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记叙文范例6篇

叙事记叙文

叙事记叙文范文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书山东河工事

[清]张惠言

嘉庆二年,河决曹州,山东巡抚伊江阿临塞之。伊江阿好佛,其客王先生者,故僧也,曰明心,聚徒 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有司杖而逐之,蓄发养妻子。伊江阿师事之谨。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出则招纳权贿,倾动州县,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河工调发薪刍夫役之官,非王先生言不 用也。不称意,张目曰:“奴敢尔,吾撤汝矣!”其横如此。

内阁侍读学士蒋予蒲,王先生广慧寺之徒也,以母忧去官,游于山东,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巡抚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僧道士绕坛诵经者数十人,巡抚日再至,蒋学士、 王先生从。及坛,蒋学士北面拜,巡抚亦北面拜。王先生冠毗卢冠,加沙①偏袒,升坛坐。学士、巡抚立坛下,诵经毕,乃去。如是者数月。河屡塞。辄复决。其明年正月,王先生曰:“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吾以法镇之,某日,当合龙,速具扫②。”巡抚曰:“诺。”先期一日,扫具,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巡抚至,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呗音诵经咒。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三投,举手贺曰:“龙镇矣!”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明日,水大甚。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扫下,数百人皆死。居数日,王先生又至,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张惠言曰:余居江南,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及来京师,杂询之,多目击者。呜呼!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王先生既蓄发,名树勋,以资入待选通判。本扬州人,或曰常州之宜兴人。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 僧号嘿然。嘿然者,亦其未为僧时号。伊江阿谪戍伊犁,王先生送之戍所。闻其将归谒选③云。

(选自《敬柯文集》三编)

[注] ①加沙:“袈裟”,佛教徒的法衣。②扫:通“埽”,治河工程中用以护堤和堵口的器材,预先以柳、草等捆扎而成,大者杂以土石。③谒选:去吏部等候选派。

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巡抚伊江阿昏聩无能的一项是( )

①伊江阿好佛 ②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 ③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 ④巡抚择良日筑 坛于公馆之左 ⑤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 ⑥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先生过去当过和尚,曾经因为贻误了一些士大夫而被驱逐,但巡抚伊江阿却十分相信他,对他 像对待老师一样恭谨。

B.蒋学士本是王先生的徒弟,后来被伊江阿请来治理黄河,师徒二人互相勾结,不但没治好黄河, 反而使好几百河工枉送了性命。

C.伊江阿由于昏聩无能,听信王先生和蒋学士的耸惑,多次治理黄河无功,因而被贬谪戍伊犁,但当王先生送他去时又听说他将要回来等候吏部选派。

D.本文叙事简洁,选材精当,略写王先生的出身及其专横表现,详写其故弄玄虚用所谓佛法治黄河 的丑态,使文章的讽刺意味大大增强。

解析:《书山东河工事》写的是清代时治理山东黄河决堤的事,揭露了清代统治者凶残任性而又昏聩无能的丑态。文章叙事简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昏聩而又专横的山东巡抚伊江阿和他的帮凶王树勋的丑恶形象。文章先介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山东巡抚伊江阿,接着马上揭示出伊江阿好佛的特点,以引出另一主要人物王树勋。在重点介绍王树勋的耸惑巡抚和专横之后,又带出第三人蒋学士。主要人物全部登场后详写他们治河的事,把王先生和蒋学士、伊江阿的丑态尽显出来。最后作者又直接站出来写几个人的结局,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还使读者对清朝政治的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答案:1.①的“好佛”和②的“筑坛”都不是“昏聩无能”的表现,⑥表现的是专横,所以选D。2.文中是写王先生将要回去等待吏部选派,而不是伊江阿回去等待吏部选派,所以选C。

【技法指津】

叙事类古代散文与记人类古代散文不同,它主要通过叙事,或体现人物品格,或表达作者情感,或反映某种哲理。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时,除了要注意事件中人物的言行心理之外,更要注意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局,看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什么环境中发生的,在事件的过程中有些什么人加入进来、有些什么事发生,事件的结局又是怎样,努力从中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悟出事件所蕴涵的哲理。而所有这些,都需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得出,不认真仔细地阅读是难以理解到位的。

具体阅读方法如下:

