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教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意义

竞赛教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意义

摘要:随着信息2.0时代的到来,我们呼唤符合时展要求的具有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医疗卫生人才。在教学改革中以“项目+竞赛”教学模式为依托,培养出具有学科知识能力和核心通用能力医疗卫生人才。其中科学知识不仅包含具备本专业学科知识能力和专业以外的多元学科知识能力;培养核心通用能力有包含:心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格魅力、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

关键词:项目+竞赛;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公民教育:培养学习型人才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文件,正式提出了开展全球公民教育的倡议。2016年4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确定2014—2021年是全球公民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201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球公民教育应该包括6个方面:优秀公民、全球竞争力、跨学科学习力、多元文化参与力、参与式活动与知识学习力、政治与道德理解力。对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核心素养框架做进一步提炼,可化约为4大素养,即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由此构成享誉世界的“21世纪4C’S”[1]。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我国教育信息化已步入了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时代[2]。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通过教学实践,“项目+竞赛”教学模式成为培养新时代医学生必备素质的有效途径。

1学科知识能力

1.1具备本专业学科知识能力

医学知识需要不断地记忆,并且实践掌握其原理,尤其在国外医科学习是需要很长时间,将多个医学相关学科知识:生理、病理、解剖、药理、心理、免疫、组胚等,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进而对这个学科的相关领域有所涉猎,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热衷前沿发展方向。“项目+竞赛”教学方法成为本专业学科知识加深巩固的依托,更是将知识升华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带领医学生参加临床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有胸穿、腹穿、骨穿、腰穿、无菌术、手术基本操作(切开、缝合)、心肺复苏、一般的体格检查等,无论是穿刺过程中的快速准确,还是心肺复苏中的忙而不乱,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准确、熟练、迅速地展现出来,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通过比赛学生们巩固了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效地补充了理论授课的不足,医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树立了自信,加深了记忆,为成为一名德技双馨的优秀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2专业以外的多元学科知识能力

我们社会目前需要培育的四有新人,在国际会议中也明确提出,目前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具备的是政治道德理解力、跨学科学习力、多元文化参与力。据调查大学校园内学习的知识在步入社会后只有10%能够被运用到,绝大部分需要的是学习能力,尤其是跨学科、跨文化学习的能力,必将是未来担当重任的必备条件。例如在医学院校带领医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高校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只有一个学期,一般就40个学时左右,怎样参加涵盖知识广泛的数学建模竞赛呢?并且在竞赛中同台竞技的可能是清华、北大的学生,甚至是理工科、数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仅凭借课堂所讲授的数学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通过数学建模社团、数学建模实验室开放、数学建模网络平台交流,吸引医学生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并实时互动答疑解惑。设立校内竞赛锻炼队伍,通过这样的努力,医学生在数学建模比赛中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增强了自信,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任何“项目+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都需要除了有强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多元学科知识能力。

2核心通用能力

在社会上生存除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必备的核心通用能力。

2.1心理能量

人在社会上生存除了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外,还需要有抗击困难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坚持不懈的能力等,所有这些心理能力是需要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作为未来的医者具有正向的强大的心理能量更是必需的。面对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患关系的错综复杂,人们对医疗卫生的更高要求已经不是治病救命,而是养生提高生命质量,可以将医者的心理能量具体分为:勤奋程度、意志力、奉献意愿、非兴趣性关注、责难承受力、创新精神、批判思想。在同行中取得大成就的不一定是最初接受问题最快的、最先步入正轨的,而是取决于医者的勤奋程度、对医疗事业的奉献意愿。这直接决定未来事业成就的幸福指数,只有心甘情愿奉献,才能在未来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成就点滴进步的时候感受莫大的幸福。事业成功的人士会发现,随着事业的发展,会接触很多自己以前从未涉猎的门类学科,这个方向可以是你不很喜欢的,但是事业的发展需要这方面才能的。需要自己凭借坚韧的意志力,进行非兴趣性关注。面对创业或是从事任何事业都需要有强大的责难承受力,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外部负面评价和职责的承受能力。科学上的重大进步,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突破原有桎梏思想。每次的竞赛取得好成绩不单单是墨守成规完成任务,而是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并且用创新的思想相对完美地解决问题。时代需要创新精神,中国的学生最缺乏的是批判思想,尤其是医学生,专业的特点决定机械背诵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容易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创新精神、批判思想,是需要锻炼的。每一次的成功参赛,每次参加科研项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沉淀的过程。参加一个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参赛时间是72h,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在72h中只能睡眠8~9h,这样的超负荷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根本不可能实现。通过这样的竞赛和项目的参与,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大大增强心理能量。设定目标就去抱着必胜的决心并为之努力。

