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叙事治疗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当地文化,重视人们应对问题的本土知识和技能,强调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借助外化的世界观将人和问题分开。心理健康工作者秉持“去中心化、有影响力”的定位,并以提问而非直接的指导或教育作为主要干预方法。介绍了提问模式和集体叙事实践方法等两种实践模式,并阐述了在灾后心理援助中如何使用提问模式和集体文件开展应用实践。在保持叙事世界观的基础上,有机地调整工作思路和干预方法来适应当地文化和人群特点,是本土化实践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本土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叙事治疗,叙事社区工作

以叙事治疗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流派,在家庭治疗、社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带来了后现代的世界观、理论模式和实践方法,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创新[1-3]。本文以叙事治疗和叙事社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从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实践模式及其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叙事治疗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叙事治疗与叙事社区工作

叙事治疗是由家庭治疗大师MichaelWhite和DavidEpston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叙事治疗的发展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密切相关[4]。叙事治疗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哲学,尤其受福柯和德里达等的思想影响深远。福柯关于“现代权力”、“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德里达关于“解构”的思想,是叙事治疗“解构”、“外化”、“似无还有”(absentbutimplicit)等治疗实践的理论源泉。除了后现代哲学外,布鲁纳的叙事心理学、梅尔霍夫的人类学、维高斯基的潜在发展区等思想,也是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发展出重写对话,重组会员,定义式仪式和鹰架对话等治疗实践。叙事治疗平等、开放、多元的治疗理念,对家庭治疗领域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创始人的社工背景,叙事治疗在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家庭治疗领域之外的实践。White在20世纪90年代同澳洲土著人社区合作,开创了叙事社区工作实践。叙事社区工作以叙事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社区工作的特点,引导社区人群总结他们应对特定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反思应对方式背后所蕴含的重要价值观、人生目标、希望或梦想等,并将其制作成社区文件,通过分享社区文件,促进人与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从叙事治疗和社区工作的视角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让个体努力去迎合或达到各种“客观科学”的、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而是帮助个体发展应对特定心理问题的经验和技能,协助其识别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和人生的特定目标、价值观,并按照这些目标、价值观积极主动地改变和塑造自己的人生。通过总结这些故事、经验和技能,并在特定人群中分享和传播,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围绕类似的价值观,促进不同人群和社区之间的联结。

2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

2.1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专家,都有从人生经历中发展出的人生知识和生存技能。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合作者和记录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双方一起合作的过程。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定位是“去中心化,有影响力”。White[5]9认为治疗师不是人们面对问题或困境该采取何种立场的作者(去中心化),但治疗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发挥影响力,引导人们决定立场,做出选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工作者不是处于中心位置,人们的人生经验和追求才是核心和方向。心理健康工作者通过提问、结构化的心理健康活动来发挥影响力,引导人们发展偏好的人生和更好地应对问题。

2.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转变———从专家知识转向本土知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经历了一场解释性转变(interpretiveturn),从外来专家为当地社群、个体做出解释转变为让社群、个体成为自己人生的解释者。这一解释性转变的实质是将重心从专家知识转向人们的本土知识(localknowledge)或内在知识(insiderknowledge)。叙事治疗创始人之一Epston认为:“内在知识是本土、特殊的,有时是独特的,因为它们常常来自于人们的想象和灵感。内在知识又是谦逊的,不寻求对‘觉知(knowing)’的垄断,而是支持许多不同种类和方式的‘觉知’。内在知识由故事承载,不提供宏大的知识体系。”[6]因此,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再是专家或“科学”的知识,而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特定社区中人们的本土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建构和传播人们的本土知识,促使面临类似问题的人群可以从不同的本土知识中学习获益。心理健康工作者通过相互衔接的提问访谈或结构化的活动,帮助个体和社群从应对困境的特定经历中发展和总结本土知识。

2.3使用文件来记录和传播本土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治疗文件是叙事治疗的一大特色。治疗文件可以将人们在访谈中所发展出的本土知识,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促使这些知识能够不被遗忘,让人们可以带着这些知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人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不同形式的文件来记录和传播人们的本土知识,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文件的形式包括:信件、声明书、应对手册、精心编辑的音频或视频资料、证书、贺卡等。制作文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心理健康工作者和人们核对文件的形式,在文件中如何记录特定的知识和经验,使文件以贴合人们经历和偏好的方式记录。文件记录的是人们自己关于知识和经验的语言,而不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观点或看法。在知情同意后,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使用这些文件帮助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有时还可以通过使用某一社区人群的文件来帮助其他社区人群[7]。

