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学风建设对策探究

新时代大学生学风建设对策探究

摘要: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风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制约了高校的发展。高校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扭转大学生学风下滑的窘境。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学风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内在逻辑,提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学风建设得到改善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学风建设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也与日俱增,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伴随而来的便是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学生上课时间玩手机、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消极懈怠的学习态度,导致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追求降低,淡薄的学习观念使得大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进一步加深,部分大学生在学业上投机取巧,更有部分大学生仅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学习,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风建设。

(二)学习自律性不强。当今社会网络游戏大行其道,教室、宿舍中存在很多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大学生,部分同学游戏成瘾,成为网络中的瘾君子,熬夜打游戏导致作息时间紊乱,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受到严重影响。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同时,熬夜打游戏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无法集中,严重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学习功利心强。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会歪风邪气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容易受到侵蚀,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大学的评奖评优,或者毕业后能找一份好的工作而学习,丢失学习的本心,只为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极强功利思想,甚至已经超过了学习的本身,这是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四)学习动力不足。有大学生认为学习无聊,出现厌学情绪,日常行为举止懒散,沉迷网络,最终结果便是产生学业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自暴自弃、我行我素。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生涯规划,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物质和精神奖励不足,学习没有成就感,这些是大学生学风下滑的重要原因。

(五)学习诚信丢失。不诚信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实施作弊行为,更有甚者在学术领域造假,对大学生群体的声誉和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如何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思想品质、理想信念、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必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道德品质丢失。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下滑。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在诚实守信,文明礼仪,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二)理想信念模糊。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不成熟,人生价值观逐渐受到侵蚀。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滋生出享乐主义,逐渐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严重侵蚀。

(三)心理问题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身心健康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但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负担引起的焦虑,就业竞争带来的压力,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同时部分大学生面对挫折手足无措,心理防线脆弱,不能承受打击,甚至选择一些极端做法。大学生独立在社会生存愈发艰难,在择业过程中情绪焦虑,人际关系处理困难,各种精神上的缺失,使他们出现严重的挫败感。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内在统一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目的具有统一性,都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水平人才。高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来解决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前提,学风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促进良好学风形成,助力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学风建设。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日益频繁,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高校要通过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思想认知,扛起肩膀上的社会责任。通过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军。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让两者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良好学风风气的形成。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提高专业认同感。处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困惑,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高校全体教职工都必须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风建设工作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对策

(一)完善制度机制,助力学风建设。高校组建校级、院级两级学风建设工作小组,推动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建立由学校党委和行政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参与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形成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听课制度、学生入学诊断制度、学风预警与援助机制、班级学风评估制度。把学风建设贯穿到课堂、班级、学生宿舍。搭建学风平台、营造学风环境、制定学风政策机制制度等工作措施,学工、教务、后勤、保卫等部门协同联动,开展学风建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每学年分别对学生开展综合素养评定工作。从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身心素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素养四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风建设。学校围绕形势与任务、校纪校规、学籍管理、安全法纪、专业思想等方面,在学生中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做好每学期首周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重大节(纪念)日等阶段教育,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日常教育与科学管理紧密结合,切实落实校规校纪,学校把严肃考风考纪、学生诚信考试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入学教育中组织新生学习。考试期间,规范考试程序,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保证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教育、引导和管理并行,逐步形成诚信自律的优良考风。

(三)改进评价方式,孕育优良学风。学校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举止,高校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对大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行为,上课玩手机、睡觉的行为,期末考试时作弊的行为,学校应依据校规校纪,严肃处理违反规定的学生,将学校的规章制度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推动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通过规章制度将能够形成优良学风的因素规范化和具体化,通过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将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考核机制,最终达到创建优良学风的目标。

(四)搭建活动平台,推动学风建设。实施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活动,提高班集体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建申报、中期验收、期末展示,找差距、展风采,把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研究型的团队,凝聚学生的集体力量,把优良学风班集体创建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自育平台;实施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从制度入手,丰富公寓服务建设内涵,通过公寓文化节,星级文明寝室创建等活动,浓厚公寓文化氛围,使公寓平安、和谐、魅力成为宜居宜学之所。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大学生科技协会为依托,以“收获金秋”科技创新节为载体,鼓励大学生科技立项,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开展“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活动,激发学生科技意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更好地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提高学风建设。

(五)实施“四项行动”,加强学风建设。围绕学风建设,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实施“四项行动”,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行动;对违纪学生的帮控行动;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行动;对异常言行学生的干预行动。实行学风预警制度,做好预警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做好预警学生的帮扶工作,帮助学生重修不及格科目,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缓解心理压力,激发预警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以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与辅导员、班主任、本院专任教师、所在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等实现“一帮一”“多帮一”的帮扶计划,共同完成帮扶预警学生的帮扶任务,全面提高学风建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对高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持续性工程,高校应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持续推进大学生学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本质上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文强.新时代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9(23)

[2]周文.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6)

[3]李化杰,李庆本,孙海萱,张云姿,邱岭.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95”后大学生学风建设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3)

作者:武昭阳 邵晶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