2.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前提,人际关系,生存交流。无论项目还是竞赛首先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队员之间的交流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是无疑语言表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团队遇到困难时、当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时、当竞赛处在关键阶段时、当队员间意见出现分歧时,在每个节点上语言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些竞赛中,例如全国“互联网+”创业竞赛中,有PPT展示和路演环节,要求必须有队员具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在8min或者10min的时间内用自己的语言和团队有效的协作展示去征服专家评审,征服在场的观众。在2017年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个项目是东南大学“全息3D智能炫屏”,参赛者的路演表达让在场的所有人感觉震撼。讲原理,令人明白;谈数字,令人信服;谈梦想,令人感动。一个看上去沉默寡言的人,在场上瞬间被点燃了,爆发小宇宙。在短短的时间内,对专家评审表达出我们要干什么事、为什么干这个事、谁来干这个事、怎么干这个事(技术途径和市场实现途径)、干这个事能够得到什么、干这个事需要多少钱,流畅的语言表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流畅的语言表达,我们需要关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就是你所讲述的事情需要被他人理解、接受。特别是对复杂的问题。在全国“互联网+”创业竞赛中,涉及的专业领域门门种种。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能够通晓各个行业、门类。如何在短的时间内让我们的项目、产品吸引评审老师的眼球。评审老师可能是企业家、投资人、知识产权专家、金融专家、政府官员、行业专家、曾经获得奖励的负责人。一个成功的参赛项目,可能会经历这样3个步骤:想出来、做出来、讲出来。把项目的情况以清晰的逻辑主线呈现出来。逻辑是路演的基础。另外需要匹配精心制作的PPT,不断锤炼的讲演稿,提前预演可能的状况[3]。有语言的表达就会有质疑的声音,究竟孰是孰非需要去论证检验。作为一个协作的团队,有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质疑、困惑,该如何消除,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要求队员,特别是队长要有持续质疑辩论能力。

2.3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每个人从内而外迸发的,潜移默化影响他人认可的能力。它包括愉悦感激发能力、价值感激发能力、权威感激发能力。无论未来独立创业还是从事医疗卫生行业都需要———热爱,对行业的热爱是未来成就的基础。但是在繁重工作中,在无数次的重复实践中,烦躁、困乏在所难免。愉悦感的激发能力是必备的,是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苦中作乐,寻求愉悦感。每年带领医学生参加全国建模竞赛,在校医学生可以参加3次竞赛,好成绩的取得往往是在后几次,往往具有参赛成功经验后,优秀的队员间通力协作取得好成绩。但是很多学生参加一次竞赛后,表示再也不想参加这类比赛了,原因是太累了!因为在参赛的过程中,在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愉悦感激发能力。这样的学生让人惋惜,在比赛的严酷挑战下,没有感到快乐。常常会听说:最让我难忘的是高三、考研或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习的日子,其实就是在压力与挑战面前体会到愉悦,再有机会还愿意付出,因为那样的愉悦可能让你终生难忘,一生受益。人存在于社会需要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感觉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家庭,对于他人是有用处的。参加竞赛、项目研究,都是一个团队在通力协作,有经验的、擅长实践的、精通计算机的队员一起协作完成。随着事业的发展需要积累经验,不断成长。逐步沉淀出自信,并勇于承担责任,树立权威感,成长为团队、科室、行业的核心力量。权威感的激发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基础,有自信、敢担当、愿意承担风险。面临抉择的时候不退缩,能够理性判断。

2.4执行能力

“常立志和立长志”,青年人都有理想,如何去实现梦想,将一个个远大的目标逐步实现,需要有执行能力,目前很多医学生的执行力堪忧。2017年全国建模竞赛,在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某高校有1/3的队员有退出比赛的想法,因为题目太难了,不能够实现。这就是没有执行能力的表现。医学生的执行能力锻炼可以分成这样几个环节:(1)设立目标;(2)制定步骤;(3)形成每个步骤的分项能力,并持续训练强化;(4)高频总结分析,及时锁定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5)适度调动外力,辅助解决问题;(6)密集多轮模拟执行高难度任务;(7)模拟执行标准任务;(8)密集多轮执行高难度任务;(9)密集多轮实战执行高难度任务。每一次竞赛就看作是一次实战在执行高难度的任务。不断地重复,相信目标是可以实现的[4]。

2.5领导能力

大到国家的发展,小到家庭的成长,在生活学习中所有事情都需要有领导者,领导者需要具备领导能力。人性素质和人格魅力的特定组合称为感召能力;认真勤恳的监督能力;激励能力;搭建最优团队能力,在团队中寻找强者,在领导者配合下的强者指导,领导者配合下的最强者监督。围绕“项目+竞赛”教学模式,培养医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和核心通用能力,将具体的做法落实是每一天必须完成的常规学习任务,进行基本的物质、精神交流,基本的生理、心理和能力结构优化[5]。将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展需求的具有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医疗卫生人才。

作者:宋运娜 侯雯 何兰 马飞 马文辉 于庆莲 韩艳春 刘宏伟 滕辉 王岩 耿魁 曹加亮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齐齐哈尔医学院外语教研部 齐齐哈尔医学院党委办公室 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教学中心 齐齐哈尔医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齐齐哈尔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齐齐哈尔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