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当代音乐教育论文

我国现当代音乐教育论文

1概论

1.1音乐的定义

这是音乐美学思维的逻辑起点。是音乐美学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真正的音乐艺术是物质(乐音运动)与精神(心灵运动)的动态对映过程。”这是由中国特殊的感物、体物方式决定的“音心对映论”的中国音乐美学对音乐的经典性定义。孔子的“乐”是尚有原始歌舞的痕迹并被赋予新的文化阐释的“人籁”,庄子的“乐”是宇宙自然自我创制的“天籁”[1]。

1.2音乐的本质

“情本论”是《乐记》中提出的另一条关于音乐基本问题的重要理论。蒋孔阳指出:乐以情为本,音乐的本质,就是在于表现人的情感。不过,儒家把情感纳入理性的规范,把个人纳入社会的规范,在儒家看来,情理适中的“礼乐”才是音乐的真正本质。所以儒家常礼乐并举、礼乐互释。吴毓清指出,儒家的这种“情”在《乐记》中是指乐(1e)情。即便是乐情,仍要被“礼”所规范。儒家对乐情确实有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的一系列清规戒律。道家的无情论由嵇康发展,“嵇康以‘声无哀乐’的无情境界来超越现实的有情(悲哀与疾愤),以求得内心的平和。”[1]《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都认为音乐的本质不在表现情感道德,而在平和而无哀乐。但“音乐本身虽不表现情感,却可以诱发和导引某种情感”。[2]显然,关于音乐的本质,一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指出情借乐宣,一是站在接受者主体性的立场,从欣赏角度来讲乐可导情。无论从哪种角度立论,都可以说乐是以“情”为本的。

2.古典音乐的特点

2.1重视以情感人

古代音乐主张以情感人,非常重视感情的表达。南朝刘勰指出“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肤髓”,(刘勰,文心雕龙)强调音乐须根据情性而作,才能感人至深,才能渗透肌肤,通彻骨髓。成书于唐的(乐府解题)“水仙操”一篇,通过“伯牙学琴于成连”的传说,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移情”说,认为能“移情”方能“为天下妙”,更表明当时人们从艺术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感情体验对于音乐创作与表演的重要作用。在重情美学倾向影响下,我国古代音乐创作领域出现了大量情感炽热、真挚感人的佳作。如我国古代大型琴曲<广陵散>,虽出于汉末,经唐、来、元等朝代音乐人的反复修订,我们看到现存刊印最早的琴曲集、明代朱权辑的《神奇秘谱》中的曲谱,就充溢着极为厚重的情感。全曲45乐段,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6大部分,乐曲旋律激昂慷慨、气势如虹,始终以两个情感主题音调交织、起伏、发展变化。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正声作为乐曲的主体,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脉胳,其中既有徐缓而深刻的感情抒发,也有紧张而激烈的场面描述。能给听众以感官上和心理上深深的震撼。诸如《高山》《流水》的“巍巍乎”心灵感受和“洋洋乎”的空间联想;《秋江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诗境画意;《幽兰》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愫;《秋鸿》“在霄汉”、“游心太玄”、“游心于太虚”的感悟等,从而体悟无尽虚空、妙化莹洁、幽深广远的生命情趣。

2.2重视艺术情感的真实性

追求艺术的至真至善,这在东西方的美学理论中,几乎都是一致的。它也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传统统一,早在先秦时期,(庄子>中就有:“真者,精诫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之说,(乐记•乐象篇)更提出“唯乐不可以为伪”(庄子齐物论)基础和前提。而在我国古代,真实、真情又往往和“至善”分不开,他们认为真理便是至善,求真就是求善,真善一致,善是真的基础.真是善的依托,离开求善而求真,则不可能得到真。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善包含两方面意义:其一,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与理念必须适合当时代的道德伦理标准,其二,音乐家的个人品行的修养。“唯乐而不可以为伪。是一种音乐的审美规范,同时也是一种个人品行修养的要求[2]。