1.认真阅读,梳理好层次。

古代记叙散文的叙事是非常讲究层次的,所以在阅读时要注意它的层次性。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历代评论家十分赞赏。《荆轲刺秦王》,结构层次清晰: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本文写得沉雄悲壮,叙事中有着很强烈的抒情笔触。这样梳理文章层次,有助于我们从中提炼如“剪裁恰当,详略有序;铺陈夸张,讲究修辞;善用神话和寓意说理”等这些叙事特点。

2.概括要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其中也有对秦穆公的老谋深算以及晋文公的冷静沉着的表现。《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再现了当时血染秦庭的壮烈场面,塑造了荆轲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鸿门宴》展现了项羽与刘邦的激烈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樊哙、张良、范增……

3.鉴赏语言艺术。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叙事是要说话的,因此要特别注意说话人说话的态度、切入点、内容以及结果。说话人的态度主要因听话的对象不同而变化,同时说话人的性格也决定了说话人的态度,能说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只有李逵,林冲、吴用等情形再急也不会有这语言。谈话的切入点也非常重要,如果触龙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去劝说赵太后,结果肯定是遭“唾面”,而触龙从不爱吃饭、宠爱幼子入手,最后才说到正题;烛之武选择“夜缒而出”的方式,打消秦伯的戒备之心,使说辞得以完成。古代先秦散文中记叙的人大多长于辞令,或机智幽默,或生动有趣,或言辞犀利等,从这些方面分析人物,更能把握人物特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见秦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

(选自《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克攻取,诏令天下(克服)

B.荆王亡走,东服于陈(归附)

C.武王将素甲三千(带领)

D.大王诚听其说(如果)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随荆以兵,则荆可举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以视利害,何国可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右饮于洹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淇水竭而洹水不流 蟹六跪而二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向南攻破了宋国,向东打败了楚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在中部使韩、魏两国臣服,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亡国。

B.秦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大破楚国,可是秦国的谋臣们却没有将战争进行到底,而是引军后退,重新与楚国讲和。

C.商纣王拥兵百万,周武王只有士兵三千,但只战斗一天,周武王就攻破了商纣王的国都,占据了他的土地并统治了他的人民。

D.赵襄主在城池即将被攻克的时候通过占卜预测吉凶,并派张孟谈打破了韩、魏与智伯的约定,最后与韩、魏联手打败了智伯,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地位。

叙事记叙文范文2

时间像流水一样悄悄地溜走了,一个快乐的、愉快的、开心的暑假也悄悄地被带走了。在暑假里发生的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反复地出现在眼前,让人难以忘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描写暑假记忆的叙事作文汇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暑假记忆的叙事作文汇编文1

暑假转眼间过去了,当我看到那些照片时,我又想起了我去东莞雷明军武道的事。

7月26日,我离开父母,跟着表姐们一起去了东莞。初到军武道,我先认识了宿舍里的“战友”,她们对我很友好,我一下子感觉轻松了。我开始认为在那生活很苦,因为洗衣服自己洗,衣服自己晾自己收,后来才发现,严肃的教官司,也很亲切;有时说我们,只是想让我们做好而已。

让我最难忘的是感恩活动和最后一天。感恩那天,我们先被带进了一个多媒体教室里,屏幕上开始播放感恩视频,那微不足道的小视频,我越看越哭。视频中播放的是爸妈几年来教会我们的东西,爸妈说的话多,只想让我们记住,可是却被我们说成啰嗦;爸妈老了,做事越来越慢了,我们就总是说:“妈,快点!”在我看到爸妈写给我的信时,眼前的一切都迷糊了,要知道,那儿不能带手机,也不能带电话手表,现在,在我眼前的,不是信,而是爸妈对我的爱!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哭了,不仅是感动,也有伤心什么的,都让泪水把它冲走。

最后一天,我们要走了,我们送走国旗后,开始表演了。很快就到我们了,整理服装,稍息、倒立、蹲下、敌拳、口号,我们五个方队表演完后,开始授衔了,我变成了彩虹一级的军人了,我那时开心极了。

我一定会记得那些难忘的回忆的!

描写暑假记忆的叙事作文汇编2

哇!漫长的暑假过了,让我开始想起暑假快乐的时光。想着我暑假玩得心花怒放,就好想找哆啦A梦拿出时光机,让我回到暑假的第一天……

暑假,我到外婆家,要先坐车到高铁站,搭高铁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左营站了,然后再转搭公交,外公外婆已经在凤山车站等我们了。看着外婆笑呵呵的样子,我最喜欢了!

