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一、新形势下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外界的一切,能够培养健全人格。纵观古今,有才无德的人比比皆是,而他们在追求名利时大多被物质利益蒙蔽了双眼,忽视感恩,渐而偏离了崇高道德理想的航向,最终自食苦果,后悔莫及。感恩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也有着重要作用。懂得感恩的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从内在的心理品质转化成为外在的行为习惯,从他律的监督到自律的自觉自醒,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投身实践,懂得如何做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去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有利于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感恩的人善于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尊重师长,爱护环境,关心他人,尤其是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使得当代大学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积极投入到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去,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曾在历史上有着鼎盛时期,古代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成为当时西方各国学习和膜拜对象,但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开始了屈辱的近现代史。作为中华儿女,在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成果的同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恩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当有了这种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更加坚定立场跟党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感恩教育现状

(一)感恩意识缺乏

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首先,缺乏对父母的感恩。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一些大学生受到挫折和困难就轻生,在荣誉和虚荣心面前不惜投毒杀害他人,不正确的价值观使得由羡慕嫉妒产生恨。表现出的对自己不负责任,对生命的漠视,大学校园中自杀或他杀的新闻也频频出现。有的学生经常抱怨,没有生活费或者遇到困难了才会想起父母,把一味的索取认为是理所当然。其次,对学校,对社会也缺乏感恩。在校期间盲目攀比,比吃比穿,抱怨学校设施差,图书馆藏书少,食堂饭菜不好,时间观念淡薄,上课迟到,不专心听讲,玩手机,沉迷于网络,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等,缺少对自然界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总之,爱抱怨,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爱惜环境。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二)感恩行为弱化

其一,大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处在成长期,言行举止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的即便知道应该去感恩,但也容易受他人影响出现随大流的情况。甚至会觉得讲文明讲礼貌是小学生的事情,有盲目从众心理和持观望态度者居多。而有些礼貌或是感恩的行为也会被别人说三道四,认为是溜须拍马,动机不纯,让原本应该有的感恩行为被扭曲,甚至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在给予他人帮助后,助人者的动机却受到种种猜测,甚至换来的是受助者的冷漠回应。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导致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减少。其二,一些不良社会群体行为也对影响感恩行为的实施,缺乏对感恩行为的监督评价体系。感恩和不感恩一个样,做和不做一个样,唯成绩论,没有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其三,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缺乏足够多的情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缺乏感恩行为,认为国家富不富强是国家的事,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就拿助学金来说,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受助面广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出现了许多缺乏感恩意识的不和谐现象,部分受资助大学生表现出的冷漠和忘恩情绪着实令人担忧,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获得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各界助学金都是应该的,对集体,对国家没有感恩行动。这样不懂感恩的人何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沐浴着改革春风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其感恩教育的缺失,可分为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内因基本上有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缺乏对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不知道如何感恩、报恩和施恩。外因基本上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各个原因之间影响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从家庭方面来看,大部分90后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4-2-1”家庭结构使得长辈给孩子更多的溺爱造就了其自私自利的心理,认为别人对她的好都是应该的,甚至没有想过去报答别人的恩情。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部分高校追求学生的就业率,急于对学生的“成才”培养而忽略了“成人”培养,忽略了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才能比较重视,而对于品德却重视不够,认为良好行为习惯和感恩意识的养成应该是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大学期间学的更多的是科学知识。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但却充斥着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以及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着青年一代,变幻万千的社会现实也在考验着青年一代,老人摔倒不敢扶,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带来的相互间的不信任,社会主流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无不影响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四、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的途径

(一)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

立德在于道德自觉,感恩自觉,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唤醒内心的觉悟和觉醒。由知到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培养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马克思曾深刻的指出,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统一,受恩与施恩相统一。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做起,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感恩意识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践行。

(二)优化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从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无不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家长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打破唯分数论和唯能力论,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克服个人中心论和自私论,成为知恩图报的人。其次,家长要做好言传身教的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家长要给孩子做出榜样,礼貌用语、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等等,例如多和孩子说谢谢,孝顺父母,给父母端洗脚水,捶背等,孩子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感恩。

(三)加强学校感恩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1.教师言传身教。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孔子对师生关系的诠释。作为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做出表率,打破教师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的旧规,建立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充尊重学生,感恩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发挥的作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爱与智慧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保驾护航。

2.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育人功效。

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可以适当设置感恩教育相关专题,实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结合,实现学生的知和行相统一,历史和现实相统一。感恩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感恩父母,感恩亲情入手,层层深入,触及学生心弦,培养的学生最本真的感恩之情。建立健全评估考核体系,把感恩实践活动成绩作为入党评优的参考依据之一。

3.充分发挥好第二、第三课堂育人功效。

从第二、第三课堂看,丰富课余生活,传唱感恩歌曲、传诵感恩故事、传看感恩影视,开展感恩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民族团结共建活动、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校园人生分享会、校友报告会等,形成校本资源或校本课程。也可以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深化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为,并使之常态化、固化,而不是流于形式,应该是德育的渗透,感恩的渗透。

4.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校园文化,让学生对学校产生深厚的感情。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引导和监管力度,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自觉抵制颓废、低俗的校园文化。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重注美化自然环境、优化人际环境和净化学生心里环境相结合;在政治性、道德性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舆论导向和引导激励功能,敢于发声,正确发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从而对学校产生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

(四)积极营造社会感恩氛围

其一,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社会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处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就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形成一种融洽和睦的氛围。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感恩思想和感恩意识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要全力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其二,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舆论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开展感恩教育宣传,发挥正能量。对社会上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负义等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揭露和批评,同时对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赏,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识恩、知恩、报恩、施恩的榜样。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的活动,从评选到揭晓,无不是一个个鲜活的道德教育的例子,也取到了良好的效果。除了营造浓厚的感恩舆论氛围之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营造感恩的社会风尚,建立一个充满感恩的和谐社会。大学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的德育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效果,影响着社会的不断前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着科学技术的人的素质也影响着生产能力水平的发挥。涂尔干曾指出,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学会知恩,感恩,施恩,报恩,尽管施恩者不图报,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在全社会形成其乐融融,互敬互爱的,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伟大祖国,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作者:起联玉 单位: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