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设计在高等教育教学的运用

通用设计在高等教育教学的运用

摘要:通用设计的概念源于无障碍设计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运用到教育领域中的教学设计、评估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实用的框架体系,通用设计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它主张在最大限度基础上包容学生个体差异,重塑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推动运用。本文笔者就以通用设计在艺术类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通用设计;教学模式;实践运用

一、通用教学设计理念介绍

“通用设计”这一术语是在1987年由罗恩•梅斯提出的,充分提现了包容性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通用设计概念开始应用于教学领域,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也提出了“通用学习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通用学习设计就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法。通用学习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教学环境、软硬件支持系统、教学内容等方面最大化给予学生学习和选择的机会,助力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

二、通用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立学习情境

院校可以利用通用设计进行情境设立,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度。因为情境是一种意境,适当情境的设立能够简化教学活动,将通用技术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化,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情境中提升学习有效性。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快端正学习态度,融入学习活动中,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例如进行梵高的向日葵、星愿等作品讲解时,可以利用通用设计对作者的创造背景及情境进行分析及设立,让学生更快融入创作情境中去。

(二)建立有效教学模式

通用教学设计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变革的需要,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升,教学目的才会更快实现,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单纯进行知识输出,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而双方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拉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教师更精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用提问问题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打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锻炼,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要将一刀切教育模式改为差异化教学模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水平都存在差异,如果教师采用同一种方法则无法顾及每个层面的学生,学生在日后学习中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因而,教师应该采用差异性的通用技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奖惩并行,并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形成一个全面且落地性强的教学模式体系。最后,应将讲述知识改为传授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大部分教师只局限于生搬硬套知识给学生,却不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这就造成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较差,做不到举一反三,学习效率也会偏低。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方法教学,用方法来解决不同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方法的活用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整合教学内容

社会和教育在不断发展,知识内容和宽度也在不断更新,因而只有丰富整合教学内容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通用技术知识的学习,部分教师会不适应新知识的融合,但他们必须不断提升自我,将新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根据通用技术教材教学大纲的重点,融合和丰富教学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拓展知识面,跟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脚步。

(四)在创新中谋教学发展

创新是事物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必须不断反思,用创新思维不断改进以往的不足和缺点,在创新中提升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秉承创新的教学理念,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使教学变得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持续创新,不断尝试不同学习方法找到符合自己的,如采用定量学习法开展学习活动,以提升个人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教育是关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大事,随着社会进步,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进步。通用技术教学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求,能够设计出符合大部分学生学习需求的教育方式,对传统的教学做出相应改善,并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无论是对高等教育院校还是艺术院校的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尔喜.基于.NET高校通用消息平台设计与实现[J].信息与电脑,2017(11):140-142.

[2]王姝欣,张海娇.基于通用设计理念下健身智能眼镜设计[J].科技资讯,2019,17(15):246-247.

作者:王星阳 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