有时候外婆会带我去田里拔萝卜,我们拔到许多奇形怪状的萝卜。我们把萝卜煮来吃,把萝卜做成沙拉,我请妈妈吃,妈妈吃完了之后竖起大拇指说:“赞!”我听了真开心!不过,这都是外婆的功劳,因为外婆种的萝卜最营养、最好吃。

唉!现在开学了,每天又要早睡早起了,我的眼睛又快变成熊猫眼,上课时,我又容易打瞌睡,幸好,我有好同学会叫我起来上课;我一看到老师和同学就精神百倍,因为老师和同学们每天都会给我鼓励,让我有充沛的精神;他们是我的精神小精灵,在我的生活中,一辈子都少不了的好老师、好同学!所以,每节下课,我们都一起分享暑假中,最深刻难忘,最美好的记忆,聊得大家哈哈大笑!

描写暑假记忆的叙事作文汇编3

虽然这个暑假我要补课,非常累和辛苦,但是我却非常开心,因为在上课的期间,有一个非常幽默的老师教我们政治,逗得我们非常开心,嘻。还有一个温柔的化学老师教我们化学,所以我非常开心,在上网的时候,可以认识这么多的好姐姐和好妹妹,平时,我不开心的时候,查字典的妹妹经常安慰我,我有困难的时候,你们也会帮助我,我写的每篇文章都有你们的支持,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真是好棒好善良。我好喜欢你们。和你们在一起非常舒服和非常开心,

这个暑假,我有很大的收获。也是最快乐的一个暑假。太谢谢你们了,就快开学了,好舍不得你们,希望下个暑假还能和你们在一起。

开学之后,我就不能经常来查字典看望大家了,555,但是我会永远记得你们,也会默默的祝福你们。

最后,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也祝每一个人,在新的一个学期,有新的开始,学习猛进,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永远快乐。

叙事记叙文范文3

——题记

天,好像听到了我心中的悲伤,滴滴答答的雨点肆意地怕打着车窗。回想往日他那温柔的笑脸,泪沾裳。苦涩从嘴中满开,飘渺的眼神在空中游荡,似在寻着他的身影。花,红的是那么艳,树,翠的是那么美,可是我的心情却像衰败了的野草,那般无助,那般惆怅。

车,稳稳地停在了村口,悲伤的脚在地上抖了一抖,不知是激动还是怎的。望向那辽阔的菜地;嗅着那清新的空气;踩着那湿软的土地。颇有一种远离了人间油腻的味道,暗淡的心也不由得变得明媚。这里有着他留下的足迹,有他留下的味道。这是他住了四十年的地方,对面就是学堂,往日的画面好似浮现在眼前,他背着书包来到学堂,时而调皮时而认真,脸上永远挂着那温柔的笑。我不由的伸出手想要抓住,换来的只是现实的骨感。“你住在这儿么?”望向声音的源头,不由得让我揉了揉眼,试探却带着激动地问了句:“爷?”晃神过后,只有眼眸中溢满的失望。他不是爷爷,他虽然有着和爷爷一样锃光瓦亮的脑门,却比爷爷瘦了不少。“哈哈,闺女,我可不是你爷爷,你爷爷姓王吧?我和他可是老战友啊,我们可是光着屁股玩到大的!”得到了我的肯定,他像见着亲人一般拍了拍我的肩膀,慈爱的看着我。

“你爷爷进来可好?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见过了啊。”他无意的问候和感慨,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心底的那根心弦。“他…他去世了……”低沉并颤抖的话语充斥着我心中的悲伤。世界顿时陷入了沉默,风似乎也在倾诉着他心中的悲凉。“爷爷,我扶您回屋吧。”我和爸爸搀扶着他,走向他的屋子。他拿过床头的照片,激动的泪花在他的眼眶中肆意地打转,用衣袖拭泪,然后略带得意地对我说:“这…就是你爷爷当年的模样,他那时还有着头发,”含泪的眼角也不由得弯了弯,泪从褶皱的眼角滑下,“哎,那时的我们每天不知道多开心,他也时常和我吵架、怄气,但每次都是他主动承认错误……”微红的眼眶透露着我内心的伤感。“他…他怎么能走了呢!哎,真是天意弄人啊!”平时一直严肃的爸爸,也不由得抱头痛哭起来,我看了看他,死死地咬着嘴角,不想给他再添加一丝悲伤。整个下午我们都在老爷爷的回忆中度过。“闺女啊,你爷爷去了也不要太伤心了,珍惜眼前人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后悔、才去追忆……”老爷爷的这句话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想想平日里我的所作所为,呼风唤雨,父母都在我的眼色中行事,悔恨、自责、愧疚在我的心中蔓延,是呀,我是该珍惜珍惜眼前人了,不要等真正失去了他们,才自责、后悔过去为什么不对他们好一些,不多给他们一点儿爱呢?

