。强烈的社会文化刺激,对于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来说是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的。啃老、拜金、花钱至上,贪图享乐等等只追求物质于享受的思想误导青少年只图享受,忽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者,虚荣心强。不良的文化价值使青少年的蓬勃朝气变成了乌烟瘴气,传统的勤奋劳动,劳动者光荣,勤俭节约的口号在青少年身上消失了,变成了一味追求享乐主义,鄙视劳动的心理。另外,社会上的用人机构也只看重高学历,忽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看重名校毕业生,不肯录用职校毕业生。这导致青少年只有考上名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青少年就一味地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忽视了技能方面的学习。当前年轻人一代普遍就动手能力较弱,不擅长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不能吃得苦,耐得劳,甚至认为热爱劳动的劳动人民是不合群的。

四、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劳动教育问题应有的对策

1.从学校教育角度

首先,学校要优化和完善工作教育体系,把专业培训和工作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学校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创造一个独立的教育空间。例如:学校开设勤工俭学,学雷锋活动等。其次,学校和家庭要紧密联系,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青少年在学习之余,并“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3],合理为青少年在家庭作业方面减负。最后,学校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制造更多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给青少年。

2.从家庭教育角度

首先家长要转换自身的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要一味只要求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在闲暇时间安排给孩子干一些家务活,帮助孩子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理解到取之有道,劳动使人快乐的道理。珍惜与孩子共处的亲子时间,比如: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活。

3.从社会教育角度

社会也是给青少年提供劳动锻炼的重要平台,一些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组织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实际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支持和培训青年人发扬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精神。政府要起到关键性作用,大力支持各个福利组织和社会机构,并且利用职权,建立一些公益性的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场所,鼓励学校和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学习,举办社会性的调研活动。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著.《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384页.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页.

家务劳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劳动教育;班级管理;价值

引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将班级卫生值日任务按块分给每位学生,学生各司其职。擦洗黑板这项任务,中午和晚上各由一位女生负责,一天擦洗两次。两年来,这项任务的执行者四度易人,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小玲是第一个负责擦洗黑板的女生,一个学期下来,她妈妈找到我,希望我给她更换劳动任务。她妈妈说自己得过肺癌,不希望女儿与粉尘有过多接触。考虑到小玲已经做了一个学期,我向全班学生解释后,经班委会同意,给小玲换了岗位,不再擦洗黑板。之后,我找女生小芸谈话,请她代替小玲接过擦洗黑板的任务,小芸同意了,全班鼓掌通过。两个月后,小玲的妈妈给我发来短信:“陈老师,小芸水洗黑板的任务能不能换一换?每天都要用冷水洗抹布,她因为这个而肚子痛。”我很愕然,反问道:“你家孩子平时不洗手吗?”小芸妈妈说:“老师,她有痛经的毛病!”我无语,因为擦洗黑板引起腹痛这样的理由虽然我不认同,但是这个为了孩子身体健康的理由,我无法拒绝,也无法验证,只能想办法更换。第三棒传到了小圆手里,小圆接过擦洗黑板的任务后,恪职认真,一丝不苟,别人擦洗一遍就结束,她每次都要擦洗两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也成为每天放学后最晚回家的一位学生。一个学期后,小圆的妈妈给我微信留言:“陈老师,能不能给小圆换个劳动任务?她每天回家太晚了。”其实,小圆平时喜欢向语文老师请教问题,即使不擦洗黑板,她回家也很晚,但现在家长既然提出来了,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我不得不再次说服班委会换人。这次,我找来了前任劳动委员小婕,她是在大家民主推选班委后撤换下来的。现在已经找不到人来擦洗黑板了,我只能以“创造机会让她再次赢得同学认可”的理由,希望她接过这项任务,小婕开心地同意了。然而,两周后,她爸爸给我微信留言:“陈老师,小婕手上有冻疮,最近鼻炎又发作,擦洗黑板的任务麻烦你给她换一换吧。”看到这条留言,我立即找来了小婕,想关心一下她,当小婕把手伸出来时,我却找不到任何冻疮的痕迹。擦洗黑板这项任务在执行时四次出现问题,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接下这项任务?我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偏差,核心在于学生和家长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意蕴。如何让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呢?

