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预习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预习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全程性

预习,对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几年语文学习基础之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具备了预习自学的基础。可是随着文本内容的加深,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语句难理解、主题难把握等,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单凭课堂时间的渗透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文本的针对性:小学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小学阶段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语文学习要达到哪些目标,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才会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靠拢。同是文本,文体不同,题材不同,功能不一,设置预习任务时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注重揣摩品味词句,有的注重积累文言实词,有的注重把握说明方法。所以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文本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学生的针对性:如何设置一定的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放眼下一发展区。因此,设计预习作业要根据学生基础不同的特点,设计一定的梯度。我在设计预习作业时,一般分三步走,首先是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一定数量的生字新词,扫除阅读中的字词障碍;然后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即感知文章的结构、感知主旨、感知作者的观点情感和态度;再次三读课文,提出质疑或针对语言、内容、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学习第五册的课文《蒲公英》时,我针对课文特点,让学生课前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用“亲切”、“嘱咐”各造一个句子,待学生呈上来一行行富有个性的句子时,我知道达到了预习的目的。有了这三步,再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把学生分成三部分,即基础非常薄弱的、基础一般的、能力好的,分层要求;这样,能力高的学生有其发挥的空间,能力差的也不会因为遇到障碍较多,而打压其阅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预习有了针对性,带着问题深入文本,就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即使在预习中遇到了困难,努力钻研而又不能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开导,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也就实现了语文阅读的最优化价值。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预习的效果得到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二、预习要求的一贯性、连贯性

学生在结合预习作业预习课文之后,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还存在哪些问题,从而结合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生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还要运用激励机制,好的予以表扬,敷衍的予以纠正,从而使这种正向的驱动力得以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师生在长期的共同学习实践中不断养成的。如果教师的指导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的预习激情就会疲软,预习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在有效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预习的思路及方法要有延续性,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理解、评价文本,学会主动学习。我在两年的预习教学实践中,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把自己的预习情况记录在本上,及时收上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并多和他们进行沟通,这样就有效防止了学生预习的惰性,化压力为动力,让“师生在课后的反思沟通中共同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扫除基本的阅读障碍,提出自己的探究,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会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主动地听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孙玉侠 单位:辽宁省喀左县坤都营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