“闺女,有空多来村里转转,爷爷带你玩,而且也多给你讲些你爷爷的故事!”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望向身后那越来越小的身影,我不由得弯了弯嘴角。

叙事记叙文范文4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条主线。它是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文章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使之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记叙文是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素材就是珍珠,而线索就是串起珍珠的彩线。离开了线索,素材再熠熠闪光,也只能七零八落、散乱无序,不能成为一件珍品了。

一、记叙线索有哪些类型

写记叙文,可以用人物作为记叙的线索,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以“邓稼先”为线索,记叙了“邓稼先”的生平及伟大的贡献,使我们意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有的记叙文也可以用事件作为记叙的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要不要羚羊木雕”为线索,展现了一家三代对物质和友谊的不同看法,引发了我们对这类问题的深深思考。记叙文也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为记叙的线索,例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以“第一本书”为线索,回忆了“我”儿时上学的乐趣、同学的友谊,也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间的温情。记叙文还可以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爸爸种的夹竹桃花落了,一条是爱花的爸爸去世了;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也是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一是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两条线索把庞杂的内容有机地连在了一起,突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可以使故事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人物的情感更加复杂。在写作时,明线一般是指呈现于文章情节发展表面的线索,读者往往很容易能从文章中直接找出来;暗线则是隐藏在情节发展内部的线索,常常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才能得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实现明线和暗线的叠合,不仅可以营造动人的情境,还可以打造精巧的结构,丰富故事的内容。

具体地讲,记叙文线索的类型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 以人物作为记叙的线索。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以“母亲”为线索,记叙了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母亲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件事。

2. 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发展顺序为线索来写的,先写爬悬崖的原因,再写爬悬崖的经过,最后写在爸爸的帮助下爬下悬崖。

3.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重点记叙了英国人斯科特征服南极那几天发生的事,作者清晰地标注了时间顺序,既把各种复杂的人与事串起来,又为我们阅读提供了方便。

4. 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的转换,抒写了作者由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5. 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萧乾的《枣核》,文章以“枣核”为线索,通过友人索要枣核以及蹊跷的用途初步设置悬念,等到友人见到枣核如获至宝来加深悬念,最后友人说枣核是为解乡愁,解开了悬念,作者在文末通过议枣核深化了主旨。全文以“枣核”为线索,充分表现了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6. 以情感为线索。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就暗含了一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都是围绕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7.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莫怀戚的《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回忆了“我”和家人一次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情景,表现了尊老爱幼的情怀,同时表达了中年人身上的责任。

二、如何设置记叙线索

记叙线索是文章思路的体现,因此,写作时思路一定要清楚,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的,“思想不清楚的人作出来的文章绝不会清楚”。要做到思路清楚,就要在动笔之前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用什么材料表达,分几个层次表达。思路清楚了,才谈得上设置线索。从理论上说,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设置记叙线索;但是,仍然有一些限制和要求值得注意。

1. 线索的安排要根据表达方式来安排

① 以叙事为主的。这类记叙文,有叙述事件全过程的,也有写几个侧面的,还有只取一点来写的。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线索一般以中心事件、时空转换为线索。

② 以记人为主的。这类记叙文,有完整地写人的一生的,也有取几个片断来写的。一般总是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以及他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等描述来展开的。这类文章一般以人物、情感等为线索。

③ 以状物为主的。这类记叙文,往往先要对事物的特征作一番描摹和介绍,然后转入正题。它不同于说明事物性质、状态的科学作品,并不对事物作全面解说,而是根据作者的目的,就其中的某些特征加以详尽的描述,旨在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这类文章一般以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思想为线索。

