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预习习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培养预习习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在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应该教授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其收获受益终身的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本来就具有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自主预习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加有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作为引路人和指导者,应格外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逐渐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就是教师有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最为关键的途径之一。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现状

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而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学习的热忱,才可能自主认真地进行预习。目前,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依然停留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思维中,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预习环节不够重视,认为课前的预习可有可无,往往在课堂教学中直入正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地教授和解读;同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缺乏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严重打击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致还会逐渐消失,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未能正确掌握科学的预习指导方式[1]。对于中学生而言,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悉心引导,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一整套完备的预习指导流程,尽管一些教师认识到了学生自主预习的重要性,却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没有细致标准的方法论,致使预习的成效差强人意。如此一来学生也不能探寻到自主预习的实际意义,反而认为预习无用,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升自己的预习指导水平,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继续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2]。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建议和策略

1.在预读过程中自主学习生字词,为高效课堂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在进行自主预习时最基础行为就是通读课文,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生字词。这些作为理解课文的基础,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却非常不可或缺。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初步熟悉并掌握生字词后,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当教师在具体讲解生字词时,学生已经进一步巩固了,由此可见,学生注重字词的自主预习,就如同在学习武术时要练习“扎马步”是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自主预习现代文的时候,可以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辞典来解决各种字词疑惑;而文言文作为理解难度较大的文体,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根据书本的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当遇到不能理解的文字或词汇时,可以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通过自己的查阅和检索,可以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良好习惯,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由此可见,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学习和探究生字词是修建万丈高楼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2.提升教师对学生自主预习的指导能力。可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人物,因而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成果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能力还会对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自主预习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教师应该及时改变滞后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自主预习对于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涯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还应理解自主预习对于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兴趣爱好,并认识到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存在,那么结合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量后,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忱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预习活动中,真正地动脑、动手参与实践,探寻问题的答案。譬如下一堂语文课要学习的课文是《孔乙己》,教师则可以事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自主预习行为。如:“同学们,下节课我们会一同学习鲁迅笔下一个十分特别的人物——孔乙己,那么他到底有何不同呢?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预习,找到答案。”通过这一引导方式,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自然会主动积极地进入自主预习的状态中[4]。

3.提升教师在学生自主预习基础上的教学能力。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或者是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这是不意味着学生预习的失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究更深入的知识,因而学生的理解偏差也可以看作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切入口,有助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思考,同时也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譬如,学生在自主预习《孔乙己》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迷惑,有的学生只是从情感上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可怜之人,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孔乙己的下场并不意外。大多数学生都是从表面文字分析拼凑出人物的画像。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了,对于学生的困惑与理解的偏差进行修正和答疑,让学生产生一种到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而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和理解欠缺之处迅速调整教学方向和思路,针对《孔乙己》这篇课文来说,就应该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等因素出发,逐渐充实和丰盈整个教学内容,而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于整体课文的基调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切实进入孔乙己的时代,师生共同在探究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思想领悟。换言之,学生自主预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培养其搜集和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会快速形成“懂”与“不懂”两部分内容,而“不懂”的部分则成为促进学生挖掘和进步的主要动力,可以促使学生充分依靠自己,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学会分析哪些是关键问题、哪些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哪些是铺垫等等,这些想法会聚集在学生脑海中,他们也会逐步学会有针对性地解决。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验收预习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对预习方法进行划总结和优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在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更是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此既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契机,还是实现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5]。

4.培养学生形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应循序渐进。自主预习习惯也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课堂教学不同。自主预习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律和自控,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上的。然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坚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师也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对于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从简单开始,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为主,逐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再追加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因此,教师应该设计由浅至深的自主预习安排,显示出自主预习的层次,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同时还应让学生有成就感,达到最佳的预习效果。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以主观意识为主,注重思考的基础性学科,教师不应照搬理科学科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从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开始,向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迈进,这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的,教师还应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双驾齐驱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明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科普童话,2020(26):29.

[2]韦德吉.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6):72.

[3]左慎群.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新课程,2020(22):166.

[4]潘秀玲,韦磊.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20(01):93+97.陆东旭,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高级教师。

作者:陆东旭 单位: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