一、个人的群属价值:在互相成全中体悟劳动的共生价值

擦洗黑板任务遭遇“滑铁卢”后,我和学生约定好了做一个“实验”:对班级所有劳动值日按了“暂停键”,今后谁愿意打扫教室就打扫,谁愿意擦黑板就擦,不强求、不安排、不检查,完全由大家自主决定。接下来,班级里“精致利己主义”盛行,教室没几天就变得脏、乱、差,黑板也数次因没有擦洗干净,被各科老师指责。而我作为班主任,除了上课,很少提及卫生。就这样“维持”了不到两周时间,学生们实在受不了了,多次要求班级重启值日劳动。我总以擦洗黑板四次遭受拒绝为由,指出如果安排值日劳动,有的岗位又将没人愿意担当,还不如不安排。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教室变得像个“猪圈”,学校也数次批评我们班级的卫生问题,家长们纷纷给我发短消息,要求加强班级卫生管理。“煎熬”了三周后,时机终于被我等到了。首先,我召开了“我最欣赏的班级同学”评价会,请学生们匿名评选出这三周来你最欣赏的同学,并说明理由,公布在黑板上。然后,我把得票最多的五位学生的名字在黑板上列出来,请那四位以各种理由拒绝擦洗黑板的学生到前面念出推选的理由:为班级卫生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或许只是在放学后默默地扫地、倒垃圾桶或擦黑板,但同学们看到了并记在了心里。最后,我请学生们畅谈感悟,总结这次“实验”的价值意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总结了两点:

1.班集体不是班主任的班集体,是大家的班集体,每个人在履行为班级同学服务的义务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其他同学的服务,只有互相成全,才能让我们这个“大家”干净、整洁、舒服。

2.劳动的价值不只是让教室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劳动是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里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和获得班集体认可的机会,也是每个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立足点。

二、未来的社会价值:在角色模拟中体悟劳动的长远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意蕴,我又开设了一节微班会课,在课上创设了两个情景,请学生模拟:一是请两名学生模拟大学毕业后到某个单位实习,一名学生每天积极劳动,主动打扫办公室,帮助同事擦桌子;一名学生则什么都不愿做。其他学生假设自己是这个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思考:你会选择把谁留下来?二是请两名学生模拟大学毕业后远离父母到大城市生活的情景:夫妻两人抚养一个婴儿,两个人都不洗碗、不烧饭、不打扫。思考:这样的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面对不做家务劳动的对方,你将怎么办?学生热烈讨论之后,我总结了劳动的第二层价值意蕴:

1.逃避劳动,短期内你会感觉很舒服,但是等到将来我们走向社会时会发现,劳动是人生存的必备技能,缺乏劳动能力将会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所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勤加练习。

2.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大家在生活中会发现,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积极做家务,家里就会比较干净、整洁;如果大家互相推诿,家里就会变得脏、乱、差,影响家庭和谐。

三、衍生的成长价值:在解决问题中体悟劳动的迁移价值

一些学生和家长轻视劳动,认为劳动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其实,劳动能提升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助力学生的学业发展。做好前面的铺垫工作后,我再次将之前布置擦洗黑板任务遭受拒绝的事提出来,请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提出了应对方法。

1.对于伤害肺的说法:学生提出可以在擦洗黑板的时候戴上口罩,班级里为了防疫是备有口罩的,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2.对于水冷造成肚子疼或冻疮的问题:学生提出可以买一副皮手套,这样在沾水的时候不会湿到手。

家务劳动教育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特征;小学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强化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适应并且更好地生活,劳动教育是孩子们未来享受生活的基础。但学校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社会淡化、学校弱化、家庭虚化、自我惰化等不良倾向。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唯文化分数独尊的育人导向,必然会导致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大打折扣,这有悖“五育并举”育人方针,也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所以学校作为教育载体推进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当务之急。笔者结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分享,完善小学劳动教育管理,做好小学劳动教育工作。

一、改变育人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只有让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为劳动教育落实创造适切“环境”。当前,在追求高分的教育中,教育的意义被狭义化,学校、家庭、社会重视教育,但只是盯牢分数的教育,学生中形成“万般下等,惟有高分”畸形认识。如果对劳动教育没有普遍形成科学认识,甚至认为开展劳动教育会影响孩子升学竞争,这种外在的认识压力会对教师的育人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致使学校很难从容实施劳动教育,甚至有可能把劳动教育卑微化。综上所述,作为义务教育基础段的小学要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一方面要做好学生思想宣传工作,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另一方面要宣传引导家长转变唯分数评价孩子的惯性思维。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宣传劳动教育意义,让孩子家长与时俱进转变育子观念,否则再完备的教育计划、再丰富的课程设置都有可能流于形式、劳而无功。