2. 线索的安排要考虑到人称

安排线索,要注意文章是运用第几人称来叙述的。所谓人称,指的是叙述者的观察点,以及叙述者与其中的人物或读者之间的一种关系。第一人称是以“我”或“我们”来叙述的,作者介入所叙述的事件中。第一人称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历、所闻。但有不同情况:“我”写我自己、“我”作为一个访问者、“我”是其中不可少的人物。第二人称是以“你”或“你们”来叙述的。第三人称是以“他(或她)”“他(或她)们”来叙述的。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地反映现实,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约束,叙述灵活自由。

记叙文多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为主,严格地讲,没有第二人称的叙述。

3. 选择什么类型的线索,常常受到文章叙述方式的影响

记叙中不论是叙事、写人、状物还是写景,都有一定的顺序。安排线索要根据不同的结构顺序进行安排。

如果文章大量使用倒叙、插叙,简单的时间、空间线索就很难使文章内容有序、集中,需要另设事物、事件或其他类型的线索。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以“花”为线索贯穿全文,甚至借“花”进行时空的转换衔接,避免了多次使用插叙手法可能造成的“乱”和“散”。

① 顺叙。顺叙是按事物变化的固有次序和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程序来进行叙述的。有按事件发生过程来安排线索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按作者的行踪来安排线索的,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按人物变化的过程来安排线索的,如《狼》;还有的文章按认识的过程来安排线索,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等等。顺叙是最基本的顺序,最为常见。采用这种方式写的文章,其叙述线索、层次结构同事件发生、发展和终了的过程基本一致。

② 倒叙。倒叙是打乱事物的固有顺序,把最后的结局或发生过程中的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再从头顺次叙述的记叙顺序。倒叙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思想,造成强烈悬念,激起读者寻根究底、饶有兴味地读下去。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程序,安排线索时要特别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接处的句段,这是分段和情节逆转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③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进行的过程中,掐断原来的叙述线索,插叙其他事件的记叙顺序。插叙结束后,再恢复原来的叙述,它相当于主干的旁枝。例如《羚羊木雕》,其中写到与万芳交换礼物时就有插叙。插叙的作用,除了补充、丰富原有的叙述外,还起对比或衬托作用,在安排线索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乱。

④ 补叙。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对读者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或对有关的人和事,作必要的解释和交代。补叙是十分简短的,不打断原来的叙事线索,也不扩展原来的情节,只是作一个补充和说明而已。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最后关于二黄毛的交代。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在于:补叙是带有注解性的,一般较为简短,删掉了也不影响情节的连贯;插叙是情节的扩大和发展,篇幅有长有短,删掉了则会影响结构的完整性,以致在情节上出现破绽。

⑤ 分叙和合叙。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发生两件或更多的事,涉及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记叙时则花开两朵,话分两头,先叙其一,后叙其二,这就是分叙。分叙完毕,再把两个人、两件事合起来叙述,这就是合叙。例如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先叙杨志之智,再续吴用之智。合叙实际上是两条(或更多)叙述线索合并成一条。安排线索时要分清分叙和合叙,有助于文章记叙的次序和重点,以及文章的细密层次。

⑥ 环叙和交叙。以一事、一人、一物、一景为叙述的圆心,一环扣一环,围着圆心展开,这叫环叙。两条记叙的线索交替进行,或在一条主线上穿插一条副线,在一条明线上安排一条暗线,两线交杂在一起叙述,叫做交叙。交叙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两条线索穿插叙述。交叙近似一种麻花形结构,能够把复杂的事件或散漫的事件串起来。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把几条线索交叉在一起,组织得有条不紊,缜密、紧凑,不露隙漏。

4. 文章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常用的线索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章内容多,篇幅长,往往使用情感等不太具体的线索,而且常常设置双线索(明暗、主次)。例如《故乡》的情感线索,从“悲凉”开始,归于迷茫中的希望、希望中的迷茫。在“月下刺猹”和“厚障壁”处达到两个性质、方向不同的情感高潮。文章不像一般小说那样情节跌宕多姿,却又有起伏错落之美。