2.4叙事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理解

2.4.1心理问题的产生

传统心理治疗流派从个体视角看待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叙事治疗的视角更为宏大,倾向于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待心理问题的产生。叙事的这一视角主要受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关于现代权力理论的影响。Combs和Freedman[8]指出现代权力并非来自于一个中央权威,是由论述承载。现代权力诱导我们管理自己。我们倾向于努力履行主流论述,把我们同它们所视为好的、正常或成功的标准比较,并通过比较来评价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叙事治疗认为人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们不能达到社会文化中所倡导的某些标准,从而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失败的。另一种情况是人们能够达到社会文化的某些标准,但达到标准的过程带来的影响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2.4.2外化理念

叙事治疗的外化理念认为人是人,问题是问题,人和问题是分开的。White[5]39指出外化对话把心理问题客体化(objectification)来对抗将人客体化的文化实践,这促使人们的身份认同与问题分离,问题也不再代表了人的本质。叙事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外化理念,在活动中促使人和问题分离。当人的身份认同不再被问题纠缠时,就会有更多的力量和知识来应对问题。

3叙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模式

根据叙事社区工作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包括两个阶段[9]:(1)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心理健康工作者访谈特定人群的代表。这些代表了解该人群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通过访谈可以对该人群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双方也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后续活动的开展。(2)实践阶段。心理健康工作者同人群代表合作,以符合特定人群偏好的方式开展活动。实践阶段的方法有两大模式。

3.1提问模式

提问模式是由美国叙事治疗大师JillFreedman和GeneCombs[10]发展出的实践方法,通过大的提问和现场访谈的结合,来帮助人们分享和总结应对问题的知识和经验。通常一次活动持续1.5小时~2小时,设计1个~5个大的提问。这些提问通常比较笼统而宽泛,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回应。提问的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影响性提问,这类提问包括外化、寻找闪光事件、发展偏好故事、重组会员以及总结知识和技能的提问。另一类提问是反思性提问(reflectionquestions),这类提问往往是在影响性提问之后,邀请人们反思和学习彼此的经验,分享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促进社群内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例如,在一个影响性提问回答完后,可以问:“在刚刚的分享中,有没有谁的故事触动了你?对你有所启发或帮助?”在人们回答每个大的提问时,心理健康工作者都要对回答问题的人做简短的访谈,以便让对方的回答可以更丰富和更具体。访谈是围绕大的提问来设计,力求简洁、聚焦,不能偏离提问所涉及的范围。通过大的提问和现场访谈的结合,可以帮助人们分享应对问题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将知识和经验制作成文件,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3.2结构化集体活动模式

结构化集体活动模式主要参照集体叙事实践方法(collectivenarrativepracticemethodology)。Car-michael和Denborough[2]指出集体叙事实践方法通常以社区生活的日常仪式为基础。人们同自然、运动、歌曲或历史的特定联系都可以成为活动开展的起点。这一模式通常整合当地文化相关的隐喻或风俗习惯,包括生命树、生命风筝、爱与关怀之扇、人生菜谱等实践方法[11-14]。以人生菜谱为例,这一方法以菜谱为隐喻,帮助人们总结应对人生困境的知识和经验。人生菜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美食和记忆———探索积极的联结,引导人们谈论最喜欢的美食以及相关的记忆。这一部分注重引导人们分享关于美食的美好记忆,并让人们熟悉菜谱的形式。第二部分是人生菜谱,这一部分引导人们发展出自己的人生菜谱,这一菜谱并非是关于整个人生,而是针对特定的人生经历,引导人们总结蕴含在经历中的人生知识、生存技能和应对问题的方法。人生菜谱包括:原料、来源、做法、诀窍和仪式五个部分。例如,一个人要制作“走出困境”的人生菜谱,原料可能包括信心、勇气、坚韧、希望等。来源部分追溯这些原料在人生中的历史。做法是指人们如何使用这些原料来走出困境。诀窍是指人们从走出困境这一经历的心得领悟等。仪式是如何分享人生菜谱,可以是一种庆祝活动,也可以是一种纪念仪式来表达我们对特定人物的感激。第三部分展示人生菜谱,这一部分引导成员分享和展示彼此的人生菜谱,可以将不同的菜谱组合成一本人生菜谱书,也可以颁发证书。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邀请重要人物参与,或者一起烹饪最喜欢的美食,同时分享自己的人生菜谱。