二、开设劳动课程,保障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从孩子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开始,就要逐渐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施以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教育和锻炼。首先,构建多样化选择性强的劳动教育课程。按照文件要求确保每周1节劳动课,这是强化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课程落实中,杜绝其他学科挤占劳动课现象,积极开展校内劳动比赛,避免劳动课流于形式,突出劳动实践课教学实际效果。其次,邀请劳动模范或劳动先进个人开展百家讲堂。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劳动技能传授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通过选聘有专业技能特长的家长进校园、上课堂,每月1节课,为学生开展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指导。家长现身课堂展示劳动价值与劳动者风采,极大感染了小学生劳动热情与积极性,也促进了劳动品质的养成。最后,以劳动品格提升工程为抓手强化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来,形成家校一体、家校融合的劳动教育。

三、搭建劳动平台,推进劳动教育广泛落实

首先,开设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低年级段学生,我们可以在班级里定期组织开展劳动领域的“模范之星”或“先进个人”等系列评比活动,通过对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提高学生们的劳动积极性。对高年级段学生,学校实行校园绿化养护划分区域大包干,组织学生定时浇水、施肥、除草等,培养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其次,在学生们之中设立志愿组织供孩子们选择。在提醒孩子们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志愿者同学们前往各种有志愿服务需求的部门或机构,定期开展并从中体会服务社会所带给自己的劳动之美。再次,在每一学年中挑选重要的纪念日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比如在劳动节、学雷锋月或者每年初春的植树节前后,带领学生们开展一系列符合这一节假日或纪念日的劳动教育活动,这会在无形之中加深孩子们对于劳动教育的印象。最后,将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各学科教育理念相结合,积极寻找契合点。各学科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挖掘劳动教育内涵,找准切合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小学生在接受知识基础上认知、感受劳动,动脑思考,动手体验,收获感悟[2]。比如,通过布置写观察作文,引导学生种树、养花、栽草,体验播种、浇水、施肥劳作过程;在政治、科学学科课堂里,通过说、学、思等系列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劳动兴趣,在增长知识同时,让其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与品质。

四、开发校外资源,构建劳动教育的“密封圈”

研究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依托家庭、社会才能完成的,这是由劳动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的。如果从小缺乏劳动教育的思想引导,孩子们是很难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积极接受劳动实践的。家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要把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实现家庭化是构建新时代特征的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实践中,我们通过“正向养育课堂”向家长讲述劳动教育对幼小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教给家长正确的劳动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并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利用传统民俗节日,如春节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等引导孩子参与其中学习生活技能;通过“我帮爸妈做家务”“晒晒谁是心灵手巧孩子”活动,激励孩子感恩父母热爱劳动。这种教师正确引导、家长配合落实、孩子积极承担的路径,有利于培养孩子未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必备素养和基本技能。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文化知识讲授之余,学校可建立起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生活,让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怀,懂得劳动光荣内涵。

五、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提供劳动育人制度保障

要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育人的工作,就必须健全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首先,学校认真学习领会教育主管部门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方案精神。如区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全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实施意见》,引领学校顺应时代特征要求开展积极有效劳动教育活动;制定《全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方案》,以强有力的科学评价考核来推动学校劳动育人落地生效。其次,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践考核办法。如学校制定《小学生劳动课堂教育规范十条要求》严格劳动课堂教育行为,成立“劳动实践考核小组”以班级为单位考核每一名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多元科学完备的考评机制建立,促进教师劳动育人的实践活动积极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保障学生劳有所获、劳有所得、劳有所成,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不仅是停留在教育的口号上,也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从实际出发,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是我们育人者的任务,更是使命,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勇于担当,肩负起培育未来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厚丽.论工匠文化在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传承[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5):22-23.

[2]陈静.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1-93.

家务劳动教育范文8

关键词:劳动意识;劳动教育;幼儿发展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不断推进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幼儿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从孩子身边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从创设良好的环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注重综合评估等多个方面帮助幼儿树立劳动意识,体验劳动可以带来快乐、劳动有益身心健康等,从而促进幼儿养成积极参与、不怕困难、勇于自我探索、大胆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使其获得终身受益的自理能力和文明生活的方式。