叙事记叙文范文5

关键词:彝文汉译本董永传说叙事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99-01

明清时期,伴随着彝汉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彝族地区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翻译传播汉族文献,董永传说就在这一过程中传到彝族地区,甚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云南彝族地区流传的是《董永与七仙女》,贵州彝族地区的是《赛特阿育》。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记录者把自己或自我阶层的思想、道德观、价值体系加入民间传说故事中,由此形成和来自于民间叙事的不同叙事,因此在古代记录的民间传说故事形成了两重叙事,比较明显的是传说故事的原生的叙事模式,藏而不露的是记录者的叙事。这两种叙事体现了两重叙事、两种话语模式、两种声音的叙事。本文以董永传说的分析来探讨古代民间传说故事的这种叙事模式。

一、民间叙事

云南彝文汉译本《董永与七仙女》比较完整地记载了董永传说,《赛特阿育》虽然情节简单,但主要母体仍是完善的,依然保留了基本的故事母体:奉天得子―卖身葬母―惩恶扬善―加官晋爵。因为这四个母题构成了整个叙事的基本情节结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叙事母题都会导致叙事的不完整,因此,在记录传说的时候,作者把这些母题都保留了下来。从整个叙事层面来看,这四个母题反映了民间叙事某种程度的“真实性”。

1、奉天得子。古代汉族地区有华胥氏的脚踩到巨人留下的脚印而产下伏羲一说;彝族地区英雄支格阿龙母亲在树下休息,天空飞过的雄鹰身上的血滴在她身上,于是便生下了支格阿龙,这在普通大众看来,是上天福佑恩泽,明显体现出广大民众对上苍庇荫观念的虔诚信奉。其实在传统的文化环境下,这些都是受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借用程式化的表达方法,来叙说求子情结。

2、卖身葬母(父)。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古代汉族地区普遍提倡重视孝道,春秋时孔孟就提出“重孝”,我国已奉行了几千年的孝道,只是由于汉族地区奉行父权制,所以汉族地区体现比较明显的就是对父亲应有的尊重和孝顺。然而,这一风俗在奉行母权制的彝族地区来说,就是体现在《董永与七仙女》和《赛特阿育》中的董永“卖身葬母”。

这两部彝文典籍中,善良憨厚的董永带着七仙女进傅家时,引起了傅家两兄弟的嫉妒,两人使尽计谋想霸占七仙女,素不知七仙女并非凡人,毫不费力地制服了兄弟二人,善良老实的董永则官运亨通,得众百姓爱戴,最终善感天帝,得以上天封神,惩恶扬善的影响在这部分叙事中也体现得最为突出。

3、加官晋爵。“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普世价值。文本中体现这一点的在第三章,董永读书到第三年,先生举荐他前往华州府考秀才,古代不像现代社会“行行出状元”,在封建社会时期,男子只有进入仕途,结交达官贵人,方能显出他的真正才华,也才能真正地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二、记录者叙事

并不是所有的传说故事都有记录者叙事充斥其间。有些民间叙事在被记录者记录的过程中,较好的保存了“元文本”。但在大多数古代民间叙事的记录过程中,不断地加入了记录者自己的文化质素,这些加入的东西,在呈现给我们的文本中,可以看作同一文本的另外一种叙事。如果与民间叙事结合得不够紧密,成为和民间叙事融合不到一起的失去语境的叙事,这两者的区别唯改造能力的高下而已。董永的传说中的记录者叙事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遇仙结缘。在古代,人们的思想中普遍存在着神仙崇拜的观念,如若遇上神仙便被视为是上天的恩宠,所以记叙者就抓住普通大众的思想追求,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愫,终使善良老实的董永与勤劳美丽的七仙女喜结连理,同时也寄托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爱情的希冀和祝愿,更反映了记叙者对彝族人民幸福美满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2、儿子寻母。在彝族地区,普遍流行着母权至上的传统。有种说法是“儿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这就奠定了在彝族古籍中会凸显母亲的地位和身份,这在《董永与七仙女》和《赛特阿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两种叙事、两种话语、两种声音

文学是交织着政治、经济、宗教等权力的某种程度的映射图像,另一方面,从符号权利的逻辑看,就像宗教、政治、经济一样,文学无疑是一种社会权力资源符号。最初发展的口头文学权利的拥有者是大多数民众。文字出现后,产生了口头与书面的分野。由于文字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掌握文字和能用文字进行书面创作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致使掌握了文字的人就获得一种权力,通过文字进行叙事可以掌控社会及其思想。

