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对儿童音乐教育更加重视。诸多早教机构、幼儿园运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多深受国外音乐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影响。我国儿童音乐教育家陈泽铭的教育方法具有一定典型性,其专注于儿童音乐教育研究,将创编本土化的音乐作品与相关音乐活动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综合能力。文章主要对该教育教学方法的功能及其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陈泽铭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一、专注儿童音乐教育的陈泽铭

陈泽铭被称为“音乐感统教育的创始人”。热爱音乐的陈泽铭喜欢并十分渴望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做贡献,潜心研究儿童音乐教育。他师从作曲家郭祖荣,习得了扎实的作曲技能,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适用于儿童音乐活动的音乐作品。陈泽铭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开创来源于其长期的实践积累。他在幼儿园、早教机构开设特色班教学,针对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再创作及再实践。20余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使其对课堂环境、不同阶段的幼儿需求进行了细致分析,形成了系统的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编撰了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教材等。

二、陈泽铭音乐教学方法的功能性

(一)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音乐能力的培养对听觉感知、基础音乐元素识别、听觉理解、音乐听觉敏感度以及音乐表演技能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为达到这一培养效果,教师需要依据儿童听觉感知能力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实践性的探究,从而有效促进儿童音乐能力发展。陈泽铭则通过创设一定的音乐活动使儿童能够伴随音乐习得一的音乐能力。如让儿童听音乐做活动,感受不同音高、音色、音值、音强、节奏、风格、速度、结构,丰富联觉能力,可在同音色的前提下,进行高低音变换;速度上都采用中速,节奏基本一致,尽量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以直接感受音乐的表现功能。

(二)培养儿童的非音乐技能

非音乐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拓展,即运用音乐活动来锻炼儿童的听觉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反应能力、专注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音乐即听赏的艺术,由于音乐有不同音高、音值、音色等丰富的纵向、横向的层次,所以用音乐来锻炼儿童的能力不但资源丰富,训练本身也充满了愉悦。以听觉能力训练为例,陈泽铭改编的乐曲生动、欢快,如565434321(此处空拍)在每个乐句间停顿即空拍的位置插入不同的词汇,如桌子、椅子、苹果、橘子等。教师第一次播放后让儿童尝试说出记忆中的内容有什么,第一次可不按照顺序来说;第二次听辨后可增加难度按顺序叙述以达到锻炼记忆能力的目的。在乐句播放中,教师辅以适当的肢体动作进行律动,如双手交叉左右摇摆,在说名词的时候将手放在耳朵边上,这样做也是对儿童的一种提醒,提醒他们要注意听。听觉训练是“运用好的、合格的‘音乐的耳朵’(即好的音乐直觉感受)去领会、感受和理解音乐”。

三、陈泽铭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分析

教师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对儿童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其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陈泽铭对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辨识理解能力,二是感性体验能力。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此二者的建构过程均应以感性体验为主。借鉴其他学科的教育思维,采取分解组合法、联觉法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调查研究表明:学前儿童通过音乐聆听活动中由单一音乐元素到多种音乐元素的有序性的听辨练习,对于学前儿童音乐辨别能力的发展起着较为积极的作用。”[3]音乐元素包括音色、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高等,在陈泽铭儿童音乐教学方法中,对这些音乐元素进行分解,给儿童审美方法的体验,如将大象与小鸟的形象形容为低音和高音等。

1.分解组合法

音乐审美包括辨识理解和感性体验。音乐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节拍、节奏、音高、音色、音强、音值、和声、复调、曲式、织体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对于学龄前不同时期的儿童来说,辨识理解应寓于感性体验之中。但由于儿童对这些元素的听辨认知能力有限,如果所给出的音乐材料包含太多的要素,势必会影响音乐审美教育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先突出某个音乐要素的音乐作品,分解着来聆听音乐,让儿童分别体验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而后再以各种音乐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进行聆听体验,对民族音乐进行适当的改编,让儿童先分别对这些音乐要素进行清晰的辨识理解和感性体验,再逐步把诸要素进行融合。这样,就能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同一个旋律材料的不同音乐要素组合,可强化儿童对音乐要素不同组合的表现功能的理解,帮助其进行音乐风格与表达方式的感性体验。以陈泽铭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改编的乐曲为例,他将这一个乐句用十种风格(不同速度、不同拍子、不同配器、不同强度、不同织体)进行表达,形成悠扬的、柔和的、开阔的、悲伤的、诙谐的、欢快的、气愤的等十种风格。《十朵茉莉花》活动基本要点有:一是心情表演。教师提供一个短语样本,比如“可以”“过来”“坐下”或者“一朵茉莉花”等。让儿童用不同的语气说同一个短语,表达不同的心情,比如高兴、愤怒、温柔等。二是谈话。启发小朋友说出以前听过表达什么样心情的音乐,并试着唱一句,唱的时候要把音乐的表情唱出来。三是听乐表演。先让小朋友听音乐,进行听想。第二遍播放音乐,要求小朋友听到什么表情的音乐,就做这种表情的动作。

2.联觉法

“联觉”不同于“联想”,其是“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4]。比如《摘果子》这一音乐,运用联觉法使儿童很自然地能想到高音处“摘什么”,低音处“摘什么”。根据普遍的联觉现象如强、弱、亮、暗等相关感觉可以发现,其时刻影响着人的审美感受、感官情绪。从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周海宏对音高、音强、时间、紧张度等方面进行的相关联觉分析的研究中可得出,这四个方面在视觉亮度情感兴奋性、空间知觉高度、物理属性大小轻重、神经兴奋感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联觉反应。那么,在音乐的创作领域只需在“认识了联觉规律后,任意选取一个民歌、儿歌的旋律,在基本保持音高关系的同时改变它的节奏、速度、起音速度,在不破坏旋律整体特征的情况下对一些音高、音值进行必要的改动,从而使其向激昂、愤怒情绪所包含的情态特征变化。”[5]联觉对应关系的规律就是一个人如果专注于音乐音响的听觉体验,那么其势必会产生对音乐很自然的理解,强调对音乐的感受真实而自然。那么,对于本文所提及的联觉方法,使用者在理解联觉规律后是很容易引导儿童进行音乐审美体验的。课例分析:音乐活动使用民间音乐作品《庆丰收》改编成的一首民乐。在这首乐曲中,有的动机或乐句在低音区演奏,有的在高音区演奏。音区相隔两个八度以上,都在弦乐的音色上进行,除了简单的打击乐,没有其他伴奏声部。活动要点:一是在键盘上相隔两个八度以上分别弹奏同音名的高音和低音,启发儿童认知;二是谈话。让儿童想象情绪低落和情绪激动的状态,分别是用高音还是低音表现更合适?大西瓜长在地上,红苹果长在树上,用高音表现还是用低音表现更合适?三是律动《摘果子》。听到高音树上摘个红苹果,听到低音地下抱个大西瓜。

四、结语

音乐教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音乐材料。陈泽铭凭借所学的作曲基本技能并借助对儿童综合情况的长期观察,以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我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音乐创作,突破了教材中音乐的局限性,丰富了可用于教学的音乐作品数量和内容。其帮助相关教师在获取音乐资源的同时,根据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开展相关音乐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周世斌,宫正.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郭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