一、创设环境,培养劳动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是激发主体自发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坚持不懈的关键因素,所以要促进幼儿劳动意识的养成,而激发劳动兴趣是前提。如,在木工坊、宝宝菜园、角色游戏室、建构区、生活坊等活动场所,或是餐前餐后、午休、下午茶、盥洗等生活环节,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渗透游戏课程化的理念,通过游戏化的情境设计,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观察和学习如何劳动。在这样人人参与的环境中,幼儿的劳动兴趣会油然而生,劳动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发展。或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和幼儿共同制作教具,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活动后鼓励幼儿共同整理游戏材料等;同时,在美工室中留出展位,让幼儿把制作的小作品一一陈列,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劳动和创作的喜悦,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坚持完成劳动任务的幼儿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如“哇,你太能干了!”“你的想法真是太奇妙了,解决了大问题!”“你能在游戏后把活动区的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真是太棒了!”等,在这样轻松的氛围里,幼儿受到了鼓励,不仅劳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且其劳动兴趣和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二、开展主题教育,丰富劳动体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做中学,在做中获得学习经验,并得以发展。教师在幼儿成长中播下爱劳动的种子,对于幼儿养成喜动手、乐思考、善合作的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挖掘节日元素,营造教育氛围,开展“劳动”主题活动

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家人一天的工作,开展“我为家人出份力”等活动,让幼儿主动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中,幼儿主动擦桌椅,整理图书、玩具,择菜、提垃圾等,为家人做着力所能及的劳动,忙得不亦乐乎。在活动后的分享环节,有的小朋友说“爸爸妈妈太辛苦了,我以后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有的小朋友说:“我要当个大力士,帮奶奶多做点事。”……在一系列活动中,幼儿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丰富了劳动体验,同时也获得爱的教育,懂得了感恩。

(二)把握教育契机,开展“劳动”主题教育

初入园的幼儿时常会出现乱扔垃圾、浪费食物等现象。对于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把握教育契机,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如,借助故事讲述、声像图片等资料让幼儿直面劳动的过程,了解劳动背后的意义。再通过分享活动“是谁每天让环境这么干净整洁?”,让幼儿了解幼儿园保育教师、园艺教师的努力付出;通过调查活动“是谁为我们准备美味的餐点?”、观看厨房阿姨的劳动视频等等,让幼儿感受到美味食物的产生是需要付出艰辛的,进而知道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巧用园本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教师可充分发挥“农家小院”的作用,开展“小小耕作”系列活动,可以带着幼儿体验拔花生、摘豆角、采摘果子等活动;也能在青青菜园换种时,带着幼儿整理菜畦、清理杂草、围小栅栏、播撒自己喜欢的蔬果的种子等等。让幼儿动起手来,体验不一样的劳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于植物的生长充满期待,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细心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成人。幼儿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虽然在劳作中幼儿动作熟练、快慢程度各不一样,但是他们能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爱心满满。足见耕作活动带给幼儿的教育效果是超越书本与生活的,幼儿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也会逐渐加深。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寻找幼儿园里最美劳动者”等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通过“幼儿自理能力比赛”“我为社区尽份力”“宝贝小帮手”等活动,鼓励幼儿为自己、为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劳动能力,推动“生活化”教育理念下幼儿劳动意识的养成。

三、家园携手,培养劳动习惯

幼儿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是现代家庭的结构特点所造成的,幼儿能够自我服务的机会很多情况下被“勤快”的成人剥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道:“要在每一颗心里点燃起热爱劳动的火花。这就是说,要帮助孩子动手去做某一件事,使其双手成为他的智慧的老师。”为强化幼儿劳动行为,家园合作不容忽视。对幼儿来说,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就是在生活中,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易于接受劳动知识,乐意参与劳动实践。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需要家园双方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要不怕麻烦,长期坚持。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微信群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劳动教育对幼儿的积极影响,并把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进行延续,让家长能与幼儿园在理念上保持一致;其次,依据劳动教育需要制订出家庭劳动的指导小策略,督促家长注意跟踪幼儿在家庭中劳动的情况,并及时反馈到幼儿园,使家长和幼儿园行动上保持一致;再次,组织“我是劳动小能手”谈话活动,让幼儿说说、谈谈自己劳动时的故事,让快乐劳动、争做小能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与行为;除此之外,可以发放“家务小清单”“周末劳动小任务”等联系单给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家长观察和帮助幼儿扩大劳动范围,增长见识与劳动本领。教师和家长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要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要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当幼儿学会一项劳动技能或完成一个劳动任务时,在给予其鼓励的同时,还要循序渐进地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不断地提高劳动能力,将劳动知识学以致用,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有引导者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才能培养出不怕吃苦、勇敢勤劳的劳动者。

四、注重评价,强化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