在对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记录的过程中,记录者们总是千方百计加入自己的思想。在董永传说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当民间文学在文本化的过程中,记录者竭力改造故事的每一个细节,这个改造的过程就产生了两种叙事。一是民间故事本身的叙事,一是嵌入记录者的叙事。“这是要建立另一种话语,重新找到那些从内部赋予人们所听到的声音以活力的、无声的、悄悄的和无止息的话语;重建细小的和看不见的文本,这种文本贯穿着字里行间有时还会把他们搅乱。”这种“无声的、悄悄的和无止息的”叙事和话语的建构,在记录下来的文本中大量存在,可以看作古代民间文学叙事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上面分析的董永传说如是,梁祝、白蛇传等传说从口头文本到书面文本后,也不再是民间叙事纯粹的口头文本形态,而是呈现出两种叙事、两种话语、两种声音的叙事模式。

我们并无意批评古代民间文学的记录者对民间叙事的利用和改造。这种现象并不是说只有古代才有,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并且要比古人生硬、机械得多。董永故事等,在当代就被改造成阶级斗争的主题,这也是一种试图在民间叙事的结构中融入另一种叙事、另一种话语,寻求对符号权利占有的方式,也是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互动的方式。我们感兴趣的是,通过对被改造的民间叙事的分析,重新发现和确证民间叙事的双重叙事结构和叙事模式。

参考文献:

[1]普学旺.左玉堂.《董永与七仙女》(彝族).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上卷) [M].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

[2]王继超,张和平编译.《赛特阿育》.贵州民族出版社[M].1995年2月.

[3]朱国华.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J].求是学刊,2003.(1)

叙事记叙文范文6

一、要“准”

1.所谓“准”,是指议论的对象,议论的表述要准确

对所议论的对象把握要准。在记叙中议论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把握不准议论对象的情况。例如,有的课文会出现多个人物,而这些人物有主有次。为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一般说来,当记叙中出现多个人物时,凡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则往往就是我们应议论的对象。

2.对人物、事件的议论要准确

在议论时,学生往往会由于知识面不广、分析不当等原因,造成对记叙材料议论的失误。常会出现议论过头、过窄等毛病。这就需要我们教会学生对记叙的材料要作细致入微的分析,要把握人物、事件的本质,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要“实”

所谓“实”,就是议论时不能虚空,要落到“实”处。

1.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讨论

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但不管怎样,议论必须要以记叙内容为基础,在记叙的基础上自然引出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因事、缘人而发,是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作者受到某种触动,议论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思维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2.对记叙材料的议论要落到“实”处,要选好议论的“落脚点”,也就是说议论的目标要集中在“点”上

学生议论时往往会犯以下毛病:议论时没有确定的目标;离开记叙材料空洞的议论,以致造成议论“落脚点”无着落,或“落脚点”过多。要把握“落脚点”,就必须把握住记叙材料的中心,把握住关键性词语。

三、要“小”

所谓“小”,即议论的文字要短小,选择的议论“点”要“小”。

1.议论的文字要短小

记叙中的议论不同于议论文的议论。它是对记叙的内容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或作出自己的判断,肯定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不需要论证它为什么不是或是的原因。因而文字数量上可以说是极省俭的,不能喧宾夺主。作为记叙文,要明确体裁既然是记叙文,那全文要以记叙为主角,议论只能做配角,好比绿叶托红花一样,起衬托点缀作用,主要的篇幅要放在写人记事上,在其过程中恰当地加以议论即可,以免主次颠倒,得不偿失,使文章显得不伦不类。

2.议论的“落脚点”要选得“小”

因为只有“小”,议论的目标才易于集中,才抓得住,才可以深入。反之,“落脚点”过大,则往往抓不住,议而不深,论而不透。

四、要“深”

所谓“深”,指对记叙材料的议论要深刻。

1.对记叙材料的议论要揭示出它的深刻内涵

成功的记叙中的议论往往是对记叙内容的进一步深化,通过议论将记叙的内涵揭示出来,从而收到更为理想的表达效果。有些学生的议论往往只停留在人物或事件的表面上,不会透过现象深入到现象的内部中去。任何人物的行为,语言都是思想支配的,都是人物内在精神的体现。议论就要深入到思想中去,将其揭示出来。这样的议论才是深刻的。

2.对记叙材料的议论能揭示出更有新意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