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路径

摘要:新时代,党和人民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下达了新任务。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中存在办学理念落后、引进与输出不平衡、内涵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应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引进与输出协同发展,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时代;内涵式发展

2018年9年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同时明确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新时代,积极寻求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对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使命,提高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分析

(一)国内方面

当前阶段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建立了一个包含合作办学、留学生交流、人才培养和流通的全方位政策网络,全力保障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内生动力和外在机遇,“双一流”建设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建设总体方案改革任务之一。高校层面,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自身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要,通过合作办学、国际师资引进、留学生培养、国际联合实验室搭建等途径切实落实国际化建设。留学生层面,留学生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化、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1]。近10年来,出国留学生人数增长了4倍,来华留学生翻一番。早年来华留学生多为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近两年,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这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了一定影响力。合作办学层面,自上世80年代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日益蓬勃发展,合作办学的规模、质量、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截至2018年9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2365个,涉及34个国家和地区,涵盖200多个专业。近两年来,全国新增本科以及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40个,机构26个。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拓展教学资源跨国输出范围,中国高校积极致力于海外创建分校,孔子学院在世界落地开花。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二)国际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时代,国际化成为各国高等教育谋求新突破与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强政府对国际教育的支持,接纳国际学生、学者、科研工作者进行文化教育输出,派出本国学生熟悉别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动态。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本国主流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推广到世界各地。近年来,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积极寻求转型,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人才。美国实施“全球公民教育”以及外语政策,法国将于数字信息化、目标性财政投入以及全球人才流动作为教育国际化目标[2]。发达国家也积极拓展跨国合作办学,抢占对欠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与文化输出。在世界教育体系国际化浪潮中,新兴发展中国家寻求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引入,与世界知名学府合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印度为例,过去几十年因高等教育管理不完善,印度智力外流现象严重。近年来,印度推动高教改革,积极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2011年印度通过了《外国教育机构法案》,从而规范外国教育机构。印度政府分配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项经费;鼓励境内高校与世界一流高校合作办学;提高高校课程国际化水平;吸引优秀外籍师资力量等。发展中国家高校还积极寻求在境外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扩大海外影响力,抢占与欠发达国家合作办学的先机。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压力

一方面,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国社会正面临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才尤其是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应当服务于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我国正逐步步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中心,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高等教育国际化起到了先导性、基础性的战略意义。通过教育先行,我国与沿线各国深入跨文化沟通,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教育交流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发挥智库引领作用等,服务外向型经济与区域发展。

(二)内在发展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针对性”与“质量”相并列,认为三者是当代高等教育变革的最主要方面[3]。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也高校发展内生需要。综观世界一流高校,国际化都是其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教育国际化浪潮推动下,我国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改革任务之一。这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新的内生动力,高校应抓住机遇,寻求突破,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作用。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办学理念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等教育理念落后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校奉行行政管理模式,学校自主办学全短缺,严重偏离了“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现代大学理念[4]。高等学校“去行政化”道路任重道远。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重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理念,轻本土实践经验的情况,高等教育国际化没有真正立足于我国实际。

(二)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引进教育资源为主的单项性输入[5]。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我国境内高校在别国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的数量远远不足。截至2017年底,我国出国留学生超60万,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学生出国目的地相对集中,多为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年赴美留学生超35万。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我国仍是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留学生输入与输出之间,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存在“逆差”。这都表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引进和输出的不平衡。只有“引进”与“输出”双向并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内涵质量有待提升

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过程中,忽视了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效性,存在国际交流停留于泛泛交流、国际化师资短缺、人才联合培养与科学联合攻关不足等情况。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面对高涨的办学热情,无法忽视的是质量保障机制的欠缺。2018年7月,教育部依法终止了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现实情况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型。

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需理念先行先导。这就要求政府与高校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目的,从全球视角来认识教育本质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制度建设的同时,立足我国国情与本土实践。就国际化教育理念来说,一方面要树立全维度服务、全过程参与理念,将教育国际化校作为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职能中。另一方面要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当今世界教育处于高度开放合作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学术交流着重协同共享,治理体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如博洛尼亚进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都是在高等教育在区域内的合作实践。在合作共赢中,提高我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国际化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关乎经济利益与区域安全的考量,更重要的在于对全球文明的意义[6]。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高校应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沿线国家政府加强联系,牵线搭桥,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常态机制[7],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以及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近年来走出了一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色发展之路。2016年,新疆每十万人口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1780人,居全国29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全国末游,但来华留学生占在校学生比例为1.68%,排名第三,跃居全国前列。新疆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提出将“提高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并将中亚作为高等教育重点合作交流对象,通过增加周边国家来华奖学金工作、加强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和孔子学院建设等举措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发展实践。2012年,新疆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新疆大学-清华大学中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涉及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民族、教育等方面,为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供重要咨询。接下来,新疆地区高等教育应继续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拓宽教育领域,挖掘教育合作平台,搭建教育交流桥梁。

(三)引进与输出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引进多输出少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引进的是国外优质的高等教育理念、资源、经验,输出的是人才[8]。而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方法则很少输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质量的国际认可范围不断扩大,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我国有12所高校入选全球100强,数量位居亚洲第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力强劲,高校具备了与别国开展教育合作的基础与实力。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我国第一所在海外设立的中国知名大学分校。至2018年6月,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在校生超3000人,约1000名留学生中有960多人为中国留学生。学校共提供11个专业的优质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华语被认可为汉语言文学与中医学专业的授课语言,这实际上是肯定了汉语地位并承认其有学习的价值。厦大马校的成立,对输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中马两国的友谊、促进华语语言地位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启示我国知名高校应当抓住机遇,利用好各种资源和渠道,加大境外办学力度,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引进与输出协同发展。

(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

当前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而回归高等教育本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重点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涵转变。一方面,不是“简单增量”,而是“复杂变量”。当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再是粗放地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增加留学生数量、多设立几个国际日、多举办几次国际会议与论坛,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规范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高校、社会积极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不是“一味趋同”,而是“和而不同”。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得世界各地的大学有了更多“共同语言”,不同大学都会不自觉用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衡量自身。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合作共赢的过程,应当警惕“同质化”、“西方化”倾向。在新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强,赵风波.“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俄跨境高等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7(07).

[2]张丹.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措施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5).

[3]郜正荣.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05).

[4]王军胜.“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图景[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

[5]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05).

[6]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36(10).

[7]郭强.“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6).

[8]曲晓慧,冯毅.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8(05).

作者:陆静如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