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计算机教学论文3篇

职中计算机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分组协调在计算机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组协调式学习方法,首先要考虑的教学问题便是如何做到合理恰当的分组,以便在未来的小组学习中相互协调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对全体学生分组,就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头等问题。进行学生分组之前,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全部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这一调查可通过可靠度与可信度较高的试卷测试来完成。同时还需要经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全听学生所倾向的计算机学习方法、习惯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等。在做完试卷测试与问卷调查之后,就需要根据实际搜集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分组编排总体上实行的是交叉互补式的分组原则,即基础知识薄弱与基础知识牢固的同学会编排在一组,自制能力差与自制能力好的同学会安排在一个团队。互帮互助也是整个分组协作式的精髓和关键所在,因此,分组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分组协作试学习方法的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此外,小组的编排应该做出适时的调整与变动。例如小组组长的职位,可由每位小组成员轮流担当,随着学习的进展,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可做多次的重新编排,以便更有效的提高这一学习方法所带来学习效果。

2.协作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

如果说分组是计算机教学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前提,那么协作式的学习则是这一学习方式的核心所在。应该说分组协作式学习始终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学任务被细分为更小的部分来进行教授讲解。每一部分的学习都需要先由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在基本掌握这一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进行分组协作式学习。例如在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时,由于涉及到许多的应用功能,如果在操练时出现漏掉操作技巧的情况,可能会造成计算机应用的不全面掌握。因此,各小组成员之间要做到相互协调式的配合。小组组长应充分负责起各小组成员的实践操作,在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下完成对于办公软件的熟练操作,使教学任务的各项内容都能够在这一学习方式中得到实践操作与熟练掌握。教师根据小组学习情况,最后进行查漏补缺的知识性总结。重点强调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还应实行有效的奖励制度,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或团队,应该适当的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师与学生在分组协作式学习中的地位

教学活动的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处理需要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学资源、教学宗旨等等之外,很关键的因素便是教师与学生这一双向互顶的两个主体。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技巧在某些时候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及学习能力也会对自身学习造成很大影响。但是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最终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定,因此学生在这一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地位尤其突出,而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而言,学生必须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

1.强调学生在分组协作式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分组协作式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本身即要求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小组实践、小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被列在小组之外对小组成员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小组成员在没有教师一一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计算机课程的上机操作。这时,在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操作问题,而老师不在小组范围内,就需要小组成员做出解决,这就体现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思考并解决难题。

2.注重教师在分组协作试学习中的指导地位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则更为严格。教师需要对创新教育有深入的认识,对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的要求科学制定对于该部分课程任务进行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完善计划。而在运用这一学习策略时,教师需要十分明确其必要性和运用时机,以保证分组协作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本应凸显的有用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教师应该能够把握好其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教师是作为这一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身份而出现的,与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不同,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知识时,大量占据学生的时间来讲解关于如何编写代码会阻碍分组协作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分组协作式学习也有其相应存在的弊端,有的学生会利用分组的形式而不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未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来说,分组协作式学习会弥补由班级授课的一些先天性缺陷。分组后,小组成员相互协调来进行实际操作会增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正确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策略,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作者:赵光晔 单位:郑州市金融学校

第二篇

一、驱动教学法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造就“应用型”中等技术人才,这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理论积极倡导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灌输思想,更要以指导者、引路人的身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驱动教学法还强调学习不只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既定知识,而是学生要主动、认识、思考和理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目的。而学生是加工信息和体现学习效果的主体,学生要想在学习中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就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肤浅灌输,而应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掌握规律实质。因此,教师要善用驱动教学法,强调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二、分层教学法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且各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若运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只针对多数人、不顾虑少数人,就极易导致部分优等生潜能未被挖掘、部分学困生的兴趣又没有被激发的问题,而计算机是一门专业性强、概念抽像、上机操作缺少实际模型的学科,教学困难诸多。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类别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可把班级学生按照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记忆能力的好坏、逻辑思维能力是否严密等因素分成较好、一般、较差三个类别,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梳理三个类别学生都必须掌握和学会的基本知识点,一般学生掌握就可以了,对学习较差学生定一个最基本要求和目标,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在“想学”上下功夫,而对学习较好学生,在基本知识点基础上,还要增加一些知识点,定一个相对较高的目标要求,重在挖掘其潜能,在“优学”上下功夫。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和教学方法要以一般学生为标准、提要求,课中练习时,突出对学习较好学生的引导、促进和学习较差学生的帮助、辅导,并在课堂上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强化练习或认真思考。实践证明,运用分层教学法,人人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目标激励法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短期内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而毕业之后又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就讨论在校期间的短期目标。为了让学生学好计算机,教师就应充分发挥目标激励法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沿着目标前进。如我们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阶段性考试或目标考核,以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此外,还要利用课外时间,积极举办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操作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技能,从而用目标激励的办法,有效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作者:芦丁太 单位:陕西省榆中县职教中心

第三篇

一、职中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明确

一些学生觉得计算机和自己的专业没什么联系,专业课程用不到这些,以后的工作也用不到,他们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只是因为现在考级需要,所以,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考级,为了考试而学习,他们为了考试去背一些理论知识和练习题,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学习目的下,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然很难提高。

(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均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但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均衡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出现不均衡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偏远农村的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由于经济的限制,偏远农村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校也是仅有的几台甚至根本就没有,学生只是学过理论知识,根本没有上机练习的机会,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很差。二是一些学生学习计算机是为了娱乐。很多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是为了打游戏、上网,后来在学校学习计算机课,也是注重这些方面的学习,对于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或图形信息处理不太在意。三是一些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这些学生在一起学习,但是基础各异,也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学生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席卷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学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发展,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必然要求。如果不懂计算机操作或只能用计算机进行娱乐活动,则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职中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为本职工作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薄弱,必须要加强培养

职业中学学生比起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这是必须要承认的事实。在计算机学习中,中职学生的知识不均衡,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应用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从教师方面着手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当学生遇到难解的问题时,教师要能够准确且迅速地给予解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说,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轻松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经典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直保持着热烈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自然能提高。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教师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比如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上等、中等、后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提出问题也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情,提有发展性、针对性的问题,按照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来分层练习,教师进行分层考核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4.建立多元化、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原有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现状了,因此,教师要建立多元化、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考核不仅包括考试成绩,还要包括平时的课堂表现、考勤情况等,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评价,而且采取“考试随堂走”的考核方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多次课堂考试,建立一种形成性的评价体系。这样,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不仅能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二)从学生方面着手

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学生要认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计算机是时代所需,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在工作中能如鱼得水,甚至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效率。

2.多上机,多实践,提高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上机练习,因此,学生要抓住机会,多上机、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总结

总之,计算机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改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迟克群 单位: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