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教学的人文熏陶

职高语文教学的人文熏陶

一、人文熏陶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学生接触得最早且最感性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有大量的机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认同感上的熏陶。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其内容本身就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课内容具有相似的性质,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解决语文角度的工具性问题之外,还应当从艺术的角度去给学生施加一种影响(即熏陶作用):工艺也是一种美,这是一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智慧的美。景泰蓝的制作者不一定有高文凭,但一定得有高水平。在景泰蓝的制作中,水平比文凭更重要!又如古文《师说》中有一句名言,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对于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而言,对此句应当进行怎样的解读呢?在笔者看来或许可以这样解读:在这个社会中,职业高中的学生可视作弟子,老师、社会上的其他人均可视作师。职业高中的学生不必妄自菲薄,正因为闻道有先后,只要自己用心攻读术业,将来未必不如师。在课堂上将这样的思路引向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此时如果语文老师的双师技能过关,能够以相对专业的语言与理解来描述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之专业,则可以更大的吸引力吸引学生,从而给学生施加积极的人文熏陶。

二、人文熏陶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必要因素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文化课的兴趣。而兴趣的一种重要来源,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熏陶。换言之,如果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一种显性或者隐性的人文熏陶,那就会给学生的学习打下兴趣的底子。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在人文熏陶方面是大有施展的时间与空间的。由于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一般没有考试压力,也就少了应试教育的许多束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度更大。譬如《致橡树》一诗的教学,在职业高中教学的语境中就可以大胆进行拓展。这是舒婷的成名作,描述了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最为神秘,也最为珍贵的感情———爱。学生谈恋爱在职业高中内相当普遍,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去观察这一现象,会发现存在于职业高中学生思维中的这个概念,其实并不为学生所理解,更多的时候他们的爱还只是基于一种生理的萌动,还只是基于对书籍或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爱的一种直白甚至是浅俗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感情需要而言是不够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语文教师,如果教学目的性过于明确,则往往收不到效果。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让他们自己去生成对爱的理解。正如舒婷自己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自己与自己的所爱,是花与蝶的关系,还是木与水的关系,还是一棵树与另一棵树的关系?橡树与木棉的并肩而立意味着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本诗给我们带来的除了爱的思考之外,还有什么?

三、人文熏陶是职高语文教学的精神纽带

如果说以上是从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角度来梳理人文熏陶的作用的话,那当把教与学放在一起来思考时,可以发现教与学之间的一条精神纽带就是人文熏陶。要知道,尽管人们强调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乃至于最早的文字发明的历史进程中,除了最初因记载需要而出现文字之外,后来的很多时候,语文的人文性都高于工具性。尤其是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论坛、博客,还是最多不超过一百四十字的微博,人们更多时候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思想。而文以载道也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秉承的一种语文态度,其所载之道最具人文性。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人文吗?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因为在专业课的学习中,由于教者视角与任务所限,他们提供人文熏陶的机会也许很多,但能够将机会变成现实的必定极少,因此职业高中的学生要想受到人文熏陶,最重要的场合只能是语文课堂。因此当我们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时,同样也会发现人文熏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精神纽带之一。语文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是师生共同存在于文本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而这样的教学关系不是你说我听的关系,而是两者观点相互碰撞并能激发出智慧火花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的不是工具性的咬文嚼字,不是对文本进行切割的断章取义,而是基于对某一个文本的整体理解并升华成人文观点后的碰撞。如果说上面谈及的《致橡树》还是一种惬意的人文互相欣赏的话,那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解读,对“阿Q是谁”这样的问题的思考,则是一种理性的心灵对话。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人文不会缺席!相反它会以一种强大的力量,让对话双方不断地聆听对方,叩问自己。总的来说,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熏陶,这应当成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作者:王向华 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