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越发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而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渴望和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当中,传统的课本解读和PPT授课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并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而微视频是基于多媒体技术普及与发展的产物,将微视频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当中,大幅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本文深入探究了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并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微视频是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普及的产物,微视频教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观看视频来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够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除此以外,在授课的过程中使用微视频教学能够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缩短课堂上概念性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微视频的设计与选择

教师在设计或选择课堂所需的微视频时,一定要有目的性地去进行,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内容深刻,理解轻松,初中学生能看得懂,能吃得透的微视频。若一味地追求视频中的技术含量,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则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如果教师选择的微视频内容较为单一,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内容的话,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会明显不够,学生对视频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自然无法保证注意力集中。若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喜好和思维特点进行视频选择,选择一些较为有趣,具有互动性和思考性的视频,学生们会更愿意接受,会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微视频要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教师在设计微视频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有一个较为明确、清楚的认识,而且要在微视频中有所体现,对于教学内容当中的一些重点及易错点,教师还应当再三对学生讲解,直到给学生留下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为止。例如:教师在讲解与Word有关的知识点时,微视频中的内容要集中体现关于Word的一些基础操作。同时,教师还应当为学生演练一遍Word的操作,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实践加上对微视频的反复观看,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

三、把握微视频播放的时机

微视频虽然对于授课有帮助,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将微视频做微课堂的主旋律。就如同多媒体一样,微视频始终都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综合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微视频对教学的确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微视频完美地展示给学生。这就需要初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播放微视频的时机,适当地通过微视频去向学生展示一些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学生如何发送电子邮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一遍,然后再使用微视频播放具体的操作细节,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记住操作流程,并通过接下来的时间操作彻底掌握如何发送电子邮件。再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使用微视频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学习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四、鼓励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微视频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很多学生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忘记在课堂上所掌握的技能。长此以往,使得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始终得不到提高。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必要的条件进行课后复习,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微视频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在完成一章节的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反复观看微视频的小任务,以此来达到课后复习的效果。通过课堂的内容讲解、实践操作以及课后的复习,能够让学生彻底记住所学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例如:当学生学习了与Excel有关的知识之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练习,很快就会忘记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当学生再次面对Excel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将又是一个陌生的软件。若学生在课后通过智能手机登录移动设备进行课后复习的话,则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即便日后面对Excel有所生疏,也不至于完全陌生。五、结语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视频对于教育工作的帮助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及微视频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孟宏.浅议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7(3).

[2]翁力.探究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信息系统工程,2015(4):150-151.

作者:杜伟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