3.3制作和传播心理健康教育文件

在实践阶段,心理健康工作者专注于记录人们在活动中所分享的故事、知识和技能。记录的内容是人们讲述特定内容的原话,可以是一些关键词或特定的语句。在实践阶段结束时,双方一同合作将这些记录制作成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文件。例如,针对厌学这一主题,可以制作“厌学应对手册”,在手册中总结特定人群应对厌学这一问题的故事、知识和应对方法;也可以参照White等[15]的做法,成立虚拟的“反对厌学协会”来颁发协会证书,在证书上注明个体应对厌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将实践阶段的视频资料编辑成一段“应对厌学”视频,得到使用许可后可在其他面临厌学问题的学生群体中播放这些视频资料,以启发这些群体发展自己的应对知识和技能。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形式的不同,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使用和传播这些文件,促进更多的人群获益。

4叙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

2016年7月,笔者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中科院心理所和江苏省心理学会组织的江苏省阜宁县龙卷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负责到受灾的村庄走访当地居民,评估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初到灾区,笔者被分配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向居民发放,资料上记录了如何应对灾难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可以求助的机构和电话。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尽管非常科学,但却不涉及任何当地文化和本土知识,也看不到当地居民如何应对灾难的影响。叙事治疗创始人MichaelWhite曾指出:“没有人会被动接受创伤,人们总是在应对创伤,总是在采取行动来避免或减轻创伤的影响。这些应对和行动是由人们的人生知识和生存技能所塑造,反映出人们在人生中所重视珍惜的事物。”[16]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加贴合当地文化,凸显当地居民对灾难的应对和本土知识,笔者开始在走访中使用叙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1以贴合当地文化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笔者在走访当地村民时,并非采用正式的访谈形式,而是与村民进行“闲聊式”的对话。阜宁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苏北地区。与沿海大城市相比,当地农村居民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了解甚少。相对于沿海大城市邻里之间的疏远和隔离,当地农村居民更习惯于相互的走门串户闲聊。因此,根据这两个重要差异,走进村民的家中,进行“闲聊式”的对话,能更加贴合当地文化,村民在对话中也更轻松自在。还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在设计心理健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村民当时的需求和日常安排。笔者曾计划使用提问模式开展一次社区集会来组织村民相互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但当时恰逢村民领取生活补助,忙于生产自救,因此活动未能成行。最终笔者改变计划,使用集体文件来走访村民,通过这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2在走访中访谈和记录村民对风灾的应对

对话看似“闲聊”,但笔者通俗语句的背后是叙事治疗的专业提问。走访中,笔者会先了解村民当下的日常生活状况,饮食起居等,这个话题通常村民比较愿意交谈,也能让笔者了解村民当下的生活困难,并及时向有关机构汇报。交谈中,村民往往会谈到风灾带来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影响。笔者在这时就会用一些通俗的提问来了解村民如何应对这些影响。例如,当村民谈到有时夜里睡不着觉,感到害怕,笔者就会问:“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时,你怎么帮助自己呢?”然后通过一些澄清和总结,一字一句地复述和记录村民应对害怕的本土知识。当遇到一些健谈、喜欢分享的村民时,笔者会更主动地提问来邀请他们分享应对风灾影响的经验。例如,笔者会问:“你现在这样开朗乐观,看起来比其他人的状态都要好。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村民,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来?”然后通过一些细节性的提问,一条一条地记录和总结村民的经验。

4.3根据走访笔记制作应对风灾的集体文件

走访村民一段时间后,根据笔记上记录的本土知识,做一些简要分类和文字处理后,笔者制作了该村村民应对风灾的集体文件。这份集体文件反映的是当地村民如何应对风灾带来的影响,这些应对反映着当地村民的人生知识和生存技能。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除了笔者为了让语句更通顺,加入了一些辅助用语外,这份集体文件使用的都是当地村民的原话和关键词。用他们的语言来制作集体文件,体现的是“去中心化”的立场。

4.4使用集体文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制作完集体文件后,笔者回访了部分村民。当笔者一字一句地念这份文件时,他们一方面对自己分享的经验感到很骄傲,另一方面,在交谈中他们又贡献出了更多经验,丰富了集体文件的内容。对于那些之前没有分享经验的村民,尽管不是每条经验他们都认同,但他们常常也能在最后分享出自己的经验。因此,用分享、探讨的口吻对话,不把集体文件当作权威资料,是实践的关键点。通过走访来访谈和记录当地村民应对风灾的本土知识,使用这些知识制作集体文件,并通过集体文件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是叙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灾后心理救援中的实践形式。叙事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当地文化和本土知识,通过引导人们分享应对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社群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叙事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使用集体文件来促进本土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心理健康活动,不同人群和社区中传播,促进更多的人群获益。这一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费俊峰 赵兆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