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通识教育现状与应对策略

探析大学通识教育现状与应对策略

一、国内大学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通识教育在高校不受重视,对其认识模糊不清目前,在中国大陆大部分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也大不相同,通识教育只是作为高校教育额外附加的一种教育,形同摆设。甚至有的高校纯粹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开设一些称之为具有通识教育功能的课程,以此来显示此校存在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培养,所要达到的并不是专业教育所能提供和解决的,它体现的是教育的本质,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方向。在实施通识教育时,必定要认识和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通识教育的基础是专业教育,把通识教育当作是专业教育的奠基石;二是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除了专业教育以外的知识与方法的补充教育,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开设通识教育就是为了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在校期间还是以专业课程为主,通识教育课程为辅;三是通识教育既包括专业教育又包含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直接影响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为其作准备的,与学生的专业素养联系不大。由此可见,人们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较为模糊不清,导致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目标不明确,最终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阻碍专业教育的发展。

2.从事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总体不高现在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基本上都是以科研成果为主,迫使教师在对待日常教学时所花的时间精力不多,这是由于科学管理理论对高校管理的影响造成的。而专业教育直接与科研相关,并且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可通识教育与科学研究关系不大,其效益是经过长期的坚持才能显现出来,故教师的工作不容易得到合理公平的评价,大部分教师更愿意从事跟科研项目更为紧密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导致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一些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自身的总体素质不高、学历有限,也就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

3.通识教育的课程安排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很多学校都在模仿哈佛、哥伦比亚、斯坦福等国外大学的模式,从而忽视了我国学生的现实情况和特点,导致通识教育的课程变得形式化、片面化,偏离重心,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达到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在我国可以依据大学的文理性质区分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设置通识课程。

4.学生对通识教育不理解,存在较强的功利心理学生迫于就业难的压力,再加上在中学期间并没有优良的通识教育作为前提准备,对通识教育不了解,于是在大学期间更多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认为通识课程学的好与坏没有太大关系,在将来进入社会求职时,用人企业和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也是通过学生的专业素质来衡量,要求求职者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视人才的实用性。尽管有些高校高度提倡通识教育,可社会上的用人企业和单位却要求专业对口,提倡专才教育,两者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而学生为了就业必定会选择后者。

二、我国通识教育改革发展对策分析

要加强通识教育,要改革以往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目前高校的情况,要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发展通识教育须要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合作。

1.提高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地位,全面了解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虽然是相对的,但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目前,有些学校为了实施通识教育却忽视了专业教育,认为通识教育影响了专业教育的质量,导致这些现象是由于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充分。因此,要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工作,在各大高校普及通识教育的有关知识,使师生充分认识了解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慢慢改变通识教育不被重视、不被理解的局面。

2.完善通识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要深入,关键问题是要突出核心、突出灵魂。高校要不断探索通识教育课程综合化的途径、调整通识课程体系,树立通识教育课程整体化、系统化的思想。有些高校将通识课程按照不同的功能作用分成了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较好地达到通识教育的要求。也有部分高校按照课程的形式来设置,比如综合课程、系列课程、专题讲座课程等,这样的方法值得借鉴。调整知识结构,形成较为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使通识课程达到基础与应用相协调,独立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创新性相融合。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应需施教,节省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当前,我国综合性的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支配式”的手段传授知识,违背了通识教育的初衷——“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时要跳出专业课程的圈子,多了解其他学科的情况。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一支高水平、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通识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次,对通识课程教师的工作作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调动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

4.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通识课程学校要采用多种途径宣传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明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另外,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选课,由于开设的通识课程较多、较杂,学生选课时盲目跟风,为此学校可对通识课程进行介绍,提供咨询,选课人数达到一定数值即可开班,正式开课之前进行1-2周的试听,学生在经过试听课程之后再作出最后选择,学校也应当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改进课程教学。最后,学校还应改革考试制度,不让学生因担心考试而放弃自己真正想要学习的通识课程,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培养合格大学生、使之具有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公民的文化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所在。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识教育要走的路很远很长,它引起教育者们关注与思考不仅是教育的回归,更是更高起点的创新与发展。国内的大学应当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有价值的经验,推动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尽管前路艰难,但我们满怀期待,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改革,不仅可以在我国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在其他高校引起回响,而且将深刻影响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深刻影响中国崛起与文明复兴的进程。

作者:何瑞莉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