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摘要】当下社会对于创新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旨在探索竞赛育人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从创新性定位、方法和实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论述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的方法论与意义。

【关键词】竞赛育人;素质教育;创新

一、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定位

(一)跨界育人定位

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和谐共存、相生相长的。对于竞赛育人来说,素质教育为其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基础,参加竞赛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三观”建立健全有重要意义。二者之间的跨界育人定位,为整体社会的人才培养系统建立了一个良性体系。

(二)系统育人定位

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之间搭建的交流系统是具有创新性意义的。地处同一体系中,竞赛育人通过其自身独特的竞争性、合作性等多方面特点培养素质教育中需要的知识体系化、技能完善化、团队协作化的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所培养的具有创新能力人才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竞赛来发展自身能力,为今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整套系统相对完善,创新意义大。

(三)创新育人定位

当下,创新力量是保证我国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大高校也常在校内开设创新思维相关人文选修课等,同时也表现为将部级竞赛纳入创新能力培养中,这既保证了素质教育中对人才全面发展培养的要求,也满足了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方法

(一)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实践研究法

在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实践研究法。无论是竞赛育人还是素质教育,都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将所学知识理解消化,又要对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把握。参加竞赛的学生大多有良好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实践,通过掌握的知识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对于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善于总结、思考、归纳问题。实践研究法最为简单也最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通过一系列思考加强科研能力。

(二)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系统分析法

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来说加入了学生的素质培养部分,竞赛育人更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全考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面对诸如比赛这样的实体案例时,我们要采用系统分析法,以全局角度看待问题,从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协作能力等多方面检验和培养学生,通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强化个人能力。

(三)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具体问题分析法

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团队的整体性,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旨在通过竞赛完成育人的主要目标,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此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思考和锻炼。这种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也正是保证其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各有所长。

三、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实践

(一)系统竞赛育人实践竞赛

在有了一定竞赛实践经验之后,竞赛育人模式往往变得系统化,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往往有一套独有的参赛经验,无论是在学生的专业水平、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还是在指导教师的研究水平、领导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竞赛实践的过程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成长,既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也有助于教师的学习,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行业导师交叉育人实践

无论是竞赛育人还是素质教育,其核心都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1]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是注重专业性,也注重合作的能力等。这些需求在行业导师交叉育人培养的过程中便可以被满足。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能给原本的创意创新成果带来全新的思维角度,也相应带来不同的思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实践,发现新的问题,探索新的领域,社会发展和学科深造都是很好的实践方法。

(三)跨校经验交流育人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涉及到的学科类型有综合类、理工类、艺术类、文科类等,[2]跨校经验交流也是不同的思想理论和不同专业方向的思维模式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让各个大学之间的人才培养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相互取长补短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将全国优秀高校的经验与本校特色、优势相结合,可以有效带动部分偏远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也激励各个学校之间建立积极沟通、互信互利、创新创造的良性学术氛围,促成国内学术研究良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竞赛育人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是符合中国国情要求的。无论是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或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是大有裨益,最终能为社会输出更多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创新综合型人才,这是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创新育人模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启云.素质教育引导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2019,(18):13+16.

[2]徐和清,张璐.大学排名与高校招生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04):54-56.

作者:赵翀阳 王宇蒙 霍楷 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