2.3崇法自然,质朴天成

从老庄的重神轻形,到刘安的以神写形,乃至后来的以形传神等等,虽然各自的表述不一、角度不一。然而有一点是共通的,那便是讲究师法自然,排斥人工雕琢。庄子基于“法天贵真”、崇尚自然的思想,明确指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庄子齐物论),认为音乐美的本质是表现民之常性,表现人的自然情性,而其准则是当然而不造作,朴素而不华饰。在老庄眼里,“道”是最朴素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齐物论)顺乎“道”乃是人生最大的愉乐,也是音乐达到“天乐”这一最高音乐境界的唯一途径。因此,最高的音乐也是最自然的音乐。为了强调这种自然天成的性质[3],他们甚至认为人为的一切音乐,如五声六律,都毫无意义,这种极端的观点,显然是消极的,带有浓烈的虚无色彩,但其崇法自然的审美特征,对当时传统扎乐的突破,应该承认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3.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和的精神—和是指中国音乐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因而我们在作品中听到的常常是那种分寸感,统一感,谐和感;而不是那种音乐材料上的强烈对比,艺术表现上的大起大落。这些,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三个基本的命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音乐中的反映。虚的意境—这是中国音乐在美感特征上的要求。含蓄的美、空灵的美是中国音乐必须达到的一种境界。无论是在中国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还是在对中国音乐作品的聆听和欣赏中,都贯穿着一个韵字,国人对韵味的追求胜过对声音本身的追求,犹如中国的写意画,不求工细,但求神似。“线”的形态——欧洲艺术注重立体感,它的音乐也不例外。而中国艺术,正如美学理论家宗白华所说,无论绘画、书法、音乐、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线的艺术”。黄荟的《四季中国》主题开门见山,贯穿全曲,再加上越发显得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如果说《四季中国》不仅像一幅水墨长卷,也像一幅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的立体画面的话,它的立体不像欧洲音乐那样,全靠和声,复调等烘托旋律来构成,而是主要靠旋律自身的展衍,并通过音区,音色,织体的变化来构成的,正如同某些中国画一样,它的立体感并不靠透视学和解剖学,而是靠线,靠线的流动与交织,靠线的“立体化”。由此看来,旋律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几千年来几乎主宰一切的要素,其它因素则皆仅仅处于从属地位。“同音层递”这一特殊手法的运用,句与句相连,环与环相扣[4]。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一方面诞生于自身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土壤中,一方面受到西方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复杂更加艰辛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迈向世界的进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商品经济体制的建构日趋规范。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国人的价值观念精神面貌亦有转变,大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从传统隐形存在成为与精英并立的社会存在,他们主动寻求适合自身的特殊审美趣味以及审美理想的恰切表达方式,于是流行歌曲成为了一个恰好的媒介。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宋祖英的演唱。听宋祖英演唱有一种极佳的审美愉悦,是因为她把民族和传统音乐文化深深地融入自己演唱艺术创作当中,并把它做为一生的追求。宋祖英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质、民族神韵、精湛的艺术技巧及其艺术品味都足以区别她与其他歌唱家之不同。她的歌唱是动人的,表演也是动人的,但究竟是怎样一种风格,的确是很难说明白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从印象和直觉出发,宋祖英的表演艺术(主要是歌唱)朴实、自然、亲切、真挚⋯这简单的几个字很难概括其更深的内涵。她不追求花哨、不炫耀华丽的自然朴实中处处蕴含着亲切;她的歌声听着自然,却见高雅;她的真挚和音乐形象的生动、精美无不折射出艺术灵动的奇巧和清新。她夹杂着淳厚的民风、民情、民韵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修养的精神。在第九届青歌赛民歌组中有一首西部放歌的作品,作曲家印青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音乐素材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浪潮艺术地铺开。音乐选用了典型的西部音调素材,以浓重的民族色彩、艺术歌曲的形式带来具有着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的歌曲。它纯朴、直接、耐人寻味,传唱至今还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往往很深刻、很直接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有利宣传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中国民歌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许多著名的音乐人也运用了许多民歌里的元素。如:新疆民歌中的玛依拉半个月亮爬上来趴《达阪城的姑娘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趴克拉玛依(<红高梁>)等。民歌是中华文艺锦绣花园中的一朵瑰丽奇葩。虽然民歌来自民间,来自不同民族,它的内容、韵律中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对社会和人生的解读,正是因为它的内容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的生活、表达民众的心声,所以才能悠远流传,在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发展中起到一定的影响。

4.古典与流行的碰撞与结合

4.1民族声乐艺术。

经过几十年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声乐艺术己经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确立。中国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国土地上,经过几千年磨砺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涵盖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带有东方审美特征,一直是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民族声乐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条件下,通过吸纳、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方法理论,从演唱方法、表现形式、声乐教育到理念思维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一次新的提升,进而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可见,中国现代的民族声乐具有比较广阔的范畴,一方面包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是以京剧、昆曲、越剧等为代表的戏曲;以京韵大鼓、苏州弹词、东北二人转等为代表的曲艺音乐;以陕北信天游、青海花儿等地域性民歌和蒙古长调、苗族飞歌等少数民族构成的民歌、山歌;以秧歌、花灯、凤阳花鼓等为代表的民间歌舞的组成。另一方面,也包括吸收外来文化,如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发声方法和声乐形式的部分组成,总之,中国民族声乐是一个包罗万象、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广义概念。

4.2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演唱风格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中曾这样写道;“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有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一般说来,由于艺术家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其生活阅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在处理作品的主题内容,驾驭形势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色,然而对作品的一般阐释,或是模仿、仿照别人特色而无自我精神个性的艺术创造,不等于其创造个性的形成。称得上有独特艺术的艺术家必须是对他所表现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和认识;在形式上有着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而观众则很容易地能从这特有的独创性中一下子区别出来与别的艺术家之不同。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理家就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诗经》中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思想,那就是生活引发出艺术,语言、诗歌、音乐、舞蹈都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它们都具有强烈的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功能。真正把情感化做自然而富有风格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唱腔来咏叹。事实上,为了更好的表达作品,她既遵循语言、唱腔与音乐的内在联系,又不机械地拘于音乐所规定的节拍、时值的长短和力度速度等,在不破坏曲调旋律和节奏的完整性基础上,根据语言的语气、声调、语势作灵活的唱腔变化处理,以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正是她继承我国传统戏曲表现手法的宝贵经验。另外,在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方面的把握上,也是宋祖英歌唱艺术审美创作的一大亮点[6]。

4.4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

音乐最打动人的是中间蕴含的真情,这在古典和流行音乐中都是相同的。在现代的流行乐坛中,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产生一定的融合,周杰伦、王力宏、晏菲等歌手将越来越多的古典元素融人流行音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流行+古典”元素已成为流行乐坛的发展主流。毫无疑问,“古典+时尚”的音乐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触摸古典音乐,通过古典音乐中那种老成凝重甚至有点压抑的音乐节奏享受到动感十足的具有时代感的明快节奏,使古典音乐穿上一件休闲装,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近它、喜爱它,从而享受音乐世界中的绚丽与美妙。因此,“古典+时尚”新音乐的出现,无疑会为我国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用古典的、民族的音乐精髓与时尚的音乐元素节拍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流行时尚的古典音乐,成为中国新时尚古典主义的先锋。这种流行因素和古典音乐结合的形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利用流行元素打开占典之门。“周杰伦从小学钢琴,他的偶像是有“钢琴诗人”之称的萧邦,在专辑《11月的萧邦》中,从造型到主打歌,都以古典为基调。第一主打歌《夜曲》中,周杰伦用古典乐的底子结合流行元素,选用了弹奏萧邦夜曲的方式为自己伴奏。”“用杰伦在新歌《霍元甲》中尝试京剧唱法,这也是他首次在歌曲中秀出京剧的“女声腔”。王力宏专辑《永远的第一天》中一首歌为《感情是舞台》告诉学生他以马勒为对象,在编曲中用了《第四号交响曲》其中一个乐句,及《心中的日月》大胆运用中国古代的五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创作方法,还尝试演奏中国古典乐器陶埙。

5.结束语

音乐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一)愉悦作用。可以助兴.可以抒情,愉悦心情。(二)音乐不但是美的享受,而且是一种高级的美的享受。(三)有思想和知识的教育作用。古代音乐和流行音乐虽然在表现方式上各又不同,但是其中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相似的,好的节奏和韵律给人带来的享受是相似的。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起来,既能发扬古典音乐的精髓,又能为流行音乐注入生命力和活力,同时,能够给观众带来新奇的试听感受,成为当今乐坛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